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全册教案(可下载Word打印)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2-04-10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第二节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 名师精讲

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

祖国的首都-北京 名师精讲

第七章 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7.1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名师精讲

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地区

第三节 “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

第四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名师精讲

第八章 西北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名师精讲

第二节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第九章 西藏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名师精讲

第十章 中国在世界中

走向世界的中国

知识点精讲

期末复习资料

全册微课

知识点归纳

全册复习提纲

电子课本教材

教学设计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地理区域划分的不同依据及相应的区域类型。2、知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原因。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对家乡自然地理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

2、宏观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地理区域的不同划分类型。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讲解法、提问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地理图册、填充图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组织教学创设情景培养兴趣和自信心

1、学生活动:学生地理知识演讲及自己旅游到过的地方。学生点评同学的演讲。

2、课件展示我国东、南、西、北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由学生说出差异。

3、知识检测———引出本课内容

师:请同学回顾上学期的内容

生一、生二:(略)

师:大家对上学期的内容掌握很好,那么作为地理区域划分与那些事物有关?下面就是本节学习研究的内容

二、新授课

     地理差异显著(板书)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在阅读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表述:
“无论选择哪个方向”和“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

2、将学生分成三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及其景观差异。

3、总结: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4、讲述:植被是自然景观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提问: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课件展示反应典型景观的植被)

得出结论: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5、总结:我国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并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6、讲述:在那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提问:同学们能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分布的特点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怎样的分布规律?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归纳。

7、提问:地理环境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大家能否举例说一说?

学生阅读教材图5.2和阅读材料,并补充其他方面的案例。

8、讲述: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既反映在自然环境方面,也体现在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有些自然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提问:作为我国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自然事物,同学们能说出哪些?(秦岭、阴山、贺兰山等)

9、在这些可以作为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地理事物中,“秦岭—淮河”一线则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引导学生对比教材图5.3和图5.4,提示他们从农田类型、主要农作物、作物熟制、居民特点、传统交通方式等方面加以比较。

10、讲述:“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加以认识和理解。

三、活动巩固

1、引导学生完成“活动”第1题,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地理差异。

2、引导学生完成“活动”第2题,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方面的重要意义。

3、引导学生完成“活动”第3题,分析导致“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四、课堂作业

学生完成地理填充图册1-3

五、全课总结,课后作业

    今天我们了解了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表现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更加明确和了解了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请你回家用地图册和今天这节课上的收获,做一名小小讲解员,将这一重要知识讲给你的家人听!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地理区域划分的不同依据及相应的区域类型。2、知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原因。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对家乡自然地理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

2、宏观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地理区域的不同划分类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表现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一些高大绵长的山脉往往成为区别地理差异和划分地理区域的自然界线,你能说说我国最典型的事那一条吗?

2、指名交流,及时补充。

3、引导: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提问:你知道我国有哪些类型区域?这些类型区域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如:温度带是根据气温差异划分的等)

4、揭示课题: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二、新课教学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版书)

1、播放(出示)四大地理区域图片

讲述:我国面积辽阔,跨经纬度广,气候类型多,地势高低差异大,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人文差异等自然社会条件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2、请学生读几遍四大区域的名称。

3、播放四大区域不同的自然景观,请同学分辨其所属区域,再说自己家乡属哪个区域,并描述自己家乡的地形,气候特征。

4、指导学生读四大区域图,说出各区域的位置、范围及主要省、直辖市、自治区。

出示(播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

问: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及北方地区界线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比较是否相似?这条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这条线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基本吻合,其主导因素是夏季风影响。

师:出示(播放)“一月等温线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 ”

问: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大致与1月那条等温线和多少毫米等等水量线大致一致?这条分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大致与1月0C度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接近,大致与“秦岭淮河 ”一线相吻合。这条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气候和降水。

师:出示播放我国三级阶梯图片

问:青藏地区与其他三个地理区域大致与那两级阶梯的分界线相吻合?确定这条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看图回答,地势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大致吻合,确定的主导因素是地势和地形。

三、活动与巩固练习

1、讲述:四大地理区域虽然是一种综合的区划,但是,确定某一条界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是一种或两种。

2、学生将教材图5.5与5.1对照,依次讨论图5.5中A、B、C三条界线的确定所考虑的主导因素,完成“活动”

3、指导学生完成“活动”,让学生归纳四大地理区域在气温、降水、地形方面的突出特点和相互的差异。

界线A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确定界线A考虑的主导因素是降水(水分)

界线B大致与1月1℃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界线B大致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确定界线B考虑的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热量和水分)

界线C与地势的第一阶梯的边界线基本吻合

确定界线C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4、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地4页

四、师课堂评价、小结:

师:四大地理区域是体现我国宏观地理差异的一级区划,每个大的地理区域范围都很大,所以,其内部的地理差异仍然明显,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地区。例如:北方地区还可以划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黄土高原等。

生:同桌相互在地图上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能够描述出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北方地区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结合地图和资料,通过对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和农业的学习,养成读图、用图并能够从图中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3.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因地制宜发展理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土壤等方面的特点。

2.教学难点

北方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及自然要素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

北方地区虽然是学生第一个接触的中国地理分区,但学生已经有了世界分区地理的学习经验,为本节课的顺利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既是前边世界分区地理的一个复习,又为后边继续学习中国分区地理作出示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提供了丰富的地图和资料,并充分运用读图分析和归纳法,重在归纳北方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精心设计活动,提供充足的地图和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诗词《沁园春·雪》,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沁园春·雪》视频,激情导入:毛泽东有一首著名的诗词《沁园春·雪》,我们班哪个同学朗诵最好、最有感情,来给我们朗诵一下。

学生朗诵。

教师引导思考:《沁园春·雪》描述的是哪个地理区域的景观?是什么季节的景观?

学生回答预设:是北方地区。是冬季。

设计意图:通过诗词朗诵、景观欣赏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结合视频引发思考,可以让学生的思绪快速进入本课的学习情境。

(二)走近北方地区

情景一:认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教师引导设问:我们前边学习了中国的自然环境,那么北方地区的位置在哪里?范围是什么?具有什么样的自然特征呢?今天我们将从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气候、土壤等方面来认识它的自然特征。

教师给学生提供相关地图,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交流讨论,完成北方地区自然特征的学习。

1.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地形

教师设计活动,学生抢答

位置和范围:北方地区大体位于_______________以东、_________以南,_____________一线以北,东临_____海和_____海。

地形:北方地区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东部有广阔的_______平原和_______平原;西部有__________的黄土高原。

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地形图,思考并抢答以上问题。答题学生对照屏幕上的地图给其他同学讲解,完成位置和范围及地形特征的学习。

2.北方地区的气候

教师给学生提供中国温度带分布图、干湿地区分布图、气候类型分布图、石家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设计活动,完成北方地区气候的学习。


活动形式:同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展示,教师点拨提升。

3.土壤

教师出示三大地形区景观图片,让学生结合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谈一谈三大地形区的土壤特点。

学生回答预设:

东北平原是黑土地,肥力较强,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是黄土地。

教师总结提升:

黑土地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黄土高原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地表沟壑纵横;海河、黄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形成了广阔的华北平原。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前边中国地理的学习,对于整个中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已经很熟悉,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北方地区自然特征的问题,教师再进行点拨提升,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起到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转过渡:前边我们认识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这种自然特征深刻地影响着北方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那么,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影响下的北方地区农业又有什么特点呢?

