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秋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可下载打印)

1、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学要求:

1.体会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幸福,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对祖国的热爱。

2.学会本课的新字,会读“荡、桨”等3个字、会写“环、爽”等6个字,积累词语。

3.了解诗歌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能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和热爱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的特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

跟我学课文

[1]让我们荡起双桨

􀀋让我们荡起双桨,[2][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说明了什么?][3]

小船儿推开波浪,[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这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哪些景物?]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轻轻飘荡”与上文的“推开波浪”有什么不同?]

节导读:着重描绘如画的北海风光。通过“我们”的眼睛,描绘了荡舟水上所见到的美丽、迷人的景色。

􀀌红领巾迎着太阳,[4]

阳光洒在海面上,[“红领巾”指什么?“太阳”又比喻什么?这两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

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鱼儿真的在望着“我们”,听“我们”唱歌吗?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感觉?]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5][这句话在文中第几次出现?起什么作用?]

节导读: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红领巾”,鱼儿“望着我们”“听我们愉快歌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沐浴在党的阳光下的少先队员的喜悦心情。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

我们来尽情欢乐,

[6]我问你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小朋友们明明知道是谁给他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为什么还明知故问呢?]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这句话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节导读:总结全文,通过“我”的发问,表达了尽情欢乐的少先队员对党和祖国的感激之情。


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图片,幻灯片。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到公园玩儿吗?玩儿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让我们荡起双桨》,描写的就是北京的少先队员们在北海公园荡舟游玩的情景,他们的心情和你们是一样的吧!

板书课文题目:让我们荡起双桨

学习生字,通读全文

1.教学生字。

读准字音:

爽:翘舌音,sh+u+ǎng

:平舌音,s+ǎ

:整体认读音节

写准字形:

:先写中间的“大”再写左边的部分,最后写右边的部分。

:与“受”区别开来,最下面是“友”,不是“又”。

:与“坏”区别,左边是“王”,不是“土”。

:右边的“非”,先写中间的两竖,再写左边的三横,最后写右边的三横

:与“酒”区别,里面少一横。

悄:注意“忄”的写法,先写两边再写中间的竖。

2.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比一比,再组词。

布置作业,词语练习

课后反思:

重视生字、词语教学,重视生字、词语与文本的有机融合。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生字单列开来,逐个教学。学生学完生字后,教师去掉读音,让学生认读,达到适时训练的目的。教师还有意识地将课后习题的词语分成几个类别,让学生既学习词语,又力图通过词语串起文章中一幅幅生动可人的画面。

课堂作业设计

1.抄写下列词语。

(1)推开迎着环绕荡起

(2)吹来    倒映    飘荡    歌唱

2.照样子,写词语。

:山水——山山水水

干净——(干干净净)大小——(大大小小)高兴——(高高兴兴)

清楚——(清清楚楚)明白——(明明白白)说笑——(说说笑笑)

3.将本课生字中左右结构的字找出来。

 爽  爱

2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和热爱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复习检查

1.检查朗读课文。

2.指读生字、新词

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小节。

(1)指名读课文,这一段共有几句话?(2)

(2)理解诗句的意思。

“让我们荡起双桨”,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表示什么意思?

开头点题,表示“我们”正在划船。

“推开”本来是人的动作,课文写小船儿推开波浪是什么意思?

课文这样写既表明小船儿慢慢地行进在平静的水面上,又表现了少先队员们嬉戏玩耍、荡舟湖面的喜悦心情。

他们在水面上荡舟看到了什么?(指名读第三、四行。)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这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色彩?

这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湖面、塔、树、墙,这些景物有的白,有的绿,有的红。

“四周”是指什么地方的四周?为什么用“环绕”?

“四周”指的是湖面的周围,因为绿树红墙在湖面的周围,所以用“环绕”。

对照图画,读读诗句,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所见景物的美丽。)

(3)指名读第五、六行。

少先队员们在欣赏美景时,小船儿是怎样的状态呢?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指名用手势演示,并比较“轻轻飘荡”与上文的“推开波浪”有什么不同。

“推开波浪”表明少先队员们在划桨,小船儿在行进。“轻轻飘荡”表明少先队员们停止划桨,任小船儿在水面上慢慢飘荡。

少先队员们为什么停止划桨呢?

因为他们被湖面的美景吸引住了。

(4)指导朗读。

少先队员们在轻松愉快地欣赏美丽的风景,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一小节?(轻松与欣喜的语气。)

指名读,集体读。

2.细读第二小节。

(1)指名读第二小节。

(2)理解诗句意思。

“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诗中的“红领巾”指什么?

“红领巾”指少先队员,因为它是少先队员的标志。

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什么?

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中国共产党。

“红领巾迎着太阳”是什么意思?

少先队员心向共产党。

你怎么理解“阳光洒在海面上”?

