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的公义与慈善
犹太人的智慧有目共睹:他们为世界贡献了三个智慧的大脑,马克思、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他们仅占世界人口总数的0.3%,却拥有超过1/5的诺贝尔奖。犹太人的财富更是传奇:控制世界黄金市场和欧洲经济命脉200年的罗斯柴尔德家族,顶级富豪巴菲特,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有一位睿智的犹太母亲;有人说,当今,世界的财富在美国,美国的财富在华尔街,而犹太人是华尔街道的大脑。作为一个族群,犹太人能够取得如此耀眼的成就,靠的绝不可能是机遇与技巧,而是他们对生命的特殊理解,或者说,来自他们的宗教。
犹太教和犹太人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犹太人创立了犹太教,犹太教又塑造犹太人的个性和民族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极端正统犹太教徒、正统犹太教徒还是坚持无神论观念的世俗犹太人,无论他们作为个体还是群体,都是犹太教的产物,这最终决定了犹太人的处世智慧,当然也包括他们的慈善观念。
▲犹太人爱因斯坦改变了科学世界
他于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均为犹太人),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诞生,1952年11月9日,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逝世,以色列驻美国大使向早已加入美国国籍的爱因斯坦转达了以色列总理戴维·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请爱因斯坦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候选人。但爱因斯坦很快婉拒了此项提议。
犹太教的形成
犹太人最早是分布于巴勒斯坦地区的游牧民族,其远祖亚伯拉罕是从两河流域(今伊拉克一带)迁徙到迦南(即现在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区)。这次迁徙受到了上帝的启示:上帝与他立约,令其子孙繁多,并赐迦南为他们永久的基业;作为回报,亚伯拉罕放弃了多神教,只信奉唯一的神,并遵从神的诫命。所以,亚伯拉罕可以说是犹太教的最早的奠基人。
此后,犹太人演化为12个部落, 并称为“以色列人”。大约在公元前1720年,以色列人为逃避饥荒来到埃及,开始了约430年之久寄人篱下、受人奴役的苦难史。公元前14世纪,犹太人的领袖和民族英雄摩西率领他们成功地逃离埃及,到达西奈,揭开了犹太历史的新篇章。期间,摩西在西奈山接受上帝赐予的诫律。这是以色列人和上帝之间契约关系的重新确认,以色列人作为上帝选民的特殊地位亦随之确定,犹太教也正式形成。
犹太教是人类史上首个一神教,与万物皆灵的思想不同,犹太教教义中最关键的,在于只有一位神,即无形并且永恒的上帝。上帝所具备的属性,也就是人类应遵循的道德规范。而犹太教的各种伦理道德和法律诫命,其实就是上帝对人类的基本要求,是人类的生活义务和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
▲犹太人的标志图案大卫星
在犹太人大屠杀期间纳粹使用一个黄色的大卫星来标志犹太人。从1941年9月6日开始在所有德国占领区内6岁以上的犹太人必须佩带一个印有黄色大卫星,中间写有“Jude”(德语:犹太人)的袖章。
犹太人的公义
这种宗教的信念,决定了犹太人的生活方式。
例如,由于犹太人的“上帝选民”观念,使犹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以及自信、执著的性格。犹太教被称为“契约之宗教”,犹太民族被称为“律法的民族”,尤其强调契约的重要性。这些使犹太人追求契约的完备,也就促进了犹太人在商业上的早熟;犹太教认为上帝会赐福于义人,让他们生养众多、财产丰饶,因此,犹太人认同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这些理念,对于犹太人的经商之道,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对于犹太人的慈善观念来说,影响最大的,就是他们的“公义”理念。
犹太教认为,公义是上帝的属性。《旧约》中说:“(上帝)以公义为衣服,以公平为外袍和冠冕”,因此,上帝要求世人“要追求至公至义”。犹太人认为,这是上帝对他们的召唤,也是他们对世人的见证和使命。实现社会的公义,是上帝的要求。
在犹太教看来,上帝愿所有的人行公义、好怜悯,因为上帝按照他的形象造人,所以人都应该有尊严并且受到尊敬地对待。正是出于公义的要求,对于不幸的人,犹太人坚信必须具有怜悯心,并尽可能地给予实际帮助。
这在犹太经典中有很多的体现:例如,古代以色列人对奴隶的看法在当时就十分特别,主人不能肆意体罚奴仆;如若奴仆因此而受到身体上的伤害,主人还必须以给予其自由作为补偿。至于对待穷人等其他弱势群体,则更是如此。“不可亏负寄居的,也不可欺压他,因为你们在埃及地也作过寄居的。”“我民中有贫穷人与你同住,你若借钱给他,不可如放债的向他取利。”“不可咒骂聋子,也不可将绊脚石放在瞎子面前。”等等。
▲犹太人的圣地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圣地:犹太人从《旧约》前5章得知,先知们预言的弥赛亚最终将出现在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那时候所有的民族都将融合为一,世界各地的犹太教徒都梦想着死后能安葬在耶路撒冷;基督教徒依据《新约·启示录》,上帝之子耶稣基督,在耶路撒冷脱胎人形来拯救世界,基督徒相信人间的耶路撒冷终将变为天堂;穆斯林则因为耶路撒冷作为先知穆罕默德骑马夜行,踩石登天的地方,而成为伊斯兰教仅次于麦加和麦地那的第三大圣地。
