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生分享 | 参加港中大(深圳)理工学院&清华“姚班”暑期交流项目的同学们有话说

导语


为期一周的港中大(深圳)理工学院&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姚班)暑期交流项目已圆满落下帷幕,让我们看看参加交流活动的理工学子都有怎样的心得感悟吧!


点击下方标题,回顾活动:

2019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与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姚班)暑期交流项目圆满成功


温馨提示:以下正文部分,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饶舜

理工学院2016级学生

数据科学专业

感谢理工学院能提供这次宝贵的交流机会,也很开心能和姚班同学一起参加实践活动。这次暑期实践活动中,我结交了优秀且有趣的朋友和老师,也和不同类型的公司高管、HR以及RA(研究助理)深入交流,收获颇丰。


经过这次交流实践,我认识到优秀的人绝不仅仅是成绩优异,他们在学业工作性格爱情等各个方面都很出色,我想成为像他们一样闪闪发光的人。


我在大学前三年几乎没什么实习经历,都是在实验室中度过的,也一直没有很明确的职业规划。这次有机会参访各大公司企业和研究院,我认识到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异同点,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其实工业和学术并没有很大的鸿沟,在公司也一样可以做研究发论文,只要能做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情就很幸运。


一周时间很短,希望毕业前仍有机会与清华姚班同学一起听故事做项目,有更加深入的交流合作。



朱航

理工学院2016级学生

数据科学专业

很荣幸能有机会和清华姚班的同学一起参加这次暑期社会实践交流活动。参加这次活动的收获主要在于:参观企业带来的视野的开阔,和姚班同学交流时对他们姚班风气以及生活的了解。


我先来讲一讲各个企业给我带来的感想。第一天我们参观了南京的图灵研究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浓郁的AI创业氛围,几个清华姚班的学长给我们介绍了他们本科以及毕业之后创业的故事,给我带来了很多的触动。很多学子目前处于创业起步期,他们特建议我们在本科能专注于学术,把学生的本职工作做好,这样才能为之后的不论深造也好,创业也好,铺下坚实的基础。之后,我们又陆续参观了多个高科技企业,包括上汽、阿里、华为,让我们体会到了学术与工业之间,国企与民企之间,以及传统与智能之间的差别与融合。


和姚班学生的交流过程也是相当的有意思。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旅程开始的几天,几个姚班同学不知为何开始研究起一道数分题,一做就是2天,他们做题仿佛从不来考虑地理以及时间的问题,有一种“一刚到底”的感觉,这是十分让人敬佩的,这也是我觉得个人不足的地方。



马若菲

理工学院2017级学生

统计科学专业

第一天参观的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目前孵化了9个科研项目。那我印象比较深刻的项目一个是AI+药物研发,另一个是区块链社交网络。这两个项目都切中了当下人们的需求点,让我们看到了所学知识在工业界的应用,也从中获得了对未来学习方向的启发。除了项目本身,嘉宾们创业的心路历程带给了我更多的感触。创业所需要的不只是把自己本职的事做好,还需兼顾公司的方方面面,一人身兼数职是常有的事。


因此,前期的个人阅历和积累十分重要。但是,也无需为了“积累”而积累。“人生总有些‘坑’是一定会踩的,无需刻意参加不必要的活动以求提前规避,不如专心科研,把时间、精力放在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上,别的方面的技能随着人的成长总会补足的。”正如一位清华姚班的学长在分享他的创业历程时如是说道。


本次实践活动既加深了我们对于中国历史、人文的理解,也通过科技公司的参观以及业内大咖的分享让同学们更加明确了未来的进步方向,认识到自身目前的不足。除了高新技术的展示外,嘉宾们也分享了自己从学界到工业界的转型历程,从无到有的创业经历,从亲历者的角度给同学们带来了有关职业道路的思考。


此外,与清华姚班同学们的交流让我们收获颇丰。不论是日常的课程设置,还是对于未来的规划、对于当下的思考,甚至各种校园趣事,都常是我们交流的主题。


在参观时有一幕令我印象最深——在户外参观智能农业的那天,天气又热又闷如同蒸笼,不一会儿大家都已经满身是汗了,可即使如此,讲解员仍被同学们团团围住问问题,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令我颇有感触。



