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全册教学设计(可下载Word文档打印)
目录
4 庆祝旧历元旦 林语堂
写作 学习仿写
口语交际 应对
第二单元 阅读
5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朗读课文 | 视频精讲 |
写作 说明的顺序
综合性学习 倡导低碳生活
第三单元 阅读
9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朗读课文 | 视频精讲 | 名师精讲 |
10 小石潭记 柳宗元
朗读课文 | 名师精讲 | 微课精讲 |
11 核舟记 魏学伊
朗读课文 | 名师精讲 | 视频精讲 |
12 《诗经》二首 关睢 蒹葭
关睢 朗读 | 蒹葭 视频 | 视频精讲 |
写作 学写读后感
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
名著导读《傅雷家书》:选择性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式微《诗经 郯风》
子衿《诗经 郯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望洞庭赠张丞相 孟浩然
第四单元 活动 探究
任务一 学习演讲词
13 最后一次讲演 闻一多
朗诵课文 | 视频资料 |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朗诵课文 | 名师精讲 |
15 我一生中的重要决择 王选
16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顾拜旦
第五单元 阅读
17 壶口瀑布 梁衡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马丽华
19 登勃朗峰 马克吐温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 阿来
写作 学写游记
口语交际 即席讲话
第六单元 阅读
21 《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2《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大道之行也
23 马说 韩愈
朗诵课文 | 名师精讲 |
24 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卖炭翁 白居易
写作 学写故事
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
名著导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和做笔记
课外古诗词诵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送友人 李白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精品推荐:
教学设计
1 社戏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它就是——戏曲。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
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目标导学二:把握线索,概括文章事件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
明确:(1)线索:看社戏。(2)七件事:①随母归省;②钓虾放牛;③戏前波折;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月夜归航;⑦六一送豆。
2.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
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三次波折:
①叫不到船;
②不准和别人去;
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
①八叔的船回来了;
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
③双喜写包票。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目标导学三: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1.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例如本文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都非常有特色,请分别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景物描写:
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里从嗅觉、触觉、视觉角度写两岸的景物和月色,描绘了一幅水乡月夜美景图。
②“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表现了“我”去看社戏时急切、激动的心情。
人物描写:
①“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运用“点”“磕”“退后”“上前”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②“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通过对阿发的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他的善良淳朴、憨厚无私。
2.文章在记叙的过程中并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渗透渲染着“我”的心情,请概括“我”看戏前后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明确:看戏前的波折:盼望→难过、沮丧→欢喜→急切、激动
看戏中感受:高兴、愉悦→失望
看戏后归航偷豆:轻松愉快
教师总结: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往往是综合运用,穿插使用的。描写可以使文章更生动饱满,议论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是一种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的表达方式,这种把强烈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之中,使感情同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议论融合在一起而自然流露出来。我们写作文也要注意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三、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说《社戏》的故事情节和表达方式。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社戏》中提到的人物的形象,品味童真童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分析言行,概括人物性格
1.这篇小说人物众多,谁是贯穿始终的人物?谁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明确:贯穿始终的人物:“我”;主要人物:双喜。
2.结合双喜的言行分析其性格特点。
明确:
(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
(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时,双喜大声打包票——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
(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表现双喜考虑周到;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5)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
(6)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3.六一公公是怎样的一个老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从以下方面可以看出:
①“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②“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
③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表现六一公公好强。
④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热诚。
4.阿发和桂生在偷豆一节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
明确:阿发憨厚、无私。桂生机灵、勤快。
目标导学二:揣摩语句,感受童真童趣
本文的语言生动、简练、幽默,处处蕴含着童真童趣,仔细揣摩文中相关语句段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1)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明确:“是”加重语气,三个“了”表达了“我”无可奈何的心情。想象听到锣鼓声,更加突出“我”对看社戏的渴望心情。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明确:“轻松”“舒展”与上文的沮丧、失望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3)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明确:“支撑”真实地写出了“我”的困倦,但“我”却“仍然看”,反映了“我”既觉得无趣,又不甘心就此回去的心理。
(4)品评“偷豆”一节,感受小伙伴们的天真纯朴。
明确: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偷”中凝结着小伙伴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义上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性”,而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目标导学三:拓展对比,探究思想情感
1.“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怎样理解?
