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政治必修4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1-04-30

语文

作文

数学

道德与法治

英语

物理

化学

音乐体育美术

地理

生物

历史

育儿

网校

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辩证关系: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方法论: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c.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②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③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①区别: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什么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P51)?②联系:a.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③方法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5、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6、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挥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知识导引

一、本课主要目标


1.了解意识的起源,理解意识的本质,懂得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理解意识的作用,懂得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正确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既要有高度的革命热情,又要具备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5.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


二、本课知识网络

三、疑难问题解析


1.意识的起源及意识的生理基础


(1)意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思维活动,动物的活动是一种本能活动。


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形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上帝赋予的,它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


(2)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没有高度发达的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动物的心理与人的意识的区别。


①二者的物质基础不同。动物的心理是动物脑的属性、机能;人的意识是人脑的属性、机能。


②二者的反映形式不同。动物通过感觉、知觉以具体形象的感性形式反映外部世界,是直接的,不需要语言;人的意识主要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即理性的形式反映外部世界,是间接的,离不开语言。


③二者反映的内容不同。动物反映外部世界是出自本能,是适应周围环境的结果,它的感性直观形式只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贫乏、肤浅、没有预见性。人类反映客观世界出自改造世界的需要,它的理性反映形式能深入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丰富、深刻、有预见性。


(3)正确认识“电脑思维”。


“电脑思维”是对人脑思维功能和思维信息过程的模拟,它与人类思维有本质的区别。


①“电脑思维”只是对人脑思维信息过程的模拟,是一个纯粹的逻辑过程;人脑思维除自学的过程外,还渗透有情感、意志因素,穿插有灵感、直觉、顿悟等过程。


②“电脑思维”的物质基础是机械的、物理的装置;人脑思维的物质基础是人脑。


③“电脑思维”没有自觉能动性、创造性,只能接受指令;人脑思维是人自觉进行的,有独特的创造性。


④“电脑思维”的过程是机械的、物理的过程;人脑思维的过程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


⑤“电脑思维”没有社会性,不会去探索模拟社会意义;人脑思维具有社会性,注重思维的社会效果。


【例题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不是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解析】A项错误,诗人的感受是基于现实的,是对客观事物有感而发。C项错误,审美活动虽然充满联想,但同样需要遵循认识规律。D项错误,它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观点,是唯心主义的。B项正确,“月是故乡明”是诗人的心理感受,它不反映月光的客观实际。答案为B项。


【例题2】被誉为“爱因斯坦以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的英国天体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说,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最终电脑将像人的大脑一样发达,甚至能够自行设计出新的“智能”电脑。这表明(  )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电脑能够模拟人脑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电脑与人脑的功能趋于一致


【解析】这是一道高考题。这段话的中心说的是“电脑”,而A项和C项强调的是“人脑”,故排除。再把B项和D项相比较,就比较容易判断出B项符合题意。答案为B项。


(1)解答此题,关键是审题。因为从选项来看没有什么明显的错误,那就要看材料反映的中心思想与哪一个选项最吻合。


(2)此题误选的原因在于做选择题时只看选项正误,不讲干肢对应。


(3)本题从另一角度又考查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这一知识点。


2.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1)意识的形成,不仅离不开人脑,还必须有被反映的客观存在。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但有了人脑并不等于有了意识。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因此,意识的源泉在物质,其内容归根到底来自于客观事物。仅有人脑而没有“一定的社会环境”、“客观存在的作用”,是不可能产生意识的。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2)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例题1】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表明(  )


A.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任何观念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解析】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来自客现存在。答案为C项。


【例题2】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说明(  )


A.想象是突发的  

B.想象是随意

C.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  

D.想象的内容是客观事物


【解析】因为想象是人的主观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以想象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它不是突发的,也不是随意的,A、B都不正确。人们把雪景想象成梨花开放,说明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诗句强调的不是雪景和梨花本身的客观性,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为C项。


3.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还要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预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3)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通过人类意识这只“思维的眼睛”,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认为,意识是一面镜子。这一观点承认了物质决定意识,强调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它又否认了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特点,把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等同于镜子对事物的直观反映,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例题】“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某市政府广开言路,首创了“信访民主听证评议制”。通过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该市政府决定不建大广场大工程,而是投资400万元治理小街小巷,大大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说明(  )


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B.意识是感觉的综合体现

C.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D.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解析】“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这个比喻,体现了意识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说人的意识都是正确的,故A项错误。意识不仅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还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过程,故排除B项。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故排除D项。答案为C项。


4.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不仅能够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还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动物没有自觉的意识,不懂得自己活动的意义,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因而,它们既不能认识世界,也不能改造世界。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


【例题1】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诗词、音乐、舞蹈,雕塑、园林等都讲求“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这种情景交融的境界往往使人回味无穷。据此回答第(1)~(2)题。


