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毕业】七天寻“香”记,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陈浩 梁妍 茶周刊
2024-09-07


寻味


“我仿佛看到阳光明媚的森林,干净的空气和溪流,鲜花次第开放,鸟雀栖树而鸣,云雾绕山飘曳。”


这是一位茶友对茶香的描述,也是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小编曾听过的对茶香描写最动人的语言。


味道是一种很“私人”的感受,好比同一道菜到不同人口中,层次感大不相同,每个人感觉的精细程度也不相同。有人不爱咖啡,有人排斥香料,有人拒绝花朵……但很少听到有人不喜欢茶香。


以茶为香,鼻息间氤氲的茶香难以复制。


如果能有一场旅行,只为探寻那一抹神秘的茶香,岂不绝妙?



这个初冬,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带领学员们以香气为引,跨越两广(广东、广西),寻味香型复杂的凤凰单丛、果香馥郁的新会陈皮、奇特槟榔香的六堡茶、醇厚焦香的恭城油茶。


第一站

广东· 潮州


深入单丛原产地  沉浸式感受“宋种”魅力


凤凰单丛茶,是广东潮州的本地茶。“凤凰”指的是这种茶叶的主产地是有“潮汕屋脊”之称的凤凰山东南坡,“单丛”是指这种茶的茶树都是单株采摘,单株制茶。


相传南宋末年,宋帝赵昺南逃路经乌岽(dōng,地名用字)山,口渴难忍,山民献红茵茶汤,饮后生津止渴,赐名为“宋茶”,后人称“宋种”。


凤凰单丛茶独特之处在于它丰富又复杂的香型,目前细分的就有100多种,也因此被誉为“茶中香水”。


文国营(右三)带领学员们走上乌岽山,揭开“宋种”的秘密。


“乌岽山是凤凰单丛的核心产区,沿乌岽公路盘山而上,海拔1000米以上,常年云雾缭绕,学员们抵达大庵古茶树园。带领大家学习的是潮州凤凰单丛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文国营,一边讲述凤凰单丛茶名称的由来,一边展示不同树种的鲜叶特点。走过一段山路后,百年“宋种”的面纱最终被揭开。








学员们体验制作、品鉴凤凰单丛。


在制作体验环节,学员们亲自体验了做青、杀青、揉捻等工序,还对3款不同香型的凤凰单丛进行了专业审评,可谓是一“饱”单丛口福。


体会潮州茶文化  泡好一杯工夫茶


如何泡好一杯凤凰单丛茶?


潮汕工夫茶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就已经十分完善,由于沿海地区人民比较喜欢饮茶,然后就在潮汕地区广泛传播,从而成为当地待客的礼仪。



喝工夫茶成为潮汕人的日常,也是他们的待客之道,因潮汕历代称潮州,故也称“潮州工夫茶”。


叶汉钟(左二)为学员展示潮州工夫茶冲泡方法。


本次茶游学,学员们在广东省茶艺(潮州工夫茶艺)非遗传承人叶汉钟的带领下,欣赏传统“潮州工夫茶艺”,全面学习工夫茶冲泡方法,以及潮州工夫茶的历史、品鉴等知识。


叶汉钟为学员分享了关于工夫茶、潮州工夫茶、潮州工夫茶艺与潮州工夫茶文化等概念内涵与意义,“一对一”回答了学员关于冲泡、茶艺、品种等方面的疑问,学员们感受到了工夫茶的魅力,更感受到了叶汉钟这位“玩茶童子”对茶的热爱与专注。


好茶搭配好器  制作专属茶具


好茶、好工夫,再加上好茶器,这“三宝”形成了潮州茶文化的闭环。潮州手拉壶作为潮州工夫茶的主角,长期以来是潮州人饮茶的必需品,也是潮州人的生活方式。



一把小小的壶,穿过历史长长的栈道,从明朝到今天,经岁月熏陶,潮州手拉壶已是工夫茶茶艺器具的黄金主角。


本次茶游学,我们首次加入了茶器体验。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谢华、潮州陶瓷艺术大师赖通发,带领大家学习了潮州手拉朱泥壶的历史、工艺等知识,并指导大家体验制作自己的专属茶具。


谢华(右五)解答学员关于潮州手拉壶的疑问。


谢华向大家讲述了潮州手拉壶的传承故事,面对大家的种种疑惑,例如,如何选择一把适合的潮州手拉壶?潮州手拉壶的朱泥和宜兴紫砂的泥料一样吗?新壶需要“开壶”吗?一个问题接一个,谢华结合自身经验一一作了解答。学员说:“谢老师身上的‘土’味道,正是当下人们所需的‘正能量’。”


赖通发(右二)与学员交流手拉壶制作技艺。


随后,学员们体验了一把壶是如何制作成的。赖通发和弟子们为大家演示了手拉壶制作技艺,学员在老师的带领下亲手体验、制作了自己的专属茶具。


第二站

广东· 新会


茶香伴果香  探寻新会陈皮


新会陈皮,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柑皮以贮藏的时间越久越好,存期不足三年的称果皮或柑皮,存期足三年或以上的才称为陈皮。


新会陈皮的核心产区包括天马、梅江、茶坑、东甲、西甲,有着“千年人参,百年陈皮”的美誉。


学员们参观丽宫陈皮庄园。


学员在新会柑种植博物馆深入了解陈皮知识。


初冬已至,新会的“柑”也初步成熟,柑农们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首先,大家抵达的是丽宫陈皮庄园中的柑树种植基地,这也是国家新会柑GAP产业园示范基地。在新会柑种植博物馆中,学员们了解了“柑”的种植、品种、产区、创新等内容。讲解员告诉大家,目前,常见的5个柑树品种为大蒂柑、大种油皮、细种油皮、短枝密叶、高笃柑。其中,大种油皮、细种油皮种植面积最大。