明确:这句话作为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其实那夜的戏并不怎么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罗汉豆,作者怀念那夜的戏和豆,实际上是怀念平桥村的朴实、勤劳、聪慧的小伙伴们和有趣的生活。“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对比《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对作者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体会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资料链接:鲁迅作品《社戏》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写“我”在北京看过的两次戏,一次是在北京的戏院,戏院里嘈杂、拥挤、混乱的环境让“我”非常的厌恶。另一次是募集水灾捐款,因为捐款的方式是买戏票,因此机缘巧合的又看了一次戏,但却遭遇尴尬,没有看完便离了场,两次看戏给“我”的感觉都是不好的。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我”儿时在赵庄看戏的感受和经历。
明确:地点不同:都市和乡村;心情不同:沉重压抑与轻松自在。通过前后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故乡的风景、人情美的怀念,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课上引导学生阅读思考,不给学生太多限制,重视理解体验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感知文章。思路清晰,教学重难点突出,引导学生思考感悟的环节做得不错。
不足之处
由于文章记载的故事距离现在时间久远,部分细节学生感受不深,在这方面需要更进一步地做足课前预习工作。
2 回延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运用比兴手法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诗成功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方法。
2.指导诗歌的朗读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诗人对党、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的深情。
2.向延安人民学习,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诗歌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出修辞句并品味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2.学习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及比兴手法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3.体会诗歌运用大量的口语和具有陕北地方色彩的话语的表达效果。
教法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语言揣摩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贺敬之 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二、写作背景:
“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三、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划线字的字音。
搂定(lǒu) 白羊肚手巾(dǔ) 糜子(méi)
黍类(shǔ) 油馍(mó) 气喘(chuǎn)
一盏盏( zhǎn ) 登时( dēng )
脑畔( pàn ) 眼眶( kuàng )
2.解释下面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
(2)糜子:一种子实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3)脑畔上:这里指窑洞的顶上。
(4)鸡毛信: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5)赤卫军:即“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四、朗读课文,理清思路结构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3)会亲人,欢聚话今昔
(4)逛新城,旧貌换新颜
(5)赞延安,圣地大贡献
第二课时
五、理解诗歌,学会批注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无法控制内心的激动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对母亲延安的眷念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夙愿已偿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宝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登山凭眺,可纵观圣地全貌。“只有登上宝塔山,才算真正到了延安”。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拟人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欢迎场面的热烈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一、回延安:
阔别10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的兴奋和喜悦
一开头,兴奋快乐的情感就像强有利的大手把人 牢牢抓住!接下去,那些具体而带有强烈特征性的句子,把眼前的景色和人物带到我们的跟前、心上来!真象一个久客他乡的游子一旦回到了故乡。延安啊,这革命的摇篮,这伟大的“母亲”,诗人带着多少情意倒入了你的怀抱!
——臧克家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比兴手法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养育之恩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
兴——先从别的事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委婉含蓄,寓意深远,文已尽而意有余。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火热的战斗和学习的生活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党的培育之恩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对母亲延安的怀念和感激
天南海北想着你……
二、忆延安: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感激,怀念)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选择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事物,渲染气氛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
——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 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
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比喻、夸张
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滔滔不绝、唾沫横飞的热烈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渲染)
三、话延安:
描绘与亲人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夸张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比喻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排比、拟人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拟人、比喻
母亲延安换新衣。
四、看延安:
描绘了延安新貌,赞美10年来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
杨家岭的红旗啊
高高的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从延安向全国扩展的大好的革命形势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回顾延安历史,延安人民前赴后继,似滚滚延河水不断向前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夸张的手法,再次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眷念之情
五、颂延安:
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美好的明天
六、总结课文
思路结构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3)会亲人,欢聚话今昔
(4)逛新城,旧貌换新颜
