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工这5个新专业,行业急需!你值得拥有!| 2020招生


最紧缺的职业?

最热门的专业?

最有前景的行业?

广工的这些新专业满足你的愿望!


今年,我校有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能源化学工程、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和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五个专业获得教育部的批准并投入招生,这五个专业都是我校主动面向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为广东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及新兴产业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而开设的新工科专业,在我校都有较强的学科支撑和较好的办学基础。


其中,能源化学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三个专业今年将分别纳入化工与制药类、能源动力类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三个招生大类进行招生。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工程两个专业将不直接通过高考招生,而是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在规定的专业(大类)范围中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校内选拔,是我校推进跨学科多专业融合培养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领军人才的重要举措。


这些新专业到底学什么、就业前景如何?
别着急,跟着我们来了解!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这个专业学什么

本专业立足于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趋势、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广东省新能源行业发展需求,致力于培养具备热学、力学、电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和系统工程等宽厚理论基础、掌握新能源转换与利用原理、新能源材料开发以及新能源系统应用等专业知识,能在新能源领域从事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能源环境保护、工程设计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专业发展前景


能源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政策鼓励和行业繁荣发展的背景下,广东省的新能源产业将保持着持续和快速的发展,目前和未来在新能源的高级人才方面都有着稳定和旺盛的需求。


专业特色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在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氢能等新能源领域从事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开发研究、工程设计、优化运行及生产管理工作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具有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新能源领域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




就业情况


粤港澳地区汇集了众多的光伏生产和装备制造企业,包括保利协鑫、汉能薄膜发电、比亚迪、大族激光、捷佳伟创等全球知名公司。华润集团、中国广核集团和广东粤电集团等大型国企均成立风电发电子公司,在省内沿海地区建设风电发电项目。传统的能源、电力企业也纷纷布局新能源方向,积极探索企业转型升级,抢占未来新能源技术制高点。目前和未来在新能源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高级人才方面都有着稳定和旺盛的需求。



能源化学工程




这个专业学什么
本专业是教育部于2010年批准建立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首批本科专业,涵盖可再生能源发电、石油炼制及石油化工、化学储能与能量转换,生物质能和氢能等,属于能源、化工、环境和材料的交叉学科。本专业围绕电化学储能、生物质能与氢能特色专业方向,主要学习能源存储与转化、化学工程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专业发展前景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立足之本,能源转化是国家安全的战略需求。新时代国家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核心问题是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能源优化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环境和生态污染的源头防治,这些过程产业化的发展对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与科技发展需求的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图 | 专业服务领域与产品




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新时代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为导向,以“符合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重视工程实践、强调创新能力”为专业培养特色,构建了“以能源化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的专业方向模块化课程结构”体系,设置模块化选修课体系,通过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课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辅助挑战杯、互联网+、Chem-E-Car和加入导师科研团队等科研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就业情况


本专业就业覆盖的产业非常广泛,毕业生可以选择在可再生能源发电、电化学储能、新能源、节能与环保、军工等行业从事产品开发、工艺设计、装置设计、过程控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也可以选择保送本校或前往国内外知名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人工智能





这个专业学什么

本专业为学校交叉融合特色专业,进校后再做生源特殊选拔。主要培养学生系统掌握人工智能基本理论、知识、技能与方法,具有承担研发任务能力,在相关领域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具有能从事自主无人智能控制、大数据与知识自动化、智能信号处理与系统、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研发工作;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及其管理部门从事机器感知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知识工程与知识图谱、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等领域的技术设计、开发和工程管理的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


专业发展前景
人工智能技术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人工智能产业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各国将人工智能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人工智能专业将会被重点打造,建设成领头羊专业。2020年首次招生拟于进校后选拔45名学生,预计毕业学生将有50%以上继续在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并大力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如直接就业,目标为华为、IBM、微软、百度、阿里、腾讯等航母级IT企业。


专业特色


多专业交叉融合培养。依托计算机、自动化、信息工程等多个学院进行联合培养。专业建设对标国内一流专业,依托学校与粤港澳大湾区,在广东省与珠三角创新的沃土,引领交叉学科的综合发展。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地处大湾区中心的区位优势,与地区产业发展相结合,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科研成果实用化、产业化,现已形成了活跃的产学研合作环境,取得了大量应用成果。承担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重大项目300多项,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000多篇,建有相关国家级和省部级代表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超过20个。


本专业将紧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广东省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机遇,为把大湾区建成国际创新中心,集中全校力量,培养和聚集高端交叉融合型人才。同时,发挥“智能制造信息物理融合系统集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信息物理融合系统重点实验室”和系列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现有的国家/省级科研平台的最大效益,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突出“人工智能+”特色,在核心自主可控技术方面形成重大突破,领军区域创新,培养大批大湾区真正急需的高素质创新性高端型人工智能专业人才。



机器人工程





这个专业学什么


本专业以智能制造为主要方向,在此基础上再遴选培养学术创新、卓越工程师和机器人方面的人才。智能制造作为机器人工程的主体方向,针对传统工科人才培养专业划分偏窄、细,缺乏交叉性等问题,安排工程管理、经济决策等学科交叉课程,通过工业 4.0 产线,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化等新技术,以自动化系列综合课程设计为载体,采用 PBL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合作交流、终生学习等能力。