在陈皮博物馆,学员们通过实物、声光影像等方式向全面了解了新会陈皮文化,陈皮制作工艺,柑普茶的制作工艺,各年代、各产区的陈皮样品,以及陈皮的发展历史、陈皮入药情况等。


学员参观丽宫侨宝新会陈皮的仓储中心。


新会陈皮以“产地、种植、收储方式”为价值核心,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学员们参观了丽宫侨宝新会陈皮的仓储中心。目前,丽宫侨宝新会陈皮酿化仓已拥有一期、二期酿化仓,合计占地面积达40000平方米,储存20000余吨新会陈皮,在全国的新会陈皮酿化仓中遥遥领先。


学员参观“柑润堂”仓储中心。


近年来,新兴陈皮品牌“柑润堂”发展迅速。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新会陈皮,工作人员带领大家参观了仓储中心,并准备了精彩的PPT,为大家讲述陈皮工艺、功效、陈皮产业未来发展愿景。“柑润堂”工作人员与大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就如何辨别陈皮真伪,品鉴、辨别不同年份陈皮,全方位地解答大家的疑惑。


第三站

广西· 梧州

 

寻味六堡茶槟榔香  开启“侨销茶”溯源之旅


六堡茶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清嘉庆年间,六堡茶以独特的槟榔香被大家所熟知。在最辉煌的时期,六堡茶经过著名的“茶船古道”,外销至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法国等国家和地区,是著名的“侨销茶”。六堡茶以“红、浓、陈、醇”为主要特征,并且还有一定的祛湿、养胃等保健功效。


韦洁群(中)带领学员体验六堡茶制作。


在六堡镇,大家背起茶篓,跟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韦洁群学习了六堡茶的基础制作工序。学员在老师的带领下,采摘茶青,充分体验六堡茶的制作。


提起六堡茶,就不能不提到广西梧州茶厂。梧州茶厂创建于1953年,至今已70年。历经拼搏发展,在传承与创新中,首创现代六堡茶生产的独特工艺,凭借过硬的实力,梧州茶厂的“三鹤”牌六堡茶远销海内外,获得不计其数的荣誉。


梁威龙(中)介绍六堡茶发展现状。


在交流环节,梧州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梁威龙向大家介绍了六堡茶发展现状。他表示,近年来六堡茶产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全市茶园面积已达到31.22万亩,形成了丰富的茶叶资源和成熟的茶产业体系,为投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本次茶游学,大家在广西梧州茶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何梅珍的带领下,一起沉浸式体味“三鹤”六堡茶的传奇故事。


学员参观六堡茶陈列馆。


在梧州茶厂的六堡茶陈列馆,学员们充分了解了六堡茶概况、六堡茶历史沿革内容、六堡茶传统制作工艺、六堡茶现代生产技术及发展前景,感受了梧州六堡茶悠久的底蕴和梧州茶厂崭新的面貌。


何梅珍(右一)带领大家参观梧州茶厂新厂。


首先,大家参观了梧州茶厂的新厂,这是一体化、全自动的智能工厂,在保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通过技术赋能,提升产品品质与质量。


随后,大家参观了近70年历史的广西梧州茶厂老厂区,参观“三鹤六堡茶博物馆”。学员们感受到了独具特色的木板仓库,体会到“三鹤”牌六堡茶独特的陈化环境,触摸到岁月在这里留下的痕迹,欣赏到中国传统建筑建构构造的神奇。


何梅珍(右一)带领大家品鉴六堡茶。


最后,在何梅珍的带领下,大家品鉴了3年、10年、20年,3个不同年份的陈香、金花、槟榔香,共9款产品。在品鉴与交流中,学员们对六堡茶的制作工艺、仓储管理、品质特征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四站

广西· 桂林

 

喝一碗恭城油茶“爽神汤”  感受“舌尖上的非遗”


“一杯苦、二杯涩、三杯四杯好油茶。恭城油茶喷喷香,一天回来喝三碗,也有茶叶也有姜……”恭城油茶历史悠久,是瑶族饮食文化的精华,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的重要文化符号。2021年,瑶族油茶习俗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周黎维(左)为学员演示恭城油茶制作方法。


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瑶族油茶习俗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周黎维介绍,油茶是将油茶叶、生姜、大蒜等原材料,放入铁锅反复捶打后煮熬制成的饮品,俗称“打油茶”,具有消食健胃、驱湿避瘴的功效,有着“爽神汤”的美誉。


周黎维不仅用一碗热气腾腾的“打油茶”,向大家展示了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还为大家详细介绍恭城油茶的历史文化及特点,现场传授恭城油茶的制作方法,并带领在场师生共同体验恭城油茶制作技艺。



七天的游学活动充实丰富,生动有趣,许多茶友都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茶游学,是含金量最高的游学。


自2016年起,由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主办的“踏阅茶乡”游学活动带领茶友们踏遍大江南北,先后深入到福建、安徽、云南、浙江、四川、广东、广西等多地开展游学,走进丰富多彩的核心茶区,在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的指导下,学深悟透,正本清源。


今年,活动再次升级,由廊坊市吾逸尚古文化传播公司、内蒙古茶艺师评茶师协会联合主办,为大家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寻茶之旅。


未来,我们将继续一起踏“响”每一块中国茶的原产地,传播中国茶的博大精深,传承一片树叶的不朽传奇。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总监制 / 赵光辉    监制 / 陈  浩    制作 / 梁  妍


“往期好文”哪一个吸引到你了?点一下试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茶周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