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史提芬·博伊德: 重视企业家精神的学者


他对数学一见钟情,他喜欢用讲故事的方式上数学课,他始终鼓励学生在做学术的同时要有企业家精神,他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


他,就是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斯坦福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史提芬·博伊德(Stephen Boyd)。他在斯坦福大学任教35年,始终以生动、新颖、幽默的方式传递数学之美,同时,他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勇于创新,敢于实践。


近日,史提芬·博伊德(Stephen Boyd)教授接受《深圳特区报》记者专访,讲述了他对数学的痴迷,对创新的追求,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深圳特区报记者 林洲璐/文 邢峻豪 任宪平/图



 对数学“一见钟情”的孩子 


史提芬·博伊德成长于美国加州的书香门第,他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有趣的是,他们都是英语文学专业的老师,对科学几乎一窍不通,但因此我的成长受到了文学、音乐、戏剧的艺术熏陶。在父母的影响下,我从小就学习如何‘讲故事’,到后来我把讲故事的能力运用在我的数学课堂当中。”

回想起童年,史提芬笑着说,事实上,并没有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激发他对科学的兴趣,对于科学,他是“一见钟情”。“在我上小学第一次接触数学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我想做的事情。每天我都迫不及待地想上数学课,当数学课结束的时候,我又在想‘真希望明天的数学课快点到来’。”

在史提芬的求学过程中,他始终对数学抱有巨大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在高中阶段,史提芬有时候会逃课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旁听数学课,那是他每周最享受的时刻。

因为热爱和投入,史提芬的数学成绩一直十分拔尖,从小学到博士,他都是优等生。他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学习和工作履历:本科毕业于哈佛大学数学专业,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专业,博士毕业后进入斯坦福大学任教。

为什么对数学如此痴迷?在史提芬的眼中,数学之美在于它用最简单的方式解释世界上诸多复杂的现象。“数学本身是博大精深的,但输出却是简单的形式,简单到一个公式可以描述一个现象,一个方程可以解决一个问题。”

看似完美顺遂的优等生也有遗憾。谈起遗憾,史提芬淡淡一笑,对记者说:“这么多年来,除了数学,其他领域我并没有太多涉猎,其实我对文学和艺术也很热爱,但专注于某一个领域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力,确实无法分心,尽管我喜欢。所以,可以的话,我希望自己更博学一点。”


史提芬·博伊德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理工学院迎新活动上发言


会讲故事的数学老师


在控制、信号处理和电路设计的凸优化应用领域中,史提芬·博伊德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杰出学者。

作为凸优化及其应用的国际顶尖专家,史提芬如今仍然给低年级本科生上基础课,比如线性代数。

“大学教授是一名科研工作者,但首先是一名老师。”史提芬说,他始终热爱课堂,而且虽然任教几十年,但他依然觉得数学基础课充满挑战。

“这种挑战在于,如何让学生知道数学并不复杂并且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可以应用在实际生活当中。数学课如果只是讲一大堆公式,那确实很无聊。遗憾的是,现在很多老师还是用枯燥、老套的方式来讲数学。”

在采访中,史提芬多次提到,父母对他影响深远。“我的父母是英语老师,他们很强调讲故事的重要性,从小受他们的影响,我很喜欢以讲故事的方式上数学课。”

史提芬用最简单的语言向记者阐释了他的研究领域——凸优化。“凸优化其实是通过计算机程序,帮助人们做出当下最好的决定。比如,如何在0.1秒内控制飞机方向,如何在下一秒决定买入哪只股票,如何迅速避开拥堵路段等。借助数学,我们可以解释那些看起来很神秘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数学能解决实际问题。”

翻开史提芬的获奖经历,有一半是关于教学的奖项。2016年,他获得了斯坦福大学授予的奖金最高的教学奖——Walter J· Gores奖,颁奖词中提到:“史提芬在全世界范围内革新了数学优化的教学和应用方式,他以智慧、清晰、幽默的方式展示了前沿的数学研究,使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对数学优化产生兴趣。”


史提芬·博伊德教授为港中大(深圳)的学生上课


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教授


“不知不觉已经在斯坦福工作35年了,你可能会觉得我已经厌倦了,但恰恰相反,我越来越喜欢斯坦福这所具有创新气质的大学。”说到斯坦福,史提芬脸上泛起了自豪。

在史提芬看来,如果把哈佛、耶鲁、麻省理工比喻为百年老店的话,那么斯坦福就像是一家创业公司。“60年前,斯坦福是一所好大学,但并不是世界顶尖名校。在过去的60年里,斯坦福从一所好大学跃升为世界顶级名校,靠的就是创新创业的精神。”

“我这么来描述吧,在星期五的下午,4个20岁左右的学生坐在一起,突然想到了一个好想法或好点子,周末他们埋头苦干,把策划案和模型做出来了,星期一他们创作的发明可以开始投入应用。这样的场景,在斯坦福经常‘上演’,这就是斯坦福的文化,也是我喜欢斯坦福的原因,随处可以感受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爱。”

