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纪录片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艾萨克·斯特恩在中国.1981 因为真实,所以感人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From Mao to Mozart: Isaac Stern in China 是一部由Murray Lerner执导,Isaac Stern主演的纪录片。


影片纪录了小提琴大师斯特恩1979年对中国的访问,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风貌,尤其是神童的天才和教师的尽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艾萨克·斯特恩是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大师。他对中国有着非同一般的深厚情谊。


他的此次中国之行被美国最负盛名的音乐家传记片、艺术纪录片导演艾伦·米勒拍摄成新闻纪录电影《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如实记录了美国俄裔小提琴大师艾萨克斯特恩(Isaac Stern)作为西方第一位来华演出的小提琴家于在文革结束的1979年应中国政府邀请来北京、上海等地演出、访问、交流的整个过程。影片中出现了好几位重量级人物,包括宋庆龄,时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的贺绿汀,副院长谭抒真,以及曾和李德伦指挥。斯特恩作为西方第一位来华演出的小提琴大师,在北京演奏了莫扎特的《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



1979年的中国还未从“十年浩劫”的梦魇中缓过劲来,便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纪录片里的街景与人群重新唤起了对80年代初期记忆:白衬衫、黑框眼镜等高度统一的衣着风尚,自行车海,还有马路上与领袖头像并置的、以革命招贴画风格绘制的巨幅西方品牌广告。跟随斯特恩的中国翻译说着不太标准的英语和带有播音腔的普通话。拥有举办西方音乐会传统的上海在当时居然差点找不出一台达到演出标准的三角钢琴。社会的突然转型让“措手不及”还写在民众的脸上,人们的肢体动作依旧带着些许的僵硬和不自然。

然而变革已然发生。除了正式演出,斯特恩的排练也面向中国音乐爱好者开放。他还访问了北京、上海等地的几所音乐院校,并开设了类似今天大师班的小提琴公开课。座无虚席的礼堂里人们的脸上满是对专业音乐知识久违的饥渴。

斯特恩在影片中一再向学生们强调表达的重要性,强调乐感,强调是用乐器表达音乐而不是用音乐表现乐器。技术高超而缺乏情感是大师班里中国学生的通病。斯特恩还发出疑问,他认为8到11岁的中国学生表现非常出色,甚至还在听完上海音乐学院附小一个男孩的钢琴演奏后给出了“世界级水平”的评价;然而斯特恩不明白为什么17到21岁的学生却反而越大越没有惊喜了。


这部影片向世界展示了刚刚开放的中国和中国年轻音乐家的才华,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获奖情况

第53届奥斯卡 最佳纪录长片

豆友评价

豆瓣电影推荐:

与电影名称不同的是,这并不是一部政治题材的纪录片,与当下不少影片单纯对政治的控诉不同,这部影片带给人希望。在期盼的眼神中能看到了巨大阻力下人们对美好的向往。这种精神和力量出现在当时那个时代,的确令人吃惊,也许这就是音乐的意义和魅力。

羊毛:

这部片子非常有感染力,纯粹通过音乐来进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Issac Stern最牛的一段是他表达了他的困惑,8-11岁与18-22岁的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别巨大,为什么前者充满天聪后者看上去却很糟糕,引发出背后的真正的答案:文革。仅仅通过音乐在这些演奏者身上的表现就可以窥探到一些深层的东西。强烈推荐!

春琴:

我看过的最美好的纪录片之一。一个关于从闭到开、关于沟通的故事,其中的真诚和热情非常感人。

kidesy:

这是段值得反复翻出来欣赏的影像,不是在于学习它的拍摄技巧,而是感受大师感受真正艺术的魅力。

碧落亦然:

很美好的纪录片,虽然里面有谈及刚刚过去的文化大革命,但是无论是老教授还是外国人的眼里,当时的中国是充满着希望和活力的。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那时擦出了火花,我们是否应该反思现在我们对自己本土文化的漠视。那种对音乐的真诚不是仅仅让学音乐的人反思感动而是对所有观众都触动。



点击观看该纪录片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127gx1ijs&width=500&height=375&auto=0


-THE END-


在公众号中回复关键字获得更多信息

本文关键字

艾萨克



防失联及入交流群 扫码或加 lovedoc2000 



前次推送(2018/7/12)

NHK纪录片 狂言师 野村万斋.狂言師・野村萬斎.2014

再见1980年代,那时的中学生这样好看!



历史推送

六月推送汇总

五月推送汇总


 最近大家都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