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文末下载)
扫码查看下载 全部资源 |
第六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备课教案
一、课标对本单元的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初步认识小数的过程,会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读写小数。
2、结合具体情境比较小数大小并发展数感。
二、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感悟小数的含义.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本单元的小数教学结合元、角、分或常用的长度、质量单位出现,便于学生联系实际,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进行小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小数。
2、认识小数的学习过程。
3、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难点:
1、小数部分位数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2、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认识小数》整体感受课及尝试研究课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数知识的首次课,因此安排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场景入手,创设各种活动,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写小数,并能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下经历通过商品价格认识小数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学会认识小数。
2. 能正确地读、写简单的小数。能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体会合作交流的学习经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讲小数的故事:
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数学王国,在这个国度中,四处都是数字、数学符号,其中小数点也生活在这里。
小数点十分活泼可爱,成天的跑来跳去,并且时不时地还闯下祸来。这不!今天又偷偷的跑出去玩了,他漫步在数学大街上,十分无聊。对了!他想:我不如去小音乐剧院听歌吧!但音乐剧院里的门票需要不少钱呢,小数点犯难了,因为他并没带多少钱,他十分懊恼,突然,他发现0也来了。而0也没带够钱,正站在门前叹气。这时3也摇摇晃晃的来到了剧院前,他同样也面临没钱的烦恼。怎么办,他们凑在一起商量对策,突然小数点灵机一动,大喊一声:“有了!”他让3站在前边,自己在中间,0跟在后边,形成了3.0,而他们把所有的钱掏出来买了一张票。他们三个大摇大摆地走到了剧院门口。检票员“x”大声地说:“请出示一下门票!”小数点递上了一张票,“x”纠正说:“对不起,请出示三张票。”小数点连忙分辩道:“根据小数的性质,一个数加上小数点后,后面就可以有无数个0,所以,我们是一个数,只需要付一张票!”“x”号哑口无言,只好放他们进去了。
怎么样啊,小数点够聪明吧!说不定他们现在还在剧院里享受优美的音乐呢!哈哈!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认识小数的学习兴趣
二、尝试研究
尝试研究一(课前)
1.说出上面各种物品的价钱。
2.元”为单位的商品的价格中的小圆点左边的数表示什么?右边的第一位、第二位各表示什么?
7 . 2 5
尝试研究二(课前)
1、我们以前学过的12、35、15等数字属于整数,商品标签中的表示物品价钱的数,如:7.25元、8.80元、11.30元等都叫做。我会自己写出一个小数:( ),我会试着读一读它。
2、小数和整数有什么不同?
3、小数中间的小圆点叫做 ,小数点左边是 部分,小数点的右边是 部分。
尝试研究三(课上)试着读出下面的小数
0.6 3.09
我是这样读小数的:
先读( )部分,再读( ),最后读( )部分。
我们在读小数时应注意:
2. 试着写出下面的小数
零点零八 三点二零 四点五九
我是这样写小数的:
先写( )部分,再写( ),最后写( )部分。
我们在写小数时应注意: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方法和生活经验,通过自主探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小组合作探究。
组内交流尝试小研究。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小组合作交流建议的给出使小组交流有序进行,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与合作、学会倾听与欣赏、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探索知识的欲望。
四、班级展示提升。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2、引向深入,总结概括。
尝试研究一、二:教师点拨:什么叫小数。
尝试研究二:讨论:怎样读写小数?读写小数应注意哪些问题?