情景二:认识北方地区的农业特征

教师引导思考:北方地区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旱作农业区,它的农业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从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来认识一下,完成活动题目。

教师引发全班交流讨论: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结合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你认为它发展农业有什么有利条件?

学生思考,回答预设:由北方地区的地形可知,其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应该是平原面积广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教师继续启发: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对农业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思考,回答预设:夏季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

教师询问:你们知道北方地区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吗?

学生争相回答:小麦、玉米、大豆、谷子、花生等。

教师追问: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有没有什么不利的影响呢?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预设:北方地区降水较少,水资源会不足。

教师总结提升:北方地区发展农业在地形、气候方面有有利的因素,但也存在限制性因素,那就是经常会发生春旱。

教师出示济南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小组交流讨论,完成活动。

学生展示交流成果,找一名学生利用屏幕上的济南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给同学介绍春季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分析春旱形成的原因。

教师归纳总结:

华北平原春季降水量少,而气温升温很快,土壤水分的蒸发量很大,加上此时正值冬小麦返青,作物需水量大,土壤中的水分条件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经常会发生春旱。

教师引导询问:针对北方地区容易发生的春旱,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学生献计献策:采取地膜覆盖、建塑料大棚,减少风干和水分蒸发;培育抗旱的新品种;种植耐旱的作物;打机井,采取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

教师质疑提问:北方地区所有的地形区都春旱严重吗?春旱主要发生在什么地区?

学生思考回答预设:春旱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受春旱影响小,但容易发生低温冻害。

教师总结: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目前,国家采取了跨流域调水措施来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通过修建水库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利用这些措施解决华北平原的春旱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发展节水农业才是北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认识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设计思路是先认识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再分析不利影响,然后再过渡到寻找解决措施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循序渐进,层层递进,既全面立体地认识了北方地区的农业特征,又使学生的地理思维得到循序渐进的发展。

(三)知识梳理

教师结合课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知识

设计意图:回顾、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和农业的知识结构,同时,让学生掌握认识一个地理区域自然特征与农业关系的方法。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也明确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对其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以看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就是一个顺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个过程,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呀!

六、教学反思

在进行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一课的学习中,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在这种自然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农业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才能更好地落实课标要求和教学任务。


第二节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第一课时

 

环节

活动内容

反思

学习

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

2.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会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3.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及分布特征。


学习

重点

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会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及分布特征。

学习

难点

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及分布特征。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这首著名的诗句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景观的正式写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山环水绕 沃野千里

读图·析图

1.读图6 -2-1“东北三省三省的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6-2-1东北三省的地形

1)找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

2)找出东北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

3)找出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

4)找出俄罗斯、朝鲜、韩国。

2.读图6-2-2“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6-2-2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

1)气温:从图中等温线的分布,可以看出东北三三省气温的分布规律是       ,原因是       __     。图中一4℃等温线中部向南弯曲的原因是       __    

2)降水:从图中年降水量的分布,可以看出东北三省的降水分布规律是       

原因是            。辽东丘陵东侧降水量大约为      _毫米,为什么降水多?      

3)气候特征:东北三省气候         。由于纬度        ,又紧邻着亚洲北部寒冷的       源地,大部分地区冬季        ,夏季      。东北三省降水集中于    季,冬季降雪较多。

 

(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

 

1)疑点、难点、分歧点

探究·思考

读图6-2-3“东北三省雪期始期、终期和雪厚的分布”图,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

6-2-3东北三省始期、终期和雪期的分布

 

1)北极村、齐齐哈尔、沈阳的雪期,归纳三地雪期由南向北的变化规律            

 

2)分别比较延吉和长春、北极村和长春的积雪厚度,并说明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从地形、纬度位置和距海远近三个方面考虑)

 

 

3)东北三省的传统民居具有房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等特点,说说这种传统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知识归纳总结

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快来大显身手吧!

一、山环水绕 沃野千里

1  .说出东北三省名称的含义

1)“白山黑水”

2)“林海雪原”

3)“北大仓”

2  .东北林区

3.范围

4.地形

1)地形

2)地形区

3)山脉

4)界河                                 

5)地形特征

5.气候

1)气候类型

2)气候特征

3)影响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

探究

一、单项选择题

二、综合题

【拓展创新】

教学

反思

 

引导学生学会读图、析图,从图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是提高学生地理成绩的关键。本课的图6-2-1“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归纳,得出问题的答案,这有利于地理素养的培养。

 





第二节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第二课时

环节

活动内容

反思

学习

目标

 

1.了解东北农业发展和湿地保护的重要性。

2.了解东北三省的工业分布及发展状况。

3.通过对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的学习,初步掌握经济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学习

重点

东北三省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及工业分布。

学习

难点

初步掌握经济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东北三省的农业生产与气候密切相关。这里的人们春种、夏忙、秋收、冬藏,以适应四季气候的变化。那么这里的农业发展是怎样的情况呢?

(二)新授

 

知识点一、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读图·析图

1.读教材图6-2-6,探究东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商粮基地的原因

 

6-2-6

知识点二、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读图·析图

 

1.认识东北三省工业分布的特点。

1)读图6-2-7“东北三省铁路与城市的分布”,写出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这些东北三省重要的综合性工业中心各自的交通优势。

 

 

 

6-2-7东北三省铁路与城市的分布

2)东北三省是我国铁路网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对照图6-2-7“东北三省铁路与城市的分布“和图6-2-8 “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看看主要矿产地与铁路线的关系,讨论铁路修到甲、乙两地的可能原因。

 

 

6-2-8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

 

 

(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

 

1)疑点、难点、分歧点

东北三省的工业中心是依托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读图6-2-大庆、伊春、鞍山的工业结构,说出大庆、伊春、鞍山工业特点,并对照图6-2-2-3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分别说明这种工业特点的形成原因。

6-2-9大庆、伊春、鞍山的工业结构

 

 

2)知识归纳总结

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快来大显身手吧!

