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潮2016对谈嘉宾 | 物依徐锐锋:卖潮汕小食,讲家乡故事
编者按:
提起潮汕美食,“物依”是2015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关键词之一。看到这个词,潮汕人都会会心一笑。名字听起来是“大俗”,实际上值得玩味。物依联合创始人徐锐锋说,这是“Just do it”的意思。而对于不懂潮汕话的人来说,只需要知道“物依=物品依旧”即可。
2015年,是徐锐锋的而立之年。这一年,他和高中同学一起,开办了广州乃至珠三角第一家潮汕小食餐厅“物依”。从21cn、南方都市报记者到360公关部、腾讯集团市场公关部,徐锐锋一直都在讲述别人或公司的故事,而这一次,他希望开始讲家乡的故事——从潮汕小食开始。
整理 | 谢拉姆
出去不是不爱家乡,
而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我记得高考结束的时候,有个叔叔问我,以后大学毕业要不要回家乡工作?我说不要,我要出去。叔叔说,为什么不想回来为家乡做贡献?我说,出去不是因为不爱家乡,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大学毕业后在不同的城市漂泊,从广州到佛山,从佛山到北京,从北京到深圳,最终又回到广州。正是因为漂泊,才有了乡愁。在上大学之前,从没出过潮汕,对身边的东西习以为常,也不会觉得潮汕有多么特别。
高中的时候,跟同学去潮州开元寺对面的网吧无数次,就是从没想着要进去开元寺里看一下。大一的时候,带着一帮师兄师姐到潮州玩,才第一次走进这个千年古寺。台湾有一句俗话叫“近庙欺神”,意思是人们总觉得要跑到很远的地方求神拜佛才灵验,近的没用。说的其实就是我这种人。
离开家乡之后,跟天南地北的人打交道,才有意识去寻找自己的“根”。
一起吃肠粉的同学,
成了我的合伙人
前年,有一次出差跑回了广州,找高中同学小聚。这个同学说,走,我带你去个地方,那里的肠粉还不错,有家里的味道。结果我们花了50多块钱的士费,吃了20快钱的肠粉。
还有一次,我们俩跟一个广西的朋友一起吃饭,聊起了潮汕许多让人回味无穷的小吃。正聊得起劲,朋友问,你说的这些广州哪里可以吃到?我们真被问住了,只能支支吾吾地说,有机会带你去潮汕体验。这其实是一个没底气、不靠谱的“承诺”。
为了满足自己舌尖上的乡愁,给朋友一个靠谱的推荐,有了现在的“物依”——广州乃至珠三角第一家潮汕小食主题餐厅。那个跟我一起去吃肠粉的高中同学,就是我现在的合伙人林丹煜。
其实,创业想法并不是拍脑袋拍出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2015年刚好是我们俩的而立之年,应该去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恰好我们都有过开潮汕餐厅的想法,既然这样,何不专注把这件事做好呢?
“物依”这个名字,就是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冒出来的。“物依!”我们几乎几乎同时脱口而出。有人把这个词翻译成“搞它”,其实是不准确的,最接近的翻译是英文里的“Just do it!”这个名字会不会有局限性?我们也考虑过,对于不懂潮汕话的人来说,只需要知道这是“物品依旧”的意思就好了。我们想做的,其实就是把潮汕非常传统的美食带出来。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以前在讲社会的故事、企业的故事。如今,我想给大家讲更多家乡的故事。可能我们还没能“更好地回来”,但可以先把家乡的东西带出去。
“美食”是最好的“连接器”,
能聚集相同标签的人
实际上,一开始我们想把家乡美食推广出去的时候,没想好是做线上还是做线下,所以我们都试了一下。那篇《我为何离开腾讯卖潮汕特产?》100w+阅读量的微信文章,标题用了一个笼统的词——“特产”。在线上买一包牛肉丸在家里煮着吃,跟在一个餐厅里用餐,体验是完全不同的。物依现阶段的重心是在线下,也就是“潮汕小食主题餐厅”。
在离开家乡之前,我对家乡的东西是不太在意的,所以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超过80%的潮汕游子只吃过不到20%的潮汕小吃。物依的定位是“潮汕”而不是“潮州”、“汕头”或“揭阳”,所以餐厅很多东西对这群在外的潮汕人来说也是新奇的。我们给大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体验,去了解家乡的东西。
在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两个味道挥之不去。一个是妈妈的味道,一个是儿时跟小伙伴在街边吃到的味道。妈妈的味道我们复制不了,但后者是有可能带出来的。我相信很多人都感同身受。
“美食”其实是最好的“连接器”,能把有相同标签的人聚集起来。做大了,会变成一个重要的文化推广入口。
物依一开始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我,另一个就是我高中同学林丹煜。他是做IT出身的,我们一文一理正好是互补。团队的完善要感谢互联网。物依第一篇文章火了之后,陆续有很多人找我们,给我们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徐锐锋(右)和林丹煜(左)
物依现在的出品总监,是潮州小食名师的第三代传人。他初期是我们的供应商,但因为他也有把潮汕小食做大的梦想,从潮州跑到了广州跟我们一起干。运营总监是我初中同学,大学毕业后他做了八年餐饮品牌管理。我给他打了个电话,问他想做一辈子的西餐,还是想跟我们一起为家乡做件牛逼的事情?然后他就被我忽悠过来了。营销总监是我大学的师姐,一个汕头的女生,放弃了高薪工作,愿意过来当我们早期的客服,让我们倍受鼓舞。还有一个潮汕小吃的老师傅,今年50多岁了,曾在潮州最好的几个酒楼里工作。他因为看到朋友圈,跑过来找我们,希望跟我们一起实现这个梦想。
物依的第一篇文章刷爆了很多人的朋友圈,让我始料未及。在决定辞职出来创业的时候,我跟合伙人被无数人的劝说。那篇文章实际上不是为了炒作,而是为了给亲朋好友一个交代,交代我们到底要做什么样的事情。
2015年春节的时候,我一个在深圳开牛肉火锅店的姨丈,就语重心长地跟我说,做餐饮很辛苦的,也挣不了多少钱,劝我三思而后行。文章出来后,他在他自己的朋友圈里看到了,给我发了个短信说:“我现在知道你要做什么了,我觉得很好,加油!”