(1)意境最充分地体现了(  )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C.社会和个人的统一  

D.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2)意境不是意和境的简单相加,而是意与境谐,并在此基础上生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韵”。例如,唐代诗人、画家王维《雪中芭蕉图》将夏日的芭蕉和雪景画在一起,产生出独特的美感。这表明(  )


A.艺术创作是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B.艺术创作不需要反映现实生活

C.艺术创作不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D.艺术创作纯属人的主观创造


【解析】(1)根据材料对意境的解释,意境是意识和物质世界的统一,也就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答案为A项。


(2)艺术创作是对现实生活、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但不能说其纯属主观创造,所以B、C、D都是错误的。答案为A项。


【例题2】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这是因为(  )


A.意识可以改造客观事物

B.意识的能动作用使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

C.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解析】因为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造客观事物,A项错。正确的意识发挥能动作用才能使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B项错。错误的意识也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只是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C项错。答案为D项。

【例题3】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界原来不存在、单靠自然力量也不能产生的事物。这个观点(  )


A.是正确的,因为它指出了主观能动性的一个表现

B.是正确的,因为它全面指出了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C.是错误的,因为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自然界的客观性


【解析】题干所说的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的具体表现。这种改造不是对自然物客观性的否定,而是以客观存在的自然物的属性为前提的。B项认为全面指出了人与物的区别是不正确的。C、D项判断是错误的。答案为A项。


5.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按客观规律办事。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①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要按规律办事,首先要了解规律、懂得规律,还必须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具体地把握规律,这都要求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要按规律办事,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规律是客观的,它不能被创造和消灭,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规律的客观性,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对规律的掌握程度。只有尊重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正确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统一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不尊重客观规律、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借口尊重客观规律,否定主观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


【例题1】科学家关于日食和月食的预报一再被实际观测的结果所证实。这表明(  )


A.自然现象与人的活动有一定的联系

B.人的认识能够对客观事物产生重大影响

C.人能够认识和掌握规律

D.成功的预测取决于事物本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能够认识和掌握规律”的理解。“预报”被“证实”,说明“预报”正确,即认识正确,故选C项。A项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题意,但不如C项准确。B项不合题意。D项错误。答案为C项。


【例题2】“揠苗助长”,其结果事与愿违。这说明(  )


A.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作用

B.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规律

C.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D.人们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揠苗助长”违背了生物生长规律,没有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故选C项。A、B、D三项均是错误的。答案为C项。


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


(2)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指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3)二者的联系。


二者都是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都把客观存在作为观察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讲的是主观思想和客观实际的关系,强调主观符合客观,思想符合实际;实事求是讲的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要求人们按客观规律办事。


第二,前者侧重于物质决定意识,后者侧重于规律的客观性。


【例题】某地农民过去以为多施肥就能提高产量,存在盲目施肥的现象。现在,他们根据耕地的地力、肥力、肥效和作物需肥情况精确设计配方,科学施肥,效果显著。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认识要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C.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D.做事情要从实际出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耕地的地力、肥力、肥效和作物需肥情况实行配方施肥,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故选D项。A、B、C三项与题意不符。答案为D项。


本课测评

一、选择题Ⅰ(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针对我国经济运行出现的投资过热现象,中国人民银行在2007年一年内六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央行的这一决定说明(  )


①物质决定意识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③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④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必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这表明(  )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作用

D.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人民日报》载文指出,科学发展观广泛借鉴人类文明进步成果,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赋予发展观以新的时代内涵。这表明(  )


A.思维和存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B.物质决定意识

C.意识是本原的,意识决定物质  

D.思维具有决定作用


42007年10月18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山西省清涧县王家河乡一个与羊待在一起达六年之久的“羊孩”。另据文献记载,在印度曾多次发现小孩被母狼叼走,并在狼群中长大的事例。由兽类哺育成长的“羊孩”、“狼孩”等虽为人所生,但是他们长期脱离社会,因此并没有形成人的意识。这表明(  )


A.“羊孩”、“狼孩”的脑子虽是人脑,但意识不一定是人脑的机能

B.意识是大脑的产物

C.意识并非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意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目前,人类已制造出了“基因鱼”、“基因猪”等新型物种,将来还会有意识地制造出更多的物种。可是,如果没有现已存在的物种,没有遗传物质染色体上的基因,没有基因变化的规律,新的物种是不可能被制造出来的。据此回答第5~6题。


5.上述材料充分说明(  )


①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越来越弱 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③自然界是客观的 ④意识的反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6.人们可以通过生物工程创造出新的物种,这表明(  )


A.人们可以创造物质  

B.新的物种产生于人的意识

C.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  

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我国著名科学家严济慈在回答发展科学、做学问的主要经验时,经常说“敢于好高骛远,善于实事求是”。据此回答第7~8题。


7.从哲学上看,敢于“好高骛远”是指(  )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制约

C.不切实际的幻想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


8.上述两句话结合起来就是要求我们(  )


