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邱媛媛:在台湾读社会工作博士是什么体验 | 社工客·廰(第3期)

2016-04-07 小客 社工客


社工客·廰(第3期)

客人:邱媛媛

主持人:强强

形式:网络一对一聊天形式

备注:今天我作为“廳长”接待的这位社工客,邱媛媛,她是我的同行,也是同学。“同行”是指她曾经在深圳做社工,“同学”是指我们曾经都就读于香港理工大学。



强强: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持强强,首先请邱媛媛自我介绍一下吧。

 

媛媛:我是邱媛媛,是07年深圳最早的一批社工。当时是在盐田区试点(推动社工)的时候开始做社会工作的一线的。我是从青少年和家庭服务开始的,后来就转到深圳市阳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做机构的督导和管理工作。那现在的身份呢,就是在东海大学读社会工作博士的学生。

 

强强:那读书和工作其实都是挺忙的,那这两种忙对于你来说,有什么差别吗?

 

媛媛:在工作的时候是处于一种从上而下的忙碌,疲于机构的自身发展和外部的事务,那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沉淀就比较缺少空间。现在读书呢,就比较能够转换不同的视角,也会有老师的引导,这样就可以跳脱以前自己的一些固化思维。对我来说,重新有一个自我思考的空间是蛮好的。当然,生活的节奏也放慢了一些(与在深圳做社工比),所以感觉还是很好的。

 

强强:我知道你的本科是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在香港理工大学,而博士是在台湾东海大学,你的求学之路跨越了两岸三地,那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三个地方在社工教育上有什么不同呢?

 

媛媛:从我做学生的角度来说吧,我读本科的时候,社工教育在大陆算是刚刚起步,当时很多老师相对还是比较缺少实务的经验的,所以在课程设置到实践价值观上面相对还是薄弱的。在香港理工大学我学的是社会服务管理,这对我最大的一个影响,就是让我对这个行业有了更长远更广泛的了解,特别是在价值观层面,更多的是从一个管理者的角度去考虑专业发展的问题。台湾的社工教育有一个比较好的地方,就是他在很多西方哲学思想和批判的基础上,保留了很多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因此这里的社工教育也是比较多元的。在台湾读书压力感觉很大,这里是偏美式教育,阅读量大,老师们也不会太多的引导,主要还是要自己去找一个学习的方向。比方说在东海大学,每个老师的理论视角和研究价值取向都不太一样,感觉能接触到的知识更宽泛,包括现在阅读的新东西和新知识,理论视角和哲学立场都是各有不同的,都是更加前沿的一些成果,对以往建立起来的知识架构都会有一些冲击。

 

强强:能不能分享一些和这些冲击相关的体验呢?

 

媛媛:我在东海有学一门科叫《华人文化与社会工作》,这门课带给我很多反思,这里面会讨论很多机构管理、督导、社工实务、社工伦理等方面和中国本土文化之间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比如社工和服务对象专业关系专业界限上面,像西方的社工关系中那样纯双方平等或者纯契约至上,在华人中这些关系似乎又很难去维系,反而一种相容的关系会更利于工作的开展。老师们会经常告诉我们,先立“人”后立“人”,前面一个“人”是自然人,第二个“人”是儒家里强调的“人”,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地域、文化、民族等多角度去了解和考量社工和案主之间的关系,而不能只是单纯的套用一套固有的知识或者经验。那这个过程是社工和案主之间互动建构的过程,建立关系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建立一个专业意义上的服务关系,可能很多时候这种互动关系是服务双方共同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慢慢协商和建构的。

 

强强:好,刚刚你分享了三地的社工教育上的一些不同,那能不能再分享一下三地在社会服务上面的一些差别呢?

 

媛媛:三地的差异其实蛮大的,因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工起步历程差异都挺大的。内地来说,东部沿海地区的社工发展得比较早,但是这些地方的发展又依托于北方地区的教育资源,所以说内地社工的实务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分布是不平均的。香港地区来说,政府特别是社会福利署对社会服务的购买力度是很大的,所以在各种新管理主义的影响下,社工的勤奋度、实务普及率、机构管理等各方面都是比较科学化的。而台湾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大社会小政府的社会,台湾政府在社会公共管理的干预度是比较低的,所以公共投入也相对较少,很多的NGO都是在通过机构自己的筹款发展、志愿服务发展、民间本土化发展,甚至现在比较重视社区脉络的社会企业这样的一些社区在地化的社会服务,所以台湾的社会服务更注重民间力量。

 

强强:好,刚刚我们聊了很多感觉很宏观很学术的问题,接下来想聊一些轻松点的话题。我知道你是很罕见的没有高校教师背景而以实务社工身份去进修的博士生,当初是什么原因促使你想要重新走进校园呢?

