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2-04-10

 扫码查看下载

全部资源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朗读精讲

第一单元
第1课《古诗三首》朗读+知识精讲第2课《祖父的园子》朗读+知识精讲第3课《月是故乡明》朗读+知识精讲
第4课《梅花魂》朗读+知识点图文精讲口语交际1《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精讲习作1《那一刻,我长大了》知识精讲
第二单元第5课《草船借箭》朗读+知识精讲第6课《景阳冈》朗读+知识精讲第7课《 猴王出世》朗读+知识精讲

第8课《红楼春趣》朗读精讲

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 知识精讲

习作2《写读后感》图文讲解+范文

语文园地二 知识精讲第三单元《汉字真有趣》 图文视频讲解《我爱你,汉字》微课图文讲解第四单元

第11课《军神》微课图文讲解

第12课《清贫》微课图文讲解
习作4《他______了》微课精讲

语文园地四 微课精讲


第1单元 教案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稚”等生字和1个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等生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

(1)凭借注释、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2)体会诗人用词的生动传神。

3.情感与价值

(1)让学生感悟诗歌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2)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所写诗歌的写作背景。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今天,诗人范成大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诗,咱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有怎样的情感要与大家分享,好不好?

板书课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介绍作者。

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说,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播放范成大的简介资料。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著有《石湖诗集》《石湖词》《吴船录》等。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一贯的忧国恤民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2.释题。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

三、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说说古诗应该怎样读。

(2)明确古诗的朗读方法:朗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出古诗的节奏。

(3)听范读。

(4)个人自由朗读。

(5)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地说说诗歌写了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想边画:

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

童孙——学种瓜

四、再读古诗,读懂诗意

1.学习古诗,光会读还不行,还要明白诗句的含意。谁知道以前我们理解古诗文的方法都有哪些?

看注释,联系上下文,问别人,查字典,看插图。

2.现在就让我们用以上这些方法,和同桌两个人合作学习,试着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吧!

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举手问老师,也可以做上记号,一会儿一起交流。

学生自学,师巡视。

3.质疑:谁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

4.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

前两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理解是:白天在田地里除草,夜里在家中把麻搓成线,村里的男人和女人都能担当起家庭的责任。

后两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理解是:儿童不懂得耕田织布的方法,也在桑树的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五、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诗歌一、二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想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儿?(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

(3)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

反复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

2.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为什么喜欢?(天真、勤劳、不怕苦、好学、可爱、爱劳动。)

赏析后指导诵读,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喜爱之情。一遍一遍地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六、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1.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2.指名读。

3.老师配乐诵读。

4.学生入情入境地齐读,朗读中自然成诵。

七、指导写字

书写“昼、耘、桑”等生字。

八、总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更是其中的灿烂奇葩,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多收集一些田园诗的名篇佳作,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同学们可以成为像范成大、李白一样的大诗人。老师期待着你们的大作。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九、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稚子弄冰》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诗人范成大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与儿童的天真可爱,这节课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写天真活泼的孩子的诗,我们快来看看吧!(板书课题:稚子弄冰)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通俗易懂,清新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当时人称“诚斋体”。

2.字词理解。

①稚子:幼小的孩子。

②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③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④磬(qìng):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

⑤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3.学生自由读诗,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古诗,了解诗意

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合作学习。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四、品读古诗,想象画面,领悟诗境

1.师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品读理解。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脱”字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子(取冰)的样子。

2.交流感受,练习朗读。

带着“诗中描述的儿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你觉得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的?”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全班交流。允许有自己的感受。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要恰当地进行引导。

五、结合学生的积累,拓展阅读

1.交流已经背诵下来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稚子弄冰》。

2.以“散落在诗词里的童年”为主题画张手抄报。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村晚》

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

同学们,你们有过在乡村生活的经历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与乡村生活有关,快让我们看一看吧!

(板书课题:村晚)同学们,谁能给老师解释一下诗题?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1.提出要求,指导自学。

2.简介作者:雷震,宋代诗人。

3.检查自学效果:

读好诗句:重点指导学生按古诗的节奏读好诗句。学习生字“漪”。

草满/ 池塘// 水满陂,

山衔/ 落日// 浸寒漪。

牧童/ 归去// 横牛背,

短笛/ 无腔// 信口吹。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交流议答,使学生明确。

(1)第一句诗:指名读。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里的“陂”的?(陂:池岸。)

看书上的插图,哪部分是和这句诗的意思相对应的?