公义下的慈善
犹太人的公义理念,决定了他们独特的慈善观。
犹太人将慈善看作实现社会公义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慈善活动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关心和保护,是全社会,特别是富人的义务,这是社会公义所在。
在拉丁文和希腊文中,“慈善”是指“对人类的爱心”;而在犹太人使用的希伯来文里,“慈善”一词包含着“公义的行为”的含义。这就是说,犹太人的慈善观不是出于“爱”的思想而是出于“义务”的观念,出于一种道德的无上命令。不管其个人是否“喜欢”或者“爱”受施者,有财产者(即富人)都有义务去救助穷人。这种救助已经超越通过税收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自觉捐赠的方式实现的。换言之, 对穷人的救助不再仅仅被视为是一种舍施,或者是一种“爱心”的标榜,而更多地看成是社会的义务,必须完成的社会义务,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义。再进一步升华,在犹太人看来,通过慈善行公义已不是某种选择,而是上帝的神圣旨令和每个人不可推卸的使命与责任。富有者的所得,是上帝的安排;那么捐赠出去,也是上帝安排的一种重新的分配,人应该无条件地服从。概括来说,行善应该是行善者的义务,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恩赐;同时,这也是接受者的权利。总而言之,捐赠者与受赠者是完全平等的。
因此,犹太的神职人员拉比鼓励双方互不相见的捐赠行为,这样,施予者不求回报,而被施予者也不因此影响自己的尊严。
其实这种行慈善的方法在反映犹太思想的《圣经?旧约》中就有很多记载。例如,收获时他应该留下一部分粮食在田地里留给穷人;在收获的过程中,如果有些粮食从手里滑落,他不应该拾取,也应该留给穷人;不成串的葡萄,或者那些忘记收割的部分,都是应该留给穷人的。这样,穷人在获得粮食的同时,也可以保有他们自己的尊严,不必伸手去“索取”。富人谈不上恩赐,穷人也无所谓受惠,因为所有这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和要求。
▲哭墙
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的一段,欧洲人认为耶路撒冷是欧洲的尽头,而这面墙即是欧亚分界线。而犹太教把该墙看作是第一圣地,教徒至该墙例须哀哭,以表示对古神庙的哀悼并期待其恢复。现位于耶路撒冷。
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中世纪犹太教经院哲学家迈蒙尼德曾将犹太人的捐赠方式归纳成八种类型,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是:1、在不得已情况下拿出来的捐赠;2、态度十分诚恳,但捐赠数却远低于应捐赠数的捐赠;3、在穷人开口后才给予的捐赠;4、接受者知道谁赠而捐赠者却不知谁受的捐赠;5、捐赠者知道谁受而接受者却不知谁赠的捐赠;6、捐赠者投入捐赠箱的捐赠;7、捐赠者不知谁受,接受者亦不知谁赠的捐赠;8、帮助穷人摆脱贫困,使受难者恢复自立的捐赠。由此可见,在犹太人看来,捐赠者和受赠者互不相知的方式才是财物捐赠中的最高境界。行慈善,是富人的义务和穷人的权利,这是犹太人推崇互不留名的捐赠方式的原因。在这里,施予穷人食物、钱财,是上帝要求的一种义务。接受施予,是上帝赋予穷人的一种权利。这一切和其他人无关,而是和上帝的一种直接交流。
而教人谋生之道、使困难者恢复经济自立的捐赠,才是慈善的最高境界——避免让人落到接受慈善的地步。这和我们中国人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及现代慈善观中的“输血”不如“造血”、“济贫”不如“扶贫”,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早在奴隶时代,犹太文化中就有关于安息年的律例,规定每七年有一个安息年,这一年田地要休耕,而这一年里地里无论长出什么都属于全社会所公有,当然主要是给予穷人、孤儿寡母和寄居者等弱势者。而且所有的借贷都要在这一年豁免。此外,还有关于禧年(即七个安息年后的第50年)的律令。在这一年里,犹太人除了要相互勾销债务,以前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卖出的房产和地产均要重新归还原主人,以前卖身为奴的人也要获得自由。因此,在犹太人社会,房产和地产均可以在50年内无偿回到原主人的手中,没有世代为奴的人。
犹太人的慈善捐赠思想一经形成,就成为犹太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信条,千百年来一直被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民族所固守,而且一代代地传承下去。犹太人的慈善教育和公义思想培养,确实做到了“从娃娃抓起”。每逢安息日,全家人围在餐桌旁,在晚餐前祈祷开始时,家中最年幼的孩子会将一枚或几枚硬币投入一个叫“储达卡”的盒子里。这个盒子外形很像我们熟悉的“存钱罐”, 但所有的人,包括投币的孩子,都十分清楚,钱币一旦投进去便不再属于自己,而是归穷人所有了。而这个盒子并不叫捐赠盒或者爱心盒,而是叫做“公义盒”!
猜你喜欢
以色列计划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专注于以色列与中东及中以关系!
Israel Plan Organization | Related with Israel
中以联合的以色列专业非盈利机构
文化 | 经济 | 旅游 | 军事 | 历史 | 科技 | 信仰 | 艺术
点击标题下方“以色列计划”一键关注
投稿:tg@israelpla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