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生活十余年,她架起两国友好桥梁
编者按
排版设计
作为中国人,搬到以色列住是什么感受?我想这个问题,没有人会比张纯,这位嫁给犹太人、在以色列生活十余年的以色列导游更有发言权了。07年,因为对以色列的热爱,她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副教授职称,移民到以色列。到达以色列之后,她成立了以色列第一个华人华侨联合会、中文学校、以色列华人华侨论坛,将以色列的华人聚集起来。作为导游,她接待过王岐山、张德江委员长等国家领导人。张纯为中以之间的沟通做出无数贡献,那她是如何一步步从大学教师转到如今的“中以沟通桥梁”的呢?她在以色列的生活又是如何的呢?以下她的自述,将给你答案。
张纯
作者丨张纯
一晃,来以色列已经十年有余,十年来真正见证了中以之间的一步步发展,有一个数据最能说明双边的互动,十年前中以之间的直飞只有一家航空公司,一条航线,北京到特拉维夫一周一次往直航,后来变成两条,北京到特拉维夫,香港到特拉维夫,然后从一周一班,到两班,到三班。四班,几乎每年一个变化,如今一周有三家航空公司,以行、海航和国泰,每周17班三条航线往返。
我和以色列的十年,从陌生到熟悉,那么多的故事从那开始讲起呢?无论是中国人还是犹太人对我都充满了好奇心,中国人常问的三个问题:我为什么来以色列?吃得习惯吗?常回中国吗?以色列人常问我的是:你从哪来?你为什么在这里?你在这里开心吗?共同部分,我是谁,为什么会在以色列呢?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父母大学老师,近亲大多在教育系统,不过早年的成长,并未对犹太人或者说犹太人文化有格外的关注和了解:犹太人是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族群,犹太人会做生意,犹太人聪明,巴以之争,争啥却是不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对犹太人进行了大屠杀,为什么却不知,等等。以色列那时只是一个遥远的小国,和我八竿子打不着,那时的我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2003年左右我遇到了人生的瓶颈,为了摆脱困境,在大学教书的我偶尔会帮贵阳的一家生产汽车零件的工厂做些文件翻译的兼职,回复邮件,接待外宾,就这样认识了我先生,当年试图想了解更多有关犹太人的信息,不过那时网络才刚刚开始,搜索可没有今天那么容易。
2005年受我的客户之邀,第一次来到以色列。还记得当时买了一本叫《走遍全球》关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书,里面那些拗口的地名和生涩的宗教规矩无论如何也是记不住,时过境迁,谁想我现在的工作竟是给那些像我当年一样的初来乍到者,介绍和解释那一座座城市的故事和历史,人生真的是很神奇。那一次对以色列的印象极好,没有战乱,一片繁荣,和天无三日晴的贵州比,以色列的艳阳高照让我着迷,随处可见的五彩鲜花和蓝天白云,照片张张出彩。那时接待方也就是我后来的先生很是热情,现在看来是早有预谋,带着我从南到北开车玩了个遍,犹太人的文化深深地吸引了我,虽然在那之前,我已经有了在欧洲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的经历,但这片神奇的土地还是让我立马爱上了,大概这就是和这片地的缘分吧!人人都爱的欧洲,我呆了一年后,却产生了想回家的感慨,而这人人以为是战火纷飞的国度,却让我感觉到了家的祥和。
又过了两年,决定放弃中国的一切, 211大学老师的职位,省级单位的医保,甚至已经快要到手的副教授,统统不要,不顾一切地来到以色列。在那些准备要来的日子,买了很多关于犹太人和犹太文化的书,雄心勃勃地要开始全新的生活。不过,真正开始后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最大的问题就是食物,因为几乎没有亚洲人、中国人,超市菜场里完全没有我们的食物,比如豆腐、酱油、醋这些最常见的日用品。十年前整个特拉维夫只有一家叫东西行的亚洲超市,因为先生守犹太洁食规矩,但凡加工过的东西,外包装上只要没有犹太洁食的标识,就不进家。中餐最重要的调料就是各种酱了,做川菜要是缺了豆瓣酱,大厨也没招,然而,不要说没有卖的,即使后来有卖,没有Kosher标识我就不能用,酱油大概是七八年前才进入超市,超市只有果醋,多次尝试以后到现在我用的都是西班牙醋。
“东西行”
早些年做豆腐、豆豉、面条,以色列超市是没有国内面条的,因为涉及到加工过程是否按照犹太人的奶肉分离原则,有没有用到犹太人禁用的调料,有没有鸡蛋带血丝,总之外包装上只要没有Kosher标示,就不带回家。酸汤鱼,鱼虽有,但东西行卖的酸菜竟然是不Kosher的,等等。饮食问题是那些年最大的问题,多年下来,我早已练就大厨的手艺,自己做各种辣椒酱,糟辣椒、糍粑辣椒、油辣椒,学会用各种买得到的原材料替代接近我想要的味,蒸包子、做饺子,做牛肉香肠,牛干巴代替腊肉。早些年回来的箱子里塞满了各种干货,香菇、木耳、花椒和大料。那时,一年回家一次,一次一个月。
我们爱吃的蔬菜也是稀缺货,比如韭菜、白菜、青菜,甚至菠菜,能想象一下有人在菜场买到韭菜,立马会奔走相告吗?婚姻其实是由很多具体的生活细节组成,几年后,有位报社记者到家里来采访我们这种异族通婚,文章的标题就是“她和她的禁食”,可见即使在犹太人的眼里,我如何按照犹太教的饮食规矩生活,也是大家关心的。
