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Zoom中解读生命奥秘


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主办的“生物科普系列讲座”于4月在ZOOM云端成功举办。本次活动共邀请到五位来自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的讲座嘉宾:竺立哲(助理教授)、杜洋(助理教授)、王攀(助理教授)、任若冰(助理教授)和胡红丽(助理教授),共同为参与者分享生命科学领域的知识。


本月线上活动还吸引了我校教职人员、家长及学生的共同参与,活动现场互动频繁。通过与教授们交流互动,各位参与者均收获颇丰。







大疫之中的生物计算与药物研发

这一次与下一次

竺立哲教授

阿姆斯特丹大学博士

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竺立哲博士毕业于阿姆斯特丹大学化学系,彼时作为玛丽居里初级研究员,通过分子模拟手段研究蛋白质受体别构效应的机理,后于2012年赴香港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致力于增强抽样算法同马尔可夫态模型方法的整合。竺博士于2018年8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现于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及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担任助理教授和首席研究员。 竺教授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R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RNA/DNA干扰机制,高效自动化路径搜索方法及其他增强采样算法的开发等。他已在国际主流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 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 Current Opinion in Structural Biology,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Chemistry等发表论文20篇。




竺立哲教授简述了自2003年SARS以来发生的三次全球性冠状病毒疫情,以及人类尚无特效药而无法遏止此次及可能出现的下一次冠状病毒大流行的现状。其次,他通过介绍SARS-CoV-2生命周期中从感染人体细胞、自我复制到脱离寄主细胞的各个环节,总结了针对不同环节研发新药的策略及优劣,强调了旧药新用策略的时效性。
接下来,竺教授从病毒基因组、已知药物药效数据库的建立与分析、蛋白质结构相关计算等角度阐述了生物计算在新冠药物研发中的重要作用。在讲座尾声,竺教授邀请同学们发散思维,思考如何寻找长效性、普适性的冠状病毒特效药从而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新疫情。





十八般武艺的免疫系统

外敌入侵、内克癌症

杜洋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

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责任研究员



杜洋教授2011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之后赴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分子与细胞生理学系从事G蛋白偶联受体(GPCR)相关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科比尔卡教授。杜洋教授于2016年底成为斯坦福医学中心研究科学家。在中心工作期间,他获授美国心脏协会全额博士后奖学金和斯坦福心血管研究所资助等,并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医学院药学系助理教授职位(已婉拒)。2014年,杜洋教授选择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现任大学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杜洋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以β2肾上腺素受体等重要药物靶点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为对象,研究其与下游信号分子复合物的结构、功能和分子药理特性。迄今在Cell、JACS、Chem. Sci.等已发表38篇高质量SCI论文。




杜洋教授从病毒命名、细胞结构切入,讲解了病毒的样态和传播途径。杜洋教授表示人体的免疫系统是防止病毒侵最有效武器。人体的免疫力分为五层,分别是物理屏障、肺上皮细胞、血液补体、固有免疫细胞、B细胞和T细胞。最后,他讲述了提高身体免疫的方法,并叮嘱同学们在特殊时期需加强自我防护,注意个人卫生。





我们为什么会生病达尔文的启示

王攀教授

堪萨斯大学药理学博士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助理教授


王攀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她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士、美国堪萨斯大学药理学博士。博士在读期间,她曾获得美国国防部的乳腺癌研究项目研究生奖学金。2010年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开展科研工作。

 

王攀教授致力于揭示类固醇激素(及其类似物)及多种环境化合物在体内外多器官药理学及毒理学的作用及它们的分子作用机制。王教授在计算分子模型(用以精确研究小分子与靶点蛋白的相互作用),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的药理学、毒理学,药物代谢、肝脏疾病及肿瘤生物学等领域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王教授已经在国际顶尖药理/毒理学杂志上发表四十余篇有影响力的论文。





王攀教授介绍了自然选择在人类演化以及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由于自然选择,生物体演化出了不同的形态和功能,进而组成了我们目前看到的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正是由于自然选择的“局部最优化”,我们的人体在构造和功能上有些不足。“我们很难改变这一切,但是我们能够理解它,并在这种理解中找到更好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健康生活。”
在直播尾声,王攀教授还为对生物科学及医学专业有兴趣的同学分享了几本相关的科普书籍。





胆固醇的善与恶

任若冰教授

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博士

科比尔卡创新药物研究院助理教授/独立PI


任若冰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及科比尔卡创新药物研究院助理教授/独立PI。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学院生物技术学士、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博士。任教授师从世界著名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教授,专注于胆固醇代谢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2015-2017期间其任职于顶级跨国生物技术公司安进亚洲研发中心担任结构生物学副研究员,参与两项G蛋白偶联受体相关新药研发工作,包括口服小分子及抗体药物。 

任若冰教授一直从事与重大疾病相关的膜蛋白结构生物学研究,研究手段包括X射线晶体学,低温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并结合其他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胆固醇、中性脂质分子的转运、代谢及信号转导,G蛋白偶联受体及离子通道的结构生物学研究。他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等期刊发表学术文章。






任若冰教授概述了分子生物学及X射线的发展历史,以图片的方式展示了显微镜对测量分子的应用。胆固醇在血液中存在于脂蛋白中,是人体内重要的细胞分子,几乎参与到所有的动物的生命健康过程中,随后,任教授在讲座中为大家讲解了胆固醇在人体中的作用。






知己知彼——显微世界的真相

胡红丽教授

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物物理学专业博士

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独立课题组负责人


胡红丽教授是生命与健康学院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及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独立课题组负责人。目前,她主要负责G蛋白偶联受体复合物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胡红丽教授是南开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学士、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物物理学专业博士。她曾在美国纽约州卫生部Wadsworth Center、密歇根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从事基于冷冻电子显微镜的结构生物学的研究。胡教授主要从事基于冷冻电子显微镜的膜蛋白结构研究,与 2012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Brian K. Kobilka教授和Robert J. Lefkowitz教授开展多项合作研究,在A、B、C类几种重要的GPCRs的结构研究均有重大突破,其中七篇科研成果发表在NatureCell杂志上,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关注,引用688次。






首先,胡红丽教授为大家解读了显微镜的发展史及作用,并介绍了我校科比尔卡冷冻电子显微中心的设备及作用。从电镜的视角下看到的G蛋白偶联受体的形式和样态,同学们对冷冻电镜下的分子样态和结构生物学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




L

H

S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于4月举办的“生物科普讲堂线上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互动交流成果显著。再次感谢五位教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讲座,期待同学们返校后参加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举办的线下活动!



特别鸣谢

逸夫书院、学勤书院

思廷书院、祥波书院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以下链接


CIDE x LHS x AAMA 生物科技专题AAMA首期线上科技沙龙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举办海外升学线上宣讲会
直播回顾 | 杜洋教授分享人体免疫系统如何抗战病毒

黎永富教授在国际著名期刊《Ageing Research Reviews》发表文章
胡红丽教授在Nature发表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的最新研究
杜洋教授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连发两篇论文
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博士后洪晓琴获得国际研讨会最佳海报报告评审第一名

师说 | 王攀教授:高考状元的一路攀“生”
师说 | 胡红丽教授:以“镜”制“冻”,用冷冻电镜探索微观世界
师说 | 黎永富教授:年轻的心不会衰老


Ψ∆ Ψ


点击阅读原文,登录LHS网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