3、互相纠错。
同桌或者同组内的同学检查一下,尝试小研究中的题做得对不对,如果不对,加以改正。
【设计意图】:班级展示提升是小组内形成统一的观点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并引发深入思考的过程,通过小组间思维碰撞,以及老师精彩的点拨引导,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
五、挑战自我。
51页练一练1、2、3题
第1题:先让学生自己连线并试读,然后进行交流,重点关注0.55元、3.60元和2.05元分别是怎样判断的。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第3题:独立完成后交流怎样想的、怎样写的。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进一步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
六、梳理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是怎样学到新知识的?你对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反思建构的良好学习习惯。】
七、拓展延伸。
试着读出超市海报上商品的价格,选择其中一种商品,在身边的超市对其价格进行调查并比较,哪个更便宜些。
第一课时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操作.描述.讨论的活动中,经历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3.在拼长方形和用语言描述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教学准备: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若干。
教学方法:操作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设计意图 | 教学预设 |
一.问题情景 师生谈话,先回忆怎样测量课本封面的面积,再交流怎样测量教室地面的面积。在讨论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测量操场面积不行的基础上引出本课主题。 |
在回忆经历过的测量活动和联系实际的测量讨论中,引发学习的需求,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使学生积极地投入新知的学习。 |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面积单位,并且学会了测量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面积。回忆一下我们怎样测量课本封面的面积? 师:如果用这个方法来测量操场行不行?(不行) 教师板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
二.自主探究 1.自主操作。提出教材中的拼图要求,鼓励学生拼出长方形,再交流不同的拼法,并展示出拼的图形。
2.完成统计表。教师提出填表要求,师生共同完成。
3.提出说一说中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
| 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展示.交流个性化拼图的机会,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探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创造素材。
整理长方形的有关数据,为总结长方形的面积做基础。
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发现长方形长与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1个长方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拼的,拼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长方形? 学生交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机会。
师:下面我们一起完成统计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的表格中板书相应的数据。
师:请同学们观察表格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
4.总结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先让学生总结再交流。
三.尝试应用 让学生读试一试,理解题意,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方法和结果。
四.课堂练习 1.练习1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练一练2题,先估计它的面积,再测量然后实际计算它的面积。 | 在学生的讨论的过程中了解长方形中长.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自主总结面积公式。
了解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培养学生估计和实际测量的能力,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 师:通过观察,同学们了解了长方形的长与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你能总结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吗? 学生总结教师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学生在书上板书公式。
师:同学们看试一试,先读题然后独立计算。学生计算交流。 教师强调面积单位是平方厘米或c㎡。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1题。 集体订正。
师: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先估计它的面积是多少,然后在实际测量计算出它的面积。(学生交流操作) |
3.练习3题,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测量桌面的长和宽,然后独立完成面积计算。 |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师: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课桌面的面积有多少平方厘米。 师:请同学们自己测量并计算,然后测量结果保留整厘米。 |
第二课时 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应用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理解正方形面积公式,会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3.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环保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正方形面积公式,会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准备:直尺.长18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的纸.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的纸。
教学方法:操作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设计意图 | 教学预设 |
一.自主探索 1.测量长方形纸的面积。 在学生估算的基础上,提出测量并计算长方形面积的要求,学生计算交流 |
将剪一张长方形纸改为估算测量一张稍大的长方形纸,便于操作,达到同样的目的。 |
师:请同学们自己测量并计算这张长方形纸的面积。 同学测量,教师巡视。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
2.分割长方形纸。 (1)提出“如果把这张长方形纸的边长渐趋4厘米,想一想,剪掉的是什么图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的问题,先让同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2)提出“把长方形的长边剪去4厘米”的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最后测量剪掉的长方形和剩下的长方形,验证前面的推想。
3.探索正方形面积公式。 (1)计算正方形纸的面积。鼓励学生自己试一试。 | 在想.讨论的过程中,形成图形关系的表象,进一步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
交流个性化的剪法,为学生提供互相学习的机会。为下面探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做准备。
让学生经历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计算正方形面积的过程。 | 师:如果把这个长方形的长边剪去4厘米,想一想剪掉的是什么图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 同桌讨论,然后交流。
