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俄边境长达55年的坚守!这就是生长在大地上的银行!

杨会三 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2023-03-28

农金眼

银行不是纯粹的生意,银行人也不是纯粹的生意人。尤其是农商银行,在苦心合规经营的前提下,需要做得更多的是与大地为伍,与农户相伴,对于塔河农商银行依西肯支行来讲,它需要做的就是坚守。

点击视频,感受边疆农信人的坚守


在大兴安岭地区的中心腹地、全国最北的县——塔河县,有一家扎根本土的农村金融机构——塔河农商银行。自改制以来,塔河农商银行以其存款占四成、贷款占七成的体量,在县域银行业独占鳌头多年。得益于党史学习教育和建党百年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塔河农商银行顺势拉开了“学党史·写行史”的序幕,通过搜寻老物件、访问老员工、探究老资料等一系列工作,逐渐揭开了该行历史最久远、扎根最基层的依西肯支行的神秘面纱,其传奇而厚重的奋斗史也变得清晰起来。

资历比县史还老它是县域银行中当之无愧的元老

依西肯支行所在地为塔河县依西肯乡,位于中俄界江——黑龙江畔,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距塔河县120公里。该县最早成立于1958年的开库康乡农村信用社,后来因迁址而更名,1959年成立的十八站乡支行也随后撤销合并,塔河农商银行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分支机构,由当年的“三足鼎立”变成了依西肯支行的“一枝独秀”,该支行也成为塔河农商银行唯一一家位于乡镇的支行。虽最为偏远,规模最小,历经数次变革,但依旧屹立不倒,坚守至今。

👇 岁月流转,点击查看

依西肯支行的前身是依西肯农村信用社,正式成立于1967年,此前是呼玛县欧浦信用社的代办站。塔河县于1981年建县,依西肯支行的成立比塔河县建县足足早了14年。

那个年代,除了人民银行于1965年设立办事处外,工商银行作为最早的商业银行,也是在八十年代中期刚刚设立,所以,依西肯支行在塔河县的商业银行中,是当之无愧、独一无二的“元老”和“前辈”。

支行比农房还小却是员工们永远的归宿

依西肯支行成立之初,并没有自己的房子,在依西肯人民公社提供的一间仅有十余平米的木质破旧营业用房中办公,员工也仅有两人。就是在这样一间房子里,后期又间隔出了员工的婚房。

坚持两年后,创始人曹善成带领员工亲自上山伐木头、找木料,自己动手制作门窗和桌椅等用品,就这样在人民公社旁建起了第一所属于自己的营业用房。当时,并没有金库,只有一个破旧的保险柜,员工值班也没有自卫武器,更没有值班津贴,每天与蜡烛相伴。直到七十年代初,才配备了两部56式半自动步枪和20发子弹,每天守护着全行的家底——保险柜。

👇 岁月流转,点击查看

由于当时塔河县尚未设立,当地归呼玛县管辖,缴调款均要到200余公里以外的呼玛县人民银行办理。如果选择水路,那么就要等每月一次的客轮“东方红10号”。

去呼玛县时是顺水,一般情况下一天多即可到达,回来时是逆水,通常要走走停停三四天才能返回。押运时,携款人员白天将钱款放在床铺下面,晚上要抱着钱款睡觉。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赶不上客轮,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因此,一次缴调款往往要一个月才能回来。

选择公路的话,唯一的办法是搭乘便车,公路还比不上水路,水路的客轮营运时间基本是固定的,而搭便车只能凭运气,什么时候能出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更不知道。在那个交通和通讯都极为不便的年代,若有人携款潜逃或者出了意外都要很久才会知道,但是多年以来却从没有发生过钱款安全方面的事故。

人口比村屯还少却是父老乡亲发家致富的坚强依靠

在家家孩子多和外地人多的时期,依西肯乡的居民一度达到三四千人,学校的学生也有四百名左右,商店近二十家,但即使在那时候,人口数量也基本只是其他地区的一个村子的人数。

千禧年以来,外地人相继回乡,年轻人外出打工求学更是一去不复返,老人每年相继离世以及女人进城陪读,乡里的人口急剧减少,多数家庭都只剩下一个留守的“光棍汉”,夏天种地打鱼,冬季看家喂牛,还有的冬季举家到县里楼房生活居住。

