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知识点
语文 | 作文 | 数学 | 英语 | 物理 |
化学 | 地理 | 生物 | 历史 | 育儿 |
音美 | 道德与法治 | 中学生辅导 |
1、自然界的水循环
(1)关系:从水的运动和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2)陆地水体类型及相互补给关系
陆地水体主要包括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及冰川水等类型,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如下图所示:
思考:河流与湖泊之间的互补关系与河流的汛期和枯水期有何对应关系?
提示:河流汛期时,河流水补给湖泊,如图2;河流枯水期时,湖泊水补给河流,如图1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类型
类型 环节名称
海上内循环 A蒸发,B降水
海陆间循环 A蒸发,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G地下径流,H下渗
陆地内循环 D降水,I蒸发,F植物蒸腾
(2)水循环的意义——四个关键词
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联系”——海陆间的主要纽带。
④“塑造”——地表形态。
考点一.河流的补给类型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和地质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变化示意图节
雨水补给 多雨季节 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和年际变化 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气温高低、积雪储量、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主要在夏季 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水补给 全年 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地下水补给 全年 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2.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
一条河流往往有多种补给形式,判断其最主要的补给形式主要是分析径流量的变化特点。
(1)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雨水补给
气候区 补给时间 径流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全年(年雨) 流量大,径流量季节变化不大
季风气候区 当地夏季(夏雨) 夏汛,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热带草原气候区 当地夏季(湿季) 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地中海气候区 当地冬季(冬雨) 冬汛,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2)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冰雪或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①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气温回升——春汛——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季节变化较大。
②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气温最高——夏汛(冬季气温在0 ℃以下,河流出现断流)——河流径流量小,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季节变化较大。
(3)河流流量稳定——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
①湖泊水补给:对湖泊以下河段起调节作用,延缓并削减洪峰。
②地下水补给: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来源,与河流有互补作用。
考点二.水循环
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特点
水循环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其主要环节和特点可列表总结如下:
主要环节及示意图 特点 例证
海陆间循环 是最重要的循环,又称大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长江参与了海陆间循环的地表径流输送,夏季风参与了水汽输送
陆地内循环 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
海上内循环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的热量输送有着重要意义 海洋上的狂风暴雨
2.“三看”法判断水循环的类型
一看发生的领域:位于海洋上、陆地上还是海洋与陆地之间;二看水循环的环节:海陆间循环参与的环节最多,陆地内循环比海上内循环多植物蒸腾这一环节;三看参与水量的多少:海上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少。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
人类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2)影响地下径流
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
(3)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等。
(4)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5)影响下渗,如城市地面的硬化、植被的破坏、植树造林等措施都会影响地表水的下渗。
考点三.河流的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
1.河流特征的分析方法
河流特征包括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
(1)河流的水系特征
水系特征要素 影响因素 对航运的影响
主要包括河流的源地、流向、流程、支流(多少、形状)、流域面积、河道特征(宽窄、深浅、曲直)等 河流水系特征主要取决于流域的地形特征,如河流的流向、水系的形态与地形密切相关。流经山区的河段比较窄,而平原区河段往往比较宽,曲流发育 河道宽而深,流速平缓,支流多,流域面积广,对航运有利
(2)河流水文特征即水情,主要包括流量、流速、水位、汛期、结冰期、含沙量以及特殊水文现象(如凌汛、断流)等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水文特征要素 影响因素 对航运的影响
流量 河流流量大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量与流域面积的大小。一般来讲,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流量越大;河流流量的时间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方式 水量大,流量平稳,汛期长(水深),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含沙量小(淤泥少),对航运有利
水位 包括丰、枯水位时间,汛期长短等,主要与补给方式和河道特征有关。河流在主要的补给季节处于汛期,水位高。河流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河道的宽窄、深浅影响水位的高低
含沙量 与流域内植被覆盖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一般来讲,地形坡度越大、地面物质越疏松、植被覆盖率越低、降水强度越大,河流含沙量就越大
