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在2023环球时报年会——“共同·共享·共筑”生命健康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表示,明年一二月份的高峰过后,到春暖花开时,疫情就会进入常态。现在疫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以变应变,就是根据病毒及疫情的变化形势,科学调整、不断优化,让防疫更科学、更精准,我们国家的政策也一直是按照这个逻辑调整的。
目前这个阶段,由于病毒变异,奥密克戎感染性更强了,但毒性在减弱,没有症状的人占了三四成,上呼吸道症状的人占四五成,重症及感染后有后遗症的人比较少。我国优化调整防疫政策后,短期内感染人数一定会增加,但整体来看,情况是往好的方向发展的。我认为,曙光应该是在明年一二月份的高峰过后,到春暖花开时,疫情就会进入常态。但疫情平复不是说不得新冠了,而是不会大规模暴发了,市场应该会逐步恢复,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不再受到大的影响。目前,我觉得还要做好个人防护,有人讲“早阳早好”,这个观点是不对的。虽然感染后症状不重,我们还是希望能“不阳”,或者是逐步、陆续地“阳”才好。尽管“阳”了以后,三个月到半年之内再次被感染的几率相对较小,但由于病毒仍在不断变异,你也可能被另一种变异病毒感染。所以,不管是“阳”过还是没“阳”过,都要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这些基本原则还要坚持。特别是高龄和有基础病的老人,如果没有绝对的禁忌症,一定要接种疫苗,尽管它不能让你不感染,但能防重症,国内外数据都提示这是有效的。
我国三年抗疫是不平凡的,它深深印在每一个人的脑海里,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第一个就是“人民至上”,它贯穿了整个抗疫过程;第二个词是“众志成城”,武汉抗疫尤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三个词是“科学精准”,这是我们长期贯彻的方针;第四是“平稳转段”,这是目前最时髦的词。
过去一段时间的抗疫,是对医疗卫生工作的一种检验,我们也从中发现了一些短板。例如,如何强基层,如何提高对重大传染病的防控能力等。我总说“闲时备着忙时用”,能力的提升、平台的搭建都是日常积累、厚积薄发,才能到关键时候拿出来就能用。所以,国家一些重大项目部署时,不能太着眼于眼前,而要考虑长远布局、关键技术和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现在高校学生的知识结构里加大了对急性传染病、重大传染病的教学,以及应知应会知识的掌握,这都是从抗疫经验中收获的。中医药在这次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抗疫也让大家对中医药有了更多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大大小小的疫情有几百次,中医没有缺席过一次,这次也是如此。中医药在这次抗疫中最大的贡献就是提供了第二道屏障。疫苗是第一道屏障,中医药与疫苗相结合,中西并重,就可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之路。中医药在重大疫病防治防控中会起到重要作用,从预防、治疗,到康复,特别在是缓解奥密克戎导致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上,效果确切。可以说,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重不但是这次抗疫的好经验,也是我们以后在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再来时,还能走的有效之路。最后我想说,抗疫是会结束的,但抗疫精神是不朽的,它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继承好这种精神。来源:生命时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