(5)赞延安,圣地大贡献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逛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七、归纳艺术特色
信天游
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它的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通常为两句一段,长度由一段至几十段不等。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句中多用叠字句。修辞上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歌手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有时旋律上稍加变化。
采用多种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对偶、借代
把诗歌的内容表现得形象、生动,
而且把作者的感情表现得亲切、热烈
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又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夸张的写法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图为今日延安街景)
鲜明的地方色彩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八、布置作业
诗人善于运用拟人描绘景物抒发感情,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唱、笑、招,都是写动作神情的,这里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请你仿照本文的写法,也运用拟人手法,写一段文字,1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回延安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3)会亲人,欢聚话今昔
(4)逛新城,旧貌换新颜
(5)赞延安,圣地大贡献
3 安塞腰鼓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从中领悟中华儿女的英武精神。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3、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并将这种精神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中,成为学生改变自我现状的精神动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文章的朗读、分析揣摩,感悟文章的主旨与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师生共同欣赏《安塞腰鼓》视频,谈感受。了解安塞腰鼓。
你们知道中国的“腰鼓之乡”是哪里吗? 陕北的安塞
了解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二、相关资料
1.刘成章,生于1937年,陕西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安塞腰鼓起源于春秋以前,原有迎神驱邪之意,后来发展为民间舞蹈,新年一过,冬闲的农民便以打腰鼓为乐,逐渐成为习俗,继而发展成文艺表演。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的象征。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角号,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三、检查预习
瞳(tóng )仁 羁绊(jī bàn ) 颤栗(zhàn lì ) 蓦(mò )然 恬(tián )静
冗(rǒng )杂 戛( jiá )然 磅礴(páng bó )亢(kàng )奋 烧灼(zhuó )
晦(huì )暗 骤( zhòu )雨 辐( fú )射
四、朗读指导
朗读课文,体会全文语速、语调的变化。
1—4自然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表演前安静中蓄积力量的特点。
5—27自然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28—30自然段:语速舒缓,语调轻柔,表现腰鼓表演结束后场面寂静的特点。
请找出段中精彩语句,谈谈自己怎样通过美读来体现句子的气势和情感。
例:第7自然段
本段描写安塞腰鼓表演开始时那种 壮阔、豪放、火烈 的场面、赞颂了 那股喷涌而出的、不可扼制的生命力 。因此,“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三个短句要读得 简洁有力;“骤雨一样……强健的风姿”这组排比句要用 急促的、富有跳跃性 的节奏,来表现腰鼓场面的 火烈、豪放、动力十足 ;最后,“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要读出对腰鼓场面,对人的生命力的 赞美 之情。
例:第25、26、27段
写腰鼓表演达到了高潮,要把短句“愈捶愈烈!”的三次反复和一切都在“交织!……升华!”读得 简洁有力、铿锵激越 ,使人体会到:腰鼓表演达到 高潮 ,人的生命力被尽情释放,生命的一切在这释放中得以超脱和升华。
五、理清文章结构
表演前(1—4) 安静人的安静
表演中(5—27)亢奋 简洁有力铿锵激越 以动衬静 对比鲜明
表演后(28—30)寂静 没有声音时的寂静 前后呼应
找出文中标志文章脉络的语句,并探究其作用
“好一个安塞腰鼓”
作用:这句话反复出现了四次,使文章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感情到达高潮。
找出揭示安塞腰鼓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的一句话: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课文第12自然段)
第二课时
六、合作探究,理解文本
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
“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3、多水的江南为什么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4、“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
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 有声写无声,将后生们搏击完毕,凝气喘息的心态展露得淋漓尽致。
七、讨论主题
(1)文章的主题: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
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歌颂阳刚之美。
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的生活、表现。“遗落了一切冗杂”,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
(2)黄土高原的性格:朴实、粗犷、开朗
安塞腰鼓舞姿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烈
(3)哪段用的反义词最多?找出来并谈谈它们的作用
冰冷—燥热 恬静—飞溅 困倦—亢奋
作用: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安塞腰鼓舞姿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烈
七、学习句式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和反复,请找出有关句子,体会其作用
排比的运用
1、句子内部排比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2、句与句之间排比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3、段与段的排比
写虚:借助联想想象表达主观感受。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层层推进,一气呵成)
归纳写作技巧
1、铿锵的短句。
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2、激昂的排比。
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一气呵成,气势磅礴。表现气势的同时渲染了形象。
3、疾猛的节奏。运用反复
内容表达更激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八、揣摩句子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运用排比和比喻,用层出不穷的美好想像和联想,来描绘鼓声,思维大开大合。气势恢弘。
2.“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碰撞”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鼓声的力度。“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运用比喻,写出了沉重的鼓声清楚地回响在山崖之间,似乎山崖也被敲出了强烈的鼓点。三个“隆隆”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音的效果。
3.“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遗落”表现观众在这鼓点中不自觉地遗忘和放弃了一切繁杂的思绪,情不自禁地与之产生共鸣;运用比喻,形象传神。
4、“隆隆”在文中的作用?