张博韬

理工学院2017级学生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这次和清华“姚班”的七天实践交流中,我接触了最前沿的理念,见识了最超前的技术,还结识了最优秀的同学。虽然没有到“胜读十年书”的程度,但也着实受益匪浅。


在参观各个研究院和企业中,我学习到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理解自己正在听的内容,并学会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培养迅速把握新领域本质的能力。


在与清华“姚班”的老师和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我在他们身上发现了很多值得学习的品质,其中之一就是对生活中的一切保持十足的好奇心,同时积极思考,这也对提升自己的跨学科学习有益。另一点可以向他们学习的是乐于挑战自己。让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在去夫子庙的路上,一位同学向周围四五名同学提出一个问题,那是一道北大刚刚测试过的数学分析题目。姚班学生暂时只学过微积分,而这四五名同学却在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内一直讨论那道题目。


他们并不仅仅只关注学习,他们也懂得放松自己。一位女生在去高铁的路上一边走一边投入地唱着歌,一位男生活动一结束就去看了他最喜欢的女团的现场演出,一位很文静的女生在回家的路上买了异形魔方,兴致勃勃地玩了起来。他们聪明、投入并且懂得享受生活。这也是我通过这次活动意识到可以向他们学习的品质。


最后,感谢理工学院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老师们为了让大家不虚此行,在背后付出了太多太多。真的十分感谢!




沈雅龄

理工学院2017级学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这次的活动可以总结为三种类型的交流:


1)校际之间:我们和姚班同学互相介绍了各自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学校体制等,也认识了很多优秀且有趣的人。


2)课堂和应用:参观企业并听讲座,让我明白我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究竟有什么用途。比如阿里的智慧城市、南京图灵研究院孵化的鉴别奢侈品真伪的产品,像是给书本上抽象的数学公式赋予了生命。


3)学界和业界:总以为学界和业界是两个独立的方向,在学术界提新算法、发论文,或者在工业界做工程项目。通过这次交流项目,发现两者并不互斥。除了将已提出的模型应用于实际,企业也会自研算法模型以达到目标。




韩寅斌

理工学院2017级学生

应用数学专业

作为数学专业的学生,这次参与姚班活动的一个期待便是了解数学在AI领域的应用,以及他们对数学的看法。通过7天的行程,参观了许多互联网企业,与清华以及我们学校的学生交流,最后发现数学的确还是一门象牙塔学科,能应用的数学知识少之又少。这也是符合我预期的答案,毕竟,只有学数学的人才知道数学的乐趣,如果数学太过于应用,反而有些无趣了。


我也算是一个AI外行,参加活动之前对深度学习一类的前沿技术也是知之甚少。从企业参访情况来看,即使是阿里巴巴、华为这样的中国顶尖公司,更多也只是将学界已有的技术根据具体的问题,做相应的优化,对技术背后的原理关注不多。企业家更关心技术是否可以落地,能否将论文里的创新用在新产品的研发中,考虑的也更多是计算力、存储空间、成本等一系列现实的问题,与学界仍然有一定距离。而我平时学习的更多是理论化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对这些具体问题考虑甚少。参访给了我一个机会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以及企业的思维角度,这是对我固有认识的补充。但就个人而言,我更乐见在一类复杂问题上做出新的理论、方法创新,而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细节、具体产品做特殊优化。这也是我更倾向往学界的缘由。


除了企业,我们这次也参观了不少研究院,尤其是新形态的政府与学校合作创立的研究所,比如南京的图灵院,嘉兴的长三角研究院等等。虽说是研究院,但是无论是孵化的企业还是立项情况,都更偏向于容易落地的产品和想法。这些研究院给了学者以资金上的支持,并且在市场开拓上给予指导,另一方面,学术研究则有清华这样的高校在支持,可以说是产学研结合的典范。这些研究院突破了传统的学术研究与产业研发之间的鸿沟,在我国值得推广和借鉴。


这次活动让我最感慨的是遇到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学。2016级统计学专业的朱航学长一路上和我有很多交流,也给我了很多的想法和建议,十分感谢。和清华同学的交流让我知道了在世界一流的cs专业学习的体验,也发现了我们学校和清华在教学模式,体制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其实,我很喜欢港中大(深圳)的教学模式,十分的自由,也不用像清华一样面临太多资源上的竞争。当然在师资上,我们应该还没有清华那么全面,不过也是国内顶尖了。