一、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  影响农业的条件:

2.  “北大荒":       3.“北大仓”

(1)优势条件

(2)主要农作物

(3)地位

4.保护湿地

(1)湿地的含义      (2)湿地的作用

(3)环境           (4)措施

二、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1.地位:

2.工业:

(1)优势(2)部门(3)工业发展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

探究

【拓展创新】

一、单项选择题

二、综合题

 

教学

反思

 

保护湿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东北平原因为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所以很多地方是湿润区,这也为塑造我国最大的湿地创造了条件。其中三江平原是亚洲最大的淡水湿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沼泽湿地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第一课时

 

 

环节

活动内容

学习

目标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学习

重点

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学习

难点

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黄土的由来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新授

 

知识点一、文明的摇篮

读图·析图

 

1.读图6-3-1-1,完成下列各题。

6-3-1

 

1)在图6-3-1-1中填出:

内蒙高原、秦岭、太行山、鸟鞘岭。

 (  2 ) 在图6-3-1-1中填出:

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3)黄土高原东起      山脉,西至     ,北连      高原(大致以      为界),南抵        

 (4)黄土高原因覆盖着身后的       而得名,地表                ,水土流失严重。

知识点二、风吹来的黄土

 

运用黄土“风成说”,解释下列现象

1.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写出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6-3-4

2.关于黄土的来历,你还有其他的推测吗?

 

(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

 

1)疑点、难点、分歧点

探究·思考

读图6-3-1-2,试解释由“塬”到“梁”再到“峁”的原因。

 

6-3-2

2)知识归纳总结

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快来大显身手吧!

.文明的摇篮

 

1.位置和范围:

1)黄土高原东起      山脉,西至     ,北连      高原(大致以      为界),南抵        

 (2)黄土高原因覆盖着身后的       而得名,地表                ,水土流失严重。

 

2.古代文明

(1)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_,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黄土高原土质     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     平原就出现了

原始的农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园      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     ,相传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

3.黄土风情: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

(1)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       ,原因是黄土具有       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      ,容易开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是        ,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风吹来的黄土

 

1.黄土地貌景观

1)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_   的黄土堆积区,海拔在1000-2000米。其中,黄土堆积厚度一般超

         米。

2)由于黄土土质疏松,天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地表破碎,            ,形成             

                         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3)源的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        ;源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       ;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叫         ;沟谷进一步发育形成       ,它是黄土高原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2.成因:

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假说,其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是“      说”。

该学说认为,黄土是由风从                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吹来的。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

探究

一、单项选择题

二、综合题

【拓展创新】

教学

反思

 

黄土高原深厚黄土的堆积原因是风力作用形成,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原因则是流水作用,一定要注意区分,容易混淆,也是中考题经常要考察的内容。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第二课时

学习

目标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学习

重点

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学习

难点

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一.情景导入。

二.新授

(一.)严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    _的地区之一。这里的      遭到破坏,疏松的黄土缺少了保护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每遇      ,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为严重。结合教材图6. 3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1)自然原因:

①黄土土质    _,多    _,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②地表裸露,缺乏     _保护;

③夏季降水,且多      。

(2)人为原因:

①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②       、       _等活动破坏地表。

 (4)合作探究:讨论完成教材29页“活动”2,得出结论是:

①土质:       (沙土或粘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②坡度:        (陡坡或缓坡)更容易水土流失。

降水强度越      ,水土流失越严重。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带走地表肥沃的     ,破坏了     和     ,使得自然灾害加剧,    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     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      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3)阅读教材29页图文资料,完成“活动3”。

(二.)水土保持

1、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

(1)采取   ____等生物措施与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      ,如陡坡地退耕      、       ,过度放牧的地方     

等。

2.合作探究:

结合教材,30页“活动”题的图文资料,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1)读教材图6. 37 ,讨论“打坝淤地”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在沟谷中修筑   拦截坡地流失的___________,堆积形成肥沃的      。

(2)读教材图6. 38,林草护坡的作用:植树种草,建设    ,能够有效减缓暴雨和流水对地表的侵蚀,减少表土流失,起到    、    的作用。

(3)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举措:

①陡坡地应全部退耕的缓坡拼地应修建______耕作。

②退耕结合    ,发展林、牧等多种经营,解决好农民的生活出路。

③退耕的同时要控制   的增长,减轻其增长过快对土地的压力。

④退耕是一项综合举措,黄上高原的_______和水土保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仕务。

名师点睛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既然是“水土流失”,那就既有“水”的原因,也有“土”的原因。“水”的原因是: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土”的原因是:土质疏松,多空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当然还有植被的原因,即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还有人为原因。这样容易识记。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

 

教学目标

1 运用地图,了解北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运用材料,了解北京的城市职能。

3、了解北京城址的变化及主要的世界文化遗产。

4、了解北京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学习重点及难点:北京的城市职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授

学习主题一:政治文化中心

1、地理位置:北京位于        的北部边缘,背靠群山,面向         海。(40°N,116°E)与北京相邻的省区有         、         。

2、自然环境:气候类型为                  气候,地势    高,      低。

3、北京的城市职能:是全国的       、            中心,也是               中心。

4、                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在地,           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

5.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其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学习主题二:历史悠久的古城

1、北京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和      之一。

2、北京旧城格局形成于     、    两代。

3、北京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名胜古迹有             、         、            、 

              、              等。

学习主题三:建设现代化大都市

1、北京城市空间以       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兴建了许多新区,还建设了一批卫星城。

2、为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服务功能,北京一方面                                          

                                                                                  

另一方面                                                            

三.合作探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展示自我、把握机会)

  北京为什么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四、巩固练习:(你记得最快哟)

1.冬冬在旅行社选择了“天坛、颐和园、故宫三日游”。他此次旅游的目的地位于(    )

 A.北京    B.南京      C.上海     D.重庆

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化的悠久与灿烂,回答2-3题。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全部封闭,禁止游人参观

B 为适应现代生活要彻底改造

C 拆除后都做成微缩景观供人参观

D.核心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

3.下列建筑能够体现北京城市政治职能的是(    )

    

A              B             C             D

4.北京是全国的(    )

  A.工业和交通中心             B.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C.金融和文化                 D.工业和金融中心

5、中南海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在地,这说明北京是全国的(   )

A、政治中心                   B、文化中心

C、宣传中心                   D、经济中心

6、距北京最近的出海口是(   )

A、上海       B、天津        C、重庆        D、大连

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㈠ :2005年3月,入春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影响最严重的沙尘暴天气袭击北京,从上午九时开始,北京就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空气中弥漫着呛人的沙尘,能见度只有几米。

材料㈡:北京是一个重度缺水的城市,人均占有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值的1/8,世界人均值的1/32。