它模拟鼓声的回响,重叠使用是为了形成排比句式,突出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还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渲染它的奇特效应。
5、“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请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作者认为西北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西北人民为改变西北的落后面貌而奋力搏击,相信西北的重生会很快到来。
6、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在今天,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西北好像落伍了。
作者为什么这样深情地歌颂这片土地?歌颂什么?——“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困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腾,终有一天会喷发的。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
九、品读场面描写
宏伟的场面(5-13)
雄浑的声响(14-17)
击鼓的后生(18-22)
奇丽的舞姿(23-27)
小结
这是一篇描写抒情性散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场面描写,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这是生命和力量的宣泄,这是人情和自由的挥洒,这是中华民族和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文明、一种文化。
我们品读了文章主体部分,领略了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了安塞腰鼓的意蕴;又分析学习了由写实到写意的艺术描摹手法。
十、延伸联想
结合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具体谈谈这股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华民族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我们的民族虽然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和磨难,太多的束缚和挫折,但我们总能神奇般地重新崛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祖国走进了一个令人振奋自豪的新时代,只要我们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大胆创新,勇于开拓,我们就一定能够再造
十一、拓展练习
1、请仿照给出的例句格式,完成句子。
例句: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仿句:这(鼓声、笛声、琴声、钢琴曲等),
使(暗淡的眼神立即变得明亮了),
使(紧皱的眉头立即变得舒展),
使(落寞的心情立即变得兴奋了)。
2、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晨跑、
合唱或运动会时的场面。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铿锵激越、满怀豪情的感情。
2、摘抄并背诵文中的佳句。
3、拓展写作:尝试运用文中的表达方式,充分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描写一场雷声隆隆的狂风骤雨,注意表现骤雨冲刷世界万物的气势。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刘成章
表演前——蓄势待发 安静
宏伟的场面
表演中——雄壮的声响 激昂 磅礴的力量
击鼓的后生 旺盛的生命力
奇丽的舞姿 冲破束缚阻碍的渴望
表演后——戛然而止 寂静
4 灯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掌握文中生字词。
2、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2、学习揣摩文章句子含义。
3.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2.体会作者的抗日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1、学习揣摩文章句子含义。
2、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教法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语言揣摩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灯笼图片展示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箫的灯笼。
二、走近作者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文化大革命”中被开除党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领导工作。1981年10月,出访英国,不久,当选全国文联理事。1982年8月病逝。
60年代初期创作的以表现延安生活的名篇《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歌声》、《窑洞风景》以及《难老泉》、《“早”》被收入散文集《北极星》。在新时期以创作了《天涯》、《忘年》等佳作,1982年出版了最后一部散文集《往年》。吴伯箫逝世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两卷本《吴伯箫文集》。
三、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争讼( sòng ) 领域( yù) 斡旋(wò) 静穆( mù)
思慕( mù) 幽悄(qiǎo ) 霍骠姚(piào ) 怅惘( chàng wǎng ) 锵然(qiāng) 燎原(liáo ) 熙熙然( xī )暖融融 (róng) 马前卒(zú)神龛 (kān )
犬吠(fèi) 庞大(páng )
2.词语解释
斡旋:调停,调解。
家来:方言,即回家来。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幽悄:幽深寂静。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司马懿探山
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今河南温县招贤镇)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权臣。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晋宣帝。《司马懿探山》 就是司马懿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在攻打街亭之前到敌营巡视的故事。
四、感知课文内容
范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
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第一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作者围绕灯笼,回忆了哪些与灯笼有关的事件?
1、长工李老五和我提着灯笼去接祖父。
2、小时候在村里挑着灯笼上灯学。
3、乡俗还愿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
4、元宵节在几处山城小县里看灯笼。
5、族姊远嫁看满街的灯火。
6、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的喜悦。
7、由宫灯联想到汉献帝有灯笼做伴的可悯处境。
8、联想到将军在挑灯看剑的壮观。
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五、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线索:灯笼
一(1-2)、由小孩子喜欢火、光引出灯笼。
二(3-11)、回忆小时候与灯笼有缘的事。
三(12)、由灯笼联想到火把,探海灯,燎原的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抗敌卫国的感情。
第二课时
六、合作探究
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七、探究主题
怎样理解作者围绕“灯笼”所抒发的感情?
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八、揣摩语言
结合文章,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写族姊家庭早已衰败。
2、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九、总结全文
十、积累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十一、布置作业
1、学习本文写法,介绍家乡民俗中的一种物品。
2、课外查找资料,了解霍去病、裴度、蒙恬的故事。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写作 学习仿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仿写,认知仿写,学会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读促写,研读优美的范文,探究和掌握仿写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仿写精美文章中学会观察生活,认识自我,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仿写的技巧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下笔千言,洋洋洒洒,文采飞扬是我们的向往;思接千载,汩汩滔滔,纵横驰骋是我们的向往。
怎么办?
