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风采 | 经管学院学子获Heavener国际商业案例分析大赛(HICC)佳绩
在大学没有参加过商赛,修读商科的你会错过什么呢?本期“学子风采”,我们邀请到曾参加HICC(Heavener International Case Competition)的我校代表队队长叶安(Luka)与大家分享她的参赛经历和大学生活。
HICC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Heavener商学院主办的国际商业案例分析大赛,注重考察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沟通交流技巧,以及如何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商业案例的能力。来自北美、欧洲、亚洲、大洋洲二十余所国际名校的参赛者需要在为期一周的商赛中完成两个限时案例分析任务。2019年2月,来自经管学院CCT(case competition team)的四位同学:曹秉翰、李修齐、吴蔚、叶安代表我校参加了本次HICC商赛,并取得了小组第三的成绩。
叶安
2016级经管学院、逸夫书院
高中毕业于广州市执信中学
01
Q:这是你第一次前往海外参加商赛吗?与校内的比赛有什么比较大的不同呢?
A:是的,这其实也是我第一次参加案例分析大赛。这次比赛和我们在学校中所做的案例分析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评委。在学校里,给我们小组任务打分的评委基本上都是老师;在这场比赛中,我们面对的评委都是行业中的人员,来自银行、咨询公司、制造业企业等。评委们看问题的视角和关注的重点,与我们在课堂中练习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一个方案,比起这个想法是否华丽、花哨,他们会更看重它的实用性、可操性,更关心成本。
02
Q:在参加HICC比赛中,你们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呢?
A:我个人认为,在这场比赛中,我们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文化差异。HICC是一个国际的比赛,参赛者来自全球不同国家,有着十分多元的文化背景。在日常中,大家在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十分显而易见。比如说,所有团队一起在酒店吃早餐时,很多队伍都把用餐当作一个日常社交的过程,他们往往会想跟其他队伍的同学聊天,但我们团队更倾向于“食不言寝不语”,再加上时差的问题,大家都十分疲惫。我们当时就面临着这样的一个文化差异。
在比赛中,文化差异带来我们的挑战就更加明显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影响了我们与评委的沟通与相互理解。这个挑战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化的差异,也让我们意识到充分了解观众、评委的重要性。
03
Q: 你认为获胜队伍的优势在哪里?
A:首先是团队合作精神。在一些队伍演讲的时候,队员通常只将做好自己负责的内容作为目标,很少体现出团队合作,但当时获胜队伍展现出的合作能力令我影响深刻。在他们演讲的过程中,有一个队员是负责从头到尾调控PPT的。这个其实非常难做到,因为这个队员要熟悉其他三人演讲的内容,并且分别属于哪一张PPT。在总决赛中我发现,在问答环节中,负责PPT的队员甚至在评委提问时就能够为回答问题的队员调到了对应的PPT页。除此之外,他们会对组员的回答做出非常及时而准确的补充。整个小组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非常默契、统一的团体,而不是四个独立的个体。
其次是文化优势。获胜的队伍大部分都以英语为母语。他们的语言特别流畅,语速很快,思维很敏捷,在问答环节中能够迅速地给出直击要害的答案。他们作为当地人,更加了解当地文化和当地人的习性。
04
Q:刚刚提到了团队合作的问题,你们当时有采取什么措施改善内部的团队问题吗?
A:比赛前我们进行了一次案例分析(case analysis)练习,当时暴露出许多问题:我们常常想法不一致,大家都各执一词,都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观点。我们四个人在争执的时候,有时会出现2:2的尴尬局面。其实想法不同本身未必是坏事,但过多的意见分歧和争执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我们当时的解决办法是,让每一个人都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而不是通过简单粗暴的问句反驳对方。我们的指导老师Stella也给予了我们建议,希望我们能够为了团队做出妥协和让步。当然,最重要的是,不在小组讨论中带入个人情绪。
05
Q:与其他参赛者相比,你认为你们的优势体现在哪里呢?
A:我们的优势在于想法比较新颖。大概也是由于文化差异,我们更容易地跳出在美国本土一些已经在实行的操作的局限。比如在第一个案例分析中,我们需要帮助当地一家公司解决如何吸引员工这一问题。我们当时提出了几个蛮有新意的方案,比如说建立一个“HOOD”的概念,包括“企业幼儿园”来帮助员工分担家庭重任、mentor-mentee机制来让新员工了解公司文化等等,给员工创造一个家庭般的工作环境。这个想法得到了指导老师和评委的肯定。
06
Q:对于准备参加商赛的同学有什么建议吗?