1、材料中反映的是北京的                   问题。材料中反映的是北京在经济建设中存在               短缺现象。北京的沙尘暴主要来自               高原,发生在       季

2、沙尘暴天气困扰京城出现这种现象的人为原因是                                                       

解决的措施是                                                             

3、材料中的问题依然是困扰北京城市发展的一大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可以缓解这个问题                                                                         

                                  写2点即可)(4分)

五、小结:

  1、这节课我学会了:

 2、还存在的疑惑是:

 

第七章   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特征。

2.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了解红土地的成因。

3、结合地形、气候特点,分析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了解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

教学重点:

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特征。

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

教学难点:

结合地形、气候特点,分析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出示南方地区的图片,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红土地                   香蕉园

         水田                    桂林山水

(二)新授

 

知识点一、气候湿热的红土地

1.位置范围

南方地区位于         一         以南,          以东,南临           。

2.地形

南方地区地形                ,东西差异明显。

西部以            和           为主,东部交错分布着          、         和         ,沿江有面积较大的          和          。

3.气候

(1)南方地区大部分位于        纬度地区,属于          带和          带。

 (2)南方地区最热月气温在         之间,最冷月气温在       以上。受         的影响,降水丰富,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属于          、        气候。本区的气候特征           。

(3)由于水热充足,这里植被常绿,覆盖着             (植被类型)。在湿热的环境中发育了红色的土壤,因此南方地区被称为“             ”。

知识点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1.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地形条件:平原地区,            ,        ,            条件良好,水田集中连片;山区水田零散分布在          和          。

    (2)气候条件:南方地区气候         ,发展农业的        条件优越,耕地多为        。   

2.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及其分布

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油料作物是         ,主要水果有         、          、           ;除此之外,南方的农作物还有         、        、        、        等。

3.合作交流

莲藕、椰子、竹笋是南方地区的三种常见食材。根据下面的资料,完成连线,并解释原因。

(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

 

(1)疑点、难点、分歧点

(2)知识归纳总结

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快来大显身手吧!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

探究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秦岭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叙述错误的是()

A.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B.一月份0℃等温线

C.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D.热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2.南方地区的地形特点是()

A.山地和丘陵为主 B.平原和盆地为主

C.盆地和高原为主D.平原、盆地、高原和丘陵交错分布

3.我国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诗中写道:“……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中“海峡”是指()

    A.琼州海峡     B.朝鲜海峡    C.台湾海峡     D.渤海海峡

4.关于南方地区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部属于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B.同时受到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季风的影响

    C.不受冬季风的影响  D.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台风、寒潮

5.下列景观属于南方地区的是()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草原        D高山草甸

二、综合题

读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地形区:A          ,B          ,C          。

山脉:D         ,E          。

图中F为              (河流),其入海处是    。

我国的       市(直辖市),该地区主要的油料作物是           。

该地区的耕地类型是           ,粮食作物是           。

【拓展创新】请你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分析将此种作物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原因。

   

 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

2.了解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状况及旅游文化。

教学重点——1. 长江三角洲自然环境。        2.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状况。

教学难点——长江三角洲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新授。

长江三角洲的自然特征

1.范围:主要包括                  南部和      省北部地区。

2.位置:位于       的下游地区,濒临                

3地形、地势、河流:地形以        为主。地势       ,河网        ,湖泊星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           。成都平原被称为“           

4.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这里可以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      地区;同时这里又是我国       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5气候:属于          气候,气候特征是                            

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6.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      、经济发展水平      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7.        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            。其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          作用。

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8.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有哪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在书中做标注)

9.了解长江三角洲有哪些传统的文化。(在书中做标注)

三.小结

四.练习

1.下列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是     

 A:江苏省            B:上海市          C:安徽省        D:浙江省

2.下列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产品的是(     )

 A:水稻             B:棉花            C:淡水鱼           D :甜菜

3.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也是我国最大城市的是 (   )

A:北京            B:上海             C:杭州          D :深圳

4.下列属于长江三角洲旅游景区的是       (    )

A.苏州园林         B.明十三陵          C.秦始皇兵马俑     D.布达拉宫

5.有关长江三角洲的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能源丰富       B 海陆空交通运输业发达     C 劳动力充足    D 科技力量雄厚

6.读“长江三角洲”图完成。


填出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



范围:主要包括B       、A          南部和C          北部地区;


 

(2)河流、海域:D          ,有“           ”和“           ”之称;E         ,F         ;岛屿:G         ,面积仅次于台湾岛和海南岛,为我国第三大岛。

(3)这里以        (地形)为主,是我国重要的       产区;这里湖泊众多,图中湖泊H         ,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

(4)本区是全国最重要的      工业基地。

 

第三节“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

 

环节

活动内容

反思

学习

目标

 

1.说出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范围,了解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运用教材提供的数据计算并说明港澳地区“人多地狭”的特点,并了解港澳地区因地制宜拓展空间与如何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3.理解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经济联系的模式和意义,理解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是港澳地区增强国际地位与竞争力以及长期高速发展的基本保障


学习

重点

1.说出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范围,了解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运用教材提供的数据计算并说明港澳地区“人多地狭”的特点,并了解港澳地区因地制宜拓展空间与如何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学习

难点

理解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经济联系的模式和意义,理解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是港澳地区增强国际地位与竞争力以及长期高速发展的基本保障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播放1997.7.1,香港回归的视频播放,增强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应当好好学习,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引出“一国两制”政策。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一、特别行政区

1.“一国两制”政策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_______行使主权,成立了_______特别行政区。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_______行使主权,成立了_______特别行政区。

我国政府制定了“一国两制”的政策,_______实行社会主义制度,_______实行_______资本主义制度。

 

2位置和范围

(1)香港和澳门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端,分别位于_______东西两侧,与_______省相邻。

(2)香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附近的很多岛屿组成。澳门由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组成。

3.宝贵的城市建设用地

香港地区为了解决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现状,采取了“上天”——______________,和“下海”——______________两种扩展方式。

二、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1.东方明珠

(1)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______________;有利条件:______________。

(2)经济地位:香港是世界著名的_______,也是重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中心。澳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_____________。

2.优势互补

(1)举例说明香港和内地的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2)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合作模式——“前

店后厂”

“店”指__________,“厂”指_____________。

在这种合作模式中,盈利较多的是_________。

(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1)疑点、难点、分歧点

(2)知识归纳总结

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快来大显身手吧!

