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立”?说着容易做到难!
这是原创专栏『社工说』
发布的第 9 篇文章
(往期精彩内容见文末)
出品 | 社工客
(ID:shegongke)
作者 | 李莎
『社工客』原创专栏特邀作者
李莎,来自云南的一名大三的学生,希望在社工客分享自己对于社工的理解;这里不需要鸡汤、更不需要毒鸡汤,这里只有最直接的内心独白。希望每一个读者放下今日疲惫,倾听社工心声!
人和人在一起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语言上的交流,那么这里面就会有价值观、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这与我们平常说的“说教”有异曲同工之妙。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必须承认,一定程度的相互影响促进了我们人类的发展,比如我们的读书、教育等等;但是笔者相信我们人群中的大多数还是“讨厌”被说教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我们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并且不希望被“埋没”。因此,在接下里要谈到的价值中立就涉及到一个程度与环境问题,及它是在特定的环境和作用中被使用的。
价值中立(Value free),最早源于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提出的“是”与“应该”的划分,他认为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因而我们并不能简单地从“是”与“不是”推论出“应该”与“不应该”。当然,这是最早关于价值中立的诠释,听起来难免会带点哲学的味道。所以,来看看下面这个更具体形象的解释。
价值中立的基本含义是:
其一,一旦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他就必须停止使用自己或他人的价值观,而遵循他所发现的资料的引导。无论研究的结果对他或对其他什么人是否有利,他都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作为科学家应该受科学精神的支配。
其二,既然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是两回事,你就不能从实然的判断推导出应然的判断。
那么,我们应如何做到价值中立呢?
第一,对所研究事物的背景要有一定了解,观察中要保持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带偏见;
第二,要善于分析研究结果,分清表象和实质,不要被假象迷惑;
第三,要具有高度的注意力、忍耐力和认真吃苦的精神。笔者相信做到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研究结果。
上面关于价值中立的定义是基于研究的基础之上,但笔者想和大家讨论的是:价值中立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因为前面的铺垫大家对于这个概念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所以我们可能会想到另一个名词“价值关联”——其在韦伯的论述中强调的是社会文化价值对科学研究者的制约作用和科学与社会价值体系的某种统一性,显然,它是与价值中立对立的。
而在王思斌主编的《社会工作导论》中认为:在对问题进行研究和评估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是价值中立的;在社会服务实践中则是价值相关的。看到这里读者心里面也许已经有了一个认知,但笔者还有需要强调的是:首次,由于研究的复杂性以及评估的乏味性,想想每次写评估材料的时候并且评估材料还有要求的时候,内心也许是崩溃的,谁还会记得价值中立呢?
但还是请保持价值中立,因为不仅仅对自己,对整个组织的发展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其次,社会工作者的实务活动中除了保持利他主义这个核心本质之外,我们还需要谨记价值关联,因为价值观、社会工作伦理本身就在指导着我们的实务工作,而这些用王思斌老师的话来说具体表现在:尊重人的权利、促进人的发展、追求社会公正和社会进步。
即使现实很骨感,我们依旧要理想丰满。毕竟马云同志还说过: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谨以此献给在社会工作这条路上一直奔波的你,看完文章至少要记得“价值中立”和“价值关联”这两个名词哦,当然有所感悟就更好啦!
完全的“价值中立”谁能做到?佛祖?上帝?作为社会人不可避免地受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影响,任何人都有自己内在的价值观,但是作为社工又要求价值中立!在实务工作中,遇到社工伦理问题,价值判断问题该如何处理?虽然课本上给出了我们一些参考标准,但是实操并没有那么简单。欢迎大家留言或投稿探讨社工伦理中的价值中立问题,有案例更好哦~
投稿邮箱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社工客】主页面菜单—资源库—搜我
输入你想了解的“关键词”
安卓用户
(or在后台对话框回复“搜索指南”)
【社工说】专栏已发布文章
『社工客』原创专栏文章转载请后台回复“授权”
微信原创保护功能最新升级
未经授权转载的文章将不能完整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