 

媛媛:一个是因为台湾的本土环境和大陆很类似,包括文化环境和发展历程。我觉得在这里学习会比去国外能更多的接触到最新的本土化的东西。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个人在机构的实务和管理工作中都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我个人不是很喜欢一定要去做外部的联系或者公共关系处理,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的沉淀不如预期,所以我会比较期待有机会能去到另一个环境去发展。还有一个原因,是考虑到大陆的社工发展的速度是很快的,社工教育方面也比较需要有实务经验的老师。

 

强强:听你这么说,将来你也会往高校教师的方向发展咯。

 

媛媛:应该会吧,这样才能让专业所学有发展空间,现在大陆还是比较需要有实务背景又有系统的教育经历的老师的。当然,我个人还是会关注之前供职的机构的发展的,所以有机会的话我还是会继续在实务界努力的。

 

强强:那其实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你对未来的规划是“知行合一”,即在大学里推动社工教育的发展,也会在社会组织里推动社工实务的进步,教学和实务都不会放咯。

 

媛媛:对啊,你总结的好,懂我啊,哈哈。

 

强强:那能不能聊一下去读博士后对生活的影响呢?

 

媛媛:个人影响啊,如果没有读博士,我应该就嫁人了吧,哈哈。开个玩笑哈。其实从个人的性格或者情绪上来说,我感觉我变得慢一些了,读书后我能够有时间去发现一些生活中的点滴的幸福和美好,这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强强:“社工客”平台上有很多学生和社工都有继续攻读更高学位的想法,那这方面你有什么经验或者建议可以分享一下吗?

 

媛媛:有实务经验对于读硕士或者博士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历程,因为可以让你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可以比对回以往的经验,然后再去提炼出一些新的知识架构。所以我个人建议就是在你去开始一段新的学习历程的时候要先去反思一下以往的经验或者知识架构是怎样的,明确一下自己的兴趣是哪个方面,这样在选择学校选择导师和选择研究方向的时候能够有更加明确的目标,这样学起来会更加有意思一些。

 

强强:好,再来一个更轻松的话题,给我们推荐一首歌,一本书和一部电影吧。


媛媛:一首歌:牛奶咖啡的《星星》,里面歌词很好:不管我们相隔万里,总是寻找彼此的轨迹,就像社工和我们的服务对象,只有相互交融,才能达到共鸣!


 

媛媛:推荐一本专业书籍吧,《本质与典范——社会工作的反思》,这本书是香港理工大学的各位老师从社会架构角度出发去写的一本文集,里面汇集了各种社工教育、社工专业化甚至社工是什么的一些本质问题的反思。


 

媛媛:电影我就推荐一个“非典”话题的记录片《穿越和平》,里面可以看到不同人的不同视角,因为某一些事情的决定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有的时候我们所应时局从理性的角度所做的决定可能会忽略掉对一些人的考量。


点击下面标题,回顾往期

强强:一位社工的8年时光漫步 | 社工客·廰 (第1期)

叶志聪:土生土长,海阔天空 | 社工客·廰(第2期)


[社工客·廰]

这个栏目取名为“社工客·廰”,“客厅”有打造舒适环境,让朋友来做客,大家一起聊聊天之意。为什么用繁体字“廰”呢?因为“廰”有从广听声之意。所以,我们主要想以“聆听心声”为主。


下期来访客人预告        

牛文杰:90后,小时候的梦想是希望世界和平,做社工以后最想看到每一个人灿烂的笑容。玩过篆刻、学过木雕、喜欢拍照,曾想做社工界最会拍照的人,记录社会的酸甜苦辣。

PS:有问题要提问的小伙伴,请在文末留言(问文杰…),主持人到时会挑选代为提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