               人多地狭

香港和澳门

 

 

 

   香港:是世界著名的自由贸易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贸易中心,信息服务中心,航运中心

    澳门:支柱产业是博彩旅游业

 

                       港澳为祖国内地提供 __________                 与祖国内地的联系

                       祖国内地为港澳提供 __________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

探究

一、单项选择题

1.与香港和澳门相邻的省区的简称是( )

 A.粤   B.桂   C.云   D闽

2.香港和澳门地处祖国大陆的()

 A.北端    B.东南端  C.南端    D.西端

3.香港城市建设中保留大片的绿地,其原因是()

A.香港土地面积大,有大量空地闲置

B.香港人口密度小,有大量空地闲置

C.为了绿化、美化、净化城市环境  

D.香港土地价格昂贵,很少有人开发

4.香港人多地少,可供城市发展的土地有限,解决香港土地不足的办法是()

A.建设城市绿地B.建设高层建筑

C.限制工业发展D.减少城市绿化用地

5.香港“上天”(建设高层建筑)、“下海”(填海造地)是因为()

A.建设水平高      B.资金充足    C.人多地少        D.眼光远大

6.香港最大的进出口贸易伙伴是(   )

A.英国       B.法国    C.祖国内地    D.美国

7.被称为“购物者的天堂”的城市是()

A.上海    B.杭州  C.香港    D.澳门

8 .对于香港和澳门,我国政府不允许其实行的政策是(  )

A.“一国两制” B.“高度自治”

C.完全独立    D.港人治港,澳人治澳

9.关于香港、澳门经济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外贸易是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

B.香港产业构成是以国际贸易、运输、金融、信息服务及旅游业为主

C.博彩旅游业是澳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D.香港和澳门都是世界著名的转口贸易中心

10.香港和澳门都比较发达的经济部门是(  )

A.建筑业     B.汽车业  C.仪器制造   D.旅游业

11.从北京乘火车到香港的最佳铁路线是(  )

A.京九线   B.京广线 C.京哈线   D.京沪线

12.香港的经济支柱是(   )

A.加工工业      B.对外贸易C.钢铁工业       D.多种轻工业

13.以下产业是澳门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的是(  )

A.金融服务    B.信息服务C.转口贸易     D.博彩旅游业

14.关于澳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珠江东侧,北与珠海接壤B.面积16平方千米,人口400万

C.经济以博彩业和旅游业为主D.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

15.关于港澳与内地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港澳的经济发展与祖国无关

B.港澳的发展主要靠自身位置优越,资源丰富

C.祖国内地主要通过澳门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

D.港澳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是互惠互利,优势互补

16.香港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是:①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有优越的地理位置 ③有优越的天然港口 ④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7.关于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港澳地区的发展主要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B、港澳地区经济发达与祖国内地的关系不大

C、加强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既有利于内地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港澳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D、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祖国内地继续将劳动密集型和中低技术型的制造业向港澳转移

18.下列关于香港的正确说法是

A、位于珠江口西侧             B、香港是我国第一个特别行政区

C、香港的旅游业和博彩业发达   D、香港包括九龙和香港岛两部分

19.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合作以“前店后厂”为基本模式,其中扮演“厂”的角色是

A、澳门    B、香港    C、香港和澳门    D、珠海

二、综合题

读“香港和澳门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特别行政区名称:

A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

(2)香港特别行政区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部分和周围200多个岛屿组成_。

(3)澳门特别行政区由_______半岛和附近两个小岛组成。

(4)B是_____________(城市),C是_____________(城市)。

(5)D是____________铁路,E是珠江的重要支流____________。

 

【拓展创新】


教学

反思

 








第四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教学重点】

1.台湾省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台湾岛丰富的资源及经济特点。

【教学难点】

台湾的“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媒体】

投影片、录像片、板图、青藏高原景观图、台湾景观图

  【课前活动】

  动员、指导学生开展有关的课外活动。

  1.从书籍中找寻“台湾之宝”

  台湾是著名的宝岛,它有哪些宝呢?关于这些宝还有很多有趣的知识和美丽的传说,请同学们试着去查找一些书籍,摘抄或剪贴有关“台湾之宝”的介绍和传说。比一比,看看谁找到的资料最有趣。

  2.从书报中探寻“台湾之根”

  70年代时,台湾同胞开展了热烈的寻根活动。经考证,他们认为台胞(包括客家人)的祖宗在唐山—唐山就是指祖国大陆,特别是指与台湾仅一水之隔的福建与广东。然而,近几年来有人却企图淡化甚至否认台湾与大陆的亲缘关系。那么台湾的根在哪里?请同学们把有关资料摘抄或剪贴下来。比一比,看看谁找到的证据更有说服力。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仔细观察两幅景观图,判断哪幅是青藏高原的景观图?(一幅青藏高原景观图,一幅台湾景观图)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台湾省。

  (板书)第五节台湾省

  (板图)台湾岛、澎湖列岛等岛屿。

  (引导)课前,同学们已经查阅了很多关于台湾省的资料。今天,我们就来根据这些资料探讨两个问题:(1)宝岛台湾有什么宝?为什么能有这些宝?(2)台湾之根在哪里?有什么证据?

  (板书)?成因←台湾之宝 台湾之根←证据?

  (讲解)首先,我们一起来讨论第一个问题。

  (板书)一、台湾之宝及其成因

  请同学们根据剪贴或摘抄资料介绍台湾之宝,教师适时补充。

  (板书)  

  水产王国  甜岛、粮仓

  水果之乡  矿产丰富

  森林宝库  水能丰富

  (引导)下面请同学们依次分析台湾之宝的成因。

  学生分析讨论,教师适时补充。

  (板书)


  (小结)由于台湾特定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和地处板块交界之构造带上的位置决定了它自然环境和特产的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台湾经济。

  (提问)台湾的这些宝贵资源拿在手里怎么用呢?

  (讲解)介绍台湾60年代以前在“宝”字上做文章的经济发展方式。

  (板书)

 

  (提问)台湾和日本的地理环境相似,它的发展可以借鉴日本的什么经验?

  (讲解)介绍台湾60年代以后在“岛”字上做文章的经济发展方式。

  (板书)

 

  (讲解)60年代以后,台湾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生产总值在30年内翻了50倍,人均国民收入翻了20倍,使之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启发)目前,台湾在发展“进口—加工—出口”经济时,谁应是台湾最好的合作伙伴呢?

