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探访 | 你可能不知道的“博雅沙龙”

你可能不知道的“博雅沙龙”

博雅沙龙


自2014-15学年开始,人文社科学院定期举办“博雅沙龙”(Salon of Liberal Education)系列公开演讲。此沙龙旨在培育校园及周边公共社区的博雅风气,促进听众思考人类文明恒久关注的问题。


“博雅沙龙”与大学现有的“中国文化大讲堂”、“大师讲堂”、“博雅讲座”等学术活动相辅相成,又自有特色。就主题而言,“博雅沙龙”较为宽广,不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而是涵盖人文及自然的诸多基础领域。已举办之演讲包括哲学、天文学、西方古典、理论物理、字学以及体育与健康等议题。在活动形式上,突出“沙龙”之开放与互动,“博雅沙龙”强调学术见识与教学经验之结合,从不同视角、多元化地探讨人文及自然的重大议题。所邀之讲者多为是有丰富教研经验的一线学者、教授。



2014年11月4日,博雅沙龙系列讲座在诚道楼多媒体阶梯大教室103拉开帷幕,由人文社科学院的姜丽丽博士主持,邓扬舟博士主讲。首次讲座以“假如猩猩来袭”(“If Evolution Turns into Revolution”)为题,邓扬舟博士从在全球热映的三维电影《猩球崛起》谈起,以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方式,探讨“人类中心主义是否合理”、“伦理价值有无绝对准绳”以及“公共理性如何博弈私人利益”等哲学难题。

2014年11月27日,博雅沙龙第二讲邀请到香港中文大学王永雄博士讲述天文的奥秘。王博士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大学通识教育基础课程署理主任,极富通识教育经验。他以“星空的思索”为题,带领大家把思绪投向无垠的星空,提醒我们: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是如此的渺小。



2015年3月19日,香港中文大学的赵茱莉博士(Dr. Julie Chiu)主讲了第三次博雅沙龙讲座。每一位港中大(深圳)的同学都要修通识教育课程“与人文对话”,赵博士就从此课中的《会饮篇》出发,介绍了古希腊诗人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笔下的城邦战争和女性勇士,并结合戏剧片段引导同学们积极讨论阿里斯托芬的“和平之梦(dream about peace)”和两性平等观念的意义。在赵博士的精彩演绎中,同学们领略到人文古典作品的魅力:虽然古典作品的年代久远,但美越战争、伊拉克战争时人们对待和平、武力的思考依旧受它影响,现代女权主义也是如此。

2015年3月30日,在第四次博雅沙龙讲座中,来自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部的彭金满博士(Dr. Pang Kam Moon)介绍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科学界关于宇宙起源的大争论和近一个世纪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包括宏轰理论(BigBang Theory)和稳态理论(Static State Theory)的较量,以及哈勃定律(Hubble's law)、宇宙背景辐射(cosmic background radiation)等。彭博士不仅结合科学家的奇闻逸事、宇航员的视频短片,更以儿歌和诗歌博得同学们阵阵掌声和欢笑。互动环节里,同学们积极讨论了关于生物的自由意志、宇宙里的能量守恒及宇宙距离与作用力等问题。



在人文与自然的基础学科之外,博雅沙龙亦关注科学运动与健康。2015年4月15日,香港教育学院健康与体育学系副主任陈适晖博士向在场师生讲述了科学运动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特别是对这一代青少年的长远意义。当代大学生的体质逐渐下降,运动量越来越小,各种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更是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陈博士根据自身的研究学习,告诉大家改变不良习惯和坚持运动的重要性,并提出一系列宝贵建议。在讲座最后的提问环节,陈博士更是走下讲台与同学们亲切互动,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也使同学们切身体会到生命在于运动——正如陈博士提到的,“The goal of life is to die young as late aspossible” (生命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晚地年轻地死去)。


2015-16学年度博雅沙龙的开篇之讲于2015年10月15日举行。语言学家、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孙景涛教授开启一段奇妙的文字之旅,他以“常青的生命之树——汉字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题,讲述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何汉字能一枝独秀经久不废,并做出了汉字将永葆青春生生不息的预测。围绕汉字简化等社会争议极大的议题,孙教授既指出简化字在表意、传承文化等方面的不足,也肯定其在便于记忆、书写等方面的功绩。孙教授的讲演亲身示范了学者的风度:面对争议,避免意气用事,而是尽可能客观、专业的分析。

2015-16学年,博雅沙龙还将就政治艺术、环境保护、宗教关怀、科学发展等议题继续开展。


敬请期待COMING SOON



来源:人文社科学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