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闻:经济学需要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去探讨、实践和开拓 | 中国经济学年会专访

李赫扬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2020-08-23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它涉及到经济的振兴与繁荣,乃至人类的发展问题。它既强调理论性,又注重实践性,它需要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去探讨、实践和开拓。”海闻教授在采访中如是说。

海闻教授现任中国经济学年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此前,他曾担任过北京大学副校长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卓越的领导才干、渊博的学识与儒雅的学者情怀塑造了海闻教授独有的风度。丰富的人生经历奠定了海闻教授坚韧不拔的毅力与识微见远的格局。他说,“没有九年的下乡经历,就没有坚强的性格和意志;没有十几年国外留学、教学和生活的经历,就没有现在的眼界”。

对于商学院的发展模式及学生培养有着独到见解的他也对青年人寄予了殷切期望:海阔天空地想,脚踏实地地干。

在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经济学年会上,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特约记者采访了海闻教授,他向我们讲述了发起经济学年会的初衷,并对经济学学科的发展给出了建议。


记者:作为中国经济学年会的发起人,您的初衷是什么?

海闻:实际上,我发起成立中国经济学年会的初衷和我回国的初衷是一样的。1994年,我回国与林毅夫、易纲等在北大创办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当时就是希望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更多的理论探索、政策研究和人才培养。因为中国以往是传统的农业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出现在带给社会新的希望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迷茫和新的难题。所以,市场经济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就变得尤为重要。

我发起中国经济学年会也是这一初衷,就是希望通过经济学年会这个平台达到以下两个目的。

第一是加强学术交流。原来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观的东西比较多,客观分析和实证的东西比较少。我们需要引进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要通过严格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才能得出结论。同时,要加强学术论文之间的交流。只有通过交流,获得同行的评论,才能发现问题从而提高研究水平。

第二是促进人才培养。市场经济的建设需要很多懂得现代经济学的人才,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后,有很多关于经济学教育包括研究生培养、双学位学生培养的经验。2001年,我们想把这些经验更好的推广出去,培养更多具有真才实学的经济学人才,为国家的改革发展和经济振兴出谋划策和实施落实。

记者:您认为中国的商学院未来在学生培养中应该更注重哪些方面?

海闻:中国的商学院必须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培养国际化的人才。

第一,中国的商学院要让学生了解国际的商业规则。比如,什么是WTO规则,WTO为什么要强调公平竞争和自由贸易,为什么要有全球化,什么是保证全球化顺利发展的规则等,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定要理论先行。

第二,中国的商学院要培养学生的远见和全球意识。远见和全球意识略有不同,远见是要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全球意识是要了解各个国家不同的情况。这是未来高端人才的必备素质。

第三,中国的商学院要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在经济、金融,还是管理领域,都要在国际开放的环境下培养他们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包括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危机处理能力等。

第四,中国的商学院要培养学生理论创新精神。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年了,很多企业这四十年中发展壮大。一些新的经济现象不断涌现,需要人们去探讨去研究。我们不但要知道怎么做,更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从经验教训中总结出理论,用理论去指导进一步的实践和创新,当然,既然是创新,就不只要研究中国经济,也要放眼世界。

总而言之,中国商学院的使命是既要培养优秀的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实务人才,又要掌握理论研究的前沿,而这两者又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记者:有人说:“如果一个国家最优秀的年轻人都去学经济金融相关的专业,非常不利于这个国家的发展”,您如何看待这样一种说法?

海闻:这种说法是有几个需要澄清的问题。首先,学习经济金融相关的专业对国家的发展有没有利?答案是肯定的。一国的发展,首先是经济与金融的发展,最优秀的年轻人懂得经济与金融,可以更好地促进这个国家的发展。第二,学习经济金融需不需要最优秀的人?当然需要!经济学和金融学不仅重要,而且理论性很强,既需要丰富的人文社会知识,又需要深厚的数理分析功底。经济学(包括金融学)是社会科学中唯一有诺贝尔奖的学科,当然需要最优秀的人去学。第三,需不需要很多最优秀的年轻人去学?需要!经济与金融又是一门重要的实践科学,既强调理论,又注重实践,需要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去探讨、实践和开拓。有一些学科主要是实现理论的突破,比如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这些学科需要特别有天赋或特别优秀的人去实现理论和技术的突破。一旦有所突破,所有人都可以根据这个技术过程生产出同样的东西。但有一些学科不仅强调理论突破,更重要的是还需要一批优秀的人去应用理论,如医学、法学、金融学、管理学等。理论上告诉你如何投资,并不等于所有人都会投资。这些学科的应用是更重要的,每个好的应用,都可能是创新,所以需要很多优秀人才去应用和实践理论,在经济金融领域里发挥作用,推动一国经济的发展。同时,金融作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最重要的行业之一,也需要很多人去就业。

当然,经济学或金融学需要最优秀的人这并不等于最优秀的人都要到这个专业来,事实上也不可能都去学金融。

记者:您对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有什么建议?

