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标准化,新茶饮的唯一出路?

红餐网 2022-09-0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咖门 Author 国君

温回暖,又到了水果茶高频出镜的季节。当下,水果茶年年面临着标准化的拷问。有人认为一定要标准化,也有人觉得,尊重水果的天然,就要容许不稳定性存在。 
标准化,是新茶饮唯一的出路吗?
本文转载自咖门(ID:KamenClub),作者国君。
△图片来源:奈雪的茶官方
01.新茶饮的困境:产品正变得千篇一律 水果茶,是新茶饮最有代表性、最有生命力的产品了。
但如今去市场一看,无论北上广深,还是新一线、二三线城市,见到的总是一样的门店,喝到的总是相似的产品——高度的标准化,正在让饮品业变得千篇一律,不够性感,不够有趣 。 其实回想一下,喜茶、奈雪等品牌之所以能够让新茶饮走上巅峰,就是因为把新鲜水果、天然乳制品和中国茶组合,把很多很难标准化的东西标准化了,并做出品牌和规模。 

△图片来源:奈雪的茶官方

蜜雪冰城、古茗、CoCo、一点点能够开出成千上万的门店都是如此。对于新茶饮来说,标准化和规模是正相关的。 但现实就是,绝对的标准化和真果真茶真奶,天然存在一定的矛盾。
在茶饮旺季来临之前,我又重新思考起这个问题:标准化,是新茶饮唯一的出路吗?不够标准化的小品牌,终将被淘汰? 关于这件事情,我采访了十几位行业人,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 02.不能实现极致标准化,就做不好吗? “我们对标准化的定义,可能和你不太一样,我觉得好喝就是最大的标准化。”去年11月,听到我对水果茶标准化的质疑,苏阁鲜茶创始人王骠这样回答。 王骠给我举了个例子,2017年,苏阁鲜茶就开始在店里手剥葡萄,做“巨峰葡萄水果茶”。“当时很多人和我说,你这个手剥葡萄,不标准,不行啊。” 

△图片来源:苏阁鲜茶官博


“但是这几年,为什么很多品牌也开始用手剥葡萄了,因为葡萄罐头标准,但不好吃,那标准化有什么用呢?消费者不会为此买单的。” 
位于南宁的灏漾茶饮,1家店开了8年,主打鲜果和手作。钻研多年的老板认为:“喝鲜果茶的消费者,喜欢的就是水果的鲜香,影响顾客选择的不是统一的标准化口味,而是看得见的新鲜。” “我们不喜欢说标准化,我们喜欢说产品稳定性。可能不是100%标准的,但是相对稳定。有一定的偏差值,是顾客可以接受的。偏差值的产生,正是因为我们要用些新鲜的,或者手工的东西,去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王镖说。 

△主打鲜果和手作的灏漾茶饮,图片来源:灏漾茶饮官博

事实上,极致标准化更像是企业经营者主观上的渴望,也就是想要做大,需要极致标准化。

 “极度标准化的产品往往是平庸的,而可以做得非常好,却难以保持水准,也是糟糕的。我们一直在试着保持两者间的平衡。” 喜茶创始人聂云宸曾对媒体说。 03.标准化,不是新茶饮唯一的出路 的确,标准化的最终目的是利益最大化,不是形式标准化。在逅唐创始人韩刚看来,标准化是品牌规模的核心,没有人会反对标准化,也没有人说不重要。 一方面,标准化不是唯一的出路。“标准化可以达到80分,但未来的顾客,可能想要95分的东西。” 

△图片来源:摄图网

用最简单的茶叶举例。标准化的产品,就应该做到一年四季味道一致,但标准化的、统一的味道,就失去了中国茶的魅力,比如春茶的水香,秋茶的高香,冬茶的底蕴,可能就没有了。 另一方面,绝对的标准化,那么产品就会非常容易被复制。 因为绝对标准化的产品,技术门槛一定是相对比较低的。事实上,新茶饮还是一个还未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行业。执着沉迷于标准化的形式,可能会让品牌失去吸引力。 假设一个数千家店的品牌,能做到在广东上单枞,在河南上毛尖,在四川上竹叶青,或者春天用绿茶,秋季用乌龙,同一款产品在不同区域、不同时间,都有不一样的风味呈现——虽不是标准化,但符合茶的文化内涵,这就是差异化的魅力。 让顾客保持好奇心,是不是门店吸引力更强呢? 

△图片来源:摄图网
我想起了上海的O.P.S. CAFE,一季更新一次菜单。我每隔几个月去上海出差,上一次喝过的产品,根本没机会喝第二次。而在他们店门口排队的顾客,也抱着猎奇的心态,就为喝杯“不一样的”。 在台湾,有个Come True Coffee,14家店,每一家店都有“在地限定”,每到一个地方开店,根据当地特有的农作物、水果研发创意咖啡。比如台湾桃园有一种特产叫客家甜桔酱,桃园的门店就出品了叫做“桔雾山岚”的产品,把甜桔酱加入其中。 △图片来源:喜茶官方
喜茶在各地新开店时,也会有一些在地化产品,比如成都的麻婆豆腐欧包,武汉的热干面包,不在全国上新,只在当地售卖。 这种做法都不够“标准化”,但却被消费者追捧。 04.标准化之上,才是品牌的决胜点 发现了吗,那些“常青”的品牌,都爱在标准化的基础之上,探索个性化。 比如我们能在广州麦当劳,吃到的青花椒汉堡,能在肯德基,点到麻辣香锅汉堡——以极致标准化出道的“麦肯系”,这两年也不断推陈出新,螺蛳粉、茶叶蛋、小龙虾,成为消费者到店的理由。
在饮品领域,以运营标准化著称的品牌,比如一点点、CoCo都可,在社交平台上,他们的隐藏菜单,更被消费者津津乐道。 一点点、coco隐藏菜单
前星巴克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霍华德·舒尔茨的新书《从头再来》中提到,舒尔茨刚刚把意式咖啡的做法在美国星巴克推行时,这种个性化的做法被追捧不已,随着门店越来越多,星巴克成为了标准化的代名词。 而在全球门店过万后,星巴克又开始做臻选店、烘焙工坊、酒坊、焙烤坊、宠物友好店、手语店,以及推出手冲咖啡、创意咖啡、创意茶饮等看似非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 在比饮品成熟度高的餐饮行业,关于标准化的探讨,开始得更早。喜家德虾仁水饺,就是用了一种“标准化+个性化”的方法制胜的。 

△图片来源:红餐网
比如,在中央厨房,他们的原料和制作很讲究,一次使用多少面粉、多少盐、多少水,和面多长时间,都有明确的数据标注。但到了门店,喜家德又坚持透明厨房,人工现吃现包。 新茶饮也是一样,标准化不是单纯用多少水、雪克多长时间,而是这背后的化学作用催生的五感变化。 标准化是选材、制作流程的稳定,解决的是让消费者放心的问题;那些充满个性、新颖、“不标准”的东西,才是让一杯产品从80分到95分的关键。 事实上,新茶饮真正破圈,是因为使用了真茶、真奶、真水果,突破了粉末勾兑时代千篇一律的口味,才会被消费者喜欢。 标准化是为了商业化,但不能背离了消费者对健康和个性的诉求。标准与规模是激动人心的商业故事,特立独行偏安一隅,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也许,当新茶饮能够放下对于规模的执念,才能真正释放饮品的天性。

延伸阅读



内容交流/采访/转载  |  微信:hongcw66
商务合作 | 电话/微信:1326509902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