  (提问)海峡两岸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可行性如何呢?请同学们根据下列两幅表格分析。

两岸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生产要素比较

基本生产要素

大陆

台湾

待选内容


资金



  A.雄厚  B.紧缺


技术,设备



  A.先进  B.落后


劳动力价格



  A.昂贵  B.廉价


场地租金



  A.昂贵  B.廉价


内部市场



  A.广阔  B.狭小



板书设计


(小结)台湾与大陆有广阔的经济技术合作前景。同学们喜欢的亲亲八宝粥就是与台湾合作生产出来的。但是因为有人为障碍,这种合作还没有广泛进行。很多商人都急切地盼望两岸关系的进一步改善。

 

第八章西北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和农业

 

 

 

科目

八年级地理

主备教师

张芬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帮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矿产地和工业城市的位置,主要铁路线的分布以及著名的农矿品。

2. 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以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西北地区丰富的自然自源,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的教育。

教学重点

1. 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2.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对农牧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2.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对农牧业的影响。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讨论法、读图分析法、自主学习法

【导入新课】

     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既领略了“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也欣赏了山青水碧的江南美景。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到西北地区去走一走,看一看,那里的沙漠、戈壁、  雪山、清川、绿洲,还有茫茫的草原,淳朴的风俗民情将会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感觉。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区域地理——西北地区(板书课题)  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预习西北地区并作了读书笔记,尽管这样,但是一提起西北地区,我们这些生活在东部季风区的人们总感觉很遥远,也非常陌生,今天我特带来了西北地区一组画面供大家欣赏。

按要求观看图片:

1. 请注意观察西北地区的地表景观,农牧业以及交通运输方面的特点。

2. 要把自己看到的画面与在预习过程中读到的文字叙述结合起来。

【学习新课】

知识点一、草原和荒漠

1. 位置和范围

   读P73图8.3,找到大兴安岭、昆仑——阿尔金山,以及长城。

2. 地形

    读图8.3,找出“三山夹两盆”的地形。

3.气候与景观

(1)提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为什么以干旱为主?

“西北地区位置图",请同学们读图并按比例尺量算内蒙古呼和浩特、新疆喀什到最近海洋的直线距离各约多少千米;再从”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图上,看一看,这两个地方的年平均降水量大约各是多少毫米。  (量算并读图)分别是558千米和3510千米,400毫米和50毫米以下。

通过以上读图和量算,哪位同学能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  本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很难到达,降水稀少,所以非常干旱。

(2)提问:西北地区非常干旱,为什么图上天山山区还有茂密的牧草,放牧着成群的牛羊?(讨论法)

天山上有冰雪,夏季气温升高,冰雪融化,使得这里水草丰美,可以放牧牲畜。

(3)为什么西北地区植被由东向西,从草原变为荒地?

请同学们看“西北地区草原和荒漠分布图”,结合此图回答以上问题。

本区深居内陆的位置和东西狭长的轮廓造成东西降水量不同,东部降水稍多,西部降水十分稀少,所以植被由东向西出现了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

(4)为什么本区多内流河和内流湖?特点是什么?

本区深居内陆,降水少,蒸发强烈,所以河流稀少。河流沿途多沙漠、戈壁,水分大量蒸发、渗漏,因而水量越来越少,下游多消失在沙漠中或流入内陆湖,不能东流入海。  

知识点二、牧区与灌溉农业区

1. 畜牧业

“定居轮牧”比“游牧”有什么优点?

请同学们看图,结合四幅图思考“定居轮牧”的好处。  (讨论回答)

定居轮牧可以改善牧民的居住条件。 可以用机械打草、挤奶、剪毛。  还可以使牲畜免遭暴风雪的侵袭。

教师总结:在新疆雪灾的新闻调查中,其中有一户牧民是游牧的,另外一户是定居轮牧的,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定居轮牧的牧民的牲畜几乎没有损失,而游牧牧民的牲畜死伤则相当惨重。

【承转】西北地区草场资源非常丰富,但人类在利用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请看漫画“请嘴下留情”结合此图说明人类在利用草场资源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请提出你的建议。

过度放牧,草场超载,土地沙化严重。可以建设人工草场;还可以划区轮牧;减少单位面积载畜量;还可以改良牲畜品种,使其吃的少,产肉产毛多。

教师总结:治沙和防止草场退化成为西北地区人民的重要任务。

2.农业

新疆的瓜果为什么特别甜?

新疆云量少、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植物体内的糖分积累的多。

【承转】提到新疆的 瓜果,我们立刻会想到甜甜的哈密瓜、葡萄。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西北地区的农业特色。请看“平原灌溉渠道”分析此图可知本区以灌溉农业为主,小麦、水稻、棉花、瓜果、甜菜都生长良好。下面,请同学们听一首北朝民歌《敕勒歌》,从中体味具有“外江南”誉的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那“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和谐美景。

3. 新疆古老的灌溉系统——坎儿井

     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坎儿井是一种特殊的水源,古称“井渠”。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吐鲁番是坎儿井的故乡。全长5000多千米,被誉为“地下长城”。

讲解坎儿井的构造:坎儿井有四部分组成,简单描述坎儿井工作原理。

畅所欲言坎儿井这样设计有哪些优点?

(减少蒸发,节约水源;避免污染,保证水质。没有暴晒,水温清凉;自流灌溉,不需动力。)

小结坎儿井是新疆人民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充分体现,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巩固练习】

《自主学习与测评》

 









第二节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2、使学生了解新疆的人口、城市和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资料获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初步训练学生绘制简图反映地理事物分布的技能和方法

教学重点: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自然环境特征对城市、人口和交通设施分布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二节 塔里木盆地

 

1

 

新授课

 

  多媒体

 

知识与技能:说出塔里木盆的位置和自然景观。东气西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地图归纳塔里木盆地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

 

重点

塔里木的自然地理

难点

塔里木盆地的开发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78-80,结合图找到下列问题。

1、塔里木盆地的位置和地位?归纳塔里木盆地的地形特点?(图8.16

2、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特征?干及形成的原因?

3、塔里木盆地的自然景观是?

4、塔里木盆地的人们生活在哪儿?

5、合作探究教材P80,结合图,找出下列问题

6、塔里木盆地的资源有?

7、西气东输一线和二线工程的起止点,所经过的省级行政区和地形区?

8、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

9、合作探究P82页活动题2.

      

教学流程及时间

教师行为(活动)

学生行为(活动)

教学笔记

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

(1)

 

板书课题:

 

出示目标

交流预习:

(10)

引导探究

小组展示:

(10)

 

展示一:

 

展示二:

 

展示三:

 

展示四:

 

展示五:

1、西北地区的地形是?

2、西北地区主要的省级行政区有?

3、新疆的地形特征是?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我国最大盆地--塔里木盆地。

 

第二节 塔里木盆地

教师口述目标,明确本课要求。

教师出示预习提纲。

 

问题1:塔里木盆地的位置和地位?

 

问题2:塔里木盆地的地形特点,及其主要的河流?

 

问题3:塔里木盆地气候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问题4:塔里木盆地的自然景观是?

 

问题5:绿洲分布特点?