阳光不仅仅是洒在海面上,也洒在少先队员的心上。洒在海面上,海面一片光亮;洒在少先队员的心上,少先队员感到温暖。诗中的“太阳”比喻中国共产党。这句诗表达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光明和温暖哺育少先队员茁壮成长。

你怎么理解“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鱼儿并不会望着少先队员,听他们唱歌。这句话是拟人句,表明鱼儿都羡慕他们,也表现出少先队员的欢乐和自豪,他们感到在中国共产党的哺育下无比快乐、幸福。

(3)指导朗读。

少先队员的心情是高兴的、自豪的,我们应该怎么读呢?

应该用欢快的语调,读出自豪之情。

指名读,齐读。

3.细读第三小节。

(1)齐读第三小节。

(2)理解诗句的意思。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中的“尽情欢乐”是什么意思?

很尽兴地玩耍,十分快乐。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明知故问,诗中的少先队员知道是社会主义国家给他们安排的幸福生活。为什么还要这么问呢?主要是为了起强调作用,更能表达他们对党和祖国的感激之情。

(3)指导朗读。

读第一、二行时要用陈述语气,读出欢快的情感。读第三、四行时,语调要突然、要轻,好像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似的,提醒伙伴注意。“谁”要重读,“幸福生活”语调要上扬。

教师范读,指名试读,自由读。


板书设计

1让我们荡起双桨

景色优美轻松愉快感激祖国

课后反思

这节课要将学生的思路拓展开,明确是党给予了我们幸福的生活。对此,要给学生作两个情感牵引:一是体会文中“我们”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二是联系实际,说说现在的我们感受到了党的哪些关怀。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联系自己在花园式的学校里学习,享受义务教育等事例,切实感受到了党的伟大与恩情,由衷地产生了对党的感激之情和热爱之情。


课堂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一读,连一连。

3.按课文内容填空。

(1)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2)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3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复习检查

检查朗读、背诵是否读出语气。

总结课文

1.课文中三个小节末尾两行内容都相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这是一种反复的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能产生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突出少先队员们愉悦的心情。它在歌词中虽然内容没发生任何变化,但给人的印象却是不断强化,使人的情感不断升华。

2.听歌曲录音,学唱歌曲,体会诗歌描绘的情景。

课后反思

1.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之后,播放这首歌曲,这时他们就掩饰不住内心激动的感情,声情并茂地去演唱歌曲,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学完这篇课文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与理解,假设:如果在湖上划船的少先队员是自己,那么所看与所写会是什么景物呢?通过此项训练,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课堂作业设计

1.加偏旁组字,再组词。

2.连线。

3.把词语排列成句子,并加上标点符号写下来。

(1)轻轻小船儿飘荡飘荡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2)  愉快悄悄地鱼儿我们歌唱

鱼儿悄悄地听我们愉快地歌唱。

4.你会填吗?

()+()=()+()=()

()+()=()+()=()

()+()=()+()=()

()+()=()+()=()

()+()=()+()=()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元旦联(lián)欢会上,小林给大家出了一个字谜:“周家有,李家无。嘴上有,手上无。”

小伟站起来说:“我猜这个字是——哥有弟没有,高有低没有,河有山没有,吃有穿没有。”

小明不等小伟说完,就笑着说:“这个字是——右边有,左边无。后面有,前面无。凉了有,热了无。”

(1)这个字是()

(2)从短文中找出意思相反的词,看谁找得多。

 

参考资料

1.作者简介

乔羽,原名乔庆宝,山东济宁人。创作以歌词和剧本为主。他是我国歌词创作的一代大家,被誉为“词坛泰斗”。曾荣获首届中国唱片金蝶奖“终身成就奖”。代表作有《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思念》《难忘今宵》等。

2.北海公园

歌词中的“海”指北海。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市的中心,是我国现存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北海园林博采众长,有北方园林的宏阔气势和江南私家园林的婉约多姿的风韵,又表现了帝王宫苑的富丽堂皇,气象万千,又浑然一体,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3.怎样灵活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本文第二节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鱼儿“望着我们”“听我们愉快唱歌”。这是少先队员借鱼儿的自在、欢快,来表达自己对幸福生活的真切感受,也是童真、童趣的真实流露。合理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能使语言生动活泼,还会使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更充分。那么,如何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呢?很简单!你可以先把要描述的事物想象成人,使它具备人的思想、情感,然后想想,它的特点跟人的什么活动最相似,最后像描述人物一样把它的特点描述出来。如描写正在欢叫的小鸟,我们可以这样写:树上的鸟儿在叽叽喳喳地唱着一曲欢乐的歌。


 2、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要求:

1.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身居他乡、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

3.能借助注释阅读另一首思乡的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详解

[7]每逢佳节倍思亲

[8]􀀋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句导读:写王维离家已有两年,独自一人作客他乡,忍受着孤寂。][这句话表明了什么?]

[9]段导读:交代了人物、地点。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你了解重阳节吗?]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句导读:“扶老携幼”“兴高采烈”两个词表现出九九重阳节这天大街上的“热闹”情景。朗读时也要读出王维的思乡情。][10][这种情况使王维有什么感受?]

段导读:重阳节到了,王维在异乡思念亲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zhū)(),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11][为什么要头插茱萸?“总要”“手挽着手”表达了王维怎样的感情?]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王维的回忆和想象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段导读:王维的回忆和想象。

第一部分(1~3自然段):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地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王维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12]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用词自然却又极为凝练,表现在哪里?]