最初,我们是一家20多平方米的小店,
只有4个产品
最初,我们只是在天河南开了一家20多平米的小店。30多度的高温,门口一直排队,许多人是看着文章过来的,有点措手不及。因为我们初期只有四个产品,不足以撑起“潮汕小食”的名号。
创业的最初,常常有意想不到的困难。跟隔壁修脚店共用一个电表,时不时断电,非常影响出品。有一些人带着很高的期望过来,结果失望走了,还在网上骂我们,说我们是打着情怀骗钱。那段时间压力很大,我们觉得对不起大家,没做好。
很快,我们决定要做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潮汕小食主题餐厅”,但这需要时间找店面、做设计、招团队等。体验不够好的小店,只能顶着压力撑着。终于,在小店开了2个月零29天的时候,130多平方的标准店开了。新店开的那天,我们把小店关掉了,空着继续交租。因为我们觉得既然能提供更好的,不够好的我们一刀切不要了。
新店开张也碰到不少问题,我们每天开会总结、调试、优化、甚至更换设备。慢慢地,我们就打磨出了物依的标准,并保持一定的产品更新频率。正是因为把这套标准打磨出来了,所以我们又很快在东莞开了分店。
我们计划未来两三年内在珠三角城市开十家店,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潮汕美食品牌。很多投资人对我们这个速度不太满意,但实际上,能做到这点已经是非常牛逼的。我们希望物依能成为一个“连接器”,把大家和潮汕连接起来。当然,这是一个愿景,目前我们还是想扎实地把线下餐厅做好。
这个过程是要承受很大压力的。我们最开始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版本的选择。同样一款潮汕小食,可能不同的镇街都会有不同的版本和味道。如何挑选?
有的老乡过来吃饭,然后气冲冲地找我们投诉,说我们的东西“不正宗”。细聊之后,我发现很有趣。因为所谓的“正宗”是缺少标准、非常主观的一个词汇。A认为的正宗,是家附近几百米某家小店的味道。B认为的正宗,是他们那个镇上的做法。A和B的“标准”完全不一样。真有彼此是朋友的客人在我们店里吵起来,都认为自己家附近三公里范围内的才叫正宗。
这个问题怎么破?我们放弃了“正宗”这个词,而追求“正统”。正统,应该是有一定客观标准的,我们会去研究一款小食最原始的出处,以出处和认可度作为参考。比如鲎粿,汕头市区的和潮阳的版本就不一样,以哪里为准?鲎粿也叫“棉城鲎粿”,棉城是潮阳的旧称。鲎粿出自这里,并且认可度最高,我们就选用潮阳的版本。再如咸水粿,这是出自潮州古城内,所以我们用了不加糖浆的潮州版本,另外给喜欢汕头版本的客人提供了一碟糖浆。基本上,每一款小食我们都会仔细考究,而不是轻易就往外推。
为此,我前后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才写出了物依的菜谱。与其说是菜谱,不如说是一本入门级的潮汕小食读物。这对潮汕美食文化的传播起到一定的作用,即便很多潮汕游子,也是通过这本东西了解更多家乡的东西。
推荐一款我最喜欢的“物依”小食
物依的每一款小食我都很喜欢,比如“鲎粿”、“炒粿”、“牛肉丸”等,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如果真要选一个,我会推荐我们成本最高、利润最少的牛肉丸。因为物依的牛肉丸,是真正做到“一斤丸子,九两牛肉”,而且是挑筋去膜的新鲜牛后腿肉。不信,你可以拿着火锅店的丸子来比一下。
欢迎参加听潮2016活动周系列活动
回复关键词查看详情
回复“人生规划”参加微信产品经理、互联网创业者和听潮视觉主设计师的潮汕年轻人的人生规划主题分享会(大年初三)
回复“音乐会”来听最躁的潮汕乡村音乐会!在祖宗的祠堂前… (大年初四)
回复“朝启”在潮汕最酷的创新空间聆听潮汕最赞的创新大脑对话(年初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