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纱》&《情人》:是后知后觉的爱情
电影《面纱》 图片来源:豆瓣电影
电影《情人》图片来源:豆瓣电影
孙一心丨微思客编辑、撰稿人
《面纱》&《情人》两部电影,为什么要放在一起讲呢?大概有几点原因,第一,都改编自欧洲作家的小说;第二,都是二十世纪初由于殖民等历史原因欧洲人发生在亚洲的故事;第三,都讲了后知后觉的爱情和人生。
故事
毛姆的《面纱》我很喜欢,也很遗憾,叙事太不参照套路,在结尾,没有一人、一份感情得到救赎。杜拉斯的《情人》我很小时候看,部分模糊不解,却在很多年后忽然悟懂一二。从改编角度而言,《情人》更接近原著,《面纱》讲小说的后半部分进行了更为理想化的改编。
电影《面纱》讲述一个英国男人爱上一个英国女人,女人为了摆脱原生家庭嫁给男人,结婚后女人跟着男人一起来中国生活,女人出轨另外一个英国男人,被男主发现后,男主带着女主来到疟疾蔓延的偏远山村开始治病救人,女人渐渐从心底爱上了丈夫,而此时,疟疾夺去了丈夫的性命。电影《情人》讲述在西贡家境窘迫的15岁法国少女遇到了32岁的中国公子,中国公子对少女一见倾心,少女一直号称自己是因为钱和公子在一起,两人在一起一年有余,而后公子迎娶家族指定的女子,少女和家人一起返回法国,在回国的游轮上,少女意识到自己其实深爱公子,痛哭流涕。
背景
《面纱》拍摄于2006年,由美国导演约翰·卡兰拍摄,《情人》拍摄于1992年,由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拍摄,尽管拍摄时间相隔14年(且《面纱》号称是中美合拍,有影帝黄秋生、夏雨参与),却仍可见“西洋镜”下的东方世界几点共性。二十世纪初,越南被法国殖民,胡志明市还叫做西贡,中国被帝国主义多个国家殖民,上海(小说发生在香港,电影改编到上海)是著名的十里洋场,“印度支那”和“支那”在殖民的水深火热中诞生了一个共同的群体——在中国生活的西方人,就像日据时代台湾的日本人,二战后日本的美国人,差不多的概念。
科学家瓦尔特的一生 图片来源:电影截图
《面纱》里瓦尔特夫妇代表这个群体中的一类:衣着光鲜,心有慈爱,掌握先进科学技术,普度落后地区人民,电影中中国人对他们的态度也比较符合正常的想象:不理解、仇视但是却畏惧,黄秋生扮演的团长代表知识领先的中国人理解、帮助国际友人,派人为他们提供生活保障(此处惊现《大唐荣耀》中李俶的贴身太监张得玉!),而《情人》中十五岁的法国少女一家则代表了殖民者中的另外一类,他们本身在法国家境贫寒,到了中国,有的人染上了鸦片,生活更是一落千丈,然而尽管经济拮据,他们在亚洲人面前仍要保持白种人的优越和自尊,承认爱情成为了比承认爱钱更屈辱的事情。尤其在《情人》中,少女对公子自始至终牢牢掌握主动权,花着他的钱却仍要摆出骄傲的姿态,更羞于在家人面前承认和这个中国人有任何亲密关系,在让·雅克·阿诺的镜头下,这种抗拒和尊严明晰可见,梁家辉扮演的公子在白人少女面前的弱势以及少数的几次色厉内荏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最后求着她说自己是为了钱和他在一起以图死心,而船开走时她却还看到那辆熟悉的黑色轿车,真是“少女虐他千百遍,他待少女如初恋”。
爱情
在宏大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人物细腻的情感更显动人。电影《面纱》实际上对毛姆小说的立意改编较大,基本上以二人爱情为主轴,在悲惨的结局前发了一颗大大的糖,使悲惨也变成了凄美。电影淡化了女主和出轨对象之间的纠葛,增添了到了山村后男主和女主的情感交流,女主被男主高尚的道德震撼、引导,发现身边的这个男人如此优秀却在看透了她的一切自私虚荣后仍一直以卑微的姿态深爱她、包容她。在原著中,女主是否爱上了男主是存疑的,但在电影中确实肯定的,她在他生命消逝前的一些日子,给了他爱情,尽管后知后觉,但仍然甜蜜。可以说作为一个“少女心”又被唤起的观众,在看书时候的遗憾在观影时满足了不少,尤其爱德华·诺顿扮演了原著中貌不惊人的瓦尔特,看的时候简直更不能理解凯蒂为什么出轨了呢。
《情人》中关于“后知后觉”的这部分用时极为短暂也最为经典,每每谈到这部电影,最先还是想到最后游轮驶离口岸,少女在游轮上望向轿车决绝而神奇的颜色。在他面前,永远骄傲,哪怕在他迎娶别人时也是一脸冷漠,在他背后,为他房间的植物浇水,却不知曾几何时已经在心中种出一片森林。我们在小说和电影中,得以窥见杜拉斯对于年少时那段经历的丝丝愧疚悔恨,但我想,公子知道她也爱他,或者,至少是有爱吧。几十年后,公子再给昔日的少女致电,告诉她她永远是他一生所爱,原来这份她的“后知后觉”早已在他心中写好了故事的结尾。
《情人》结尾经典画面 图片来源:电影截图
两部影片让人想起《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和白流苏,是旷世绝代的倾城之恋么?只不过真的“倾城”了吧。乱世和漂泊中,关于命运的无力感比比皆是,于是便可放心承诺一些事情,放心爱一个人,哪怕后来诸多遗憾,也绝对抵不过一时的顿悟和冲动。
其他
另外,两部电影下的东方环境、东方人性格,大体也有很多共性,结合近年来西方电影中的东方形象说可能更有意思,我们便另开别篇吧。
人生大抵是这样,正像《推拿》中所说,“对面走过来一个人,你撞上去了,那是爱情,对面开过来一辆车,你撞上去了,是车祸,但是呢,车和车总是撞,人和人总是让。”毛姆和杜拉斯都是捕捉人性的高手,可在透析人性的时候,仍有诸多无力无奈。这两部影片镜头语言也十分细腻,与原书各有所长,我个人都非常喜欢。
不知为何,写下这篇时,张爱玲和她的作品以及她被改编的影视作品一直出现在我脑海中,大抵爱写悲剧的作家他们都是相似的,都少不了后知后觉的人生。不是遗憾,就是人生而已。
编辑:一心
wethinker2014@163.com
微思客重视版权保护,本文首发于微思客,如需转载,请联系微思客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