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樊胜根:后疫情时代农食系统再思考

何宇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2022-12-31




第二十届中国经济学年会12月5日在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召开。开幕式上,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樊胜根发表题为《增强经济发展韧性——重塑农食系统》的主旨演讲,强调农食系统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指出当前农食系统面临诸多挑战,必须转型,以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会后,记者就当前国内基础农产品市场、农业经营方式、营养健康等话题对樊教授进行专访。

 
· 樊胜根教授在中国经济学年会上发表演讲
 
记者:受国际国内多因素影响,今年以来大豆价格不断攀升。一些分析师认为未来大豆价格会继续提升,您是如何看待这种预测的?
 
樊胜根:我认为大豆价格进一步上涨的空间有限。今年年初,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发布,就关税问题达成共识。贸易通道的打通带动中国对美国大豆需求增加。另外,由于前两年非洲猪瘟影响,中国大豆需求下降,但是随着今年养猪产业有所恢复,中国对大豆需求也进一步增加。因此,国内需求增加是此次大豆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此外,玉米价格上涨也一定程度带动了大豆的价格上涨。从未来的趋势来看,首先在生产端上,巴西和美国大豆产量会进一步增加,国际市场对大豆生产潜力也充满信心。从需求端来说,今年需求受多方因素影响产生波动,未来预测需求相对平稳,所以相对来说价格上涨的空间就有限。
 
记者:有媒体称当前的大豆价格很大程度上受到资本囤货炒作的影响,所以才出现“一豆难求”的现状。您认为在此次价格上涨中,资本的推动作用有多大?
 
樊胜根:我并不认为大豆价格上涨和资本炒作有关系。历史上曾出现过石油价格上涨带动玉米为主的粮食价格上涨的情况,但大豆却很少被炒作。玉米可以加工成乙醇作为燃料,所以石油价格会影响玉米价格,导致投机行为出现。这次石油价格并没有上涨,不具备炒作条件。至于囤货行为,一些企业可能会出于补库存的角度购入大豆,但是这并不能算炒作,而是正常的经济行为。最后,大豆是重要基础农产品,中国政府也不会任由市场投机炒作行为出现。
 
记者:长期发展上,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提高国产大豆的产品竞争优势?
 
樊胜根:第一要加大科研投入,育种专家要优化大豆品种,增加产量;第二中国大豆种植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扩大种植规模,推广机械化种植很重要。另外还可以推广新的种植技术。一些科学家讨论玉米和大豆间作套种,其优势在于保证玉米生产同时,提高了大豆产量,而且大豆对土壤肥力有帮助,且更加环保。最后就是从消费端方面可以鼓励国民多吃大豆,通过需求刺激生产。 
 
记者:机械化生产被认为是未来农业经营方式的发展方向。但目前中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土地分散,二是农村劳动力质量有待提升,如何合理有效推行?
 
樊胜根:现在农村劳动力总体处于缺乏的状态,我认为对于老龄农村劳动力来说,应该鼓励他们退休,比如国家可以通过发放退休金的方式,让老龄农民离开农业,剩余的土地通过签订合约的方式承包给个人,从而实现土地规模化。具体到农民退休的年龄、方式,可以根据各个地区的发展状况具体分析,保障退休农民的基本生活。

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农村合作社实现土地规模化。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把土地全部交由合作社管理。合作社请专业人员耕种,推行机械化生产,村民享受分红即可。这种方式就可以既解决了土地规模化的问题,也让农村多余的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一些农业知识比较贫乏、无意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仍然可以进入城镇或者当地就业,缓解当前中国城市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记者:以今年为例,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疫情致中国新增反向流乡农民工超800万。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好这800万农村劳动力?
 
樊胜根:的确,农民工在疫情中受损情况很大,不过中国复工节奏也很快,主要集中在建筑制造行业,服务业如酒店餐饮娱乐等恢复较慢。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影响最大的是女性就业。因为女性劳动力多集中在服务行业,疫情之后很多女性无法回到城市,失去收入。

所以我认为,如何在农村为女性创造就业机会值得研究探索,比如一些加工企业是否可以向农村迁移。因为目前大量产业全都集中城镇,疫情来临后就特别容易受到冲击。另一个帮助女性就业的方式是为农村女性提供生产性的社会保障。如果女性返乡就业,作为弱势群体,政府是否可以提供一些财政帮助?比如政府可以为妇女再就业培训、建立小微企业等提供支持。
 
记者:您的讲座中也提到了当发展中国家女性进入农业生产领域会有效促进该国农业增长。请问女性的哪些优势促进了增长呢?
 
樊胜根:这个问题最关键的是如何在农业生产领域为女性赋权。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女性不拥有土地,因此女性对金融财政信用的获取也远低于男性。当地农业推广人员男性为主,男性推广员很难把推广的知识、信息、技术等传授给农村女性。我们曾做过研究,当把男性和女性的差异缩小,每年可以让全球一亿人脱贫。

另外,当我们把营养和食物系统联系起来,会发现女性在农业系统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因为在大多数国家,女性仍然是负责家庭饮食的主要成员。如果女性对营养知识不了解,所有家庭成员的营养状况都不会被关注,因此我们鼓励对女性赋权。赋权的方式可以通过直接发消费券给家庭妇女,同时邀请女性参与营养健康的培训。我们的研究发现,当女性参加营养健康培训四次,效果最好。
  
记者:您一直强调应该把农业经济学界把营养问题纳入分析框架,疫情期间也引发了许多“什么是营养”的讨论,您如何认识营养问题,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饮食结构?
 
樊胜根:新冠肺炎疫情之前,我们就知道好的营养对人体免疫能力很重要,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好的营养就更加重要。慢性病患者、肥胖和患有潜在疾病的人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反应,死亡风险更高。另外,良好的营养对冠状病毒疫苗有效发挥作用也至关重要,超重的人接种之后可能会发现效果较差。

当然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文化都有不同的饮食文化,但是不同的饮食文化也可以达到同样的营养效果。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元素均衡就是良好的饮食结构。如果你已经吃了许多肉蛋奶类食物,那么此时对你来说,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对你来讲就是营养。所以,如何培养人们对营养均衡的系统认识是很重要的。

由于不同的饮食文化,我们肠胃的菌群系统可能对某类食物有偏好,比如我们常说“喝粥养胃”。但是肠胃的菌群系统可以改变,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缺乏哪种营养元素,培养自己对于营养均衡的系统认识。
  
记者:新冠肺炎疫情会加剧营养不平衡的问题吗?尤其是在一些国家出于粮食安全采取限制出口政策的时候?
 
樊胜根:新冠肺炎疫情对贫困人口的影响会更大。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导致整个国家经济下滑,居民收入减少。对穷人而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他们尚处在维持温饱的生活水平;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穷人的收入下降,第一项减少的开支就是饮食支出,特别是减少对高价食物的购买,而贵的食物如鸡蛋、牛奶、肉、蔬菜水果等通常都富含营养物质。如果人们长期只摄入主食,缺乏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对身体健康肯定不利。

至于说一些国家可能采取限制粮食出口的政策,我认为其政治效果远大于实际效果。限制粮食贸易有几大坏处:第一,扰乱全世界贸易结构;第二,本国农民也会受到伤害。因为一旦限制出口,国内粮食价格走低,小农利益受损,所以限制贸易并不是好办法。事实也证明了这点,今年G20峰会上,各国已经达成共识,不采取贸易保护的办法,同时呼吁其他国家不采取贸易限制政策,以保证全世界粮食市场运行,保证进出口畅通。


撰稿 | 何   宇
编辑 | 钟龙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