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对中国留学生是最欢迎的
2018年秋天,我来到耶路撒冷开始我的交流学习之年。第一次来到中东,一个陌生的国家,学习一种陌生的语言。我刚刚“逃离”在美国读本科的第二年,在美国东北岸的一所小而精的文理学院,周围人的声音变得一致,单调,实在是让人喘不过气来,毫无新意,毫无内涵。
作为一个中国学生,我感到只有放弃一些自己的中国特质,才能全然融于周围的美国环境。虽然语言不是我的障碍,文化我也知根知底,但是我知道就算努力融入美国社会,我也不会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美国人,更何况我也就不再忠于我自己了。几次入境美国的经历让我也有点耿耿于怀,拿着中国签证的我,就是中国人,现今的美国政策,是不欢迎我的。但是每次回国,我都有种被热烈欢迎回家的感觉,十分美好。
想不到的是,在以色列呆了快一年的我,从外面旅游回来路过一趟,都觉得格外亲切。因为,我喜欢以色列,而且以色列也欢迎我。
享誉世界的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
最新的美国的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调显示,全球32个国家中,对中国持正面态度的人的比例在各国中的中位数是41%,而对中国持负面态度的人的比例的中位数是37%。似乎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是按区域来看,西欧和北美几乎是一边倒地对中国不太满意,不少太平洋邻国也对中国不持好感,可是东欧(加上俄罗斯和乌克兰)、中东三国(受调查的只有以色列,黎巴嫩和突尼斯)、非洲三国(尼日利亚、肯尼亚和南非)还有拉美三国(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却是对中国齐刷刷的充满好感。对中国持好感的以色列人高达66%。
数据显示只有26%的美国受访者对中国评价正面,另外的60%都给予负面评价。所以一个死心塌地要做中国人的人身在美国不是特别心满意足是有数据支持的。过去一年里中美贸易争端闹得沸沸扬扬,中美主播崔西和刘欣还曾进行过一次较量。
美国民众大体对中国不够了解,而媒体对中国的大肆批判也导致普通民众对中国心有芥蒂。当然不是美国人都讨厌中国,只是他们对媒体的轻信和思维模式上的固化封闭(比如,民主第一,美国第一,没有第二!)造成了太多对中国的认知错误和过时。
所以以色列人为什么对中国有好感呢?一篇以色列时报的文章称是以阿里巴巴和华为为首的中国企业在以的投资合作,并把优秀的中国产品进入以色列市场,还有政策支持,使得年轻人更看好这个东方大国。
师生来源最国际化的荷兹利亚IDC大学
我在以色列,看到了很多中以两国相似的地方,也许使得两国“惺惺相惜“:以色列在去年庆祝了建国70周年;以色列在建国之后也面对周围不安定局势,打了不少仗;以色列也有一段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圣经记载的以色列的历史追溯到五千年前;犹太人的节日是按阴历计算的,庆祝从傍晚开始,吃是重中之重;犹太人以家庭为重……
我和我的希伯来语老师沟通时也发现,大多数以色列人去中国是为了文化,而以色列人热衷来美国是为了机遇和钱。
但当我问我的以色列经济教授,他原来在以色列国家贸易部门工作,以色列人真的了解中国人吗,他说:不,只是我们的以色列文化使得我们表现得好像自己什么都了解。
论到中美关系,我的教授的态度是我觉得非常值得借鉴的。他说,我们可以边竞争边合作,并且合作是更重要的。因为合作,他说,尤其是来自不同背景和经历的合作,能使得一个团队更强。
放在中美关系的语境里,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中美双边贸易还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国和美国都必须彼此尊重、相互了解、掌握好合作共荣的时机。我作为一个在美留学的中国学生,不太想点名有待提高的那个国家。
作者:叶岸霖,目前就读于美国塔夫茨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曾在以色列交流学习一年,她正准备出版自己的一本专著《Empathize with China》,目前该书正在众筹的最后阶段,欢迎读者支持并转发给对中国话题感兴趣的朋友们,链接:https://www.indiegogo.com/projects/empathize-with-china-by-anlin-ye
《Empathize with China》这本书提供了更好认识理解中国的方式,从国际关系、时政时事、个人经历角度分析外界普遍对中国的看法。写这本书的动机是由于普遍存在的对中国的误解和认识上的差错,再加上最近一两年外国关于中国的话题中加剧的恐惧感。本书希望表达的信息是:只有通过更好认识了解中国,越过文化和语言的隔阂,中外合作才能更容易达成。本书预计于2020年2月份出版。其他内容
以色列计划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专注于以色列与中东及中以关系!
Israel Plan Organization | Related with Israel
中以联合的以色列专业非盈利机构
文化 | 经济 | 旅游 | 军事 | 历史 | 科技 | 信仰 | 艺术
点击标题下方“以色列计划”一键关注
投稿:tg@israelpla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