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关明后年债市行情的一些想法

刀笔斋 刀笔斋 2023-02-22
文/蕉一枸

一转眼,已经是十二月。
上海疫情的时候,大家讨论未来市场走势往往会说,二十大之后如何如何,四季度如何如何。
如今二十大早已胜利闭幕,四季度也过去一大半。上半年言之凿凿的预判和决策言犹在耳,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做对了。
从这段时间哀鸿遍野的市场反馈来看,似乎可能相当多的朋友没做对。
不过,正所谓凡此过往皆为序章,一个考核周期即将过去,新一轮的考核马上要来了。
明年,债市何处去?
或者,未来的几年,债市何处去?
一、感觉不大好
十一月之后的债市我不说,大家也都看到了,一片鬼哭狼嚎。
从差不多十一月底,也就是大概一两周之前开始,陆续有朋友看多。
我始终比较怂。
朋友间小范围的讨论,以及相对关注的朋友比较少的知识星球里,我还稍微说的直率那么一点点,但在公众号里,确实不敢说的太多。
当我看到有朋友用“点位差不多了”、“配置价值出来了”这样的理由,来认定行情拐点的时候,我未置可否,没有跟随。
我的朋友们,大多比我更资深,平台更高,管理规模更大,也更优秀。
我没有那么精准的量化模型和那么完善的理论框架,只是从自己朴素的一些分析来看,感觉风险可能还没有全部发酵完。
这两天,各类利空因素堆叠之下,债市维持了一个不甚乐观的走势。
我以为,当市场还在为各地防疫政策优化节奏的不同而反复博弈的时候,就还不能轻言利空出尽。
毕竟,还有重要会议没开,明年经济工作的基调还没出来。
但我们都知道,大概率是不太利好债市的。

二、熊市好久不见
回顾债券市场的历史,上一轮比较能称得上是熊市的行情发生在2017年。
哪位说了,2020年那一拨也很惨烈。
我们不妨看一下。
2020年的熊市,从5月初开始大跌,到11月逐渐稳住,前后维持时间大概6个月。期间十年期国债从2.50上行80个bp,到了3.30左右。
3.30这个位置,是2019年12月的位置。
也就是疫情前。
填完了疫情的坑,农历年又波动了一下,利率又再一次往下走了。
对比一下的话:
2012年8月到2013年12月,16个月130个bp;
2016年10月到2018年1月,15个月130个bp。
并且每一次上行的终点都远高于上一轮牛市的中枢位置。
这么一对比,2020年似乎有些不够看了。
三、由放鞭炮想到的
说到行情不好,话题未免有些沉重,不妨看点令人高兴的事情。
今天中午我看到人民日报发文,说不应该因为环保问题对过年放鞭炮一刀切。
有些年味是好事,我虽然喜静不喜闹,但毕竟是过年,吵一点,只要大家高兴,我也觉着不错。
放鞭炮是件小事,但很多人都说见微知著,细节决定成败。
那么放鞭炮这个小细节,它决定了什么呢?明年不讲环保了吗?
我想,高质量发展,绿色环保低碳的基调是不会变的。
去年年底我们学会了一个词叫“纠偏”,放在这件事上我觉着挺合适。
放鞭炮这个事情,我们纠的是什么偏?是一味强调环保,而舍弃了年情年味,舍弃了中华传统文化风俗的“偏”。
结合防疫政策陆续优化,二十条禁止层层加码,何尝不是一种纠偏?
以此类推,未来的两三年里,别的领域,涉及产业政策的很多东西,会不会陆续也有纠偏?
四、过去五年我们经历了什么
话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再换个话题。
我们回顾一下从2017年四季度到现在,这5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些什么。
先看我们最熟悉的金融领域,各种大的变化的核心,我认为是金融去杠杆。以理财净值化为代表的资管新规全套组合拳,自2018年开始,至2022年理财净值化全线落地为止。这一套下来,基本消灭了影子银行,干崩了庞大的隐性表外体系。
再看我们相对熟悉的财政领域,地方政府加杠杆被严格限制。即便在疫情冲击之下的2020和2021年,地方政府新增投融资项目的审批难度也未见明显下调,直到今年才逐渐看到基建的逐步企稳。
其他产业政策,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反垄断、限制资本市场无序扩张、规范教培和游戏等行业、双碳环保的过快推进。
以及,最震动的,对房地产行业的大调整。
这里,碍于公开发表文章的一些规则,我就用到“调整”这个词的程度,至于这个行业实际经历的是什么,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理解。

五、勿谓言之不预也
如果我们以一个比较长的周期来回溯经济,我们会发现,在过去的5年里,政策的整体基调,即便谈不上刮骨疗毒,至少也是大型外科手术。
2018年年初到2022年年底,与十九大之后的五年,基本重合。
在十九大报告里,有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关的表述是这么说的:
——“……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涉及新发展理念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部分,是这么说的:
——“……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回过头看,这五年里发生的事情,似乎全都预写在了十九大报告里。
用外交部的话说,勿谓言之不预也。
六、巧合?
好巧不巧的,我们刚才说了,能称得上大熊市的债券市场行情,就止步于2017年。
2018年以后,涉及实体经济的政策,调整和修似乎代替增长成为第一目标;
刺激经济的手段,以货币政策踏步先行,产业政策犹犹豫豫后进的节奏开展。
即使间歇性地,市场发生一些扰动,也挡不住后续一波又一波抑制扩张、防止过热、挤压泡沫的政策你追我赶纷至沓来。
这样的大基调之下,债市想不好都难。
操作上也就只剩一个手法:
债持不炒,每调买机。
七、新的“言之预”
二十大报告,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
有人拿“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表述大做文章。但实际上这句话出现在总结十九大以来取得的成绩的部分,并没有指引未来的意思。
即便非要生搬硬靠,那跟十九大统筹的那一大堆东西比起来,仅仅安全一项,似乎也有点不够看。
如果有什么人把这句话解读为弱化经济发展地位,大家看到这种所谓专家基本可以拉黑了。
二十大的具体内容很多,赘述无益。不过恰好有些内容,可以拿来跟前文引用的十九大报告对应起来,我列在下面: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我不评论,大家可以自行感受。
八、市场不会简单重复,但我们会
回到债市的讨论。
长期趋势上。我以为值得警惕的一点是,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已经适应了地方政府用环保、防疫等工作代替GDP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在未来的2-3年,我以为这种情况可能会有一些边际上的变化,我们对政策选择与政策执行效果的研判,可能需要相应地做一些边际上的调整。
短期,实话说,我也找不到支撑利率以年为单位上行的逻辑。
但是,自己找不到,就等于没有么?
假如我们回到2016年,每个人都会告诉你,零利率乃至负利率,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路径。
在那个每个人都在感叹职业生涯只剩100bp的时点上,这几乎成为真理。
如今来看,且不说中国的情况,连零利率多少年的欧债都崩了。
即便到了2016年四季度,债市已经崩盘了两个月的时候,最悲观的人给出的熊市终点,是2017年6月……
回顾每一次的行情反转,事后看,没有哪次的前兆不明显,没有哪次的路径不清晰。
可是,哪一次,你在那个时点上看到了那个前兆?理顺了那个路径?
我们只是停留在一个不断自我强化的思维惯性里,一遍又一遍地坚信一个后来被证伪到不能再伪的逻辑。
并且亏成了傻悲。

涉及到更加具体的债市节奏的讨论,在这里篇幅所限,就不多聊了。有些散碎的逻辑分享,偶尔会发在知识星球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
个人浅见,常年打脸。不构成任何建议,但希望能够提供一种思考的角度。

于2022年12月6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