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德国发布《国家工业战略2030》,放宽垄断法允许巨头出现

工控参考 2023-07-10

工控参考

关注工控自动化行业大小事 




Lead

德国经济和能源部5日正式发布《国家工业战略2030》,旨在有针对性地扶持重点工业领域,提高工业产值,保证德国工业在欧洲乃至全球的竞争力。


图片来源:新华社 柏林


--来源:亿欧/高浩原、福卡智库/王德培、新华网


  2月5日,德国经济和能源部长阿尔特迈尔在首都柏林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向外界介绍了《国家工业战略2030》,并展示了该《战略》的草案。据悉,该草案由其本人亲手完成。旨在进一步提高工业产值,保证德国工业在欧洲及全球的竞争力。


  报告提到,在过去20年间,德国几乎没有再出现新的大型企业。而往日领先世界的企业,如AEG、根德等等已经失去了领先地位,而中国和美国却涌现了大量世界领先的新企业。


图片来源:新华社 柏林


  《国家工业战略2030》终极目标在于确保、或重夺德国、欧盟的科技领先地位。政府将出面调整建立跨企业联合体,来共同进行电动汽车电池开发、人工智能研究等工作。且经济界、国家和研究机构应当共同努力,使德国和欧盟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逐步达到并保持在25%与20%。这一目标应当在2030年之前完成。


  阿特迈尔表示,通过合理的能源价格、降低税收、将企业负担降低到40%以下,可以增强德国企业竞争力,保证德国的就业岗位以及富裕。



战略涉及九大领域


  按照议程,德国会将精力放在对德国经济尤其重要的九大关键领域,分别是原料产业、化工产业、设备和机械制造、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光学与医学仪器产业、环保技术部门、国防工业、航空航天工业以及运用3D打印等新制造技术的企业。


  九大关键工业领域对德国经济尤其重要,会是德国工业战略2030的主要发力点。

允许企业形成垄断


  德国经济部长表示,“在某些领域,德国需要拥有国家乃至欧洲范围内的旗舰企业,使其拥有能力与全球巨头抗衡。”外界媒体将这一表态视作暗指,西门子铁路部门与阿尔斯通的合并计划。通过两家厂商的合并,资源整合,从而与来自中国的中车集团在全球市场上抗衡。此举被认为是效仿中国政府的行为——中车集团由中国政府协调,整合了南车、北车等多家铁路装备制造企业的资源,形成了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里的一股力量,体量超过西门子与阿尔斯通之和。


  不仅西门子,《战略》草案还指出了西门子、巴斯夫、蒂森-克虏伯、德意志银行和各大汽车制造商等另外几家具体企业代表,并表示这些企业的“长盛不衰”对国家的经济利益意义重大。不难预料的是,在未来的时间里,这些企业将有可能引来整合。

五项具体措施


  基于以上战略方向,德国《工业战略2030》草案提出五项具体措施:


  1.为工业界创造更好的生产条件。例如,提供价格可承受的新型能源、使社会保障支出稳定和建设有竞争力的税收体系。


  2.积极接纳外国投资。战略当中指出,只有属于明确规定的例外情况,才能禁止德国企业被收购。


  3.属于能够直接改变游戏规则领域的新技术,会进行激励性援助。例如,在合并或组成企业集团当中给予优待。例外的少数情况,甚至会直接参与关键产业的建立。


  4.度过初创阶段的企业,国家将帮助组建欧洲风投基金为其提供融资。


  5.在国家开发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组建一支“德国投资基金”。以便能够保障德国的专业技术知识。

面临质疑


  鼓励企业积极合并,资源整合的举措必定会招致反垄断联盟的抗议。


  以西门子和阿尔斯通为例,欧盟认为两家企业的合并将会使欧洲轨道交通市场的供应商完全被其控制。但两家企业认为,合并后的公司规模仍小于来自中国市场的中国中车集团。


  因此,阿尔特迈尔也在《工业战略2030》当中要求国家以及欧盟竞争法的进一步完善。


  他表示,必须让德国或欧盟新出现像巴斯夫或西门子一样规模的巨头企业成为可能。中小企业将从“加强”和“保护”的前提中受益。为确保它们的未来,联合和收购必须变得更加容易。打造德国和欧洲的冠军具有战略意义。


  据悉,该工业战略将于未来几周由相关各方共同探讨,夏季休假时将由内阁通过。来源:亿欧/高浩原)


END




相关阅读



全球制造业“再起硝烟”,美、德、中三种模式谁将引领未来?