 

 

 

 

学生通过教师口述,明确学习内容。学生结合提纲,自主学习。

 

 

 

学生读图8.16,找出位置、地形、气候,然后分别展示。

 

 

学生读图8.18,总结。

 

 


教学流程及时间

教师行为(活动)

学生行为(活动)

教学笔记

探究1:

 

 

展示六:

 

展示七:

 

探究2:

 

探究3:

 

精讲点拨

质疑释疑:

(5)

 

质疑一:

 

质疑二:

质疑三:

 

讨论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交通线分布与水源绿洲分布的关系?

 

塔里木盆地的资源有?

 

西气东输一线和二线工程的起止点,所经过的省级行政区和地形区?

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在油气开发和运输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经济

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呢?

 

公路为什么纵向修,而不是围绕盆地修环形路?

为什么把天然气运到东部区?

为什么要加强西部的生态环境建设?

 

学生读图、析图寻找原因,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小结提升   1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和塔里木盆地的开发。

达标检测(15

一、填空

1.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位于我国新疆

_____,四周高山环抱,北有_____山脉, 南有_____

脉。

2.塔里盆地远离_____,加上山脉阻隔,来自海洋的气流

难以到达,气候_____,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_____________  和我国最长的内流河——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我国最大的盆地是:(      

   A.四川盆              B.塔里木盆地

   C.柴达                D.吐鲁番盆地

2.塔里木盆地位于(        )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甘肃省                D.青海省  

布置作业(3

 

    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干旱的宝地------- 塔里木盆地

         

自然地理:位置

河流

地形   

 气候

                    油气开发:西气东输








练习题

读塔里木盆地简图,回答1~2题。

1.图示塔里木盆地位于(    )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甘肃省              D.青海省

2.以下关于塔里木盆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为阿尔泰山                       B.②为我国最长的内流河

C.②河的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     D.③为昆仑山

3.新疆塔里木河两岸有一种树──胡杨树,被誉为“三个一千年”(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但是,现在的塔里木河两岸,却见大片的胡杨林枯死(如图)。画面显示当地(    )

A.土壤污染严重    B.土地荒漠化加重   

C.地面在沉降      D.水资源污染严重

4.有利于改善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的措施是(    )

A.大量砍伐树木,提供燃料    B.引塔里木河河水,开垦塔里木盆地

C.减少葡萄种植,增加水稻    D.采用先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5.在新疆,绿洲主要分布的地方是(    )

A.盆地的中心附近          B.高山山腰附近

C.山前平原和山腰附近      D.盆地边缘的山前平原和部分沿河地区

6.新疆具有“三山夹两盆”的地势特点,“三山夹两盆”自北向南依次是(    )

A.阴山、四川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阿尔金山

B.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仑山

C.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祁连山

D.阿尔泰山、塔里木盆地、天山、准噶尔盆地、昆仑山

7.下列关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自然景观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盆地结构,森林草原广布,降水丰富     

B.深居内陆,地形闭塞,气候干旱

C.沙漠广布,河流稀少,气候干旱  D.油气资源丰富,水资源匮乏

8.下列最适合新疆地区发展绿洲灌溉农业的引水工程是(    )

A.坎儿井    B.跨流域调水    C.地表引水渠    D.修建水库

9.将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的山脉是(    )

A.阴山    B.祁连山    C.昆仑山    D.天山

10在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中,大部分地区是荒漠,其原因是

A.植被稀少   B.气候干旱   C.地势高   D.面积广大

11.在新疆荒漠化最容易发生的区域是(    )

A.绿洲内部    B.绿洲边缘    C.盆地边缘    D.山麓地带

读“我国某省区行政区”图, 回答12~15题。

 

12.图示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_____阶梯,山脉A是_______,盆地B所处的温度带是__________。

13.该省区主要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请从海陆位置和地形两方面说明这一气候特征的成因。

14.该省区发展了绿洲灌溉农业,其水源主要来自山地降水和____,修建的古老引水工程的名称是__________。

15.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有长绒棉、哈密瓜、西红柿、枸杞等。请分析当地特色农产品高产的气候条件。

 

第九章  青藏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²      课标内容

1.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2.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运用地图,说出青藏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和农牧业发展情况。

过程与方法

   1、读青藏地区图,说出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

    2、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分析、对比和归纳出青藏地区的主要地理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青藏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及造成的后果,认识在西部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协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²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还是主要针对课标“在地图上找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和“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的要求,主要落实有关青藏地区的问题。是对四大地理单元知识学习的完善。在设计思路上与前三章第一节相同,都是从自然环境入手,然后分析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提升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认识。

²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青藏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特征及农牧业发展。

教学难点

读图分析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²     教学建议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展示图片、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分析问题,分析出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学习,认真读图分析,从中提取知识。

²     探究活动设计

本节教学共设计了两大探究活动:一是天路的修建:探究青藏铁路的修建所面临的自然环境难题;二是对青藏地区种植业河谷农业的探究。

²       教学案例设计

    本节教学以青藏铁路的修建所面临的自然环境难题为引导,以青藏地区的高寒作为主线。分别围绕、指挥官等角色扮演,通过小组内同学的相互合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²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天路》歌曲视频。

教师引领:

1、“天路”指的是什么?

2、为什么把青藏铁路称为“天路”?

学生观看视频。

 

 

思考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

学生回答:天路有两层含义:一是所处的位置是在青藏高原,海拔较高;一是修建非常困难,需要克服很多自然环境方面的困难。

 

用视频导入,给学生创设情境,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使学生为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提供了直观感受。

 

 

 

 

 

天路

对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学习

 

 

 

 

天路

对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学习

 

 

 

 

 

 

 

 

 

 

 

 

 

 

 

 

 

(承转)青藏铁路被称为天路,克服了很多困难,现在我们共同来研究一下,青藏铁路的修建需要克服哪些自然环境方面的难题?

一、合作探究: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多媒体展示:

1、青藏地区地形图

2、青藏铁路路线图

3、青藏铁路的景观图

4、青藏铁路施工图

探究问题:

青藏铁路的修建需要克服哪些自然环境方面的难题?

探究方法:

不同的小组从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方面去研究。

 

 

 

 

学生展示过程中,教师补充提问相关内容。

1、青藏地区有哪些主要的地形类型?

2、青藏地区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3、补充冻土的相关知识。

4、青藏地区有哪些主要的河流?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后展示:

 

地形:青藏地区有众多高大山脉,如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等,青藏铁路需要穿越高大山脉,工程量巨大。

 

气候:海拔高,气温低。面临高寒缺氧问题。

会有暴风雪天气,给施工增加难度。

空气稀薄,紫外线强烈。

 

 

土壤:该地为冻土,施工难度大。

 

 

水文:河湖密布,是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需要跨越很多河流。

 

 

植被:植被为高山草甸,生态环境脆弱。修建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对植被的破坏。

 

生物:该地有很多特有的生物,线路选择在生物迁徙路线上,要注意对生物生存环境的保护。

 

 

 

 

 

 

 

学生通过对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克服的自然环境困难,对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有了深刻的认识。

(承转)青藏地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各地理要素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二、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问题引领:

1、地形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2、气候对其他要素又有什么影响?