提示:这句诗的意思可说成“草满陂,水满池塘”。两个“满”字表现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机蓬勃。(板书:草、水满)

(2)第二句诗:指名读。

这句诗里的“衔”是什么意思?点击“衔”进入链接,屏幕上出示:“衔”,用嘴含,叼。

“山”如何“衔”落日?请同学们看图想象,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同桌之间讨论讨论。

交流议答:诗中的“衔”是什么意思?(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好像被山含住了。)图上哪一部分和“山衔落日”相对应?

你是怎么理解“寒漪”这个词的?点击进入链接,屏幕显示:“寒漪”,让人感到寒意的水中波纹。

“浸”是把东西泡在液体里,诗中是把什么浸泡在寒漪中呢?

谁来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谁再连起来说一说一、二两句诗的意思?齐读第一、二两句诗。

  (3)学生探讨第三、四两句诗。

“牧童”指什么人?(这里指放牛娃。)

“归去”表示回到哪里去?(回到村里去。)

看图:你是怎么理解“横牛背”的?(横骑在牛背上。)“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两句诗你是怎么理解的?

指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四、品读古诗,想象画面,领悟诗境

1.师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品读理解。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读完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2.交流感受,练习朗读。

体会乡村儿童生活的乐趣,感悟童年的美好。

全班交流。允许有自己的感受。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要进行恰当的引导。

五、结合学生的积累,拓展阅读

1.交流已经背诵下来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2.拓展阅读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村晚》。

2.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 范成大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  辛劳  赞扬

童孙——桑阴种瓜 可爱 喜欢

稚子弄冰

宋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村 晚

宋 雷震

草满/ 池塘// 水满陂,

山衔/ 落日// 浸寒漪。

牧童/ 归去// 横牛背,

短笛/ 无腔// 信口吹。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游戏导入、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环节。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在识字写字和理解诗意等方面。

[不足之处] 整节课下来还有许多遗憾和不足之处。因为新接这个班,对学生不够了解,备课时考虑不够全面,不能针对学生差异创设问题的情境。另外,我说得较多,学生发挥得有点少,没有做到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为辅。


 2 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正确认读本课“蚱、啃”等生字,学习多音字“晃”,会写“蝴”等生字,能正确读写生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3.情感与价值

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引导学生自主读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圈出生字、生词。

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情。

2.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设疑激趣

不一样的童年有不一样的快乐,不一样的生活有不一样的精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萧红笔下的一篇文章《祖父的园子》。(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齐读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指导书写。

大屏幕出示:蝴蝶 蚂蚱 啃食 樱桃 蚌壳 割草 嘟嘴 倭瓜 啰唆 闲逛 瞎闹 水瓢 铲子 承认 拴住 拔出

开火车认读生字词。指导认读多音字“晃”。

2.讲解个别重点词语。

小组交流探讨,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同桌交流等方法理解文中部分词语,全班汇报。

3.书写“蝴、蚂、蚱、樱、拔、瞎、铲”等生字。

4.了解作者。你们课前收集了作者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作者?

萧红,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张廼莹,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1940年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2.小组讨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经历的哪些场景?

3.全班交流:记忆中的园子(第1~3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第4~15自然段);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的(第16、17自然段);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第18~20自然段)。

  4.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记忆中祖父的园子色彩鲜艳,景物众多,祖父经常在园子里劳作,“我”也经常在园子里“乱闹”、玩耍,园中的景物是自由的,“我”也是自由的、快乐的。

四、布置作业,巧设悬念

  1.熟读课文,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2.规范书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回忆课文内容。

生汇报: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交流汇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找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情景,体会“我”的心情。(学生自主学习)

2.汇报交流:

(1)对园子的印象。(第1~3自然段)(出示课件)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①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出示课件)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丽……“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2)“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第4~15自然段)

“伏在”“乱钩”,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说明园子不仅是“我”童年的乐园,还是学习的大课堂。

(这几个自然段围绕着“我”错把谷穗当作野草割掉的趣事展开,通过对话表现出“我”的年幼无知和天真顽皮,也表现出祖父对“我”的喜爱和呵护。一老一少,形象鲜明,语言生动,特别是人物心理很耐人寻味。教学中,还可安排角色表演的形式,激发兴趣、丰富内容、加深体验。)

①“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出示课件)