师:把这个长方形从长边剪去4厘米怎样剪?请大家动手剪一剪。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剪的? 学生交流剪法。 师:通过测量验证剩下的是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请你们自己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
(2)交流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和结果,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想法的机会。教师进行适时的评价,出现错误及时指导。
(3)提出“自己总结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要求,学生完成后,全班交流。把公式写在课本上。
三.整合提升 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 在交流个性化算法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培养优化意识,为自己总结正方形面积公式做铺垫。 在学生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背景下,自主总结正方形面积公式。
在讨论两个面积计算公式共同点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公式的实际意义,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正方形面积的?结果是多少? 针对学生不同的算法,教师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引导。
师:请同学们试着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总结,教师巡视。 师:谁来把你总结的公式介绍给大家?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师:请同学们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
|
四.尝试练习 先让学生讨论计算正方形面积需要知道什么,再独立完成试一试,最后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五.课堂练习 1.练习1题,组织学生口答完成。 2.练习2题,现实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先让学生读题,重点理解四周下垂10厘米的意思,然后自己解答,最后全班交流。 3.练一练第3题,师生共同完成。先让学生拿出边长10厘米的纸,动手操作 | 利用正方形面积公式计算正方形面积的尝试练习。
是基础练习,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公式。 在运用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练习。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 师:想一想: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时,需要知道什么?学生回答。 师:现在请同学们完成试一试。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师:练习1题,谁能很快说出正方形的面积师多少?学生回答。 师: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和正方形有关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读一读练一练2题然后独立计算。学生独立计算,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按要求自己计算练一练3题。学生计算然后交流算法。
|
4.兔博士网站。 (1)学生自己阅读网站内容,说一说从中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2)让学生计算感受本班同学扔掉的旧电池损坏多少平方米的土地。再讨论应该怎么办。 |
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好习惯,丰富学生知识。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废旧电池的危害,提高环保意识。 | 学生阅读网站内容,交流了解到的信息。
师: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班同学扔掉的旧电池损坏多少平方米的土地。 学生计算。学生想办法弥补,增强环保意识。 |
《铺地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铺地面的具体生活情况,体会面积单位间换算的必要性。
2、使学生体会面积单位间的关系,知道1dm2=100cm21m2=100dm2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1、知道1dm2=100cm21m2=100dm2
2、使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边长是1dm正方形,格子纸、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我们刚学过哪些面积单位?1m21dm21cm2各是多大?(生比划)
3、出示:课本50页铺地面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说出题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提出有关数学问题。
二、探讨新知
(一)探究1dm2=()cm2
1、估一估。1dm大约有多少1cm2
2、让学生拿出面积是1dm2卡片和方格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
3、讨论。1dm2=()cm2
4、集体交流。各组汇报测量结果。(一横行摆10个,摆10行所以,10×10=100(个))
根据汇报情况板书:1dm2=100cm2
师出示:2dm2=()cm225dm2=()cm2
(二)探究1m2=()dm2
可用同样方法让学生探究1m2与1dm2的关系。
三、巩固新知
出示:1、做一做。
2米2=( )分米23分米2=()厘米2
500厘米2=( )分米2400分米2=( )米2
2、学校办公室地面是用边长是50cm的方砖铺成,共用144块地板砖,请你算出办公室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四、课堂小结:让生谈收获。
五、课外实践
测量自己家住的房子的占地面积。
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经历由生活经验到认识分数的过程。
2、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
3、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用几分之一表示简单图形的一部分。
教具准备;每生准备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提出观察教材中的情境图讲故事的要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看图编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与动物交朋友的情感。
二、新授:
1、指定学生将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话,将故事编完整。然后老师指出生活中的“一半”也可以说是二分之一。
2、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的事物。如,半块月饼,半个西瓜,半个馒头等。
三、做一做: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每个学生都动手折一折,涂一涂。
1、提出(1)题的要求,先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充分交流个性化做法。可让学生讨论一下涂色部分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最后说明,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并板书。
2、教师提出(2)题的要求,让学生进行操作,并交流。重点指导1/3的写法和读法。
3、教师提出(3)题的要求,在操作和交流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试着读写1/4。
学生如果出现与教材不同的分法,只要正确就应给予肯定。
四:试一试:
是前面数学活动的继续,鼓励学生做出更多的分法,读、写出相应的分数。
五、议一议:这两个问题是对分数意义的具体理解,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再进行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第二个问题鼓励学生举出具体事例进行说明。
六、练一练:第一题,重点让学生回答“为什么”。第二、三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互相评判。
七: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认识简单分数的过程。