7天的行程十分紧凑,不过总体来说是收获颇丰的7天,感谢理工学院提供的机会。




徐晴洋

理工学院2018级学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在为期一周的实践中,我得以近距离了解科研机构和各大公司正在进行的项目内容。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人工智能在各种方面的应用,以及量子芯片的前沿研究。除了提升了在业界的视野,能够走进曾经在我的认知中仅仅是一个符号或是一个名字的各大机构和研究院,也让我难以忘怀。图灵研究院内令人肃然起敬的图灵碗,达摩院量子实验室内闪着银光的超导冷冻装置,麒麟980表面整齐的点阵,无一不散发着智慧,工业与艺术杂糅之后的性感。


除此以外,更让我难忘的,是有幸能同行的港中大(深圳)与清华姚班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潘文安教授在技术交流会的休息期间和我们一起探讨讲座内容和校内研究的异同;理工学院办公室的王倩倩老师、谢冰欣老师和曾雯裕老师为我们的各种行程奔前忙后;港中大(深圳)的师兄师姐和同学们也非常耀眼,有人拿到了国外顶级大学的暑研/升学offer,有人早早地在校内实验室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开始深耕……他/她们给了我许多学习与生活上的经验,和他/她们在一起的时光即充实又欢乐——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大家在南京的某个夜晚讨论饭桌上的可乐放进急冻室会不会撑破瓶子的问题,这大概就是理工学院学生的浪漫吧。姚班的于洋教授谈吐风趣,见解独到,教我们如何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姚班的同学们非常nice,用相机给同行的大家记录行程时光。同时他/她们也能非常硬核,在晚上赶论文,在大巴上给自己的App debug,讨论如何给新一年NOI出题…


临行的前夜,我们沿着西湖岸边巡行。时至今日,仲夏末的杭州,闷热的压抑感似乎已无法再掀波澜。但那暖光灯下,粼粼倒影中,他/她们谈笑的身影,却让我记忆犹新。那都是都是世界之大,未来可期的实例。




黎俊乐

理工学院2018级学生

数据科学专业

十分幸运能与姚班同学们一起参加这次暑期实践。


这次暑期实践以参访科技公司、科研机构为主,长三角文化历史学习为辅。参观中,我实实在在地见识到了工业界中很多硬核“技术”的应用。例如药企数据库+AI算法实现新药预测,区块链+CV(计算机视觉)实现奢侈品的真伪鉴别,边缘计算+CV+AI实现低成本的车路一体无人驾驶,还有很多公司对IoT(物联网)产品的设计思路等等。此次活动强有力地展现了学科交叉的力量。正如姚班的于洋老师总结的那样,这些实践内容能够启发仍未离开校园的我们去寻找学术与工业的关联点,并以之确立研究课题。


另外,与姚班同学们、理工学院优秀的师兄师姐们同行7日,是宝贵的交流机会。从选课、科研和升学申请,到人生观、爱情观等,一路上各位大佬分享自己的独特见解与经验,让我得以优化学习生活规划。非常感谢理工学院能提供这样的平台!与清华姚班一起参加暑期实践活动,我受益匪浅。




王锐喆

理工学院2018级学生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一场旅程,在盛夏的阳光下,已经成为了回忆。七天周转四地,每一个目的地都像是一扇大门,门后藏着许多未知与奥秘。从讲述历史的遗迹到探索未来的科技,我们于旅途中学习课程之外的知识,探索象牙塔外的世界。在参观,讲座与座谈会上,我们与业界的精英对话,从那充满着智慧与经验的讲述中了解理论,技术与产业迸发的星星之火。


在与姚班的同学交流之中,我们也得以窥见,来自中国最顶尖大学的尖子生的模样。他们有着广阔的眼界,出众的能力,渊博的知识,同时也不乏对音乐与游戏的热爱。那跃动着炽热灵魂的同龄人,有着极其耀眼的“光芒”,而在进一步的了解之后,我也明白了他们值得敬佩与学习之处究竟为何。


最后一天,在返程的大巴车上,凝视着远方的晚霞,内心也产生了许多想法。或许,未来还是无比模糊,像被云层所遮蔽。但在这云层之间,我却看到了,那如光一般的,未来的可能性。旅途所见所闻,如同众多的零件,由自己组成名为未来的拼图。“永远保持对未来的好奇心”,大概这就是这次旅途给我最深的感悟。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