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隽语新声”人文社科系列讲座活动回顾| 飞天缩地·晚清文学中的时空想像

2017-04-19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飞天缩地·晚清文学中的时空想像



熟读《三体》的你们是否知道中国科幻文学源于何时?时空旅行的想象怎样深入人心?气球、飞艇、星球大战的图景如何借助文字广为流传?4月13日下午,李欧梵教授作为“隽语新声”人文社科系列讲座第四讲的主讲嘉宾,与我们一起分享了他最近的研究主题——晚清科幻小说。

李欧梵教授提到,晚清的时间范围,大致是1900-1911年,距今约100年左右。当时通俗小说盛行,而流行小说中又包括了科幻小说,因此在当时,科幻小说是非常流行的。

李教授还提到,科幻小说最重要的是科学,要有科学的幻想。所有终极的发明都是从幻想开始的,人心里的恐惧、发的梦魇,还有各种神话幻想都能进入小说,成为科幻小说背后的出发点。


为什么“晚清”这个时间段这么重要?


李欧梵教授指出,首先,在晚清这个时间段,中国两三千年的传统架构被一下子打破。表面上是外国的入侵,但新事物也带动了一般人生活习惯、思考模式,甚至心态的转变。



李欧梵教授认为,晚清的另一重要点在于,由于洋人的入侵,知识分子认识到了“船坚炮利”的重要性,发动了“同治维新”,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一系列的运动中,带出了“民族国家”的概念。这样一个概念的提出,让人民知道,我们是生存在同一个文化公共空间中的,这个空间就是一个想像的社群。


而为什么到了晚清才出现科幻小说呢?李教授提到,1900年之后,虽然康有为变法失败,但还是带进了一系列的翻译资料,这里面就包括了西方的基础科学资料。同时,通俗杂志应运而生,科幻小说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科幻小说的基本模式


李欧梵教授认为,科幻小说的基本模式有4点。

1. Travel through space. 即旅行一定要穿越空间。

2. Travel through time. 即旅行要跨越时间。

3. Travel with imaginary technologies. 先进的技术是需要想象的。

4. “Para-form”—— Utopian Fiction:Starting. 这一点是最为重要的。科幻小说形式背后是要有其意义的,即要把现实世界用理想的方式表现出来。


李教授特别提到:“我们要有一个时间的观念。” 时间是从过去到将来的。中国过去的时间观念在表面上似乎都是一样的,但背后是一个循环的系统,从早到晚的循环、一年四季的循环,甚至朝代循环,周而复始。这个循环的历史观在1899年被梁启超打破了。1899年,梁启超在太平洋火奴鲁鲁旅行,开始同时使用西历和中历记日记。时间观念的打破,引起了晚清知识分子对于整个中国和世界观念的改变。李教授还认为,晚清的空间想象表面上是通俗娱乐的,但是不知不觉,精英分子的思考和通俗文学的传播混在了一起,拓展了当时读者对于时空的想象。

讲座现场,老师和同学们都很积极参与到话题讨论中


最后,李欧梵教授说到,科幻想像的背后是文化史的想像。晚清的科幻小说其实很无趣,必须得把它放在历史的层次上看,才能看出一些有趣的东西。


主讲嘉宾

简介


李欧梵教授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冼为坚中国文化讲座教授。李教授于1970年取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随后于普林斯顿大学、印第安纳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及哈佛大学任教。李欧梵教授声誉卓著,其学术著作包括《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铁屋中的吶喊》和《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2004年,李教授从哈佛大学提前退休,来到香港中文大学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并撰写大量文化评论,涵括现代文学及文化研究、香港都市文化、电影、音乐及建筑,深受读者欢迎。

转载自人文社科学院微信公众号

文案/ 吴秋呈(2015级经管学院学生)

摄影/ 叶树谦(2015级理工学院学生

           Priscilla (HSS Office)

排版/ Priscilla (HSS Offic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