2、初步认识分数,了解几分之几表示的意义,认识分母、分子和分数线。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习分数的兴趣。
教具准备;每生准备几张圆形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提出观察教材中的(1)题中的两个示意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是平均分,哪个不是平均分。指出哪部分表示这个圆的1/2。
二、新授:
1、提出(2)题中的活动要求并呈现示意图。师生一起边涂色边读、写分数。重点让学生理解2份是这个圆的三分之二,2/3里面有2个1/3。
2、提出(3)题中的活动要求,教学仿照(2)进行,也可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分、涂色,读写分数。
三、议 一议:
先在小组内进行,给每名学生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再进行全班讨论。
四:认识分数:
教师说明什么是分数。以3/4为例,介绍3是分子,4是分母,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然后写出一个分数,让学生说出这个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五、试一试:交流时,给学生表达个性化结果的机会,以便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六、练一练:第一、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互相评判。第三题,完成书上的问题后,再让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如,每人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两人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
六、知识窗:介绍有关分数的知识。
七: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在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中,经历比较两个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
2、会比较同分子或同分母(分母小于10)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愿意与同伴交流,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教具准备;每生准备几张圆形纸和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引入本课。
二、新授:
1、提出操作要求。让学生拿出准备好圆形纸(每生一张,两人合作,一人将圆平均分成两份,一人将圆平均分成三份),然后按要求涂色。
2、交流涂色的结果。讨论“哪个面积大”。教材只给出了两种比较的思路和方法,如把两个涂色部分叠在一起比。教师要对学生个性化的比较方法给予肯定。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对同一个圆,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反过来,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大。
3、用符号表示两个分数的大小。
三、比一比:
1、让学生独立观察图,并在○中填上大于号或小于号。
2、让学生交流是怎样比较的。
注意:这里只是直观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不总结比较的方法。
四、练一练:
第一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二题,因为没有图示,所以比较起来稍有难度。师生可共同完成两道题,再让学生自主做,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第三题,不做统一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五、问题讨论:这是两组典型的用分数表示生活中事物的素材。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每幅图中杯子的大小和盛饮料的多少,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六: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的过程。
2、会计算两个分数相加等于1和相应的减法。
3、在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引入本课。
二、新授:
1、填符号、写算式。师出示小黑板,呈现(1)组图,先分别用数表示两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再提出在○中填上合适符号的要求,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如:两个图形一样大,两个1/2合起来等于1。接着在○里填“=”。
2、在前面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写出加法算式。接着鼓励学生:你能写出一个减法算式吗?在学生交流写出的减法算式时,重点了解学生是怎样想的。
3、(2)组图可仿照上面进行。
三、看图列式计算:
1、让学生独立观察图,说一说图表示的意思。
2、鼓励学生写出加法算式,并计算。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思路。
3、看图写减法算式,仿照上述过程进行。
教材只呈现了1-1/3=2/3的算式思路,教学时,还应启发学生写出1-2/3=1/3。
四、练一练:
第一、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第三题,先鼓励每个学生都讲一讲图中的故事,并提出自己想到的问题,再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如,4/4=1,1-1/4=3/4,1-2/4=2/4等。
五、小结: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第九单元
探索乐园——找规律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分析及本课特色
1.本课内容选自冀教版三年级下册探索乐园92页-93页内容。
本课主要是通摆扣子、摆正方形的动手操作游戏,让学生在观察、整理、讨论等活动中,经历发现、总结规律,并能利用规律进行简单推算,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2. 本课特色
本课学习的内容都是学生现实生活中经常接触的、非常熟悉的事物。为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总结规律,所以选择了学生比较熟悉的游戏活动,通过观察、整理、讨论等活动,总结运用规律。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对本课教学目标规定,能发现事物中的简单规律,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算并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发现的规律,并能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
2. 难点: 是总结、概括规律和数学表达式,并能灵活运用
(四)学情分析
1.本节课是在学生一、二年级初步具备了探索规律的经验的基础上安排的。
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和学习方式
本节课选取了学生最喜欢的游戏展开教学,调动学生“玩”的天性,通过摆一摆、玩一玩、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激发学习积极性,经历发现、总结、运用规律的过程。
例1利用正方形面积公式的经验探索,让学生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利用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算。例2利用正方形有4条边以及动手摆的经验,发现摆图形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3.学生学习本节课可能遇到的困难
虽然,学生有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的基础,在总结规律时,可能会有叙述不完整的情况;尤其在例2摆正方形火柴的总结规律时,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目标
(一)在观察、整理、讨论等活动中,经理发现、总结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
(二)能发现事物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进行简单推算
(三)在探索事物规律和应用规律的活动中,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教学准备
小棒 扣子 多媒体课件
探索乐园--找规律 教学设计
一、音乐激趣 导入新课
播放《找朋友》音乐
师: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歌的名字了吗?