第二部分(4自然段):王维真情流露,在重阳佳节思亲的情境下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

3.理解本课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课后词语的意思。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有许多民俗节日,像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因思念亲人而作诗的情景。

揭示课文题目,释题

1.板书课文题目: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的诗句。诗句的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诗的作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维,山西人。

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

1.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fénɡ) (wéi) (jiē) (chā) (wǎn) (xù)

(2)指名认读,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形近字比较:峰一逢晚一挽唯一维

组词扩展:街:街道街市插:插手倒插绪:情绪思绪

3.读一读本课的词语。

(1)电脑屏幕显示词语。

佳节 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远眺欢聚

独在异乡天各一方思绪万千思念

(2)指名读,轮流读,齐读。

4.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茱萸: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

天各一方:指彼此相隔遥远,难以相见。

思绪万千:想法很多。

四、指导书写(在田字格中进行)

1.提示要点。

:十三笔写成,倒数第二笔是横折折钩,最后一笔是撇。

2.示范书写。

3.学生仿写。(教师巡视)

板书设计

2每逢佳节倍思亲

jiā bèi fú xié dēnɡ dú yì

       

课后反思:

1.以题入手,诗文相融,感受诗境。“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课文题目质疑,以题目为线索,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来分层引导学生研读故事。抓住“佳节”二字,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中的有关词句,初步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抓住“倍”这个字,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

2.以“为什么王维会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个主问题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通过“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升华学生内心的情感,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教师多次让学生朗读课题,使他们的理解感受不断深化,思想情感不断升华。

 

课堂作业设计

1.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fén fénɡ)(wéi véi) (jiē jēi )

 (cā chā) (mǎn wǎn)(xǜ  xù)

2.看拼音写词语。

jiā          bèi      fú          xié    dēnɡ      dú        yì

(佳)节 (倍) (扶)持   提(携)(登)高 (独)自(异)乡

 

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身居他乡,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细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1)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已有两年了。

齐读第一自然段。

(2)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这一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从哪儿看出重阳节是一个佳节?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人们去登高游玩。)

理解:老携幼

家家户户兴高采烈欢度佳节,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

(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齐读第二自然段。

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过渡:王维主要思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第三自然段。

(3)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兄弟们插茱萸,登高。)

a.讲述:我们知道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压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景。

b.:王维除了想到这些,还想到了什么?

齐读第三、四句话。

a.理解: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b.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的有些想法省去不说了。)

c.讲述:大家想一想,王维思念兄弟们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切呀!他既想到了往日,又想到了今日;既想到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这真是表现出“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感情。

范读,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表达自己思念家人的感情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自然段。

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是想法很多的意思。)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幻灯片显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的内容。

4.理解。

(1)“九月九日”点明了什么?(点明了重阳节)

板书:重阳节

(2)“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3)提示:“山东”是指华(huà)山以东王维的家乡,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4)小结:这首诗是说在重阳节时诗人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5)理解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客居漂泊,每当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知道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头上插着茱萸远望,但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齐读第四自然段。

总结全文

1.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归纳总结。

2.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设计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重阳节)

课后反思

1.联系生活,展开想象,体验诗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重在抒情,所以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和诗人的情感息息相通,是学生能动情诵读诗文、理解诗句含义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采用联系生活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引导学生体会王维孤独在外的寂寞,教师问学生:“你有没有和王维一样的经历?谈一谈你的感受。”通过这样的提问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读出了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帮助学生体验诗情、走入诗人内心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让学生想得更远,悟得更深。为了使学生体会王维的“思亲”之情,教师可以创设几种特定的情境:如“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大街上……”让学生想象大街上热闹的情景,而王维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2.讲写结合,训练表达。由于是由文入诗,文中的意思与诗中的意思大概一致,在学生理解课文中与之相对的诗句后,教师相机安排一个讲写结合的训练。先让学生结合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来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动笔写写每句诗的意思。这一说一写,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语言训练的规律。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要带领学生在语文课堂里走一个来回。”“来”就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回”就是从思想内容再到语言文字。前面部分是学习文章引出思乡之情,后面部分讲写结合则是由思乡之情回到语言文字的训练。

 

课堂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把“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讲给家人听。

3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具准备

词语卡片,放大的田字格纸板,幻灯片。

教学过程

检查学习效果

1.指读、抽读、齐读词语卡片。

2.指名读课文。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指导书写

1.幻灯片显示字样

2.告诉学生:

在用钢笔描红时,注意每个字的字形结构,同时注意执笔方法和运笔时笔画的轻重。

3.学生书写,老师巡视。

指导造句

1.幻灯片显示课文原句。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2)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3)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2.理解词义。

(1)重阳节:我国传统节日,农历九月初九。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

(2)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3)家家户户:每家每户的意思。

3.口头造句。

(1)小组内讨论。

(2)说给大家听。

重阳节到了,爷爷和奶奶一起去香山登高。

春节到了,我和妈妈带着礼物,兴高采烈地去给姥姥拜年。

小练习

1.请将传统节日与传统食品用线连起来。

2.组词。(幻灯片显示)