A:首先,我建议有意愿参赛的同学主动与有比赛经验的同学交流。我认为比赛中会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是隐藏在许多小细节中的,稍不留神就会容易出现差错,而试错是需要投入成本的,往往在尝试了所有的错误之后,队伍也离目标越来越远了。因此,尤其是对于新手来说,主动去和有参赛经历的同学交流,是十分有帮助的。
其次,要提高自己在陌生环境和高压状态下的演讲能力(presentation skill)。比赛的现场和我们平时在学校完成小组任务的环境十分不同。面对陌生的评委,陌生的环境,我们容易紧张;当我们代表学校出去参赛时,竞争在无形中也增加了我们的精神压力。大部分比赛会有一个限时二十多小时准备的案例分析,比如这次我们的第二个任务就是限时26小时准备。在这26个小时中,我们所有小组成员只睡了三个小时。这个时候考验的,就是在十分疲惫的状态下,我们能否依然以一个相对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完整地表达观点,完成我们的演讲。
另外,我建议同学们在日常的演讲中有意识地用一种坚定的语气练习。有一些同学天生斯文,讲话很温柔,但在商赛中非常的温柔会容易被视为心虚、对自己的方案没有信心。要能打动评委,让评委相信你提出的方案可行,就需要我们以坚定的(firm),锐利的(sharp)语气,自信地阐述观点。
07
Q:在这次比赛中,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影响深刻?
A:那应该是这个比赛的组织者们。这次比赛的组织者是来自佛罗里达大学的五个本科生。她们为这个比赛耗时一年来筹备,给这个比赛拉了13个赞助商,精心设计活动流程,贴心地在每时每刻都为我们提供支持,包括26个小时比赛中全程在大堂随时为我们提供帮助,晚上11点每个房间敲门送冰淇淋。作为同龄人,她们的组织能力十分值得我学习。
还有我最亲爱的两位佛罗里达大学学生大使。她们总会比约定时间提前在大堂等着我们,耐心回答我们的任何问题,给我们介绍,为我们准备情人节礼物,在26个小时比赛中晚上11点来确定我们一切安好。她们无条件的热情总让我感动。
08
Q: 在经管学院攻读学士学位的过程中,有哪些课程和实习经历带给你很大的帮助?
A:本科期间的许多课程都对我的品格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大一的通识课程“与自然对话”增进我对中西方自然观的了解,让我反省知识的意义和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到大二旁听的管理课“案例分析”让我认清自身能力的不足之处,对未来的职业道路更加坚定,再到大三学的“当代社会中的社会性/别问题”、“商业道德”和“人力资源管理”,帮助我认识和坚持自己,让我明白自己的责任所在。
课程以外,我还加入了学校组织的社团“聚乐部”,参与了大学音乐会的合唱节目,实现了举办个人小型音乐会的梦想;参加了学校公益组织策划的支教活动,去看社会的更多姿态,坚定自己的责任意识;与组员一起参加商业竞赛,拓宽了视野,收获到许多珍贵的友谊......从入学到现在,我一直都十分感恩学校提供的教育及各种机会带给我的知识和启发。
09
Q:觉得在大学求学期间,你觉得给你的生活带来很大改变的小瞬间是什么?是做的某个决定,某一次讲座还是某一次会面?
A:幸运如我,在大学时光中拥有许多感人的小瞬间。其中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瞬间发生在我参与CFA协会全球高校投资分析大赛深圳区决赛的时候。
这个比赛要求我们一组5人针对所选的上市公司撰写一份全英文的投资报告,并通过现场的演讲和答辩将研究成果展现给评委。在现场登台演讲的那一瞬间,我发现自己不同于以往课上演讲前的紧张和担心,而是自信且兴奋。在那之前,登台前我会反复问自己“我准备好了吗”、“演讲稿背好了吗”;而在那一刻,我肯定地告诉自己“我准备好了”、“我相信我的队友”。那一瞬间的状态让我感受到团队合作精神的意义所在,以及课上课下的练习给我带来的收获积淀。
10
Q: 高考后的那个夏天,你还记自己是怎么度过的吗? 有什么建议可以给到2019年的应届高考生?
A:高考结束后,我与亲人和朋友四处旅游玩耍,陪朋友摄影练手拍了几组照片。在家时就和家人学习厨艺,看看电视读读书。
我一直认为,由于见识所限和缺少规划,当年的自己并没有非常好地利用三个月的假期。如果回到当时,我可能会制定许多无论在城内或城外的旅游、远足计划,去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例如小语种、街舞等,坚持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例如运动健身、读书、练繁体字等,又或是经历一些有趣的体验,例如在奶茶店当个临时工之类的(笑)。
高考后,三个月的悠闲假期已经使我十分满足,而在大学期间,经历了漫长的认识自己、摸索自己的职业兴趣的过程之后,我意识到这个过程或许可以开始得更早些。因此,我想对刚结束高考的大家说:旅行让我们遇见自己,学习帮我们认识自己,实践使我们提升自己。在从高考的压力和疲惫中恢复过来后,大家或许可以开始着手给自己“定制”一个充实的假期。
内容由经管学院与传讯与公共关系处提供
撰文 | 蔡佳卉
美编 | 汪鸣岐
SME News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