 

 

 

 

知识总结:

教师展示各要素关系图并总结:青藏地区有高而寒,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而这种气候又对其他各要素产生了影响。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存在整体性。对于我们刚学习的西北地区,由远而旱,干旱的气候也造成了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1、学生思考后回答:

高海拔使得该地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

 

2、学生回答:高寒气候使得许多山峰终年积雪,高山冰雪融水形成众多湖泊和河流,该地处在第一阶梯,进而成为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3、学生回答:水源丰富,湿地面积广。高寒的气候,冬寒夏凉,使得冻土广布。

 

 

学生通过思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提升了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


 
 

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承转)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在这种独特的高寒条件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是什么样的?

 

多媒体展示:青藏地区的服饰、交通和建筑。

 

 

问题:

1、青藏地区的服饰、交通和建筑有什么样的特点?

2、这些方面体现了青藏地区的什么自然环境特点?

 

 

(承转)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活动首先影响的就是农业?

多媒体展示:草原图片和特有牲畜。

 

问题

1、该地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是什么?为什么?

2、该地主要的牲畜品种是什么?

 

(承转)这里是否完全不能发展种植业,如果要发展种植业,要克服什么困难?

多媒体展示:青藏地区农牧业的分布

 

 

 

 

 

 

 

 

1、学生根据图片中展示服饰、交通和建筑的特点,结合教材资料思考老师的问题。

1、学生回答:该地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为畜牧业。因为青藏地区高寒的气候特点,气温较低,不适宜于发展种植业,分布着面积广大的高山草甸。

 

利用直观的图片,既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又提升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问题:

1、发展种植业的不足和优势是什么?

2、主要的作物有哪些?

3、农作物高产的原因是什么?

知识总结:

青藏地区由于高寒的特点,农业生产方式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区,因为这些地方有充足的热量。被称为河谷农业。

 

 

2、学生小组合作后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教师展示的图片,让学生自主寻找资料。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结

青藏地区的高海拔,使得该地形成了独特的高寒气候,而这种气候又影响到了它的植被、水文等各自然要素。也使得当地的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只能在河谷地区发展。

 

学生说出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让学生回顾所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图说出三江源地区所在省区及三江名称。

2、知道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三江源地区三江源地区誉为“中华水塔”,及作为高原湿地的重要作用。

2、了解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保护措施及方法,从而理解三江源保护区建立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认识到人类与环境息息相关的辩证关系,要树立正确地生态观,加强环保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和谐家园付出自己的努力

二、教学重点:三江源地区誉为“中华水塔”及作为高原湿地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难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及保护措施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放式教学等。

六、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播放《三江源之歌》,引入我们这节课学习的课题: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我们分成三个考察队,(长江考察队、黄河考察队、澜沧江考察队),进行比赛。比赛要求: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勇于发言,按照发言的质量和数量计分。

在出发前,老师先建议大家做一些准备。大家对照学案内容熟悉学习目标和重难点,明确我们这次考察的任务。(图片:学习目标)第一个考察任务:

(一)江河的源地

用最快的时间独立完成自主学习,搜集有关江河的源区的第一手资料,,把不会的、有疑问的内容标注出来(……)。

自主学习:阅读第1页至第2页 阅读材料(三江源地区的湖泊.沼泽——河流的天然调蓄器)部分,思考 :

自主学习

谁向大家展示一下你搜集到的资料内容?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学生说)大家搜集到的这些资料非常准确,我们再一块用图来熟悉一下几个地方(图片:青海省的位置,图片:三江源地区的位置)。

我们知道了三大河流源区的位置,继续考察,寻找河流的源头。怎样寻找源头呢。我们组织了一个考察活动,准备了三个方面的素材,我们一起来看看(多媒体图片)。观看后,投放


我们的考察就到这里,现在请各位考察队队员发言: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


我们模拟科学考察,探究黄河源头,现在你带领一批新队员,考察沭河源头,你会做哪些方面的准备活动


师:考察源头的过程中,各位考察队员,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勇于发言,表现的很好。第一阶段江河的源区考察中,我们还有一个环节,把不会的、有疑问的内容标注出来,现在我们解疑答问,希望同学们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有什么疑惑提出了,我们进行解答。

第二个考察任务:

(二)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第一个环节中,刚才大家发挥了个人的聪明才智。现在让我们来领略一下你们小组的智慧吧,小组合作搜集更详细的资料。看哪一个队伍完成的最快、最好!

合作学习:

对照学案,迅速浏览课本第3-4页三江源地区的保护部分。找出环境恶化的表现,环境保护的方法。大家可以分头行动了。两队轮流提问回答。表扬、鼓励回答好的同学、小组,最后,各观看大屏幕上的这一幅幅图,进一步认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三江源地区也面临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每个地区都会遇到环境问题,三江源地区对我国生态环境起着怎样重要作用?

探究活动二:保护高原湿地 认识重要意义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1.如果三江源地区冰川不断退化,湖泊.沼泽不断萎缩,会对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带来哪些影响?(可以从冰川退化→河流水量的变化→旱涝灾害及自然灾害、航运、生产、生活的变化等角度分析    )

2.如果三江源地区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加剧,会对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带来哪些影响?(可以从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的变化→旱涝灾害及自然灾害、航运、生产、生活的变化等角度分析)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环境呢。

最后我们把咱们的这次收获检验一下,请大家合起书来,自己完成达标检测(……)找两个同学说答案,同桌交换。

小结:今天,我们用短暂的时间,考察了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通过阅读图表,查阅资料,合作讨论,我们认识了中华水塔的重要意义,以及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也认识的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在发展的同时,一定要保护环境。环保就在身边,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板书:

               

第十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二)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与他人交流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3.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情况,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

4.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世界中求发展。

(二)教学难点

在世界中求发展

三、教学方法

小组活动法、读图观察法、联系对比法等。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段时间,我们班分成四个社会调查小组,按协商选择的办法分别对我们家乡的自然、人文、经济、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详细的社会调查,经过对调查材料的整理,写成了较好的社会调查报告。现在请一位同学向全班汇报一下调查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一下家乡的区域发展有什么优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

板书: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讲授新课]

 

扫码下载全册Word文档教案

下载地址

https://m.1ydt.com/v/box-20_37_44_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