(1)多音字组词。

(2)形近字组词。

(3)同音字组词。

课后反思:

学习完课文,体会思想感情之后,教师设计了课外延伸这一环节:思乡之人何止王维一人?从古至今只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都会思念家乡和亲人。请读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一环节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思乡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最后齐读,达到情感共鸣。以一个思乡主题,引出一组思乡古诗,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同类古诗,最后还安排学生搜集其他思乡之情的各种文体的文章,在班上交流,使阅读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变化,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让“经典”诗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可以直接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感受古诗的规律和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逐渐对古诗学习产生兴趣。用诗文诵读等形式让学生增加自己的积累,丰富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堂作业设计

1.完成书面造句。

2.完成多种形式的组词练习。

备课资料

1.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先世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兼通音乐,精绘画。北宋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代董其昌推其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2.才子王维

王维出生于官僚家庭,九岁时便能作诗写文章,而且工于草书、隶书,娴于丝竹音律,擅长绘画。他二十一岁中进士,在仕途上时升时降。晚年隐居终南山。

隐居后,王维以描写田园山水景物、表达闲情逸致、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为主。在大量的田园诗中,充满了他对山水田园的美丽风光以及关中农家生活的歌颂,或大气开阔,或幽静恬雅,都富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对后世影响极大。

3.文人画师

王维不但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画家。宋代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中国画讲究诗情画意,王维把画与诗相互融会贯通,其诗平实而简约,其画韵味含蓄而丰富,意境清旷苍秀。王维学过李思训“金碧辉煌”的青绿山水,又学过“一日画毕嘉陵江三百里”的吴道子,所以作青绿山水画似李思训,作水墨山水画近吴道子。同时,王维首创“破墨山水画”,以水墨的浓淡渲染山水,打破了青绿重色和线条勾勒的束缚,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新意境,初步奠定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基础。

4.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就是指描写人物的心里在“想什么”。本文中“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是诗人的心理活动,看起来是写兄弟们思念自己,其实是写自己思念家乡兄弟的一片深情。恰当地对人物心理活动进行描写,可以使读文章的人有更具体、更生动的感受。那么怎样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呢?

(1)内心独白法,就是直接写人物是怎样想的。这种写法最容易,也能最清楚地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情况。

(2)表情描摹法,就是利用人物脸上的表情、神态等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许小薇看了看我,眼睛里放出一种欣喜的光彩来。”作者通过许小薇脸上表情的变化,成功地刻画了她禁不住喜悦的心理。

(3)动作暗示法,就是用一种不自觉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一位同学写妈妈当着同事的面夸她夸得过分:“我脸涨得通红,手不停地绞着衣角,还用胳膊轻轻地碰了妈妈几下……”

要想写好人物的心理活动,就要注意观察、了解你周围的人,不但要了解他在做什么,还要透过人物的神态等知道他在想什么。

 

 



知识点详解

[2]开头点题。说明“我们”正在划船。但“我们”是谁没有说破,留下了悬念。

[3]

拟人。这样写既表明船儿慢慢地行进在平静的水面上,又体现了文中小朋友们轻轻荡舟的欢乐心情。

这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湖面、白塔、绿树、红墙。

 

“推开波浪”表明小朋友们在划桨,小船儿在行进;“轻轻飘荡”表明小朋友们被湖面的美景吸引住了,停止划桨,任小船儿在水面上自由飘荡。

[4]“红领巾”指少先队员,因为它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太阳”比喻中国共产党。这两句话是说中国共产党给少先队员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使他们茁壮成长。

不是。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我们”感到在中国共产党的哺育下,无比快乐,无比幸福,就连鱼儿都在羡慕“我们”。

[5]这句话在文中第二次出现。这在歌词中叫副歌,在写法上叫反复。

[6]这样明知故问,更能表达他们对党和祖国的感激之情。

难句解析:突出主题,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这句话突出了小朋友们的欢乐心情——功课做完了,来到北海划船,望着眼前的美丽景色,连船都忘记划了,就这么任小船儿在湖面上飘荡,还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儿,多么欢乐,多么惬意呀!

 

知识点详解

京城,即国都,首都。 

长安,在今陕西西安。  

“不觉已经两年了”点明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处境,突出了独居的时间长。

 

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为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效果。

 

王维心中更加凄凉,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旧时在重阳节这一天有登高的习俗。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儿的植物,据说重阳节登高时将它插在头上,可以避邪。“总要”“手挽着手”表达了王维与兄弟们浓厚的感情。

既表达了王维对过去与家人一起欢度节日的怀念之情,又表达了他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重点句解析:“独在异乡为异客”中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景表达了出来,同时透露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一个“倍”字,真切地道出了诗人思乡情浓。因此,“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

 

天各一方:各在天底下的一个地方。形容相距遥远,很难相见。

 教学要求:

1.体会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幸福,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对祖国的热爱。

2.学会本课的新字,会读“荡、桨”等3个字、会写“环、爽”等6个字,积累词语。

3.了解诗歌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能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和热爱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的特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

跟我学课文

[1]让我们荡起双桨

􀀋让我们荡起双桨,[2][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说明了什么?][3]

小船儿推开波浪,[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这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哪些景物?]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轻轻飘荡”与上文的“推开波浪”有什么不同?]

