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神逻辑叫“静待花开”
文 | 米粒妈 (公众号 米粒妈频道)
不知是哪位育儿鸡汤界的高手造出一句“静待花开”,如此清新脱俗的美文立刻被争相引用,感觉整个世界都欠他一座诺贝尔文学奖。
然而,教育不是文学,怎么可能家长啥也不做,不管,到了十八岁,duang的一声,孩子就懂事了?!
“静待花开“看上去很美,可是再也没有比这更神的逻辑了。
Part
1
一句静待花开,让孩子更加有持无恐
不久之前,米粒班上发生了一场“暴力”事件,震惊了全校。据说事发时,正在另一个校区的校长都第一时间赶来了。
被打的孩子,整张脸都花了,横七竖八的血道道像一张网布满了他的脸,抓痕下面是红肿和淤青。他的脸,就好像一张原本清秀干净的照片,有人用红笔乱画了一气,又被揉烂撕扯过。
是谁这么狠,把人往死里抓?小孩儿打架居然能伤得这么重?
因为这不是一个孩子干的,差不多除了几个不在教室的,几个跑去找老师报告的,剩下的孩子绝大部分都去打他一个人了。听米粒说,连女生都去打他了。
来了5个老师,才把组团打人的孩子们拉开。
我现在知道了,一个孩子被全班人打,会是什么下场?
然而家长们,包括我在内,感到吃惊之外,好像并没有太多的同情和内疚,顶多是为他感到一丝惋惜。
几乎全班同学都有被他欺负过的经历。
米粒以前的同桌,就因为在走道里叫他让一下,被他一巴掌打得鼻子流血;
青青的饭盒曾经被他从最后一排扔到黑板上,摔破了;
米粒和他是一个值日小组的,可是这孩子从来就不做值日。
有一次米粒问他为什么不扫地,被吼到再也不敢跟他说话。
从一年级下起,就没有人肯跟他同座位了,一个人坐在讲台的侧边。
我曾亲眼见过班上一个挺能说会道的小女孩,大概是被他欺负了,放了学后,走到这孩子的妈妈跟前告状,说:阿姨某某经常欺负我。
可是他妈妈只是淡淡地笑了一下,根本没有理睬那孩子就走了。妈妈的若无其事,一笑而过,会不会让孩子更加有持无恐?
这学期,连老师都感到有职业风险了。英语老师的手指被他咬过,数学老师的胳膊被他拧到请了一周的病假(估计主要是气成内伤)。
这次也是因为,他在课间时用红领巾勒前排一个女生的脖子,把人勒得直哭。班长去制止,被他一拳打在眼睛上。然后,周围的几个男生都上去了,然后越来越多的孩子好像受了什么启发似的,全都拥上去,加入这场混战。
米粒说,当时他在看书,就觉得后面特别地吵,回头一看,孩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从没见过这么多人打一个人。
你不教孩子做人,等到社会替你教就晚了!我现在才知道,这么说都太客气了。事实是,都等不到那一天,小朋友们自己就动手“教育”他了。
其实孩子最大的危险不是成年人,绝大多数成年人还是有理性的,熊孩子再讨厌,正常的成年人也会有分寸。而孩子治孩子时,才是最危险的。如果不是发生在学校里,而是在没有成年人的环境下,会是什么后果?
家长的放任,无原则的庇护,是善还是恶,是爱还是一场无心的谋害。
即使没有这么严重,假定全班同学都是克制忍让的文明er,但是被全班孤立,没有朋友,没人理你,被学校贴上“不是好孩子”的标签,足够毁掉一个孩子了。
一个浑身是刺的孩子,他在学校,在社会上,日子一天儿也不好过,因为不被认同,不被接纳。他自己没有办法做到守纪律,也不愿稍微约束一下自己,心里更没有对和错的标准,在和环境的冲突中,他感到的恰恰是自己“被欺负”。所以,他才会不断地去欺负别人,破坏纪律,还毫无悔改。
基本的规则和教养是一个人被社会接纳的前提,这比智商和能力还要重要。孩子的天性是要保护,但是教导孩子成为一个合于社会,自觉自愿守规矩的人,是家长的第一责任。因为咱们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让他从一个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再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的人才。
任何一个孩子,如果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养成好的行为,具备基本的对错观念,也没有良好环境的去影响他,就咣当一下被扔到外面的世界中,是既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这样的静待花开,开的只能是恶之花,结的是恶果。
Part
2
一上学就完了,她再也没有快乐过
米粒爸同事的女儿桃子是个“天才少女”。酷爱写作,海量阅读,十几岁就在报刊发表作品。
可是在学校却是个“问题少女”,不交作业,上课看课外书,逃课,后来发展到和同学打架,和老师对抗。最严重时,学校有一段时间下了最后通谍,再不改就退学!
