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绿水青山向共富丨桥下河整治:以水为墨,绘共富新画卷

温岭发布 温岭发布 2022-08-26


编者按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近年来,我市严格落实河(湖)长制,纵深推进全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不断擦亮生态文明底色。温岭发布推出“绿水青山向共富”专题,聚焦治水成效,展现河道的美丽蜕变,共赏美丽水生态,共探共富“水密码”。


徐伟杰 摄





仲夏时节,漫步于箬横镇的寻常巷陌,山青、水净、河畅、湖美,绚丽得让人沉醉。
新增的治水景观节点成了村民口中的“网红打卡地”,特制的亲水观光漫步道成了晨练者的心头好,甚至连那最不起眼的岸沿也在光影灯带的点缀下,绽放出不一样的精彩,为整条河道留下了美丽印记……随着“五水共治”的不断深入,历经短短数月的提升改造,箬横镇桥下河逐渐焕发出宜游新韵,令来者流连忘返。
桥下河,只是箬横镇碧水清流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箬横镇依托“五水共治”工作,让治水为美丽乡村建设添彩,造景为美丽城镇建设增辉。铁腕治水、用情护水、实干兴水……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描绘了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共富新画卷。


因水而美,建设宜居新家园


作为江南典型的滨海平原水乡,箬横镇现有各类河道274条,长341.34公里,其中市级河道9条、镇级河道61条。这些河道贯穿全镇117.9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不少主河道至今仍是水利要道。
“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主河道、支流干道不仅年久失修,而且杂乱无章,甚至给春耕秋种的灌溉作业带来影响。”箬横镇副镇长林潮阳介绍,为彻底解决水环境治理瓶颈性难题,近年来,该镇依托“五水共治”工作,先期进行河面全方位大清理、河底全标段大清淤,并结合“美丽河道”建设目标,实施“精品岸景”工程,通过“农韵箬横”田园综合体项目的落地,重现城镇水环境宜游生命力。


徐伟杰 摄


去年,全长10公里的桥下河及其连接支河成功获评2021年度台州市级“美丽河湖”,成为全市两条入选“美丽河湖”之一。


徐伟杰 摄


“这座承载着高浦百年文化的老桥,曾孕育出百年学府凤山书院,滋养着文儒世家涧桥陈氏。而其横跨的李石河,更以漕运必经之道,早于百年前将这里发展成商贸重地,并在清嘉庆年间立街开市。”桥下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周正介绍,这些得天独厚的文化瑰宝,得益于一河一桥一街。“但随着年久失修,前些年,李石河桥下段两侧堤岸流石坍泥现象严重,成了危旧堤;桥街接合部的旮旯地杂草丛生,成为脏臭地……特别是集市日到来,垃圾随处可见,环境不堪入目,群众怨声载道。”


徐伟杰 摄


桥下村两委班子对约500米的李石河桥下段两侧堤岸进行提升改造,夯基石、设护栏、建节点、铺绿道;对十余个旮旯点位进行整改提升,建口袋花园、造休闲凉亭、竖宣传廊窗、立科普园地。五颜六色的花海与碧绿草地交相辉映,清澈的河水与骨感的栏杆互为一体,和着因地而成的休闲廊亭、花格廊窗,一派和谐、美丽。
“以前,我画画时从不考虑家门口的景色,现在我就喜欢在河边取景。”村民陈福秀平时酷爱作画,他感慨地说,一个匠心独具的小游园呈现在眼前,村、景融为一体,营造出独一无二的乡村美学,让他眼前一亮,灵感颇多。


以水为媒,生态种养新“稻”路


120亩稻田间,一条条沟壑如经纬航线镶嵌,有鱼虾成群在列,显得格外生动有趣。这是箬横镇喜乐家庭农场新型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的一个缩影,也是农场主郭金芽生态稻田科创种养梦想的一次成真。


郑灵芝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郭金芽说,如何让绿水变成金银呢?一个生态经济梦萦绕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同时,为了响应镇里的“五水共治”工作,郭金芽积极采取药肥双控措施,走上生态种养的新“稻”路。
“这种生态友好型水稻综合种养新模式有个特点,就是‘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既能发挥鲫鱼在田中捕食害虫的优势,免除水稻农药植保,又能使鲫鱼朝着野生放养、水稻朝着高质高产方向发展,真正达到稻香鱼肥的效果。”郭金芽说,种养田壑融为一体,虽然稻田总面积被占去10%,但稻田的亩产值比原来提高好几倍,一亩稻田的综合亩产值相当于过去20亩的亩产值;每亩水稻的产值是4600元左右,每亩鱼的产值是3100元左右,两者折算,亩均收益3000余元。