节导读:着重描绘如画的北海风光。通过“我们”的眼睛,描绘了荡舟水上所见到的美丽、迷人的景色。

􀀌红领巾迎着太阳,[4]

阳光洒在海面上,[“红领巾”指什么?“太阳”又比喻什么?这两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

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鱼儿真的在望着“我们”,听“我们”唱歌吗?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感觉?]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5][这句话在文中第几次出现?起什么作用?]

节导读: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红领巾”,鱼儿“望着我们”“听我们愉快歌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沐浴在党的阳光下的少先队员的喜悦心情。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

我们来尽情欢乐,

[6]我问你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小朋友们明明知道是谁给他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为什么还明知故问呢?]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这句话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节导读:总结全文,通过“我”的发问,表达了尽情欢乐的少先队员对党和祖国的感激之情。

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图片,幻灯片。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到公园玩儿吗?玩儿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让我们荡起双桨》,描写的就是北京的少先队员们在北海公园荡舟游玩的情景,他们的心情和你们是一样的吧!

板书课文题目:让我们荡起双桨

学习生字,通读全文

1.教学生字。

读准字音:

爽:翘舌音,sh+u+ǎng

:平舌音,s+ǎ

:整体认读音节

写准字形:

:先写中间的“大”再写左边的部分,最后写右边的部分。

:与“受”区别开来,最下面是“友”,不是“又”。

:与“坏”区别,左边是“王”,不是“土”。

:右边的“非”,先写中间的两竖,再写左边的三横,最后写右边的三横

:与“酒”区别,里面少一横。

悄:注意“忄”的写法,先写两边再写中间的竖。

2.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比一比,再组词。

布置作业,词语练习

课后反思:

重视生字、词语教学,重视生字、词语与文本的有机融合。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生字单列开来,逐个教学。学生学完生字后,教师去掉读音,让学生认读,达到适时训练的目的。教师还有意识地将课后习题的词语分成几个类别,让学生既学习词语,又力图通过词语串起文章中一幅幅生动可人的画面。

课堂作业设计

1.抄写下列词语。

(1)推开迎着环绕荡起

(2)吹来    倒映    飘荡    歌唱

2.照样子,写词语。

:山水——山山水水

干净——(干干净净)大小——(大大小小)高兴——(高高兴兴)

清楚——(清清楚楚)明白——(明明白白)说笑——(说说笑笑)

3.将本课生字中左右结构的字找出来。

 爽  爱

2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和热爱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复习检查

1.检查朗读课文。

2.指读生字、新词

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小节。

(1)指名读课文,这一段共有几句话?(2)

(2)理解诗句的意思。

“让我们荡起双桨”,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表示什么意思?

开头点题,表示“我们”正在划船。

“推开”本来是人的动作,课文写小船儿推开波浪是什么意思?

课文这样写既表明小船儿慢慢地行进在平静的水面上,又表现了少先队员们嬉戏玩耍、荡舟湖面的喜悦心情。

他们在水面上荡舟看到了什么?(指名读第三、四行。)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这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色彩?

这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湖面、塔、树、墙,这些景物有的白,有的绿,有的红。

“四周”是指什么地方的四周?为什么用“环绕”?

“四周”指的是湖面的周围,因为绿树红墙在湖面的周围,所以用“环绕”。

对照图画,读读诗句,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所见景物的美丽。)

(3)指名读第五、六行。

少先队员们在欣赏美景时,小船儿是怎样的状态呢?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指名用手势演示,并比较“轻轻飘荡”与上文的“推开波浪”有什么不同。

“推开波浪”表明少先队员们在划桨,小船儿在行进。“轻轻飘荡”表明少先队员们停止划桨,任小船儿在水面上慢慢飘荡。

少先队员们为什么停止划桨呢?

因为他们被湖面的美景吸引住了。

(4)指导朗读。

少先队员们在轻松愉快地欣赏美丽的风景,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一小节?(轻松与欣喜的语气。)

指名读,集体读。

2.细读第二小节。

(1)指名读第二小节。

(2)理解诗句意思。

“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诗中的“红领巾”指什么?

“红领巾”指少先队员,因为它是少先队员的标志。

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什么?

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中国共产党。

“红领巾迎着太阳”是什么意思?

少先队员心向共产党。

你怎么理解“阳光洒在海面上”?

阳光不仅仅是洒在海面上,也洒在少先队员的心上。洒在海面上,海面一片光亮;洒在少先队员的心上,少先队员感到温暖。诗中的“太阳”比喻中国共产党。这句诗表达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光明和温暖哺育少先队员茁壮成长。

你怎么理解“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鱼儿并不会望着少先队员,听他们唱歌。这句话是拟人句,表明鱼儿都羡慕他们,也表现出少先队员的欢乐和自豪,他们感到在中国共产党的哺育下无比快乐、幸福。

(3)指导朗读。

少先队员的心情是高兴的、自豪的,我们应该怎么读呢?

