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下册教材教法探讨与应用

青青老师1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1-04-30

语文

作文

数学

道德与法治

英语

物理

化学

音乐体育美术

地理

生物

历史

育儿

网校

【摘要】 

三年级是整个小学阶段的转折期,这个学段的学生个性差异明显,多动、意志薄弱、自控力不强而对数学产生畏难、厌学情绪,同时三年级教材对学生在计算、逻辑分析能力的程度上要求加深,本文根据实际教学工作中,针对三年级学生特点,探究、实践、总结出三年级数学课本教材分上下册分各单元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三年级数学 教材 教法

我是去年担任三年级1班的数学科任教师,发现这个年龄学段的学生心理上个性差异大、情绪不够稳定、自控力不强、上课多动不安心、部分学生因为一二年级没学好,计算能力差,因而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厌学情绪,成为学困生。这部分学困生在学习数学方面缺乏综合技能、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和经验、对数学缺乏兴趣、有强烈的自卑感、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差、理解语句、题意的能力差、思考的表面性、片面性。对此,我认真钻研教材、查阅大量资料,探索、实践、总结出以下适合三年级学段的数学教学方法,分册、分单元叙述。

三年级上册教法

第1单元 时、分、秒。

教学本单元,学生建立时间观念比较容易,难度较大的时间的简单计算和时间的经过计算,难点是学生对时间与时刻区分不清,造成计算不准确和单位标错,为此我让学生自制一个解决问题的工具:标有时刻的数轴,有了时间轴点,我们可以区分时刻和时间。时刻是轴线上的一个点。这意味着片刻。时间是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它对应于一个周期。同时,帮助学生在轴线的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从开始的轴数、结束时间、中间时间开始,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很容易地总结出“开始时间+中间时间=结束时间”。 结束时刻-开始时刻=中间经过的时间   结束时刻-中间经过的时间=开始时刻”, 结束时刻、开始时刻、中间经过的时间这三个量,已知任意两个量就能求第三个量。它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关键,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计算方法是:同一时间单位对齐,从低位加哪一位加60位,向前一位加一位;同一时间单位对齐,从低上升,哪一个不减少,向前一个借用一个;在标准加60降低。在计算过程中,我多次强调进率是60而不是以前的10,即:满六十向前一位进1,向前一位借1当六十再去减。把时间的计算转化成竖式计算后,大大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

第2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在本单元中,根据孩子喜欢动物的学生的特点,我用简短的语言告诉学生,中国有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王环境的意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根据三年级学段孩子动作好、好玩、好奇、注意力不稳定的特点,设计了"抢红旗"游戏来巩固练习,从而激活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教学和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第3单元 测量

我在教学这个单元的时候,注意了概念的建立,比如1毫米的知识。我让学生们观察1分硬币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以及12张纸的厚度。完全感觉到1毫米的长度。手臂的长度也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记忆,例如1米张开的手臂的长度、1米手掌的宽度、指甲的宽度和两个手指的距离1毫米细缝的宽度。这有助于估计,即使手头没有工具,我们也可以用四肢来估计。在单位进率上,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如果大单位对小单位在后面的数据加两个0,小单位对大单位在后面的数据去掉两个0。这样做,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得更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在学生了解长度和厘米、毫米和分米的基本单位的基础上学习。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一些活动让学生来测量。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认识到1毫米和1毫米的长度。

第4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本单元知识点并不难,但出现的计算错误千奇百怪,而且计算速度非常慢,很多学生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还有个别学生像一年级那样掰着手指算,效率很差。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一些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我引导学生经历个体先学,独立总结出算法再小组互学,分享自己归纳的方法最后抽生上台板演,进行全班教学,将算法完善。针对学生出现的相同数位对错、计算过程中忘加进位的一以及横、竖式结果不符等错误现象,我让学生在思与辩的过程中不断发生思维的碰撞,最后梳理出正确的计算方法。

第5单元 倍的认识

学生学习本单元是第一次接触“倍”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是比较模糊而又陌生的。因此,课前我仔细研读了教材和教师用书。为了使学生直观地掌握“倍数”的知识,形成对学生大脑的清晰理解。我认为生动的图像是最好的展示和交流形式。首先我从大量的图片开始。将形状与数字两种形式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图形,如蜻蜓、蝴蝶、小狗等。,让学生观察和比较,找出这两个数字之间的关系,然后引起新的知识,并让学生明白这两个数字之间有一种新的关系——多重关系。在设计实践中,我带了更多的学生,动手操作,运用摆一摆、画一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形式的动手操作来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表象,加深了理解“倍”的概念。

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在教学本单元前,我让学生先预习,寻找图中的信息,并根据有关的信息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把自己的算法板写到黑板上,让他们解释,当然,相当多的学生不知道为什么,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解释,强调计算,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计算方法。在进位乘法中,学生必须记住两位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在课堂上安排了口算。还要求学生们谈谈计算过程。(先再计算十位)并逐步改进本书的过程,使学生了解乘法的计算方法。加强口头交流,逐步取得突破。

第7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识别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判断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在课程开始时,我要求学生们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形的,哪些物体是正方形的。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我注意让学生谈谈如何找到它们,让学生了解各种探究方式。在巩固和深化过程中,我要求学生通过包围、拼、折、画等多种方式加深对矩形和正方形特征的理解。

第8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教学,我努力把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应用到课堂中,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体验,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积极探索,增强对分数的理解。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分饼”教学情境。明确“一半”是什么意思?从而引入新的数字来表达"一半",创设生活情境,强调"平均分",这是分数的基本特征。经过1 / 2的初步感知后,组织学生相互交谈理解。让学生体验折叠、绘画、写作、朗读等一系列活动,运用直观教学降低理解分数概念的难度。

