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01《庖丁解牛》朗读精讲+知识点《庄子》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2-04-10

 扫码查看下载

全部资源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全册知识点精讲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材目录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知识精讲

《齐桓晋文之事》朗读精讲


庖丁解牛

《庄子》

庖丁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名作动,踩,膝之所yǐ 支撑,接触砉然huā 皮骨相离的声音通“响”然,奏刀騞然huō 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莫不合乎,符合。《劝学》“木直绳,輮以为轮。”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会:指节奏。以上两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意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通“盍”,何,怎么。兼词,何不,《齐桓晋文之事》:“亦反其本矣!”至此乎?”

庖丁放下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超过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完整的。《小石潭记》:“石以为底。”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这里指视觉,对应前文的“目视”止而神欲指精神活动对应前文的“神遇”行。依乎天理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批大郤击入大的缝隙导大窾kuǎn 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因依靠,凭借。《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之梦吴越。”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技经肯綮之未尝技经经络。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qìng):筋肉聚结处。此句为宾语前置,即“未尝技经肯綮,而况大 股部的大骨乎!良庖岁更刀,割也;众,指一般的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磨刀石。《劝学》:“金就则利。”。彼骨节者有间隙;“批大,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宽绰的样子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指筋骨交错聚结处,吾见其难为,怵然chù 警惧的样子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huò 骨肉离开的声音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通假字

(1)砉然向然    向通“响”  

(2)技盖至此乎      盖通“盍”,何 

(3)技经肯綮之未尝   技 通“枝” ,指支脉

(4)善刀而藏之 通“缮”,修治  三.走近大师,知人论世。

3.特殊句式

(1)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        者,也

 (2) 技经肯綮之未尝        

  宾语前置     未尝技经肯綮

  (3)视为止,行为迟       

  省略句       视为(之)止,  行为(之)迟 

写作手法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 “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

2、语义特征: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

互文一般有四种类型。

1、同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应理解为“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

2、邻句互文。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中“惊”、“鸣”互文,正确的翻译应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这样理解,词的意境才更显丰富幽美。

3、排句互文,是说这种互文的句子在两句以上,而且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完整意思。如《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是排句互文。

4、隔句互文。隔句互文,是指两句互文之间,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分析理解时和“对句互文”的思路步骤一样。如《滕王阁序》中“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这里的“十旬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胜 友”“高朋”“如云”“满座”相互交错,补充说明。应解释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



知识点总结:

一、“解牛之技巧”

视觉:动作:手触 肩倚 足履 膝踦(舞蹈化)

听觉:响声:砉、騞;--莫不中音(音乐化)

二、“技中之道”

始解之时--所见无非全牛      技术一般的阶段   目有全牛   (不懂规律)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技术高超的阶段   目无全牛   (认识规律)

方今之时--神遇不以目视      进入道的阶段     游刃有余   (运用规律)

三、“道法之变”

矛盾:牛体-(比喻)-社会

方法:刀--(比喻)--人   


庄周与《庄子》

在谈论《庄子》以前,有必要先简单介绍一下《老子》。关于老子其人,《史记》中引用了三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他是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姓李名耳,字聃,年代稍早于孔子,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关于“礼”的问题;一说老子可能就是楚国的老莱子,与孔子同时;一说战国中期周室有位太史名儋,有人认为他就是老子。《老子》一书的形成年代也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应当早于《论语》或大致与之同时,也有人认为它甚至迟于《庄子》。把我们看来,老子很可能是古代一位具有传说色彩的贤哲,并一直有些关于他的故事和言论流传,这些言论,可能就是《老子》一书的雏形,其年代大约与《论语》相近;大约是在战国中期,又有人对这部书加以增补,形成了今传《老子》的面貌,故其中包含有反映出战国时代社会特征的内容。这书是用韵文写的,用韵规则与楚辞相近,它的作者应当是楚人。

《老子》是一部以政治为中心的哲理著作,也牵涉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但书中把两者和自然性的宇宙本质——“道”联系起来,所以“形而上”的特征很强。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状态;关于人生态度,《老子》也主虚静、退让、柔弱,但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样消极,因为《老子》所推重的“阴柔”,实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

《老子》的文体,既非如《论语》那样的语录,也非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书约五千字,都是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格言,又押韵脚,特别便于记诵。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但结构并不严密,前后常见重复。它的语言无所修饰,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常常揭示出事物向其反面转化、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断转变的规则,以及从反面取胜的途径,反映出中国先秦时代哲学思想的透彻性。它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老子》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推进道家思想而具有集大成意味的著作,是庄周及其门人的《庄子》。

庄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可能年岁略小。只做过地位卑微的漆园吏。据《庄子》中记载,他生活贫困,住在穷闾陋巷,困窘时织履为生,弄得面黄肌瘦。但据说楚王派人迎他到楚国去做国相,他却拒绝了,说是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周的思想,是以老子为依归。但《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庄子》的中心,则是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在作者看来,最理想的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态,一切人为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违逆人的天性,因而是毫无价值的。对于个人人生,《庄子》强调“全性保真”,舍弃任何世俗的知识和名誉地位,以追求与宇宙的抽象本质——“道”化为一体,从而达到绝对的和完美的精神自由。《庄子》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尖锐的批判。不同于其他人只是从统治者的残暴来看问题,作者还更为透彻地指出,一切社会的礼法制度、道德准则,本质上只是维护统治的工具。《胠箧》说,常人为防盗,总把箱子锁得很牢,遇上大盗,连箱子一起偷了。“圣知仁义”就是锁牢箱子的手段,大盗窃国,“并其圣知仁义而窃之”。所以,“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而仁义焉存。”极是痛快淋漓。但作者并不主张以积极的行为来改变现实,而是对现实人生持悲观厌世的态度。甚至认为,一切世间的是非、美丑、大小之对立,只是人的认识上的对立,而并非万物自身的性质。

庄子学派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积极意义上说,它揭示了社会统治思想的本质,表现了摆脱精神束缚的热烈渴望,为封建时代具有反传统精神和异端思想的文人提供了哲学出发点;从消极意义来说,它所追求的自由只是理念上而非实践的自由,提供给人们的只是逃避社会矛盾的方法,因而始终能够为统治者所容忍。

庄子本人既是一个哲学家,又富于诗人气质。庄学的后人,也受了他的感染。因而,《庄子》这部哲学著作,又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并且,其文章体制也已经脱离语录体的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在文学意义上,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是《庄子》的一大特色。战国文章,普遍多假寓言、故事以说理,但仅仅作为比喻的材料,证明文章的观点。《庄子》不仅如此。从理论意识来说,庄子这一派本有“言不尽意”的看法,即逻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与此相关,在表现手法上,许多篇章,如《逍遥游》、《人间世》、《德充符》、《秋水》,几乎都是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联缀而成,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动物的对话中,这就超出了以故事为例证的意义。而且,作者的想象奇特而丰富,古今人物、骷髅幽魂、草虫树石、大鹏小雀,无奇不有,千汇万状,出人意表,迷离荒诞,使文章充满了诡奇多变的色彩。

《庄子》的文章又富于抒情性。如果说《孟子》的感情是在清楚的逻辑表达下运行的,那么《庄子》的感情,却往往是无端而起,迷茫恍惚。

《庄子》的文章结构,也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辞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有表现力,极有独创性。后代文人在思想上、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影响的,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