应该用欢快的语调,读出自豪之情。

指名读,齐读。

3.细读第三小节。

(1)齐读第三小节。

(2)理解诗句的意思。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中的“尽情欢乐”是什么意思?

很尽兴地玩耍,十分快乐。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明知故问,诗中的少先队员知道是社会主义国家给他们安排的幸福生活。为什么还要这么问呢?主要是为了起强调作用,更能表达他们对党和祖国的感激之情。

(3)指导朗读。

读第一、二行时要用陈述语气,读出欢快的情感。读第三、四行时,语调要突然、要轻,好像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似的,提醒伙伴注意。“谁”要重读,“幸福生活”语调要上扬。

教师范读,指名试读,自由读。

板书设计

1让我们荡起双桨

景色优美轻松愉快感激祖国

课后反思

这节课要将学生的思路拓展开,明确是党给予了我们幸福的生活。对此,要给学生作两个情感牵引:一是体会文中“我们”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二是联系实际,说说现在的我们感受到了党的哪些关怀。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联系自己在花园式的学校里学习,享受义务教育等事例,切实感受到了党的伟大与恩情,由衷地产生了对党的感激之情和热爱之情。

课堂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一读,连一连。

3.按课文内容填空。

(1)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2)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3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复习检查

检查朗读、背诵是否读出语气。

总结课文

1.课文中三个小节末尾两行内容都相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这是一种反复的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能产生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突出少先队员们愉悦的心情。它在歌词中虽然内容没发生任何变化,但给人的印象却是不断强化,使人的情感不断升华。

2.听歌曲录音,学唱歌曲,体会诗歌描绘的情景。

课后反思

1.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之后,播放这首歌曲,这时他们就掩饰不住内心激动的感情,声情并茂地去演唱歌曲,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学完这篇课文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与理解,假设:如果在湖上划船的少先队员是自己,那么所看与所写会是什么景物呢?通过此项训练,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课堂作业设计

1.加偏旁组字,再组词。

2.连线。

3.把词语排列成句子,并加上标点符号写下来。

(1)轻轻小船儿飘荡飘荡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2)  愉快悄悄地鱼儿我们歌唱

鱼儿悄悄地听我们愉快地歌唱。

4.你会填吗?

()+()=()+()=()

()+()=()+()=()

()+()=()+()=()

()+()=()+()=()

()+()=()+()=()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元旦联(lián)欢会上,小林给大家出了一个字谜:“周家有,李家无。嘴上有,手上无。”

小伟站起来说:“我猜这个字是——哥有弟没有,高有低没有,河有山没有,吃有穿没有。”

小明不等小伟说完,就笑着说:“这个字是——右边有,左边无。后面有,前面无。凉了有,热了无。”

(1)这个字是()

(2)从短文中找出意思相反的词,看谁找得多。

 

参考资料

1.作者简介

乔羽,原名乔庆宝,山东济宁人。创作以歌词和剧本为主。他是我国歌词创作的一代大家,被誉为“词坛泰斗”。曾荣获首届中国唱片金蝶奖“终身成就奖”。代表作有《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思念》《难忘今宵》等。

2.北海公园

歌词中的“海”指北海。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市的中心,是我国现存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北海园林博采众长,有北方园林的宏阔气势和江南私家园林的婉约多姿的风韵,又表现了帝王宫苑的富丽堂皇,气象万千,又浑然一体,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3.怎样灵活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本文第二节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鱼儿“望着我们”“听我们愉快唱歌”。这是少先队员借鱼儿的自在、欢快,来表达自己对幸福生活的真切感受,也是童真、童趣的真实流露。合理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能使语言生动活泼,还会使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更充分。那么,如何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呢?很简单!你可以先把要描述的事物想象成人,使它具备人的思想、情感,然后想想,它的特点跟人的什么活动最相似,最后像描述人物一样把它的特点描述出来。如描写正在欢叫的小鸟,我们可以这样写:树上的鸟儿在叽叽喳喳地唱着一曲欢乐的歌。

 

 

 

2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要求:

1.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身居他乡、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

3.能借助注释阅读另一首思乡的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详解

[7]每逢佳节倍思亲

[8]􀀋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句导读:写王维离家已有两年,独自一人作客他乡,忍受着孤寂。][这句话表明了什么?]

[9]段导读:交代了人物、地点。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你了解重阳节吗?]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句导读:“扶老携幼”“兴高采烈”两个词表现出九九重阳节这天大街上的“热闹”情景。朗读时也要读出王维的思乡情。][10][这种情况使王维有什么感受?]

段导读:重阳节到了,王维在异乡思念亲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zhū)(),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11][为什么要头插茱萸?“总要”“手挽着手”表达了王维怎样的感情?]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王维的回忆和想象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段导读:王维的回忆和想象。

第一部分(1~3自然段):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地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王维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12]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用词自然却又极为凝练,表现在哪里?]