同时,鱼虾或畅游田中,或嬉居壑间,除少量投喂之外,它们在田间摄食害虫及虫卵,还能爬行松土,使稻田土质不板结,防止水稻根系腐烂,促进水稻成长。“最为关键的是,这样的种养模式,农药用量减少80%,肥料以菜籽饼等有机肥为主,种出来的稻米达到天然无公害标准,吃起来比普通稻米更软糯香甜。”


郑灵芝 摄


郭金芽创立的“禾汉子”品牌,连续4年荣获“浙江好稻米”金奖、“台州好稻米”金奖。她还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到生态水稻种植中来,让大家都能在生态种养新“稻”路中,乐享稻香鱼肥好“丰”景。


依水而兴,迸发产业新活力


近年来,箬横镇在推进“五水共治”时,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其生态环境优势逐渐在产业上体现出来,以治水促转型,走出一条美丽“生态经济”之路。位于新基村的工厂化蘑菇基地,便是该镇以治水为抓手,让产业迸发新活力最浓重的一笔。

新基村是台州市种植蘑菇第一大村,大多数村民靠种植蘑菇谋生。传统的蘑菇种植方式既污染水源又污染环境。“何不延伸蘑菇产业,打造一个蘑菇基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呢?”新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金华创业灵感一经迸发,便再也停不下来。

2021年3月,村里实行股份经济制度,以村民入股分红的方式投资1500万元用于打造蘑菇产业基地。今年7月22日,记者来到新基村工厂化蘑菇基地,走进宽敞明亮的菇房,只见一排排铝合金种植架整齐排列,工作人员正在采摘蘑菇,因为温度和湿度适宜,蘑菇长得硕大而饱满。


江文辉 摄


“原来的蘑菇采用大棚种植,受气候和季节的影响较大,产量不高,收益不高,蘑菇质量也不稳定。”蘑菇基地负责人陈雪亮介绍,整个基地设施提升改造参照了爱尔兰新型蘑菇大棚生态种植模式,且有省农科院及外籍专家予以高新现代化农业技术加持。

“一般50天左右,蘑菇就可以生长完成,在工厂化生产条件下,占地面积18亩的厂房能达到传统方法155亩地的年产量,是传统大棚种植的8倍多。”陈雪亮介绍,菇房内的智能空调系统可以对温度、湿度、通风等进行精准调控,不仅产量增加、品质好,而且一年四季都能出产新鲜蘑菇,在市场上很抢手。

该基地现有爱尔兰新型蘑菇种植大棚16座,采用最先进生产工艺,改原先二次发酵为三次培养料栽培基质种植,菇房年周转次数也由4次提增到7次,每周转期产量从40斤/平方米提升至60斤/平方米,可实现日产鲜菇3.3吨、年产值1400万元。

此外,形成的相关废料通过有机肥加工厂制成有机肥和营养基质直销农户,专用于有机水稻和蔬菜水果的种植,形成一条龙闭环运维,彻底解决传统双孢蘑菇种植“脏乱差”产销局面。

“这里或将成为温黄地区乃至浙东南地区最大的双孢蘑菇市场供货地。”林潮阳预测,该基地可带动150余人就业,让村集体、村民双双受益,“小小蘑菇,不仅带来丰收的喜悦,还撑起了群众的‘致富伞’。”
//
相关链接

▶  绿水青山向共富丨九眼水系整治:让水“永葆绿色”,让水“流金淌银”




在公众号对话框回复以下关键词了解更多信息


回复【防疫热线
查看温岭各镇(街道)疫情防控指挥部热线电话回复【核酸检测点查看温岭常态化核酸检测点最新名单回复【返温必备查看来(返)温岭疫情防控政策回复【2022阳光招生查看温岭市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政策回复【九龙学校招生查看温岭九龙学校初中部、小学部招生政策回复【神童门学校招生查看九龙小学神童门校区招生政策回复【2022学区划分查看温岭市太平街道区域公办学校等最新学区划分回复【2022积分入学查看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办法回复【电动车消费券
查看温岭电动车消费券相关信息回复【文旅消费券查看温岭文旅消费券相关信息回复【体育消费券
查看50万元体育消费券相关信息回复【S1线查看台州市域铁路S1线最新进展回复【城乡公交线路变化查询温岭城乡公交线路变化相关信息回复【重点建设项目查询2022年温岭市重点建设项目相关信息


-END-


温岭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文字丨郑灵芝 通讯员 江文辉

编辑丨陈芬芳

责编丨陈涵婷

校对丨程   丽

审核丨潘建桁 黄晓慧(女)

温馨提示: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点“在看”的,会慢慢收不到推送。如果你还想看到温岭发布的权威信息,将“温岭发布”加为星标,每次看完后别忘记点下“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