据统计,全乡目前常住人口仅500余人。在这种情况下,邮政局已撤销多年,交由居民代办;学校撤销十余年后虽已恢复,但只有六个学生;居民区往往好远才有一家烟囱冒烟,四周原来欢声笑语的邻居家一片荒芜;客运班车在政府的补贴下虽然每天都往返,却往往成了两三个乘客的专车,亦或是司机师傅在没有乘客情况下的一次苦旅。

全乡除了依西肯支行外,仅仅只有乡政府、林场、医院、派出所、部队和学校几个单位,少的五六个人,多的二三十个人。乡里没有浴池,没有理发店,只有一家小饭店和几个商店在勉强维持。

👇 岁月流转,点击查看

人太少是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我们知道,经济的发展既要有生产力,又要有消费力,没有人哪来的消费力?而银行又恰恰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事实上,这个乡很富裕,在国家历次深化改革的红利推动下,通往县城的路修成了水泥路,十多年前已经连上了国电,小轿车、农业机具一应俱全,家用电器一样不少,人均耕地也在人员骤减的情况下大幅增长,直接拉动了收入的大幅增加,实现了发家致富。然而,消费力与生产力的相互掣肘,又使得依西肯乡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导向目前是矛盾的,这也直接影响了依西肯支行的生存和发展。

亏损比营收还高它是几代员工五十五年传承的骄傲

如今,依西肯支行经营了五十五年之久,在前后八个负责人的努力和带领下迁了新址、盖了新房、换了新颜。虽然存款每年也在持续增长,但只有3000余万元,贷款则是由二十年前鼎盛时期的800余万元减少到了目前的300余万元,每天只有在早上、下午上班时候有点人气,一天下来也只有十几、二十笔业务。经营上的入不敷出,导致每年要亏损100万元以上,而且已经持续了十几年之多,人人都能看出来这是一笔赔本买卖。

然而,银行不是纯粹的生意,银行人也不是纯粹的生意人。尤其是农商银行,在苦心合规经营的前提下,需要做得更多的是与大地为伍,与农户相伴。对于依西肯支行来讲,它需要做的就是坚守。

五十五年来,是依西肯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养育了它,是依西肯支行的前辈们用生命捍卫了它,最重要的是依西肯的父老乡亲离不开它。在国家百废待兴最艰苦的岁月里诞生,在改革开放最温和的春风中成长,在父老乡亲最需要的时候,怎能弃他们而去?

👇 岁月流转,点击查看

依西肯支行一步也没有退缩,一刻也没有犹豫。2000年以来,一批批大学生员工陆续进出,在依西肯支行这一全行最偏远、最艰苦的基层历练成长;2005年以来,有三人先后进入塔河农商银行领导班子,七人成为支行长和机关部门负责人;2012年,投入150余万元新建300余平米的多功能营业用房和设施齐全的员工宿舍、餐厅、车库、锅炉房;2021年,投入18万元将老式煤炭取暖锅炉更新为新能源电锅炉;2022年初,第三代社保卡发卡配套设备也已全面开始运营。

在业务服务和社会责任方面,前进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有限的几家单位公职人员的工资代发二十余年如一日,不曾有误;代理的全乡三个村屯涉农补贴,每一笔都足额按时发放到位;乡里的各类会议和防火、防汛、防疫,都不曾缺少员工的身影;整村授信走街串户,脚下沾满了乡村小路的泥水和尘土;脱贫攻坚投放了贷款,还要送去米面油盐和鸡雏、饲料。

新产品、新政策及时在各村屯微信群予以发布,父老乡亲不再纠结贷款拿不到、存款利息少;一声“爷爷您来了”一声“大娘别着急”,让银行卡丢了、密码忘了的老人们不再心急如焚;安装了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在外求学的孩子、打工的父母如同还在老家的银行。这些都是在不满四十岁的年轻行长带领下,一群二十几岁的年轻员工用汗水在浇灌,用青春在坚守。

牵绊得越多越无法分离,相伴得越久越无法自拔。就像依西肯的老行长退下来那天对员工说的那样,既然我们依西肯支行已经足够“老”,为什么不能做到愈老弥坚、老树新枝,我们不但要做,还要做全县的“百年老店”。老行长的话,正如诗人艾青在作品《我爱这土地》中的两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作者:黑龙江塔河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杨会三

视频节目策划:马力 于宝禄

旁白配音:蔡杰田 巨野农商银行


蝉联“十个第一”!黑龙江农信务实笃行守初心,凝心聚力开新局!

“省联社+省工行”!黑龙江“央地”金融合作再添新动作!

编辑:马力 李美;审校:王峥;审核:王文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