海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的社会科学。无论你将来从事管理工作、政治工作,还是科学研究工作,学习经济学都会让你受益终生。既然把经济学作为专业,你就需要投入热情,要热爱它,要真正把它当作一门科学来钻研,而不是当作一种发财致富的途径。同时,如果把经济学作为专业来研究,还要打好基础。这个基础是很广泛的,既要有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人文社科的基础,也要有数学基础。这些东西都是让你学好经济学的基石。坚实的跨学科基础知识将对经济学研究大有裨益。

记者:在今年经济整体下行的状态下,您认为应如何激发经济增长的动力?

海闻: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一个比较关键的时刻。激发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应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考虑。

首先,在国内方面:

一是中国进入了中等收入阶段,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会产生新的增长动力。之所以说中等收入阶段非常关键,是因为人们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前40年,我们主要解决的是物质需求,而现在这种物质需求又由“量”变成了“质”,我们不只是关注有没有衣服而是追求衣服的样式和品牌,不只是关注有没有食品而是追求食品的天然无公害,不只是关注有没有物质消费品而是需要高质量的服务。中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是在“量”上已经基本满足了,进一步追求的就是“质”。健康、教育、文化等服务业的发展要比传统制造业更具有挑战性,因为这些产业对技术和人才的要求较高,需要不断地提高技术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例如培养优秀的医生、培养优秀的教师等。而且提供这些服务需要有针对性,它不能像生产产品那样批量生产出来。产业转型是当今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产业转型做得不好,中国将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并且在中等收入陷阱中停滞很长时间。

二是中国的经济改革还有很大的空间。过去四十年的经验证明,体制改革可以释放巨大的生产力。目前的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要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政府功能、国有企业、对外开放等领域,我们仍有很多改革要进行。要简政放权,真正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而不是说说而已。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保护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的利益,让创新创业成为一种常态。教育改革也非常重要,关乎到中国未来能否有足够的研发人员,以承担起实现中等收入以后的人们所需要的高端服务和高质量产品的设计和研发。新加坡、韩国等东亚国家和中国台湾等地区之所以能很顺利地度过了中等收入阶段,原因就在于很早就重视了教育。

第二方面是要持续推动供给侧改革。我们知道,目前中国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不需要的东西太多,不足的东西不够。中国在“去产能”方面做了很多,但依然缺乏刺激所需要产品生产的动力。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地去补短板。中国经济是否能良好运行稳步增长就取决于这些短板能否进一步补齐,而补短板不是要政府去做,而是政府通过改革让企业有信心和能力去做。目前,人民在教育、医疗、文化方面的需求很多,但供给不足。主要原因是这些领域的改革仍很滞后,行业准入的门槛还很高,限制很多。目前,这些行业急需人才、资金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但这些领域的开放度还相当有限。

第三方面是要增强企业家信心,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过去一段时间内,出现了对民营经济的误解,甚至出现了一些非常荒谬的思想意识,诸如“民营经济要退出历史舞台”的言论。关于民营经济的作用有一组数据,说民营经济缴纳了中国50%以上的税收,创造了60%以上的GDP,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中国的民营经济对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民营企业家的信心不足也是目前经济下滑的原因之一,这也是中央召开民营经济座谈会的重要原因。

其次,在国际方面:

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反映的是大国崛起中的国际关系问题。目前的状况,既有美国的问题,也有中国如何妥善处理好国际关系的问题。中美之间的大国竞争是很正常的。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崛起打破了世界既有的势力平衡,难免会令其他国家不适应。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主要任务不是要求每一个国家都适应,而是要去争取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并且不给那些政客们以反对中国的理由。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带头遵守国际规则,维持良好的国际形象,分享全球化和中国崛起的成果。妥善处理好国际关系,也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关键。

记者:您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经历,也有海外留学的经历。在您丰富的人生经历中,您觉得对您影响最大的经历是什么?

海闻:没有九年的下乡经历,就没有坚强的性格和意志。没有十几年国外留学教学和生活的经历,就没有现在的眼界。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很多,但很多人可能会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去做事。但如果只具备了良好的品质,没有广博的学识,也不会走得更远。毅力让我坚守,眼界助我前行,于我而言缺一不可。

海闻教授与学生记者合影


记者: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李赫扬;编辑:绳晓春,金颖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