会展新说 | 以设计力赋能乡村文旅融合新模式
今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在国家大力推行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以文化的根植,推动乡村发展,用艺术的力量,引领乡村振兴。在国家共同富裕目标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延续根脉——乡村情感共同体。乡土文化生态、社会功能与在地主体尊严的修复是艺术乡建的核心。基于乡土文化、历史脉络、社会网络与地方主体,在地的乡建实践以温暖的艺术方式,探索一种“超越艺术”的路径介入乡村,促进乡村情感共同体的链接,强调乡建主体和方式在关系情境中的多元性与流变策略。
联结城乡——精神物质双重需求。文化资源的导入、乡土文化的发掘,除了把属于城市的展览、书店、民宿、工作坊、店铺等文创形式带到乡村,还将有价值的乡村文化输出到城市,再将城市资源吸引到乡村,构建城市乡村双向文化链接。
从理想主义到实践——艺术介入下的文旅新物种。首先,设计力唤醒乡村。以新乡土建筑作为承载乡村聚落文化肌理的场所,这一场所不再是抽象的地点,而是“由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因此,根植于地域传统的设计,不但要在空间及选址上勾勒延绵不断的文脉,更要结合实地衍生因地制宜的建筑逻辑,汲取本土化的构造元素才能引起共情与归属感,以此去承载和诠释集体记忆。
在桐庐,富春江慢生活体验区的青龙坞,风语筑已从城市走向乡村,打造了以社区公共空间为纽带的乡宿文创综合体“放语空”。项目引入了多渠道的建筑大师资源,为桐庐打造融合了当地环境的风格性建筑,为乡村植入文化艺术元素,通过与桐庐大地艺术节联动,用艺术唤醒乡村。
其次,社会美育反哺乡村。从文化的社会教育到美术的社会教育,可以将其概括为社会美育。蔡元培先生曾在1917年北京神州学会演讲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理论,当下的乡村振兴以文化振兴为精神核心,艺术介入后的更深层次的结果就是可以反哺乡村文化的社会美育。今天乡村建设的痛点是扶贫资金到位的同时,村民文化思想方面有待提升,因此,社会美育是必需且必要的。
“放语空”内集合了知名艺术家创作的旧房改造艺术装置,最终成为村民与游客交流的公共场域,更有网红民宿、艺术舞台、青龙坞言几又书店等空间,与桐庐气质融为一体,以美学反育乡村。
最后,共创建设乡村。乡村文旅项目链条长、资源散,以开放的生态圈思维,整合各方资源,通过生态共创的模式破解乡村文旅的困境。
宏观上,引入“社会共创”理念,将艺术创作扩展为一种协作的、集体参与性的方法,统筹政府、资本、业态IP、内容IP、各级供应链等,通过“共创”激发群体的创造力,探索大众参与社会改造的方式,由此实现改变现状或问题求解的可能性。在微观上,开发主体通过全域统筹规划,整合分散的村落布局,梳理乡村各项资源,形成特色的主题分区,合理规划乡村发展定位和目标,使项目整体形成系统思维,各分区协同发展。
桐庐“放语空”对文旅社区的全案打造与落地,建立起了一套成熟、健全的运营体系,以开放的心态对外输出了优质品牌和运营模式,打造了一个涵盖美学实践、自然教育、社会教育、地方营造、创作创新等各种功能的联合体。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路上,“放语空”成为发掘与展示乡村文化的窗口,以及连接村民、游客、文化创意工作者的纽带,以社会共创振兴乡村。
可持续化——乡村振兴下的文旅新赛道。新时代的城市发展进入了以存量资产优化改造为主的时期,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越来越少,大量产业投资慢慢转向广袤的乡村空间。在“共同富裕”目标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过“艺术+”“+艺术”的思维,以文艺介入乡村建设,重新链接人与人、人与乡村、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乡村资源价值和人的个体价值,创新乡村产业、美化乡村环境、复活乡村文明、助力乡村治理,从而使乡村获得更高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获得感”“幸福感”,进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文化产业和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实现文化引流与旅游消费的有机结合,培育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的新业态、新模式,让乡村走向世界。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报立场。本栏目署名文章涉及版权,转载请开通白名单。”)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宋晓东 系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策划师
投稿/建议:geyan@ccpit.org
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
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 展望对外开放新蓝图
关注 | 搜索量涨了13倍!欧洲疯抢中国制造!国产电热毯走红后,下一个轮到高领毛衣?
分享 | 中国机电商会/北京科技大学MBA对外投资合作专业方向班开始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