仿写来帮你
“古人作文写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这是朱熹对前人写作经验进行的总结。的确如此,王勃模仿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韩愈模仿孟子,成为“唐宋八大家”;欧阳修又模仿韩愈,成为一代宗师……可见仿写是多么的重要。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仿写仍然是提高写作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认知仿写
仿写是根据一篇文章的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有目的地进行模仿的一种写作方法。对初中生来说,仿写是在原有的思想、生活和语言积累的基础上,着重模仿借鉴典范文章的某些特点或某部分来写。它与生搬硬套、抄袭他人文章不一样,是一种巧妙化用和创新的写作方法。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仿写可降低作文的难度,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逐步提高写作水平。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生动的范文可以感知学习,揣摩作者的审题,领悟作者的立意,体会文章的构思,作者是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选择材料,如何谋篇布局,心中有了文章的形象,写起来会比较容易。
2.仿写是创新的基础。钱钟书先生说:“善用仿写不亚于独创。”因此,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模仿和借鉴优美文章的写作技巧,以及作者如何观察生活和思维方式,把我们的思想引向生活,从生活中寻找自己的影子,就能帮助我们认识生活,认识自己,从中学会组织素材,完成从仿写到创新的写作过程。
三、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作文仿写步骤:
(一)选好范文
好的范文就像好的老师,能引领学生尽快入格。仿写的首要环节是选定范文,进行深入体会。范文来自选入课本的课文和教师指定或学生自选的课外读物。这些是前人或他人写作的优秀成果,品位较高,具有规范性、典范性和可接受性,适宜学生模仿。范文的选择受每次仿写训练的教学目的支配,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如训练选材的时候,可仿写《春》中描写盼春、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景物的语段,体会选取最具季节性的事物特征来描写的好处,注意选材的详略结合。训练语言的时候,我我们可以从《安塞腰鼓》那些优美的语言中学习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或细节和场面描写的写法。
(二)仿写技法
首先,可以模仿范文的篇章结构。比如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由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消息写起,回忆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事。在写这些事情之前,先总说叶圣陶先生品德高尚,然后分别从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和“严”两方面展开叙述。文章虽然写了不少事情,但都不出“宽”和“严”两方面,篇章结构比较清晰,这些事情并不显得杂乱。写人物时,可以模仿这样的篇章结构,围绕人物的特点,从多个方面组织材料进行刻画。
其次,还要注意模仿范文的写作手法。比如《安塞腰鼓》中“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喻体放在本体前面,突出喻体,渲染了安塞腰鼓的“野性”。我们在写作中也常会用到比喻手法,不妨试着模仿这种句式,看看表达效果是否更好。又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寄寓于白杨树这一客观事物,赋予它伟岸、质朴、坚强等精神气质,从而使白杨树具有了独特的象征意义。再如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作者采取先抑后扬的写法,先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再赞叹他的非凡之处,前后形成一种张力,让人读后对托尔斯泰印象更为深刻。这样比较有特点的写法,适当时也可以模仿一下。我们在本单元还学习了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其中都有可以模仿之处。
总之,学习仿写,要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确定具体的仿写点。对于你觉得精彩的地方,要细心揣摩,然后想想怎样仿写并能有些变通和创新。仿写是写作的开始,是观察的基础,是酝酿的基础,是想象的基础,是积累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一句话,仿写是我们作文“登堂入室”的必经之路。
四、写作文题
在众多表现亲情的散文中,《背影》《秋天的怀念》都是非常典范的作品,以平实的语言叙写平凡的事件,传达真挚的情感。模仿这两篇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提示:1.重读这两篇课文,借鉴其具体写法。如选择某一形象凝聚情思,推动情节,贯串全文;注意表现自己对所写人物态度、情感的变化等。
2.注意观察,调动记忆,选取印象深刻、确有感想的事件,呈现精彩的细节。
3.安排好文章的线索与结构,并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让文章更有表现力。
六、布置作业
完成作文
板书设计
模仿范文的篇章结构
学习仿写 模仿范文的写作手法
揣摩范文的精彩之处
第一单元口语交际 应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应对,怎样做到随机应变、巧妙应答。
过程与方法
1、搜集古今中外应对轶事。
2、通过口语实践活动理解应对的技巧,学会情境应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次活动感悟应对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重视应对技巧的学习。
教学重点:
通过口语实践活动理解应对的技巧,学会情境应对。
教学难点:
通过本次活动感悟应对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重视应对技巧的学习。
教法学法:知识传授法,活动实践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天,德国诗人歌德在魏玛公园散步。不料,在一条小道上遇到了一个对他怀有敌意、贬低他作品的文艺批评家。真是冤家路窄,这条狭窄的过道,只能通过一个人。两人面对面僵持了几秒钟,那个批评家傲慢地开口了:“我从不给蠢货让路!”歌德平静地看了看那个人,回应道:“我却正好相反。”说完,微笑着退到一边。
这就是巧妙应对的例子,相信每个人读后,都会为歌德的机智会心一笑。那么什么是应对呢?