生:找朋友
师:今天,咱们一起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这个朋友呢!很厉害!能帮我们解决好多数学问题,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把这个朋友找出来?
生:想
板书课题——探索乐园 找规律
二、组织游戏 学习新知
(一)例题1 照样子摆扣子
师:首先咱们玩第一个小游戏——照样子摆扣子(课件出示)
1.照样子画图4、图5
师:咱们要用心观察一下教材上的三组扣子图,学生们用○表示扣子,画出来
生:用○画前三幅图,
师:你们能照样子摆出图4、图5吗?
生:尝试画图4、图5 (教师巡视并展示部分学生的作业)
师:画的对吗?你们怎么画出来的?有什么依据吗?
生:先观察前三幅图中的扣子
2.总结规律,验证答案
师:接下来,咱们要一起观察总结规律,来验证这几位学生画的是否正确!学生观察三幅图并完成你们手中的统计表①。
师:通过填写学习单,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答不出来的时候,师再次引导追问)
师: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发现各图中每行、每列扣子的个数和扣子的总个数有什么关系?(课件展示图1、图2、图3、图4中扣子总个数的得来)
生:每行、每列扣子的个数同样多并且与图的序号相同
生:扣子的总个数=每行扣子的个数×每列扣子的个数
3.运用规律,解答问题
师:好!既然咱们找出了规律,你们能否帮老师解答下一个问题吗?(课件出示图6应该需要多少个扣子,那图8、图10呢?)
生:36 64 100(根据得出的规律,学生会很容易得出答案)
师:找规律就像找朋友一样!它能帮我们解决好多数学问题,那你们想不想继续和老师找朋友?
(二)例2用火柴摆正方形(出示课件)
1.课件出示(照样子,摆图形)
师:提出问题: (1)观察上面火柴摆成的4组图,说说它们的排列规律。
(2) 怎样列式计算每组图火柴的根数?
生:(全班交流)从左往右,一组比一组多3根火柴。
列式:3×1=3(根)3×2=6(根)3×3=9(根)3×4=12(根)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探索规律,为下面的找规律奠定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2.探究新知
(1)观察、对比,列式计算火柴根数(课件出示火柴摆出的正方形)
师:说一说每组图中有几个正方形?
生:观察后回答
(2)观察两行图形,提出的问题:(再出示课件对比图)
师:①仔细观察两行图,想一想第一行怎样变成第二行?(课件动画展示)
②根据第一行计算火柴的根数及两行的关系想一想,第二行每组图需用几根火柴怎么列式计算呢?
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过程及算式。)
(3)再次提出问题:接着摆下去,图⑤、图⑥各用几根火柴?
①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②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初步了解正方形的排列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多发言,多参与。使学生了解列式计算这种方法的简便快捷,为总结规律奠定基础。)
3.总结规律
(1)教师课件出示用火柴摆出的6组正方形及计算火柴根数的算式
师:观察算式中的红色数字和这6组图有什么关系?
生:每个算式中红色的数字是6组图的序号,也是6组图正方形的个数。
(2)教师提出问题
师:你能用文字式子表达出摆正方形需用多少根火柴的规律吗?(课件提示:火柴的根数= )
生:小组讨论后汇报,教师板书。
(3)教师总结并课件出示规律:
火柴的根数= 3×正方形的个数+1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总结,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4.提出“议一议”的问题
师:“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摆10个正方形用多少根火柴?25个呢?”
生:学生独立解答
师:找学生回答,全班订正:
生①:3×10+1=31(根) 生②:3×25+1=76(根)
(设计意图:提高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课本93页练一练)
1.(1)照样子摆一摆,并找出扣子摆放的变化规律。
(2)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并推算出图⑥需要多少个扣子。
图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每行扣子的个数(个) | ||||||
每列扣子的个数(个) | ||||||
扣子的总个数(个) |
让学生观察扣子图,独立完成统计表。然后,交流扣子摆放的规律和填表的结果。
2.观察下面用小棒摆的三角形。推算一下,摆9个三角形要用( )根小棒。
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说一说发现的规律是什么,是怎样推算的。规律:1+2×三角形的个数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生:(学生汇报)
然后教师总结并课件展示:图形和它所对应的数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的,首先要找出图形和它对应的数之间存在的规律,然后再按规律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
找规律
火柴总数=3×正方形的个数+1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