    为了重塑制造业的“金身”,再筑领先地位,最近德国和美国先后发力,全球制造业“再起硝烟”。在贸易摩擦背后,一场制造业主导权、领导地位的争夺已经拉开帷幕。那么,新一轮制造业的争夺战在美德中之间将会如何演绎?


  先是,2月5日,德国经济和能源部正式发布《国家工业战略2030》。


  将钢铁铜铝、化工、机械、汽车、光学、医疗器械、绿色科技、国防、航空航天和3D打印等十个工业领域列为“关键工业部门”;政府将持续扶持这些部门,为相关企业提供更廉价的能源和更有竞争力的税收制度,并放宽垄断法,允许形成“全国冠军”甚至“欧洲冠军”企业,以提高德国工业全球竞争力(消息源自新华社)。


  随后,2月7日,美国白宫发布了未来工业发展规划,意在确保美国将主宰未来工业。


  该文件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先进的制造业技术、量子信息科学和5G技术。过去几十年,美国在新兴技术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现在其他国家在努力追赶,为了确保美国的领导地位,特朗普将制定新的规划和相关法律。


  中国在发力制造业方面虽然与此前相比明显低调,但相关动作却在抓紧推进之中。


  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列为今年七大重点工作任务首位,明确要求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力度,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


  在贸易摩擦背后,一场制造业主导权、领导地位的争夺已经拉开帷幕。


  那么,新一轮制造业的争夺战在美德中之间将会如何演绎?



  三种模式之间的较量


  美国模式


  美国模式是精英模式,走的是横向升级。


  具体而言,20世纪后半期,因信息技术世界进行了再分工,金融业全球膨胀和制造业外迁成为美国的两大特征,美国走上了经济金融化的道路。


  从发展路径看,金融业增加值占美国GDP比重由1980年的4.80%上升到2016年的7.30%。进一步,由金融业、保险业和房地产业构成的“泛金融部门”的增加值对GDP贡献率从1980年的15.70%上升到2016年的20.56%。


  与此相反,制造业的占比呈持续下降趋势,从1980年的20.46%下降到2016年的11.71%。金融业完全超越制造业成为美国经济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经济发展的金融化趋势明显。


  以房地产为例,在房地产四大链条(金融产业链、开发产业链、中介产业链和流通产业链)中以房地产基金(REITs)为主的金融产业链最为发达,融资主体中只有15%左右是银行资金,剩下的70%是社会大众的资金,以金融为媒介说全民做房地产也不为过。经济金融化的过程中也形成了“10%:90%”的精英式社会。


  但不得不说,美国也是“创意的天堂”,个中原因或是启发式教育的训化,或是车库文化等成功案例(苹果、google、亚马逊等科技公司都是在车库起家)的引导,或是“初创企业往哪走,风投就往哪走”为创意提供了弹药,但囿于制造业空心化使得产业在纵深上的空间减小,横向上部分产业开始趋弱。


  金融危机后美国的“再工业化”将目标仍定位在高精尖,意在促使新的技术(3D打印、传感器等技术)与清洁能源技术、医疗卫生、环境与气候变化、材料等领域全面开花。


  此外,金融业处于强势地位的风格不变。根据国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8年年底,美国的国债规模达到21.974万亿美元,比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时多出了2万亿美元。美国国债如此快速扩张,依托的就是美元货币这一强大的经济支撑,一级发达的金融市场提供的源源不断的“弹药”。


  根本上,美国的发展延续了其精英模式。


  德国模式


  德国模式则是工匠模式,着力于在一亩三分地上做到登峰造极,在产业垂直升级方面无人能敌。


  以制造业作为经济脊梁的德国,其金融、教育、社会福利体系都围绕着“制造业”这个定海神针,具体来说银行而非证券业占据金融领域的头把交易,银行倾向于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特征也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此外,双元制教育开启“工匠要从娃娃抓起”同时也将“服务工厂”打造成青年人择业的不二选择,“十几岁进入工厂当学徒,获得职业技术执照后只专注在一颗螺丝钉上”是职业生涯的普遍写照,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英语老师成为互联网的老大”在德国可谓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依此观之,德国提出以物联网为关键词的“工业4.0”也仅是在工业1.0、2.0、3.0并联式发展之后的惊人一跃而已。