史提芬坦言,“事实上,学生们的创造和发明大多数是失败的,十分之三算‘没有失败’,而成功的十分之一则可以改变世界。有了创新以后,才会有风投,才可能创业成功,斯坦福就是这样一所兼备学术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大学。”

5年前成立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斯坦福大学有很多相似的特质,正是这些相似的特质吸引了史提芬来到深圳。

2015年起,史提芬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他定期来学校开办学术交流讲座,指导学生们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同时,他还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推进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世界级名校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深圳和硅谷有很多相似之处:创新人才聚集,创业氛围浓厚,企业家精神彰显。斯坦福大学的历史不算长,但发展的速度极快,创新能力极强,港中大(深圳)也具有这样的特质,她汇聚了具有前瞻视野的人才,他们热衷于将理论付诸实践,进行发明创造。深圳有大量工程和高科技方面的研究机会,并能很快将研究成果付诸实践。未来,我相信在这里将会产生许多改变世界的创新成果。”


港中大(深圳)举办大数据科学论坛期间,

史提芬·博伊德教授接受媒体采访


热爱中国文化的外籍院士


1984年,史提芬还在读博士的时候,就一个人从美国来中国游历。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开始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想来这片土地走走看看。当时,我是从香港入境,所以我踏足中国内地的第一个城市就是深圳,后来每隔几年来一次。30多年来,我是亲眼目睹深圳的发展和崛起,真是不可思议。”回想起深圳的巨变,史提芬忍不住感叹。

在过去30多年里,史提芬在全国多所高校做了100多场讲座,他指导了一大批中国研究生、博士后及访问学者。“对中国了解得越多,和中国师生接触得越多,我越热爱中国文化。”

2017年11月,史提芬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外籍人选的选举标准极高,要求具有很高的工程科学技术水平和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对中国工程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做出贡献,或在促进我国工程科学技术界国际交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采访史提芬当天,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斯坦福大学第一届科技创新论坛正在举行。论坛为期一周,两所学校各派出14名优秀学生代表,组成6个创新小组,他们在华强北电子市场调研,走进华为、腾讯、大疆等知名企业参观,合作完成项目,共同开展技术创新和交流活动。

“斯坦福的学生大部分从来没来过中国,这次我把他们从美国带到深圳来,就是想告诉他们,‘你们想了解中国的最新发展吗?在深圳,你们就能看到了。’”


港中大(深圳)携手斯坦福大学

举办首届科技创新论坛与会嘉宾共同启动Maker Lab




寄语深圳


深圳要成为全球一流城市,顶尖的科技研究十分重要,因此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对于深圳的发展而言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我们要打破“没有数十年积淀产生不了一流大学”的观念,建设像清华和北大这样的百年老校固然重要,但是深圳的高等教育发展更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应该建设具有深圳创新城市特色的大学——兼具学术理论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深圳和硅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斯坦福大学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有一点不同的是,斯坦福大学孕育了硅谷,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在深圳这片创新的土壤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深圳需要孕育更多像创业公司的大学——他们不怕失败,勇于创新,和产业紧密结合,释放更多活力。



记者手记


史提芬在美国加州出生、成长、工作,身上散发着加州人的阳光和热情。采访当天,他穿蓝色格子衬衣、牛仔裤和球鞋,给人轻松休闲的感觉。他说话语速快,始终保持灿烂的微笑,喜欢开玩笑,不时还自嘲一下:“哇,想想我第一次来中国是34年前,我真是老了。”“我喜欢中国菜,特别是火锅,我以前很能吃辣,现在不行了,大概是老了吧。”但事实上,完全看不出来他已年近60。

当他谈到自己热爱的研究领域时,眼中更是透出孩子般的简单和纯粹。我问他:“您是如何让您的数学课变得有趣?”他愣了一下,说:“不是我让数学课变得有趣,是它本身就很有趣。”那一刻,我被眼前的这位学者真正地打动了。



深圳特区报


院士名片


史提芬·博伊德(Stephen Boyd)教授是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现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控制、信号处理和电路设计的凸优化应用领域中,他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杰出学者。

史提芬·博伊德教授获得了许多奖项和荣誉,包括ONR青年研究者奖、总统青年科学家奖、IEEE控制系统奖,AACC Donald P· Eckman奖和美国数学优化协会的Beale-Orchard-Hays 奖、美国自动控制学会John R·Ragazzini奖、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Saul Gass Expository Writing Award。同时,他还是IEEE控制系统学会杰出讲师,目前已出版了3本专著和300多篇研究论文。基于理论方面的研究,他发表了350多篇论文,被引用数(谷歌学术)超过11万次,在国际工程界影响深远。




CUHK-Shenzhen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结合传统与现代  融会中国与西方


内容转载自深圳特区报

编辑排版/ 余无尘(2016级人文社科学院、逸夫书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