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七年开遍全国26个省,阿香米线为何总是选择走最难的路?

2017-09-23 林如珍 红餐网

明明卖拉面赚钱,却突然换成米线;明明可以在步行街扩张,却跑进商场;明明总部在青岛,却放弃美丽大海跑到上海?

 

为什么阿香米线在每一个节点上的选择,都毫不犹豫地转向天平“难”的那端?


【产品】

放弃赚钱的拉面,改做米线

 

你万万没想到,经营17年、足迹遍布26个省的阿香米线,原来并不是做米线,而是做拉面的,并且第一家阿香拉面,吸引了青岛当地顾客,赚得不少钱。

 

然而就在拉面正在势头时,创始人何勇喊了一声Cut,宣布从此不做拉面,要换成米线。

 

 ▲米线


想想啊,公司能有几个人同意,明摆着做拉面已经很赚钱,为什么要去挑战没人懂的米线呢?何勇这个决定遭到公司99%的人的反对。

 

但是何勇也很明确:“NO,这不是我想做的事,拉面不可复制,做拉面阿香不可能走得长远。”


他的思考直戳痛点——连锁店的标准化问题。


  • 做拉面,培养一个师傅可能需要半年时间,并且随时可能走人;


  • 买来的牛肉也很难统一,老牛、小牛,不同牛的肉质不同,煮制的时间也不同。


如果人员和材料都不可控,那么将来的连锁发展肯定要受阻的。


 ▲从拉面转为米线


于是他们放弃了当下容易走却走不长远的一条路,迈开艰难的步伐往米线出发。

 

只是米线该怎么做呢?没有一个人知道。

 

没有厨师,怎么熬汤?熬第一锅汤,放了很多鸡肉鸭肉,足足熬了10个小时,可是汤一点也不发白。每天起早摸黑,忙得要死要活,收入才几百块钱……

 

窘迫,但目标清晰,CEO耿轶群说他们开始在黑暗中前行。走访全国每一座城市的米线,从品牌代表吃到偏僻小档,不断找,不断吃,就为找到属于阿香的那碗米线。

 

终于他们找到了,并迎来阿香全新的启程,米线,走起。

 

【容器】

抛弃碗,在瓦罐上下大功夫

 

确定了米线这个可以走遍大江南北的品类,又向各地区品牌取经后,他们开始思考米线的到底出路在哪里,阿香能够做得和别人不一样吗?

 

无意间他们翻阅到一篇文章,是关于过桥米线的传说。在这个传说里,他们收获了灵感,原来老祖宗当时用来装米线的就是瓦罐,瓦罐能够封存热量。于是他们摒弃整个市场都在用的碗,用上瓦罐,并且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迭代。


▲最新的方形瓦罐


第一代瓦罐有两只耳朵,具有传统民族特色,很多顾客一下子就喜欢上,可以自己DIY,拿起米粉啥的就往热汤里加。

 

后来阿香发现这个造型容易烫伤顾客,于是他们继续调整,请了日本设计师做了一款穿外套的瓦罐,好看,也更安全。

 

而在如今互联网发达的时代,他们也抓住外卖市场,研究出一款适合米线打包的碗出来。

 

仅仅是一个容器,阿香就付出了极大的心思。

 

【选址】

不在步行街纠缠,率先进驻商场

 

17年前,步行街才是大家最爱去的地方。每座城市都有一条甚至更多的步行街,这里每天人头窜动,也是商家必争之地,麦当劳、肯德基必定拿到最好的地段。

 

阿香第一家、第二家店也都开在步行街上,后来他们发现两个问题:


  • 在步行街上其实就是和房东打交道,涨租、不续约等很多问题会困扰着你;


  • 步行街上有很多同行竞争者,他们卖得好就会开第二家、第三家、第十家,而后开启疯狂的价格战。

 

那么阿香到底要去哪里呢?耿轶群回忆起有一次,她和董事长何勇去逛商场时,发现商场环境特别好,地板擦得锃亮,甚至有香氛系统。


而那时中国商业还处在百货和大卖场的阶段,属于银泰百货、大润发、家乐福的时代,但是他们从中看到了希望,商场能够给阿香提供竞争有序的环境,一个商场不会同时出现十家米线,只会选择最好的米线。除此,还有舒适的环境,稳定的客流。

 

于是在那个大家都还痴迷步行街的年代,阿香已经走上了和商场合作的路。


▲阿香米线


【品控】

没有好的生产平台,自己搭建就是

 