本专业是以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和认知科学等学科中涉及的机器人科学技术问题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机器人的智能感知、优化控制与系统设计、人机交互模式等学术问题的一个多领域交叉的前沿学科。
我校于2015年成立广东工业大学粤港机器人联合学院(以下简称“机器人学院”),该学院为机器人工程专业前身,已积累机器人工程专业一定办学经验。该学院采取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校企联合培养、全程项目驱动教学以及国际联合教学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培养一批卓越工程师、创业“明星”、行业精英、产业领军人才。“一流水准、国际视野、产业特色、创业阅历”是学院师资配备的最大特点,校内相关专业的知名教师、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李泽湘教授团队、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及知名企业的工程师、行业企业精英及国际国内创业及金融投资企业的成功人士等是师资主要构成。同时,机器人产业基地内的大疆创新、固高科技、李群自动化、逸动科技等机器人界的翘楚企业实验室及生产基地将为该学院提供良好的产业实践条件。

图 | 机器人实践课程


图 | 学生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




专业发展前景


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已经率先从汽车、电子、视频包装等传统领域,逐渐向新能源、环保设备、高端装备、仓储物流等新兴领域加快转变;同时机器人企业解决方案,也从传统汽车及3C制造向新场景和新行业延伸,加速“机器换人”进程。机器人产业的加速发展,势必带动旺盛人才的需求。


根据相关调查报告,制造业很多领域岗位人才依然是非常短缺,人才需求预测 2020 年超过 300 万人,尤其像工业机器人和机器视觉这类型岗位的高技术型人才更为缺乏。广东是中国制造大省和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汇集了大批的机器人、电器机械、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汽车、医药、造纸等制造企业。广东同时也是电子信息产业强省,汇聚了华为、中兴、腾讯、大疆创新等一批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知名企业。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身居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强省,广东对机器人工程人才有着强烈的内在需求。


本专业不直接通过高考招生,而是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在2020级机械类、自动化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数学类、工业设计等六个专业(类)的全体新生中跨学科跨专业选拔50人,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激情的未来机器人行业的优秀人才。




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实验室(中国制造2025示范)”和“面向领域应用的大数据云平台”为核心,形成智能制造、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服务于“新工科”的教学和实践综合体系;依托国家级平台2个(国家教育部外专局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省部级平台2个(广东省物联网信息技术重点实验、省部院物联网信息技术产学研联盟理事单位),打通科研平台与本科教学,打造具有“新工科”特色的人才培养产学研本科教学和实践平台;依托广东地域的产业优势,与博创、岭南通、羊城通、前海闪信等知名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密切合作,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注重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学生在各类竞赛、发表论文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例如学生参加挑战杯获国赛一等奖、参加ACM大赛获得亚洲区、中国区等赛区一等奖等奖项。



就业情况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机器人的设计研究单位、生产制造企业以及集成应用公司,从事机器人工作站设计、装调与改造,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应用及运行管理等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也可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机器人学院2019年首届60名学生毕业,22名学生推免或考取硕士研究生,占33.3% 。考取硕士研究生有香港中文大学、哈工大深研院、上海交通大学、米兰理工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和澳洲墨尔本大学。其他大部分就业于知名IT和智能制造公司,如腾讯,菜鸟驿站,寒武纪科技公司和李群自动化等。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这个专业学什么

本专业着力培养学生拥有合理知识结构和实际应用能力,使其懂数据、懂技术、懂商务、懂管理。为此设置了两个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一方面学习经济管理相关的基础商科理论知识,开设管理学、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运筹学、会计学等课程;另一方面构建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知识基础,掌握大数据技术框架和生态系统,熟悉大数据分析处理方法和大数据系统设计构建方法,开设Python程序设计、大数据平台基础、大数据采集与管理、NoSQL数据库、大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数据治理与数据质量管理、数字化运营、人工智能应用、数据仓库与多维建模、数据挖掘与商务智能、金融数据分析、文本挖掘、社交媒体分析等课程。




专业发展前景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大数据成为塑造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制高点之一。随着近年来国家政策推进和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大数据相关技术已经在互联网、智能制造业、服务业以及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医疗健康、交通出行等各个民生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造成了明显的大数据人才缺口。据统计预测,至2025年中国大数据人才缺口将达到200万,新兴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滞后和不足,数据分析师或数据科学家尤其缺乏,而既懂数据技术又懂业务管理的高级人才更是一将难求。


本专业依托本校的工科和商科优势,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广东省智能制造为依托,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学科复合知识背景和应用能力、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为各级各类组织机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能从事大数据分析管理、大数据系统设计实施和大数据技术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工科“硬”特色。强化计算机、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雄厚的理工科知识基础,突出信息技术与经营管理结合特色,打造掌握“硬”技术的管理类高级专门人才。


满足广东智能制造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广东省智能制造的人才需求,以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实习基地相结合等手段,侧重培养能够胜任数据建模、大数据挖掘、分析和模拟计算等工作的高端应用型人才。



看完新增专业介绍,

有没有心动?

别犹豫了,

快到广工的碗里来!


end


广而告之啦!!!


来啦!它来啦!广工官抖来啦!


抖抖抖抖抖抖~抖起来!广东工业大学官方抖音账号(GDUT-DY)已强势上线啦

在这个全新的平台上工仔继续和大家讲述广工的故事FSAE车队、广工大饭堂······各种精彩故事将在后面持续放出!

如果你有不少有趣好玩的素材却又少一个讲故事的舞台欢迎随时私信投稿工仔的官方抖音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点击关注广工官抖更多毕业故事在这里!




点击以下链接,回顾往期作品
↓  ↓  ↓  ↓  ↓

■ @广工本科毕业生,这个专业可报考第二学士学位,再读两年大学!

上广工,这个分数就GO了!| 2020招生

广工毕业生素质受华为肯定   签约华为的毕业生人数大幅增长

为湾区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 广工校长邱学青接受新华网专访

招生热点解读!广工校长今天讲了很多  | 2020招生




来源 | 综合整理自广东工业大学招生网 
运营团队 | 学生新闻中心
编辑 | 严文泽 李润雄
责编 | 杜清
审核 | 陈少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