其实这种情况,在她上小学的第一天起就出现了。不肯做作业,不感兴趣的课不听,看课外书。可是爸爸觉得女儿从小才华bling,天赋异秉,学校那套完全是扼杀天才,孩子不能当标准化产品!
尊重孩子的兴趣当然是好事,可是过分强调兴趣,连最起码的作业都不做,课也不听,我觉得这是把兴趣当成了逃避现实的避难所。兴趣和才能是一个人的财富,但有时候也会成为一个人掩饰自己缺陷的手段,也会成为阻止他打开新世界的枷锁。
孩子意识不到这些很正常,因为他缺少人生经验。但父母不应该听之任之,这个时候静待花开,不是眼睁睁看着孩子走错路吗?
当发现桃子不合群,和别的小孩玩不到一块,还经常打架时,妈妈认为女儿只是有点倔脾气。聪明的孩子都不好相处,智商平平的人才会追求情商呢。过两年长大了,自然就懂事了……
可是等来等去,在父母的无限容忍下,桃子反而更会折腾了。
因为对班上投票选出的班长不满,她乘上体育课的功夫,溜回班上,在黑板上写满了抗议的话。因为不满大夏天的在操场上晒着太阳做广播体操,而在台上领操的老师却身处阴凉之地,就冲到台上把老师推了下去。上了初中以后,她和老师之间越来越对立,和同学动不动就闹矛盾。
“一上学就完了,她再也没有快乐过,我们也是受尽了折磨。”妈妈说。
其实父母眼中的个性就是孩子的任性和幼稚,只要老师不让她做自己喜欢的事,就特别烦躁,要发脾气。反正不愿意干的事坚决不干,都上了中学了,一学期还能缺几十次作业。只要被老师管,就强烈反抗,恨老师。有一次还在公开课上给老师挖坑,让老师下不来台。
就这样她爸爸还在坦护,说要是桃子没有这股子倔劲儿,她的写作坚持不下来。我当时真想说,从小学到中学,十年了,您的孩子除了在学校里作妖之外,所有的时间就干了这一件事,她比别人写的好,阅读广,有啥稀罕的,这不是理所当然嘛?成绩优秀兴趣广泛的孩子不也大有人在吗?
到了初二,学校分快慢班,桃子被分到了最差的那个班。孩子觉得特别受伤,天天骂学校不公平。爸爸也和女儿异口同声:大家交的学费是一样的,凭什么学校把最好的老师、资源都用在好学生身上了。
听了桃子爸爸的话,我懵圈了。怎么不公平呢,这不就是人家努力的回报吗,学习好是要付出汗水,牺牲舒适闲暇的。要是把资源都用在你家娃身上,那才是不公平呢。
孩子奇葩就算了,他们不了解社会,读了几本书就自以为懂得了世上的一切道理,看什么都是不对。可是当大人的也是这么一套逻辑,和一个心智不全的中学生同一水平,我也是无语了。
桃子的家长就是典型的,以孩子的标准为标准,以孩子的快乐或所谓天份为唯一目的的家长。然而孩子一上学校就从来没有快乐过,从小学到高中连一个朋友都没有。一方面她非常自负,另一方面在学校又有强烈的挫折感,这两种悬殊巨大的情绪之下,其实孩子很痛苦,她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以为整个世界与她为敌。
开口闭口就是学校不尊重人,不尊重人的个性,只看分数,所有人都一个标准……
偏激的,自我中心的,这就是孩子式的思维方式。当她无数次的忿忿不平时,从来没有人敲打过她:你尊重老师吗?老师认真背课、讲课,你在下面看课外书睡觉,你想过老师的感受吗;老师布置的作业,你从来不理不睬,尊重不是相互的吗?
一个孩子,从来没有人真正给他指出过是非对错,那么,他自己就永远是正确的化身。
桃子本来是一个有天赋,有勇气的好孩子,可是家长在教育上不作为,从不否定她,而是把孩子的一切问题都推给学校,推给外部环境,任由孩子独自野蛮生长,走进一条死胡同。当他们全家抱怨应试教育像流水线把孩子标准化、产品化时,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所持的静待花开式的教育带来的也是人性的扭曲啊。
静待花开听起来很美,结果开了一株奇葩!
