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 港中大(深圳)师生怎么看
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这与深圳的发展、龙岗区的发展息息相关,对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来说,也是意义重大。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发展,港中大(深圳)的师生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科研方向、就业计划等,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也试着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徐扬生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对我们来说太及时了,因为我们这个大学实际上就是基于大湾区这个背景建立起来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个国际化的大学,不仅传承了香港中文大学的传统,同时也是结合深圳这样一个国家制造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的机制发展。
我觉得大湾区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人才培养。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充分调动粤港澳大湾区九个城市的资源:每个城市各自的强项在哪里?比如说,香港就是基础性的人才比较多,深圳是应用性的、创新性的人才比较多,把这两边的人才组织起来,可以做出更多的贡献。另外,深圳现在涌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化企业,他们的员工愿意来深圳提升自我,但到哪里去提升呢?那么我们这样的学校就起到一个很大的作用。
从科研方面来看,我们这个大湾区真的有条件打造成为国际的创新和科研中心。国际化的创新中心其实很难打造,但香港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深圳其实也做得不错。深圳可以说是具有全世界最完备的一个产业链。在这样的基础上,联动香港的人才、基础建设、基础科学研究,深圳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国际创新的科学中心。香港的科学研究建立也有很长时间了,怎么让它真正发挥作用?还是要和产业链连接起来,这个产业链就在深圳。
另外一个不容忽略的是医疗卫生方面。在医疗、医学、医疗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深圳有一点薄弱。在这方面,香港有国际化的指引,做得非常优秀,广州也有一定基础。我觉得如果把这个大湾区的资源融合、调动、协调起来的话,医学的教育质量、医学人才的培养效果跟医疗质量的话要提高很多。
科研方面的合作,尤其是高校之间的科研方面,我觉得可以做很多工作。一方面,广东的高校其实不少,新建的高校也不少,但规模都比较小且刚刚起步,另外就是应用类的专业比较多。香港有八所高校,基础研究方面的能力很强,科研人才也很多,其实可以做很多的资源协调的工作,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结合起来。
另外一个方面,深圳、广州、中山、东莞这带的制造业很发达。这些企业跟香港、澳门、深圳高校的联合其实也是一个非常高的层面,比如虽然香港作为一个物流中心,但是关于物流方面的研究,其实我们可能做得更多、更广泛。深圳和广州的高校都可以联动起来帮助香港的物流中心做好调动工作。
金融方面,香港是个国际的金融中心,国际上对金融工程、金融科技这方面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而真正应用金融工程其实是在深圳这边,我们学校现在开设的很多专业如金融工程、金融学专业等,都在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我们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在这方面都做得非常好,我觉得对大湾区金融科技方面的合作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蔡小强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校长讲席教授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让我觉得很振奋,这也是我们期待已久的。粤港澳地区的经济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在世界上占有很重要的一个地位。在过去,我们感觉在不同方面的发展都存在一些阻碍,在合作与协调等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而《纲要》的发布让我们看到很多的机遇。
我长期从事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近年也开展了物联网方面的研究。物流是香港的四大经济支柱之一,香港在海运、航空等方面做得非常好。同时,广东地区尤其是深圳的物流业也非常发达,吞吐量已经超过了世界上一些重要的港口。而整个供应链管理,整个物流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能做好协调、通讯。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战略,正好利于促进协调和沟通。香港和内地的合作将能发挥更大的优势,产生更好的效益。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物流行业,未来将会发展得更好,粤港澳大湾区在物流业这方面可以做到全球领先。
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几个龙头城市都各有优势,深圳则可以定位为一个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和创新型城市。
香港在高等教育、工业等方面事实上已经建立起了很好的基础,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在高等教育方面,香港在之前的二十年,聚集了很多高端的人才,包括教授、研发队伍等等,但缺乏学生,这跟香港的人口有关。工业方面,经过几十年的重新定位,香港的工业事实上已经有点空心化了。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可能真的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让粤港之间有更好的合作:比如说利用香港的高校资源,像已有的一些师资队伍、研发力量,利用深圳在创新工业方面已经建立的一些优势,背靠整个中国内地比较强大的人才资源,两者结合起来,未来可以创造一些共赢的机会。所以整体来说,我觉得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对国家乃至整个粤港澳各个城市都是非常重要的。
龙岗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能够发挥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最近这些年,深圳在实施一个东进战略,龙岗是东进战略的一个桥头堡。前些年,深圳的西部已经发展得非常好了,但是可能也有点饱和,那么在东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有很多的机会,包括土地资源和教育等方面。龙岗正在建立一个国际大学城。已经进驻的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北理莫斯科大学。所以在高等教育方面,龙岗可以发挥的作用很大,可以借助国际大学城这样一个平台,引进很多优秀的教育资源和高端人才,这对整个龙岗、深圳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都可以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
规划中提及,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可能会初步形成一个成效,那时会对我们社会、生活、经济等方面带来哪些改变呢?
