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 | 首都宾馆为何传来一阵掌声?
8月30日中午,首都宾馆传来一阵掌声。掌声是由一位记者的演讲引发的。
原来,这里是第十届全国性行业类媒体“好记者讲好故事”大赛的比赛现场。这位记者是来自中国贸易报社的谢雷鸣。听完他的故事,观众奉上热烈的掌声。
谢雷鸣在演讲中说,作为一名报道会展新闻的记者,他与世界机器人大会结下了深厚情缘。八年间,看到这场盛会由小变大、由弱渐强,参展企业越来越多,观众越来越开心,他也越来越激动,“就像自家开的饭店受到食客欢迎而高兴!”
谢雷鸣提到,伴随国内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和世界机器人大会影响力的增强,中国贸易报社对世界机器人大会的报道力度不断加大。观众由此可以感受到,中国贸易报社是一家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紧跟产业资讯、细心服务读者的行业媒体。
这是谢雷鸣第二次代表中国贸易报社参加全国性行业类媒体“好记者讲好故事”大赛。他说,他要向更多观众讲述他在新闻从业中的点滴体会,讲述他和工作团队的工作心得,以获得大家对新闻宣传工作特别是贸促系统新闻宣传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对会展活动的报道,是中国贸易报社采编团队的一项重点工作。之后,谢雷鸣和同事将投身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 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等重要展会的报道工作中。特别是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它是中国贸促会主办的集贸易促进、投资合作、创新积聚、学习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型国际合作平台。中国贸易报社努力为广大读者深度报道该展会。
以下是谢雷鸣演讲原文,看看他具体讲了什么:
一场智能盛会给我的启发
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国贸易报社的谢雷鸣,很高兴在这里分享我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和智能有关。
每年这个时候,北京亦庄都会迎来一场智能盛会。这就是由工信部、北京市政府、中国科协等单位共同举办的世界机器人大会。观众不怕酷暑,从四面八方赶来,顶着大太阳涌进场馆,品尝这场炫酷、刺激的智能盛宴。这些观众里头就有我。
作为一名报道会展新闻的记者,我与机器人大会结缘有八年了。这八年,看到这场大会由小变大、由弱渐强,来参展的企业越来越多,观众越来越开心,我也是越来越激动,就像自家开的饭店受到食客欢迎而高兴!
还记得在第一届机器人大会现场采访的场景。那是2016年的夏天。那时候,很多企业对这个展会是陌生的。有一家企业的主管在接受采访时抱着怀疑态度问:这个大会能搞起来吗?真有观众为看展会来亦庄吗?
他的怀疑不是没有道理,也是正常的。当时,很多人提起亦庄、提起中国人工智能一脸茫然。一位朋友跟我说,就听过奥特曼、机器猫,哪见过中国的机器人?——“要有,也是外国的好!”我自然无法苟同这位朋友的话,却也一时找不到反驳的例证。
还是2016年,机器人大会期间的一次走访使我有了发现。我走访的是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北京分公司。这是一家年轻的公司,开办不长时间。在稀稀疏疏的几间厂房中,在埋头苦干的一群员工中,我看到了张博士。张博士低调而又热情地接待了我。他三十出头,黑黑的,从大连理工毕业,来亦庄入职不长时间。
在与我作了一番深入交流后,他说了一句话:
“困难是大,经验也少,我们是能够做出成绩来的!”
我点了点头,顿时感到肩头一沉、心头一震:推动社会发展,新闻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一样责无旁贷。
往后几年,我不断走访机器人大会现场,用笔、键盘和镜头记录这个盛会的变化:它在报纸版面上的位置越来越显眼,关于它的报道在微信公众号上点击量越来越多,和它相关的话题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引起人们谈论的兴致。我也发现,好像身边的人都用上了更加便捷的国产智能产品,扫地、擦窗、送餐、开关灯、播放音乐等等,总有一款适合用户。
不知是哪一届展会了,我依旧捧着相机在场馆寻觅,不经意间被一台机械手臂吸引。迈步过去细瞧,只见它新颖别致、机巧灵动,上头有哈工大的标签。我突然想到,这或许是张博士的工作团队这些年的成果。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有一个孩子回头叫道:爸爸,这就是奥特曼的手!
今年8月20号,我又去了机器人大会。我已对现场的海量产品、如潮人流、劲爆尖叫见怪不怪了。我知道,张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同行们在注视着这一切。张博士若是碰见了我,肯定会腼腆地咧嘴一笑:“你看,我没说错吧,这些观众就是我们的成绩。”
他还会问我:我们和这些机器人比起来,谁更智能?你,该怎么记录这一切呢?
这就是智能盛会给我的启发。希望对你们也有启发。谢谢大家。
来源:中国贸易报 谢雷鸣
投稿/建议:geyan@ccpit.org
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
聚焦 | 中国制造不香了?出口总量连续两个月下跌,该如何应对?
观察 | 雅万高铁是应对海外投资风险的典范
分享 | 首届链博会:以展带会、以会促展、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