做父母必须理解孩子,可是光知道理解是不够的,在宽容和理解的前提下还要指导他,帮助孩子平衡发展各项能力,培养良好的习惯,懂得做人的分寸,和行事的准则。
可以说,一个孩子的幸福感来自于家庭和父母;而一个成年人的幸福感则是来自于被社会接纳与认同的宽慰。
桃子为什么一上学就再也没有快乐过?学校其实就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孩子自从上了学就已经开始走向社会,学校就是孩子社会化的过程。当他在学校得不到认同,被边缘化时,就像一个成年人在社会上找不到位置那么痛苦和不安。
在孩子上学这个节点上,一定是有许多冲突的,这都再正常不过。这时候就需要家长一边理解孩子,给孩子足够的时间,一边做大量耐心而细致的工作,培养他勇敢面对困难,引导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合理的做人,今后才能幸福的生活。
Part
3
不会玩的孩子就不会学
前两天我碰到了可可的妈妈,她家以前和我们住一小区,后来搬走了。
从可可上幼儿园中班起,老师就一直反映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别的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做游戏,她一个人四处乱跑。看到老师来捉她回去,还跑得更起劲了,躲到桌子底下,钻到壁柜里。哈哈,胖胖的小李老师挤不进来,本宝宝又赢了!
可可的妈妈并不在意,她觉得孩子活泼可爱,好动不好静,由她去吧,长大就好了。一转眼,今年可可也上一年级了。
那天遇到可可妈,一路上她从课堂纪律,作业磨蹭到学习成绩,倒了一肚子苦水。可以说,一点儿也没有静静等待的意思了。
这个小朋友,以前上我家玩时是这样的。她摆弄一会儿搭建玩具,两分钟就放下了;然后再顺手拿起旁边的一个装了一半的磁片车看两眼,扔一边去了;接着走到桌子跟前,看到有笔和纸,随手画了几笔,马上又转到下一处了。就像个心不在焉的游客,没有什么东西能让可可发生好奇,吸引她多待几分钟,从头到尾都在走马观花。
等全都转悠过一圈了,她就会走到我跟前来说:阿姨我无聊,我该干什么?
这时候,无论我出什么主意,她都摇头。其实我知道她想要什么,但我不能。因为可可的妈妈把她送到我家来玩一两个钟头,就是为了不让她在家没完没了的看动画片、玩电游。
见我也不给她想要的东西,可可眼珠一转,张开小嘴说:“阿姨,要不你来抓我吧,我们玩躲猫猫!”
那段时间,她一来我家,我第一个就想躲起来!
一个六岁多的孩子,我感觉她的世界是一片荒芜,不是把自己交给声光电的游戏获得满足,就是在追逐打闹中寻找刺激。从来不听故事,家里有好多绘本,碰都不碰。也不见她有什么爱好,学什么都持续不了几天。父母特别忙,大多数时候就交给姥姥管,姥姥只会把她放出去瞎跑。
孩子需要随意玩耍,但是随着他逐渐长大,就越来越需要过一种有精神质量的生活。
我猜想可可的爸妈因为太忙了,顾不上孩子,一句“静待花开”可以让他们安心不少。反正孩子还小呢,由她去吧,等大一点儿了,我的事业也捋顺了,再来管孩子。
也许以前是可以,可是现在的环境下,电视、游戏、网络对孩子的诱惑太多,太大。尤其是从小家长没有注意发展孩子的求知欲,引导他对真实世界的好奇心,不带他领略大千世界的神奇,孩子没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他就不知道要干什么。
就会像可可那样,对着满屋好看的书,有趣的东西,却感到深深地无聊和空虚。
实际上,让一个孩子漫山遍野瞎玩的结果是——他根本不会玩!
会玩的孩子,能玩出花儿玩出名堂的孩子才会学习。不会玩,总是喊无聊的孩子更容易沉溺于网络和游戏。因为只有在这个貌似精彩刺激,无所不能的世界当中,他才不用面对一个苍白贫乏的自己。
没有精神养料,没有文化、艺术和知识的熏陶,这种散养法表面上看很自由,其实只有自由的形式,却没有自由的内容。孩子有大把自由,但是他不会用,依然是个不自由的人。
这样一种童年就能静待花开,你们的想象力我是服气的。
教育永远都是一件非常复杂,又细致入微的事,既要贡献智慧又要付出情感。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是我们家长拉着他的小手,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能实现的。
教育是一条需要辛苦跋涉的现实之路,不是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故事,更不是静待花开式的迷之自信。
当我们发现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时,请别再用一句静待花开来安慰自己了。
静待花开式的教育,你深爱的不是孩子,而是渴望被爱的自己;你竭尽所能去庇护孩子,是因为自己就不想长大!
相关阅读
【零起点】你跟孩子多大仇,要让他零起点入学
【好学校】上了好学校才知道,读书无用论都是骗人的
【学区房】带娃旅游是很好,学区房也很必要!
【国际学校】重磅独家!北京国际学校深度评测,真是天壤之别!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