既然一开始就笃定做全国性品牌,那么产品的味道就必须丰富起来,适应更多的消费者。

 

CEO耿轶群就回忆起当时他们去吃火锅得来的惊喜。他们发现火锅有原汤,也有麻辣,那米线为什么不可以呢?他们很兴奋,抓紧时间出了一款麻辣米线。而后又陆续创造了番茄等适应各个地方的口味。


  ▲阿香的麻辣米线


产品越来越丰富,店面也越开越多。他们知道越往后走,战争就越激烈,而前方要打仗,后方必须足够强大,品控成了当时阿香最关键的问题。

 

只是当时的阿香体量还很小,想找大公司生产特色调味品等物料,却被嫌弃订单量太小;想交给小企业生产,他们又不放心。进退两难。

 

阿香索性自己成立工厂给自己生产物料,还创立了品控部门。仓储、配送、物流……从原料到操作整个过程都严格把关。

 

耿轶群还和我们回忆董事长何勇当时所做的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

 

为了做好番茄米线,何勇让她去新疆拉番茄,因为那里日照好,番茄最香。可是她觉得那是不可能的,番茄拉回来就烂了。没想到最后整个团队被逼得想出各种办法,终于在当地把番茄做成酱再拉回来。

 

“那个年代创业真的是各显神通。”耿轶群回忆起在那个公共平台欠缺的年代创业的艰辛,而那也是阿香在打基础的10年。

 

【人才】

学习麦当劳,解决人才发展计划

 

当基础设施齐全,阿香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路,他们决定在一年内把原有的30家店面扩充到60家,并且很快还要开到100家。

 

耿轶群说那个时候很难,真的很难,她明白不解决人才问题,是做不大的。而她也清楚,这方面一定要向麦当劳学习。

 

后来她打听到麦当劳在上海有一个汉堡大学,专门做人才培训,于是她坐飞机过去找到了汉堡大学的教授,希望他能够来到阿香集团。

 

“解决问题要靠根本,如果只是去招募,最终解决不了问题。”她真的很希望这位教授能过来,为此她飞了四次上海。

 

但是阿香在麦当劳面前实在太微小了,他怎么愿意放弃国际巨头的工资过来呢?可是耿轶群还是用尽全力,用真诚、用规划最终说服力教授,帮助他们解决了人才发展计划。

 

两年前,阿香的总部也从青岛搬到了上海,为的就是吸引人才,她说:“人才不愿意到小的地方去,所以我们依然放弃了美丽的大海。”

  

【拓展】

先难后易,抓住每一个历史机遇

 

在山东、河北开店后,董事长何勇定下了进驻新城市的目标,湖南、西安。可是耿轶群知道执行起来是相当有难度的。

 

在这些城市,他们一个人也不认识,同时也对自身的物流体系打了个问号。她说,其实当时是打退堂鼓的,只好建议董事长先把山东市场做好再走出来,但是董事长否了。

 

▲阿香集团董事长 何勇


耿轶群清楚地记得董事长说过的一段话:

 

有一些历史机遇,错过了就没有了。咱们做事先难后易,你今天做事很难,将来就会很容易。

 

董事长提出先把山东的工作人员运到湖南、西安,等开业一段时间后,再实现人才本土化。但事实上这个想法还是受到公司的压倒性讨伐,大家都在计算着账面上的数目,认为去掉物流、去掉补贴,挣不到什么钱。

 

董事长又发声:吃亏是福,你今天跟着他们奔跑,有一天他们会给你带来收益,不要去算小账。

 

后来,阿香米线在地图上的圈圈越来越密集,董事长布下的局也一步步实现了。

 

耿轶群感慨,阿香现在每跨出一步都不难了,就像当时董事长说的,先难后易。她对阿香充满了信心:现在一个新品牌在我们手里,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发展到上百家店,因为我们拥有巨大的商业系统。

 

而阿香集团也早已做好火力全开的准备,在新品类上大力开拓。

 

选择当下艰难的路,让未来走得容易。阿香集团17年来的每一次抉择,都在诠释着两个词:勇气、远见。如果换作你,你会如何选择?



记者 |  红餐网_林如珍

大家都在看(狂戳下图)

↓↓↓



内容交流  |  请加微信:hongcw66 
 商务合作  |  电话/微信: 18026395830



↓↓↓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