第二部分(4自然段):王维真情流露,在重阳佳节思亲的情境下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

3.理解本课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课后词语的意思。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有许多民俗节日,像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因思念亲人而作诗的情景。

揭示课文题目,释题

1.板书课文题目: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的诗句。诗句的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诗的作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维,山西人。

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

1.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fénɡ) (wéi) (jiē) (chā) (wǎn) (xù)

(2)指名认读,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形近字比较:峰一逢晚一挽唯一维

组词扩展:街:街道街市插:插手倒插绪:情绪思绪

3.读一读本课的词语。

(1)电脑屏幕显示词语。

佳节 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远眺欢聚

独在异乡天各一方思绪万千思念

(2)指名读,轮流读,齐读。

4.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茱萸: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

天各一方:指彼此相隔遥远,难以相见。

思绪万千:想法很多。

四、指导书写(在田字格中进行)

1.提示要点。

:十三笔写成,倒数第二笔是横折折钩,最后一笔是撇。

2.示范书写。

3.学生仿写。(教师巡视)

板书设计

2每逢佳节倍思亲

jiā bèi fú xié dēnɡ dú yì

       

课后反思:

1.以题入手,诗文相融,感受诗境。“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课文题目质疑,以题目为线索,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来分层引导学生研读故事。抓住“佳节”二字,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中的有关词句,初步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抓住“倍”这个字,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

2.以“为什么王维会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个主问题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通过“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升华学生内心的情感,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教师多次让学生朗读课题,使他们的理解感受不断深化,思想情感不断升华。

 

课堂作业设计

1.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fén fénɡ)(wéi véi) (jiē jēi )

 (cā chā) (mǎn wǎn)(xǜ  xù)

2.看拼音写词语。

jiā          bèi      fú          xié    dēnɡ      dú        yì

(佳)节 (倍) (扶)持   提(携)(登)高 (独)自(异)乡

 

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身居他乡,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细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1)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已有两年了。

齐读第一自然段。

(2)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这一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从哪儿看出重阳节是一个佳节?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人们去登高游玩。)

理解:老携幼

家家户户兴高采烈欢度佳节,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

(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齐读第二自然段。

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过渡:王维主要思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第三自然段。

(3)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兄弟们插茱萸,登高。)

a.讲述:我们知道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压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景。

b.:王维除了想到这些,还想到了什么?

齐读第三、四句话。

a.理解: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b.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的有些想法省去不说了。)

c.讲述:大家想一想,王维思念兄弟们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切呀!他既想到了往日,又想到了今日;既想到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这真是表现出“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感情。

范读,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表达自己思念家人的感情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自然段。

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是想法很多的意思。)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幻灯片显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的内容。

4.理解。

(1)“九月九日”点明了什么?(点明了重阳节)

板书:重阳节

(2)“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3)提示:“山东”是指华(huà)山以东王维的家乡,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4)小结:这首诗是说在重阳节时诗人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5)理解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客居漂泊,每当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知道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头上插着茱萸远望,但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齐读第四自然段。

总结全文

1.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归纳总结。

2.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设计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重阳节)

课后反思

1.联系生活,展开想象,体验诗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重在抒情,所以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和诗人的情感息息相通,是学生能动情诵读诗文、理解诗句含义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采用联系生活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引导学生体会王维孤独在外的寂寞,教师问学生:“你有没有和王维一样的经历?谈一谈你的感受。”通过这样的提问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读出了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帮助学生体验诗情、走入诗人内心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让学生想得更远,悟得更深。为了使学生体会王维的“思亲”之情,教师可以创设几种特定的情境:如“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大街上……”让学生想象大街上热闹的情景,而王维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2.讲写结合,训练表达。由于是由文入诗,文中的意思与诗中的意思大概一致,在学生理解课文中与之相对的诗句后,教师相机安排一个讲写结合的训练。先让学生结合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来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动笔写写每句诗的意思。这一说一写,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语言训练的规律。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要带领学生在语文课堂里走一个来回。”“来”就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回”就是从思想内容再到语言文字。前面部分是学习文章引出思乡之情,后面部分讲写结合则是由思乡之情回到语言文字的训练。

 

课堂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把“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讲给家人听。

3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具准备

词语卡片,放大的田字格纸板,幻灯片。

教学过程

检查学习效果

1.指读、抽读、齐读词语卡片。

2.指名读课文。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指导书写

1.幻灯片显示字样

2.告诉学生:

在用钢笔描红时,注意每个字的字形结构,同时注意执笔方法和运笔时笔画的轻重。

3.学生书写,老师巡视。

指导造句

1.幻灯片显示课文原句。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2)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3)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2.理解词义。

(1)重阳节:我国传统节日,农历九月初九。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

(2)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3)家家户户:每家每户的意思。

3.口头造句。

(1)小组内讨论。

(2)说给大家听。

重阳节到了,爷爷和奶奶一起去香山登高。

春节到了,我和妈妈带着礼物,兴高采烈地去给姥姥拜年。

小练习

1.请将传统节日与传统食品用线连起来。

2.组词。(幻灯片显示)