  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是群众路线,走的是外延扩张型。后危机时代,中国模式过去以“环境透支、劳动力透支、资源透支”等揭开其面纱——投资、资源、政府强大组织能力成就了中国的崛起。


  一方面中国制造技术上“浅尝则止”只能依靠低价走“亲民路线”,与德、美的高精尖拉开差距。


  另一方面,却拥有世界上最齐全的产业链,小到义乌琳琅满目的商品、大到高铁、大型民用飞机、核电设备,可谓将外延式扩张发挥到极致,但是转型发展压力之下,依据此前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中国意在完成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型,同时通过“一带一路”与穷人做朋友走起中国式全球化的道路。


  中国制造的困难与空间


  如果说,美国、德国制造业发展因袭此前的成就,可继续在原来的高精尖道路上发力,那么中国制造的跃迁压力巨大,毕竟旧模式路径不可依赖已是有目共睹,新旧经济交替下,中国模式正处于裂变之中,未来中国或是美、德模式杂交体。


  环境、人口、就业等因素促使中国制造业必须走斜向运动。


  一方面,且不说环境、人口等无法支撑低端制造业泛滥式发展,就是夯实“世界老二”基石实现引领作用也需要在高精尖领域获得一席之地,因此制造业注定要在产业纵深上走实现突围。


  这从《中国制造2025》将数控机床、航空装备、机器人等立为战略必争产业可窥见一斑。


  另一方面,中国的就业压力注定不可能仅靠“高精尖”一条腿走路,还需借助创新来产生新的行业、企业,吸纳就业的同时也获得经济上升的动力。


  这从近年来高层及政策层面不断释放的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各种信号中就有所体现。


  杂交体意味着中国探寻制造业内生增长模式。“工匠精神”让德国在危机中鹤立鸡群,“创新精神”帮助美国实现复苏,对中国而言,借助WTO制造业获得今日的体量,如今秉承“差不多精神”的企业面临更为凛冽的气候,过往,汇率、补贴是政府挽救制造业的神器,如今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低端制造业将是被抛出去的羊,倒逼之下“追求卓越”成为企业不得不的选择。


  以往,“创新”总是遭遇银行的玻璃墙,如今服务于创业群体的金融平台雏形渐现,从PE、VC到新三板、创业板再到产业引导基金、互联网金融,中国已经有了一条完整的链条,并且在推动制造业发展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全球制造业大格局


  世界三个主要强国的不同模式选择,必然影响到全球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活动的空间分布,以及各国经济结构调整,问题是谁将实现引领?


  从未来工厂流程来看或可寻得思路:“当需要一辆汽车,只需要打开APP,输入定制化要求,信息就会发送给工厂,工厂将产品种种特性转化成数据,然后通过计算来安排物料的配送、零件的打磨、以及机器的组装。最重要的是这条流水线上每个元件都是按照个性化需求生产的并且有自己的身份信息。”


  流程中三个核心因子有:实现个性化生产的机器设备、实现机器智能化的硬件及软件系统、能监测并分析大数据的技术。


  以此观之,美国是工业3.0信息革命时代的集大成者,从IBM、戴尔等硬件公司到SAP、英特尔软件公司再到ebay、google等互联网公司无一例外的被美国囊括,得益于此美国也成为全球的“数据中心”。再看德国,高端机器设备上的竞争力全球可见。


  而中国的全产业优势为其在设备、软件、数据三方面就地取材、整装待发提供了便利,互联网等的弯道超车为其在数据方面提供了突破口,但不得不承认,中国在设备精度、软件上还是逊了一筹。


  在“得数据者的天下”的工业浪潮之下,按照目前形势,如果说未来世界是一个“人体”,那么美国是大脑,德国是心脏,中国就是四肢。


  但是世界并非亘古不变,国家的竞争追根溯源还在于企业、产业的竞争,福卡此前就预测互联网、金融、环保、第三次工业革命、体验经济五大金刚将作为催化剂主导产业的改造,企业和行业将遭遇“不变等死”。


  微观层面的影响必然集腋成裘在宏观层面留下倒影,未来五大金刚也会影响美中德三种模式,促使其不断彼此融合、升级。


  届时,美国大脑旁边或许有中国、德国这样的小脑,德国心脏旁边也会长出美国、中国的肺,中国的四肢或许也有印度的影子,人体的各个器官日益健壮、完备也意味着此次各国“战略大反转”尘埃落定。


来源:福卡智库/王德培)



相关推荐

收藏 | 1月工控自动化圈内大事速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