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治理】厦门:推进“近邻”模式,用“大党建”激活“微治理”
1985年至1988年,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生活期间居住在思明区深田社区,与社区居民结下深厚的邻里情,留下了手书“远亲不如近邻”贺年卡寄给邻居的佳话。
近年来,厦门市将“近邻”作为城市基层党建的内核,用“大党建”激活“微治理”,通过制度创新强化党组织在基层治理格局中的领导力量,实现居民与居民、居民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就地就近的融合共建、联动共治、资源共享,用有温度的党建,带来有质感的幸福。去年8月,央视《新闻联播》还专门报道了厦门市居民参与治理,共建幸福家园的故事。
与其他现代化城市一样,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达90%、拥有374个城市社区的厦门市,也曾面临邻里关系“陌生化”的城市病。一些居民对社区事务漠不关心,组织力量到了社区却“沉”不下去,物业、业委会、居民之间积累大量矛盾。
为化解这一难题,厦门市先后出台《关于推进城市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实施意见》等“2+9”系列文件,明确街道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小区治理工作,社区负责成立小区事务服务中心加强具体指导,小区负责建立党建引领下的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机制。
厦门秉持“远亲不如近邻”这一理念,从强化组织建设入手,按照“一小区一支部”原则组建小区党支部,在小区设立楼道党小组,延伸设立党员楼长、党员中心户,形成“小区党支部—楼道党小组—党员楼长(中心)户”的小区党建格局。目前,全市共建立小区党支部1400多个,实现组织覆盖90%、工作覆盖100%。
盘龙小区是老城区拆迁安置居住的小区,面临着乱停车、垃圾乱扔、无人管理等问题。小区成立党支部后,从解决小区环境杂乱、停车难、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入手,以党建引领,多元共治为路径,凝聚“厝边睦邻”的红色力量,积极推动小区管理创新提升,并在居民家门口搭建起定纷止争、共建共享的平台,让小区“焕然一新”。
此外,党支部和小区热心人还组成“厝边帮帮团”,每周三定期“话仙”,把了解的困难、需求及时反映给社区,切实解决问题。多年来困扰小区治理的瓶颈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群众切实感受到“近邻党建”和居民利益的一致性,支持、配合、参与小区党建的热情高涨。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居民生活节奏加快、休闲方式多元,但传统守望互助的邻里模式却正在消解。如何打破辖区各单位党组织各自为政的局面,打通服务群中的“最后一公里”?
集美街道银亭社区党委打造以社区党组织为圆心,辖区各单位党组织为半径,小区党支部为最大限度延伸的圆辐射,以“三级”党组织引领“红袖章”,不断强化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破社区治理难点,创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新模式,为辖区居民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社区党委以“125”党建特色品牌,借助“智慧党建”信息平台,让党员亮身份、亮承诺,抱团发力,在社区治理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吸纳党员骨干到小区业委会,以“党建+楼栋”工作办法,积极探索红树康桥小区治理新模式。同时,党建结对拓展打造涵盖“悦读康桥”微型共享图书馆、“康乐红树”老年健康服务点、“5+1”综治维稳工作室,让共建单位、在职党员在每个红色阵地轮流服务,有效贯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为强化近邻党建工作保障,厦门市在全省率先出台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制度文件,建立4岗18级的等级序列,覆盖选、育、管、用、退等有机衔接的职业化全过程。目前,全市持证社会工作者增至6946人,同比增长18%,占全省40.69%。
↑嘉莲街道华福社区组建红色调解队,为民服务解难题
共治共享 拓展“党建朋友圈”
“晚上要做海蛎煎,起锅烧油才发现没有地瓜粉。”“我家有,这就给你送过去。”前段时间,海沧区金海华景业主群中的一段对话引发了朋友圈一阵好评。但这样互帮互助的交流,在该小区的业主群已是一种常态。
金海华景所在的社区是海景社区,是海沧区嵩屿街道创新工作机制、开拓“近邻党建”新思路的切入点小区之一。“和羹之美,在于合异。”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如厦门一样,嵩屿汇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嵩屿街道党工委创新工作机制,将“近邻党建”与建设新家乡的理念充分融合,紧密围绕“邻”的组织、提升“邻”的氛围、创新“邻”的机制、讲好“邻”的故事,着力实现居民与居民、居民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就近融合共建、联动共治、资源共享。
基层治理,仅仅靠小区远远不够。厦门的办法是深化“双报到”工作机制,104家市直单位党组织和8万多名党员到所挂钩社区报到,407个市直单位党组织与小区党支部签订共建协议,推动党政力量资源下沉入小区;推行“小区吹哨、部门报到”的互动机制,在街道大党工委、社区大党委层面,优化整合成员单位、共建单位、社会力量等资源,落实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联络,精准对接需求,常态化开展“我为小区办实事,聚力民生谋幸福”等活动,破解各类难题超过8万件。
责编:王梓娴
审核:方琮 高奇
■打造“三全”网格,守护每一份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