二、什么是应对
应对就是对别人所说的话做出回应,或对别人替吃的问题给予回答。
广义的应对应该包括聊天、问答、讨论等中的回应,这里则主要指面对别人的调侃、质疑、诘问、挑衅时随机应变的话语能力。
三、怎样做到随机应变、巧妙应答
首先,应判断对方的态度,是善意的玩笑、提问,还是恶意的讽刺、刁难。对方的态度不同,应对的方式也应不同。如果是善意的玩笑,就报以善意的幽默、自嘲。如果相反,则选择恰当的方式,积极应对,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比如:一个同学这样对你说:“哎,你最近心情是不是不太好呀,说话好像带着刺一样。”这时,你就应该注意了,这是同学对你的善意的提醒,希望你能改变一下。《陈太丘与友期行》就是巧妙应答的典型例子。
其次,要掌握一定的应对技巧。特别是面对一些特殊场合,就要注意运用一些应对技巧。
比如:一个外国友人曾问周恩来总理:“你们中国一共有多少钱?”周总理想了想,说:“我们中国一共有18元8角8分。”因为当时中国的人民币面值是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合起来正好是18元8角8分。这一应对,巧妙机
智,避免了尴尬,又保守了国家秘密。
常用的应对技巧有:自嘲、归谬、巧换概念、针锋相对、转换话题。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巧妙应对的前提是能够准确理解对方的意图,把握对方的主要观点。因此,认真倾听对方的话语尤其重要。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依据当时话语情境,快速调动思维,迅速做出反应,就能够随机应变、巧妙应对了。
四、古今中外应对轶事
五、口语实践活动
(一)思考下列的对话是运用了什么应对技巧。
(1)一个年轻的画家拜访德国有名的画家阿道夫•门采尔,向他诉苦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用一会儿功夫,可卖出去要整整一年?”“请倒过来试试吧!”门采儿认真地说,“要是你花一年的功夫画它,那么只用一天的功夫你准能卖出去。”
技巧:巧换概括。
(2)一个年轻的科学工作者希望加入爱迪生实验室。他诚恳地对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要发明一种万能溶解剂——它能溶解一切物质。”“万能的溶解剂吗?”爱迪生吃了一惊,“那么,你打算把它放到什么容器里?”
技巧:归谬。
(3)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很检朴,常常戴着一顶破旧的帽子在街上行走。有个路人嘲笑他:“你脑袋上面那个破玩艺是什么?能算是帽子吗?”安徒生回敬道:“你帽子下面那个玩艺是什么?能算是脑袋吗?”
技巧:针锋相对。
(二)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下列一种情境(也可自己设计情境),自主设计流程,分配角色,合作完成口语交际活动。
情境一: 近几年,一些地方计划增加中高考语文试卷的分值。对此,支持和反对的人都不少,市电视台正在制作一期关于这一问题的节目,邀请几位赞成“语文加分计划”的嘉宾(包括教育专家、教师、家长和学生)接受现场和电视机前观众的提问。
情境二:某中学【评选出了五名不同年级的“读书之星”,他们在读书方面各有高招,对选书、读书、用书也有自己的见解。颁奖之前,学校安排这五名同学参加全校大会,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并回答大家的问题。
提示:
1、自主准备与所选情境相关的资料,揣摩自己扮演的角色,为活动做好准备。
2、活动时要突出应对的特点,发问者的问题可尖锐些,被问者的回答应机智、巧妙。注意不要把应对变成谈话、讨论或辩论。
3、要记录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够录音。活动结束后,参照记录总结应对的策略和技巧,在全部展示、交流。
各小组活动展示
六、布置作业
把口语交际活动中的情境设计写在写作练习本上。
因微信字数限制完整版请
扫码下载全册Word文档教案
下载地址
https://m.1ydt.com/v/box-6_36_44_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