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岩的“水下森林”,原来是这样长出来的~
星湖如镜映蓝天,
水清见底鱼相逐,
这是不是今夏你看到星湖的感受呢?
经过一年多
“七星岩·里湖生态修复工程”
让曾经因蓝绿藻生长茂盛而导致
水质恶化的星湖,
水质重新达到地表水Ⅱ类、甚至Ⅰ类标准。
俯瞰星湖,经过修复后的里湖呈现翠绿色,与未经整治的外湖形成鲜明对比。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星湖水更清,
重现了在上世纪90年代
让肇庆人引以为豪、清澈见底的星湖美景。
星湖景区湖水
是如何重现美丽的“水镜”效果的?
▼
治理
“重启”星湖水生态系统自净功能
当年星湖水质恶化因自净能力严重受损,
由于城市建设和人类活动影响,
含氮、磷等排放物使水体富营养化。
浮在水面的蓝绿藻吸收营养“疯长”,
阻隔了阳光和消解了溶解氧,
使拥有净化能力的沉水植物缺氧而灭绝,
引起水体发腥发臭,水质恶化。
2018年元旦,曾主持创造鼎湖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天然氧吧”的生态哲学博士吕健,带着其集成创新发明的地表水生态工程“5SSS-A&S”技术,来到星湖开始实施“七星岩·里湖生态修复工程”,按下了星湖水生态系统自净功能的“重启”键。
第一步:湖水抽干
把七星岩里湖面积约32.5万平方米、平均水深约1.88米的湖水抽干这一步骤用了20天。
第二步:投放定制微生物
生态工程师和志愿者往抽干的湖里投放“5SSK-EP”定制微生物来降解底部淤泥的污染物和水体富营养物质浓度。
种植沉水植物
种植经优化改良能净化水质的沉水植物 。
为了让市民游客春节期间可以照常观赏星湖景色,工作人员加班加点、顶着寒冷踩在淤泥上赶工。
去年2月至5月,气温升高,
正有利于蓝绿藻繁殖。
但七星岩里湖蓝绿藻没有出现“疯长”,
反而湖底水草长成了“水下森林”,
水质达到地表Ⅲ类标准。
去年5月1日起,经过生态治理、生态修复,工程进入生态保育阶段,外源污染被阻隔,水草覆盖率提升,湖底淤泥营养物质被精细地控制。
目前,
水草健康生长覆盖率达到90%以上,
水体“重获”自净能力。
▼
修复后
里湖船如天上行,鸟似水中游
自净能力被修复后的
七星岩里湖水体,
拥有了更强的“抵抗力”。
俯瞰星湖,经过修复后的里湖呈现翠绿色,与未经整治的外湖形成鲜明对比。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据介绍,目前七星岩里湖水体每天能净化约6万吨污染物,相当于一座中型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这让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成为星湖常态。
如今临岸观景,只见星湖如镜,清晰映出绿树青山,蓝天白云。小船划过湖面,犹如在天空中行走;小鸟低空飞翔,映在湖上如水中游。
在高处俯瞰,里湖呈现翠绿色,还可以清晰看到水下的不同深浅高度的水草“森林”。“七星岩·里湖生态修复工程”的成效,为七星岩带来了新看点。
俯瞰星湖,经过修复后的里湖呈现翠绿色,与未经整治的外湖形成鲜明对比。
来自深圳的导游刘纪亮说,
“每个月都会带游客来七星岩。他也留意到了这一年多以来,星湖水质的变化。每一次来都发现水越来越清了,站在桥边还可以清晰看到湖里的水草,游客们都很喜欢欣赏这样的风景。”
志愿活动
市民齐参与保护“母亲湖”
七星岩里湖水体的“重生”不仅依靠生态工程技术的运用,还有赖于去年3500人次的名志愿者参与,发动市民参与生态保育是“七星岩·里湖生态修复工程”提供的另一项“肇庆经验”。
西门附近湖面。吴勇强 摄
在肇庆土生土长的吕健博士20多年来运用自己创立生态健康人居理念和拥有21项专利的生态技术,保护家乡绿水青山。他还成立了肇庆市生态保育慈善会,汇集了生态环境专家学者、本地相关专业学者和市民等,组成志愿队伍,开展生态保育公益活动。他表示: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污染的制造者,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星湖是肇庆人的‘母亲湖’,肇庆人更应该用实际行动保护好。”
现在七星岩里湖水质已大幅提升,但日常生态保育工作仍十分繁重。为控制水草生长和湖面美观,每天要收割和清理约200袋共2万斤的水草。志愿者承担了其中的部分工作。
参与志愿活动的梁元妹说:
“每周日我们都会来七星岩里湖参与生态保育志愿活动,星湖水更清、环境更美,我们生活在周围也会觉得更舒服。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生态保育行动,影响身边更多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红莲桥附近湖面。吴勇强 摄
星湖水的修复
不仅进一步擦亮了我市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美生态绿洲的名片,
还为其他城市湖泊水体治理
提供了“肇庆经验”。
西江日报记者 伍欣琦
特约记者 梁爱玲 通讯员 罗超志
编辑:江婉仪
猜你喜欢: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所发原创文章版权均属肇庆西江网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转载的一律属于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