如果你打算在一个地方长期待下去,当地语言一定要学会,虽然犹太人的英语都很好,但是他们之间用希伯来语,就像生活在上海,虽然人人都会说普通话,但是他们间说上海话,如果不懂,生活上、工作中会有很多的不便,即使和你交流时,他们会主动调成英语模式,但家人朋友聚会的时,唯你傻傻坐那就很无趣了。到这儿不久就决定要学习希伯来语,以色列欢迎全世界的犹太人回归,为了让那些新移民尽快适应当地的生活,政府提供很多的帮助,语言自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几乎每座城市都设得有叫Ulpan的语言学校,为新移民提供免费语言学习,外国人会收取一定费用,不过还是相对便宜。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哦
初级每周五个半天,从希伯来语字母开始,教材编排非常生活化、口语化,教学方法就是对话,半年以后基本就能上街买菜了,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见过许多四级后还是哑巴英语的。基本对话能力有了以后,剩下的就是在日常交流中摸爬滚打,这个过程我备受挫折,犹太人很热情,但凡看我操着蹩脚希伯来语费劲半天冒不出一个字的时候,就会说,“会不会英文,要不我们说英文吧”!好吧!被你们打败,我只好换成了英文。
以色列不只中国人少,就是非犹太人的外国人都很少,十多年前,亚洲脸很罕见,以至于随便在哪遇到一张亚洲面孔,机场呀、超市呀,甚至路上,只要看见,就会很兴奋地走向前去问,你是中国人吗?住哪个城市?先生的家人也很暖心,但凡听说谁家有一个中国人,甚至他们在街上碰到,都会留下联系方式,为我牵线搭桥,那时的人很真诚,全无防备之心。记得有次在机场看见一个亚洲面孔的女孩,隐约听见她回答安检人员用希伯来语,后来在候机大厅又遇到,主动搭讪,给了我她妈妈的电话,回家我真的打了那个号码,立马邀请我去家里,后来我们成为最好的朋友。还有一次去Ulpan,我时候已经上完课了,遇到老师,她说现在的班上还有一个中国女孩子,很热情介绍我们认识,就这样,我们至今是好朋友。
2010年使馆牵头,四个好友一起成立了以色列第一个华人华侨联合会,成立中文学校,以色列华人华侨论坛,定期举办各种活动,兵乓球赛、羽毛球赛、春节联欢、公园烧烤,慢慢地将在这里的华人聚集起来。
2013年我非常荣地参加了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为了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以色列海外列席,那一次见到了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代表,深深受到触动,说真的,在此之前,如果说作为一介平民只想自己的一亩三分田的话,那次之后有了使命感,希望能做好真正的中以桥梁。为此,系统地去学习了以色列的历史、文化和宗教,学成考了以色列导游证,真正开始做中以双方交流的桥梁,让那些来这里的中国人,领悟到犹太人的思维方式,将犹太人的智慧精华带回家;也会在带团的过程中,让当地人了解中国人的习惯和做法,展示我们中国的风采。
张纯为姚明讲解
职业生涯中,最荣幸是为王岐山副主席,张德江委员长、汪洋副总理和刘延东副总理来以色列访问时,做过讲解。接待过许多省市的领导、名人和成功人士,每次得到好评的时候,内心便充满自豪和欣慰。印象最深的是带过一群十多岁的孩子,走的时候,孩子们发自内心和我一样喜欢上犹太人和犹太文化,听着孩子们由心说爱上这里的时候我热泪盈眶,那一刻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很多时候人们会对曾经的大学老师改做导游产生质疑,会觉得大材小用,我觉得在这样一个创新的国度,少一个我这样的科学研究者不会少什么,但是少了像我这样能把复杂问题简单说的导游们却是少了以色列对外窗口的重要一环。
2017年遇到了我的贵人——一位我曾经的客人,因为非常欣赏我的讲解,愿意帮助我做成音频来推广,于是一边带团,一边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录制讲课内容,经过大半年的准备,2018年6月成功的在国内的《蜻蜓FM》上线,后来又在《喜马拉雅》上线,节目的标题就叫《张纯带你游以色列》,上面的文字便是开篇之一,合一起至今有30多万的播放量。音频分成两个部分人文历史和地理风情, 15分钟一节讲座,共40节,这些年带团的干货,涵盖了犹太人的历史、宗教、文化、景点,大家对犹太人和以色列好奇的基本兴趣点都有涉及到。
写下这段文字的此刻,以色列正在经历第二次封城,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将全世界的旅游业都直接打入冷宫,一周17班的直航瞬间归零,人生再遇瓶颈,然而这一次却冷静坦然,如果你听了我的讲座,便会知道几千年来犹太人都经历了些什么,各种苦难、被驱赶,被迫害、甚至被灭族,和那些比,疫情真的不算什么,只要心中永不放弃,一切都会好的,希伯来语说“הכל יהיה בסדר”,我和以色列的故事未完继续待叙……
更多精彩内容:
点赞+在看,好文自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