(1)多音字组词。

(2)形近字组词。

(3)同音字组词。

课后反思:

学习完课文,体会思想感情之后,教师设计了课外延伸这一环节:思乡之人何止王维一人?从古至今只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都会思念家乡和亲人。请读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一环节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思乡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最后齐读,达到情感共鸣。以一个思乡主题,引出一组思乡古诗,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同类古诗,最后还安排学生搜集其他思乡之情的各种文体的文章,在班上交流,使阅读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变化,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让“经典”诗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可以直接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感受古诗的规律和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逐渐对古诗学习产生兴趣。用诗文诵读等形式让学生增加自己的积累,丰富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堂作业设计

1.完成书面造句。

2.完成多种形式的组词练习。

备课资料

1.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先世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兼通音乐,精绘画。北宋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代董其昌推其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2.才子王维

王维出生于官僚家庭,九岁时便能作诗写文章,而且工于草书、隶书,娴于丝竹音律,擅长绘画。他二十一岁中进士,在仕途上时升时降。晚年隐居终南山。

隐居后,王维以描写田园山水景物、表达闲情逸致、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为主。在大量的田园诗中,充满了他对山水田园的美丽风光以及关中农家生活的歌颂,或大气开阔,或幽静恬雅,都富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对后世影响极大。

3.文人画师

王维不但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画家。宋代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中国画讲究诗情画意,王维把画与诗相互融会贯通,其诗平实而简约,其画韵味含蓄而丰富,意境清旷苍秀。王维学过李思训“金碧辉煌”的青绿山水,又学过“一日画毕嘉陵江三百里”的吴道子,所以作青绿山水画似李思训,作水墨山水画近吴道子。同时,王维首创“破墨山水画”,以水墨的浓淡渲染山水,打破了青绿重色和线条勾勒的束缚,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新意境,初步奠定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基础。

4.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就是指描写人物的心里在“想什么”。本文中“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是诗人的心理活动,看起来是写兄弟们思念自己,其实是写自己思念家乡兄弟的一片深情。恰当地对人物心理活动进行描写,可以使读文章的人有更具体、更生动的感受。那么怎样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呢?

(1)内心独白法,就是直接写人物是怎样想的。这种写法最容易,也能最清楚地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情况。

(2)表情描摹法,就是利用人物脸上的表情、神态等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许小薇看了看我,眼睛里放出一种欣喜的光彩来。”作者通过许小薇脸上表情的变化,成功地刻画了她禁不住喜悦的心理。

(3)动作暗示法,就是用一种不自觉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一位同学写妈妈当着同事的面夸她夸得过分:“我脸涨得通红,手不停地绞着衣角,还用胳膊轻轻地碰了妈妈几下……”

要想写好人物的心理活动,就要注意观察、了解你周围的人,不但要了解他在做什么,还要透过人物的神态等知道他在想什么。

 

 



知识点详解

[2]开头点题。说明“我们”正在划船。但“我们”是谁没有说破,留下了悬念。

[3]

拟人。这样写既表明船儿慢慢地行进在平静的水面上,又体现了文中小朋友们轻轻荡舟的欢乐心情。

这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湖面、白塔、绿树、红墙。

 

“推开波浪”表明小朋友们在划桨,小船儿在行进;“轻轻飘荡”表明小朋友们被湖面的美景吸引住了,停止划桨,任小船儿在水面上自由飘荡。

[4]“红领巾”指少先队员,因为它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太阳”比喻中国共产党。这两句话是说中国共产党给少先队员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使他们茁壮成长。

不是。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我们”感到在中国共产党的哺育下,无比快乐,无比幸福,就连鱼儿都在羡慕“我们”。

[5]这句话在文中第二次出现。这在歌词中叫副歌,在写法上叫反复。

[6]这样明知故问,更能表达他们对党和祖国的感激之情。

难句解析:突出主题,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这句话突出了小朋友们的欢乐心情——功课做完了,来到北海划船,望着眼前的美丽景色,连船都忘记划了,就这么任小船儿在湖面上飘荡,还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儿,多么欢乐,多么惬意呀!

 

知识点详解

京城,即国都,首都。 

长安,在今陕西西安。  

“不觉已经两年了”点明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处境,突出了独居的时间长。

 

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为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效果。

 

王维心中更加凄凉,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旧时在重阳节这一天有登高的习俗。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儿的植物,据说重阳节登高时将它插在头上,可以避邪。“总要”“手挽着手”表达了王维与兄弟们浓厚的感情。

既表达了王维对过去与家人一起欢度节日的怀念之情,又表达了他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重点句解析:“独在异乡为异客”中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景表达了出来,同时透露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一个“倍”字,真切地道出了诗人思乡情浓。因此,“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

 

天各一方:各在天底下的一个地方。形容相距遥远,很难相见。


由于篇幅有限点击阅读原文看全部教学内容及下载完整全册word试卷教案及全册PPT课件。或者:

复制 http://t.cn/R9loXWr 打开下载全册PPT课堂演示课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