A.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B.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C.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D.办事情必须尊重客观条件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嘲笑“杞人”是“天上本无事,庸人自忧之”。一份由气象学家公布的当今“天”的状况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210亿吨二氧化碳排入大气中,有50亿吨矿物变成燃料粉尘、有毒气体滞留在大气中,从而导致全球温室效应加剧,出现酸雨等异常气候。据此回答第9~10题。


9.“杞人”的错误在于不懂得(  )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可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D.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10.今日之忧“天”不再是无稽之谈了。这是因为(  )


A.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

B.事物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C.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D.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1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从(  )


A.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C.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  

D.万事万物的总和


二、选择题Ⅱ(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符合题意。)


122007年年初,台湾省南部海域地震造成海底光缆大范围严重损坏,中国电信部门在第一时间启动了海底电缆故障应急预案,使用机器人潜入海底排除故障,使得通信得以恢复正常。使用机器人排除海底电缆故障的事例表明(  )


A.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认识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B.机器人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工制造物

C.人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机器人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

D.机器人可在某些功能上超越人类


13.我国原生的龙,其形象是由远古的图腾崇拜演变而来的。据民俗学家研究,龙原本的形象是一个强大部落所崇拜的蛇,后来这个部落逐渐征服了其他部落,并把其他部落的图腾形象的一部分,如鱼的尾巴、鹿的角等也加入到本部落的图腾形象之中,最后,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龙的形象。这表明(  )


A.想象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不遵循认识规律

B.想象是不依赖于事实的主观创造

C.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D.想象具有主观创造性和自觉能动性


142005年11月11日,北京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诞生了。“福娃”的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它们的造型融入了鱼、大熊猫、奥林匹克圣火、藏羚羊以及燕子的元素。这说明(  )


A.抽象的艺术造型设计可以不遵循认识的规律

B.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C.艺术作品是不依赖于原型的主观创造

D.艺术创作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15.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人们一直想知道孔子究竟长什么样子,但孔子的真实形象现已无从查考,于是后人根据历史上的记载加以揣摩,画出了一些不尽相同的孔子像。2006年9月23日,中国孔子基金会正式推出“孔子标准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响和争议。面对公布的“孔子标准像”,有人说像,有人说不像。这表明(  )


A.人们的意识对对象的反映具有主观特性

B.人们认识对象的过程就是创造对象的过程

C.“孔子标准像”的像与不像并无客观根据

D.“孔子标准像”是一种有一定历史根据的艺术再现


三、简答题


16有这样一个实验:在火中放置一根香蕉,人用杯子从附近的水缸中取水灭火后拿出香蕉来吃,猩猩很快学会了。当人把水缸放到猩猩经常玩耍的小河对面时,人们发现猩猩并不会从身边的河中取水,而是仍走过小桥,从水缸中取水灭火。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出,猩猩并不知道水缸里的水和小河里的水都是可以灭火的。


(1)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2)为什么猩猩会有与人不同的行为?


17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人们对和谐文化的认识是如何体现意识的作用的。


四、辨析题


18200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是我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


辨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从科学发展观出发。


19只有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才具有反作用。


五、分析说明题


20我国北方某地,虽然林地、农地、水资源丰富,但由于生产方式和农业科技落后,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产业优势。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经过调研,制定发展规划,实施优惠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和农民加大投入,重点抓好优质经济林开发、淡水鱼养殖及深加工、大豆稳产高产这“一树、一鱼、一豆”三大农业科技项目,开发高产、优质、高效特色产品,并推进产业化经营,形成优势产业链,发展现代农业。


结合这个事例,说明发展现代农业要从实际出发的哲学道理。


21奥运会是全球体育盛事,是主办国向整个世界展现自身风貌的机会。“世界给我16天,我给世界5000年”──2008年奥运会的熊熊圣火要在北京燃烧16天,北京将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化,为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精神增添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内涵。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说明如何通过北京奥运会充分展现中华文化。


22某县地处内陆,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改革开放以来,为发展本地经济,县政府多次组织干部和群众学习经济理论,并到周边较为发达和东部沿海地区参观考察,逐渐摆脱了“左”的思想的束缚和“等、靠、要”思想,确立了“主攻加工业,大力发展农业”的新思路。对发展经济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允许看,不争论,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提倡大胆试,要敢为天下先。该县兴办了全县历史上第一个外资企业,对县里唯一的中型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对一些长期亏损、产品又无市场的小型国有企业或实行停产,或出售。该县还大力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鼓励不同经济成分之间实行联合、兼并。依据县情,发展特色农业,发展了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储藏、保鲜、运输业。目前,该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该县在发展经济中是如何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


六、案例探究题


23法国一家报纸举办智力竞赛,题目是:如果法国的卢浮宫失火,只允许抢救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获得金奖的答案是:抢救离窗口最近的那幅画。


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说明这一答案好在哪里。


点击阅读原文看全部教学内容及下载完整全册word试卷教案及PPT课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