第9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

教学本单元,让学生体验韦恩图,了解简单的知识集合、初步经验及其意义。借助于可视化图片,学生可以用集合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剪切、粘贴图片,绘制图片,计算过程,理解韦恩图的产生和各部分的含义。

三年级下册教法

第1单元 位置与方向(一)

教学本单元前,我先在班里统一做了调查,一些学生对于方向有粗浅的认识,一些学生一点基础都没有。因为方位比较抽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易学,我通过儿歌的方式让他们记方位,例如以下两首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下午放学,面向太阳,前面是西,后面是东,左面是南,右面是北。课堂上我带学生统一读熟这两首儿歌,回家又背给父母听。带领学生来到学校的操场,让他们分别面向四个方向站好,看看自己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分别有什么显眼的建筑物,这样他们就能灵活地记住当自己面向任意一个方向时,能非常清楚其他三个方向。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看一看自己家周围有什么建筑。做习题时,让学生在图上先标上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在平面图上,一般是规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图上一般规定给北方作一个标注,学生做每一个题时要先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第2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灵活运用于口语算术的一位数除法的新情况。估算对培养学生的数感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我向学生展示不同的估算方法。让学生明白,解决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它们是合理的,就可以采纳。让学生交流、总结求除数的近似数原理。一是接近除数,二是便于口算。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根据乘法与除法的相互关系,用乘法除法进行反向检查。

第3单元 复式统计表

教学本单元,为使学生学会看表、填表。在新课的导入中,我首先展示了单统计表,让学生尝试合并这两个单式统计表。在形成复合统计后,让学生找出该统计表格整体结构与单一形式的差异,从而提高学生对该表格的学习能力。竖条是什么意思?表中的每一个数据都显示了什么是数据,让学生详细解释如何获得复式统计表数据,如何避免错误和如何检查。最后,学生可以将复式统计表与单式统计表作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复式统计表的优势,学会使用复式统计表来统计数据。

第4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

本单元教学,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生活情境“邮递员送信”,既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又能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又及时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评价,让学生有了认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新知的环节中,又利用刚才创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事例中发现数学知识,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有数学。在学生自主探究口算方法过程中,对于学生反馈的各种口算方法,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选择最优方法记在心上。通过全班交流讨论哪种口算方法最好,从而小结出口算方法。在应用方法的巩固练习中,“50×40=200”是学生易犯的一个典型错误,通过让学生找错、改错,可以减少学生在今后计算中犯同样的错误。

第5单元 面积

在本单元中,我选取生活中和教室中的事物让学生先进行面积大小的比较。在出示课题后,给了学生一个问题提问: 1、面积是什么?2 . 什么是面积单位? 3 .它们有什么区别?通过观察数学书籍封面的大小与黑板的大小的比较,学生可以学会合理的说话,而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的表面积。在识别面积单位的过程中,通过拇指指甲表面的大小直观地识别出平方厘米。当学生发现生活面积约为1平方厘米时,学生很难进一步解释这个面积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小的。在平方米的教学中,我没有直接给出,而是让一个学生谈谈他的家庭有多少?这孩子回答得很好。“我家有128平方米。”其他所有的学生都大吃一惊。我追问:为什么惊叹?“他家好大啊?”简单的提问让学生感受到平方米是一个更高级的面积单位。问题并没有就此停止,我抓住课堂的动态生成,拉着另一个学生问:“老师说你家的面积是128平方厘米。你同意吗?”“不,它太小了。“。最后,让学生玩游戏。他们能站在一平方米的地方有多少孩子?上课前我在教室的地板上画了1平方米,让学生们尝试进去站,不仅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也是为了感受1平方米的面积。

第6单元 年、月、日

在本单元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看科教视频,使他们知道年月日是怎样产生的,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在讲授年月日的基本知识时,我首先让学生看一看,看一看,比较一下,当学生对月亮和月亮的记忆有拳头和童谣:一三、三、七和八十蜡,三十一天,帮助他们记住,这种内容很枯燥,但通过数手和儿歌,学生很快就会记住这一知识点。

在《制作活动日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生活中常见的日历进行介绍和欣赏。同时复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做好必要的准备,配合制作日历,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了解一些重要节日。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了导、学、做三合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第7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我的教学小数的识别、读取和写法限于不超过两位的小数。简单的小数加减原理,并结合小数计算。提倡计算方法多样性,让学生探索简单的小数加减算法。

第8单元 数学广角──搭配(二)

我依据情景图设计了搭配衣服的问题,自始至终,学生无意识地表现知识,自然地学习。内容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如衣服搭配、早餐搭配、电话号码选择、在生活前面搜索数字“0”。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意识协调与合作,理解新知识,发展数感,体验成功,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

 

除了在教材、课堂教学上狠下功夫,我还建立了班级微信群,与家长,与学生互动,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点缺陷,传送本册教材相应的知识点微课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给他们补漏。住校生没有微信,我就买了一个视频播放机,从网上下载1至3年级数学教材的知识点讲解的微课视频,装入播放机,借给数学基础差、学习有困难的住校生看,帮助他们把前面没学好的知识补上来,这样再学习新课就能听得懂,跟得上进度,学习数学才会有浓厚的兴趣,克服了厌学情绪。

荐读: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精讲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精讲


点击阅读原文看全部教学内容及下载完整全册word试卷教案及PPT课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