2022年正好是我们个学校第二期规划的一个阶段,所以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的话,到时整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会建设得更加完备,学生队伍、校园设施、包括教授队伍的建设都很齐全了,我们大学到时应该是一个比较强大的高等院校,在海内外都是具有领先水平的。
由于不同的城市之间存在一些人为的障碍,主要是香港、澳门与内地之间,比如说人流、物流、整个经济活动等方面的互相配合,长期存在一些障碍。如果按照国家战略建立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这些人为障碍可能就会被打破,整个经济体系就会变得更加有活力、高效,所以到那时候,在经济的各个层次就会更加通畅。我们研究系统的都知道,整个系统如果做得越大,协调得越好的话,会产生1+1>2的结果,所以到时候,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和地区产生的一些作用的总和比原来的还要多得多。
张博辉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执行副院长
深圳市的、尤其是龙岗区的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推进中,能受益颇多。首先,一个企业的发展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个是市场。比如说我们生产的产品需要拓宽市场,在《纲要》正式发布之前,有可能我们的市场仅仅局限于龙岗区或深圳市。但是在《纲要》发布之后,我们的视野、市场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会拓宽到粤港澳大湾区这个9+2个城市。与此同时,以粤港澳大湾区平台为基础,带动“一带一路”的这些沿线国家,将会促成一个更大的体量的市场。
第二个方面就是企业的运行成本。我们在经营企业的时候,有可能我们的原材料和其他一些生产要素的成本都是由包括说龙岗区、深圳市或周边地区提供的。但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布局下,我们的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的获取渠道会进一步增加和拓宽,这样将有效降低我们的生产成本。
第三点是创新,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技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我们以香港、澳门为平台,通过与一些世界型企业的竞争、交流和学习,得以了解更多的技术,弥补自己的不足,并进一步帮助企业增加和完善产品的专利化。
最后一点,是员工招聘,尤其是高素质员工的招聘。在此之前,我们的招聘有可能局限于某个地理空间内,那么我们整个的员工素质有可能会受制于当地发展情况。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人才。谁去研究新型的产品、新型的技术?基于我个人的科研结果,人才在企业创新、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上会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主导作用可以高达70%到80%。
在《纲要》的引领下,我们能进一步拓宽员工引进的渠道。比如以香港、澳门为平台,我们可以引进更多的国际化、具有国际视野的管理和研发人员,帮助企业在国际平台上加大竞争力。
王丛教授
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纲要》明确了大湾区的发展方向和各个城市的定位,让每个城市可做到扬长避短。这样的规划可以使大湾区成为下一个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纲要》主要有以下四个亮点。
第一点是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特别是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制造,这正是中美贸易摩擦中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点是《纲要》提到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里面提到依托粤港、粤澳以及泛珠三角区域知识产权合作机制,加强这个区域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也提到要支持香港成为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这对于鼓励科技创新起到重要作用。
第三点则是提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问题,特别提到要逐步扩大人民币在大湾区内跨境使用的规模和范围,还提到大湾区内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可以进行跨境的拆借,以及人民币相关衍生品业务、理财产品交叉代理销售业务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政策突破,目的是使得人民币在大湾区内实现逐步的跨境流通,为人民币国际化做出重要的实验。
第四点是在科技创新产业方面,《纲要》提到了要鼓励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的流通。大湾区本身已经具备了成为科创中心的必要条件,比如香港有着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深圳有着高质量的研发和创新,东莞、中山等城市有着完整的制造业的产业链,再加上深港两地的融资渠道的支持。如果把这些要素都融通起来,未来将会在大湾区看到越来越多的像大疆、商汤科技这样成功的高科技企业。
在目前大的宏观环境和外部环境不确定的背景下提出了大湾区规划,中央的用意深远,给中国经济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将带来更大活力。
丁若虚同学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学勤书院大四学生
我觉得《纲要》中“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这个关键点让我印象深刻,因为这能让一个大学生考虑更多的东西。
我们大学四年毕业之后,在考虑自己将来的就业和工作时,其实会考虑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如果这座城市能提供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并且提供足够多的优质工作机会和工作岗位,我们大学生会非常愿意去参与到这样的建设中去,同时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可以把深圳和其他的城市建设得更好。
因为我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那么我考虑的就业方向是营销、销售、公关等岗位。深圳为我的专业技能的施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在未来的规划中以及现在正在的实践中会给我们这种专业的同学提供非常多的就业机会。我们可以看到在粤港澳大湾区这里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并且愿意投入自己的精力参与到这样的建设之中。我觉得留在大湾区、留在深圳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CUHK-Shenzhen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结合传统与现代 融会中国与西方
内容由港中大(深圳)传讯与公共关系处提供
编辑排版/ 余无尘(2016级人文社科学院、逸夫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