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要点复习提纲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1-04-30

语文

作文

数学

道德与法治

英语

物理

化学

音乐体育美术

地理

生物

历史

育儿

网校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整理(精编)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

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客观唯心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直接理论来源: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从“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地吸取)]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①毛泽东思想及其精髓与活的灵魂

②邓小平理论及其主题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本质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理解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及认识规律对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辩证关系: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方法论: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角度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及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什么是联系?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方法论意义:客观性——切忌主观随意性。多样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3、整体和部分的含义、关系及其把握二者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作用。


4、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


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什么是发展?(即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的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3、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把握这一观点有何意义?


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2)它在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3)社会领域内的新事物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2)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3)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意义: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既要充满信心,鼓励、支持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接受挫折与考验。


4、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相互关系:(1)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4)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5、把握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的意义


做好量的积累,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什么是矛盾?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才能历经风雨,又见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方法论意义: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变化的。方法论意义:(1)应该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2)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相互联系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辨证否定观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辨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辨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它要求我们注重发展,注重变化,敢于创新。


3、为什么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可以比较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加以理解)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理解推动社会运动、变化、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


3、比较并理解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不同表现及解决方式阶级社会:

主要通过阶级斗争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只能通过改革解决。


※4、了解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



※5、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想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6、理解什么是人的价值,掌握评价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准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7、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思考并深入体会价值观的选择与人的幸福之间的关系?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8、联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等相关知识,明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9、懂得劳动及奉献对人生的意义


创造价值,体验幸福:在劳动中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体验人生幸福。


※10、思考为什么强调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是不可能的。


11、理解自我砥砺是一种人生的修炼,是抗挫折,抵诱惑的能力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


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4、哲学派别一览表



5、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①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6、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因此,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原理: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意识的本质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2)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总之,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四、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五、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 


(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2、重要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怎样做到: 


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七、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3、基本形式:


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


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八、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注意】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九、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1)原理: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②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注意】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联系是具体、有条件的。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


3、联系的客观性:


(1)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


①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


(1)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2)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1)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区别:


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方法论:


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


①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②当部分以有序、优化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③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小于各部分功能的之和。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①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②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①内容: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的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并不完全一样。

 

第八课  唯物辩证的发展观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


①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原因:


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


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因: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此,新事物的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总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3)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区别: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联系: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②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3)方法论要求:


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坚持适度原则。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1)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注意】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含义:


A.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②关系:


A.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方法论:


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


(1)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


(1)辩证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2)应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注意】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特殊性包含普遍性,而非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3.“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抓好典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举一反三、先“试点”后推广,是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体现。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3)方法论: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含义: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3)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抓“主流”,同时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


(1)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4)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1)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原理:


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又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原理:


①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对于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有走向衰落和灭亡。


②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2、创新的作用


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解析: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但这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


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②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③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5、价值与人生价值


(1)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2)人生价值:


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社会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此每个人理当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回报社会,满足他人。一个人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


②人生的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③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6、价值观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


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在生活中,我们都要面对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的的问题,选择正确,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努力的方向、行为的态度、方式和结果也就不同。 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在面对公义和私利、生与死的冲突时作出的不同选择。


不同的幸福观、家庭观和恋爱观,也决定着人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的基本态度、思维方式和行动结果。 


总之,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我们应该树立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注意】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先进与落后之分。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导向作用。①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非科学的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消极的阻碍作用。


②正确的价值观能指导人们积极、健康地生活,引领人迈向光明而美好的人生路途;错误的价值观则会使人误入歧途,让人容易滑向个人主义的泥沼,容易与平庸和苟且为伍。


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和主体性特征。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


(1)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的价值追求。


8、如何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社会利益的关系)


(1)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2)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3)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4)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没有发生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和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解析】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2)不同的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各不相同(主体性)。


①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


③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9、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10、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原理


(1)原理: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2)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既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同时又要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11、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1)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从而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当代,只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创造自己永恒的价值,才能铸就无愧于时代的辉煌。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看全部教学内容及下载完整全册word试卷教案及PPT课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