结冰期 最冷月平均气温>0 ℃,无结冰期;最冷月平均气温<0 ℃,有结冰期,且低温时间越长,结冰期越长(有结冰期且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可能发生凌汛)
流速(水能) 取决于河流单位长度内的地势落差的大小,落差大、流速快,且河流年径流量大,则水能丰富
(3)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①破坏植被: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含沙量增加。
②植树种草: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含沙量减少。
③硬化城市路面:增加地表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④铺设渗水砖: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河流水位平缓。
⑤修建水库:对径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平稳;减少水库以下河段河流含沙量。
⑥围湖造田: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
2.河流水系、水文特征的应用分析
(1)根据河流的水系特征判断地形
①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河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例如,在图a中,根据河流的干流与支流之间成锐角的方向可以判断出,河流的流向是由北向南,进而可以判断出该地区的地势是北高南低。
②根据水系特征可判断地形类型:向心状水系,地形为盆地(如图b);辐射状水系,地形为山地(如图c);若河流平行排列如图a所示,则地形特征为山河相间分布。
③根据河床宽度判断地形:若河流河床较宽,则说明该河流经平原地区,一般流经平原地区的河流比较弯曲。
(2)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判断地理环境特征
①含沙量大,说明上游植被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严重,如黄河。
②若河流有结冰现象,说明最冷月平均气温<0 ℃,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③若河流出现两次汛期,一次是春汛,另一次是夏汛,说明该河流春季受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可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等地区。
习题精练
(高考大纲全国卷)在太行山南段东麓相邻的两条间歇性河流上分别建有甲、乙水库,它们的汇水面积大体相等。2009年雨季,乙水库入库水量912万立方米,甲水库却几乎没有入库水量。据此完成1~2题。
1.甲、乙两水库上游流域( )
A.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B.自然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
C.降水集中于7、8月份
D.位于半干旱地区
2.2009年雨季,甲水库无入库水量是因为其流域( )
A.几乎没有降水
B.植被截留降水
C.降水大量下渗
D.人工拦截径流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将甲、乙两水库所在流域放在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北的大背景上加以综合考虑。第1题,太行山南段东麓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且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夏季多雨,雨水是此地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故A项错误。甲、乙两水库上游流域自然植被应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故B项错误。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区7、8月份受锋面雨带影响,降水丰富,形成雨季,故C项正确。该地区位于半湿润地区,故D项错误。
第2题,甲、乙两水库都处于雨季,不可能乙水库所在流域降水很多而甲水库所在流域降水很少,故排除A项。植被截留降水和降水下渗只能是雨水的一小部分,不可能造成无水入库的现象,故排除B、C两项。甲水库所在流域的降水可能相对较少,流域内径流量小,加之人工拦截径流储水,导致甲水库无入库水量,故选D项。
答案:1.C 2.D
(2016·高考全国卷丙)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3~5题。
3.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4.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5.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解析:第3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类似于水库的调节作用;雨季植被可以将吸纳的降水转化为地下水,旱季地下水补给河流水,使得河流径流量变化较小。植被遭破坏后,涵养水源功能变差,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坡面径流,转化为地下水的比例降低。降水变率大小和植被状况关系不大。河道淤积不会造成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
第4题,降水量增加与否与植被变化关系不大,主要和大范围的大气运动有关;植被恢复后,植被涵养水源功能加强,降水下渗比例增加,坡面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由于植被增多和地下水增多,蒸发(腾)量增加。
第5题,由于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在植被恢复后,坡面下渗量增加,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地下水,通过地下水的形式补给河流。从图中透水岩层和不透水岩层的倾斜情况来看,更多的坡面降水通过地下水补给到乙河流,所以乙河流流量增加;由于植被恢复,降水转化为地下水的比例增加,而地下水并不是都补给地表河流,所以甲、乙两河流的流量总体减少。
答案:3.B 4.C 5.D
(2016·高考全国卷甲)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下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6~8题。
6.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
A.1~3月B.3~6月
C.6~9月D.9~12月
7.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
A.径流量增大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D.河床展宽
8.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解析:第6题,据图可知,从甲到乙河床抬高,泥沙淤积强度大于河道被冲刷强度;结合文字材料可知,河床泥沙淤积主要发生在枯水期,位于浙江东部的该河流枯水期出现在9~12月,此时段海潮携带的泥沙在河道淤塞,使河床逐渐被抬高。
第7题,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段的汛期径流量减小,使河道被冲刷的强度减小,河道中泥沙的沉积作用使泥沙积累,河床不断抬高。
第8题,结合上题结论可知,水库建成后,由于泥沙淤积,河床不断抬高。为应对由此而产生的各类问题,需要对河道泥沙的沉积作用进行控制,而河道沉积的泥沙主要由潮流从海洋中带来,故在河口建设水闸的主要作用是控制泥沙进入河道。
答案:6.D 7.B 8.A
自然界的水循环 课件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看全册视频下载课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