(“我”在园子里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②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3)感受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第16、17自然段)

①思考:从这两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出示课件)

②交流、讨论。

③重点朗读第17自然段,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理解作者在这一段列举了大量事物,花费大量笔墨细致描写的用意,充分感受园子中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段话,通过恰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学生评议,看谁读得好。

三、总结课文,情感升华

祖父给予“我”足够的宽松氛围。让“我”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更有慈爱的祖父。祖父允许“我”随便玩闹,对“我”倾注了爱心和耐心,祖父给了“我”心灵的自由,他的爱放飞了“我”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我”自由、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

四、拓展探究

心中有自由快乐,看什么都是自由快乐的,让我们再来看看园子的景象吧!引读:明媚的阳光下,花开了,在我看来,就像    ;鸟飞了,就像    ;虫子叫了,就像    ;倭瓜有的爬到架上,有的爬到房上,在我看来,是    ;黄瓜有的开着花,有的结了果,在我看来,是    ;玉米长得特别茂盛,在我看来,是    …… 

仿写:    了,就像    ;    了,就像    。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3.课外阅读有关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尔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做准备。

 

【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

好玩 快乐 美丽

自由 热爱 怀念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突出以学生为本。《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组内把记忆生字的好办法说给小组成员听,互相交流想法,博采众长,引发思维的交流和补充,激发他们共同学习的兴趣。

2.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此举以学生为主体,做到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实现了由在阅读中感悟、积累语言到在实践中运用、完善语言的转变。

[不足之处] 在提问学生时,比较保守,没能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没有相信学生的潜能,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并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没有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

 3 *月是故乡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渺、篝、萌”等生字,学会一个多音字“燕”,正确认读“浩渺、篝火、萌动、澄澈、旖旎”等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2)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3.情感与价值

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及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渺、篝、萌”等生字,学会一个多音字“燕”。

(2)品味文章语言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思乡情,学会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质朴平淡、感情真挚醇厚的特点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常见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厚谊。他是谁呢?

(多媒体投影2007年播放的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录像及季羨林的简介)

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月是故乡明》。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屏幕出示“浩渺、篝火、萌动、澄澈、旖旎、耄耋”等词语。学生自由读词,多种方式识记。

2.了解词语意思。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烟波浩渺:形容水面辽阔。

相映成趣:二者互相衬托,显得更有情趣。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茂林修竹: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修,长。

3.将生字词回文,熟练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读出韵律

1.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分男生、女生两部分朗读,读的同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做上标记。)

2.同学们读得不错,男生声音洪亮,女生感情细腻,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别注意。

(再次重点指导。)

四、深入读文,划分层次 

1.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一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对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本文的第1自然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

2.第2、3、4自然段是作者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2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待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

3.第5、6自然段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4.最后一段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五、探究学习

1.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优美吧!

(学生站起来朗读并稍加分析,3~4个人)

2.思考:季羨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仅仅生活了六年的小山村?

六、总结全文

季羨林先生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却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人生的辉煌,但没有走出那刻骨铭心的平民情结。有评论家称他为“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让我们去用心感受那浓浓的故乡情吧!

七、布置作业 

有许多事物都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怀念:老树、老街、老房子、门前的池塘、一塘的荷花……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唤儿女的声音……请置身于某个情境,写一个片段。

 

【板书设计】

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 引题(1)

回忆 (2~4)

思乡 (5、6)

情感升华 总结(7)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贴近生活,注重方法指导。创设情境,体现双向互动。面向全体,关注每个学生。

[不足之处] 1.教学预设,对时间的规划有偏差,导致整节课时间上前松后紧。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

2.教学时放手尺度还可以更大些。在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某些段落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说。很多孩子表达时不能抓住要点,说话缺乏条理,随意性强。学生自我展示的欲望强烈,不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因此在评价别人时语言苍白,缺乏说服力。


 4 *梅 花 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葬、腮、玷”等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自读探究,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悟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

3.情感与价值

学习梅花的坚贞不屈,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及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葬、腮、玷”等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新课,欣赏梅花

1.导语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花冬天开放吗?听到有同学说是梅花。那么,你们学过哪些

描写梅花的诗歌呢?(王安石的《梅》、王冕的《墨梅》等。)可见梅花历来是画家、诗人所赞美的对象。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个和梅花有关的故事。(板书课题)

2.课件演示,欣赏梅花,学生吟诵咏梅的诗句。

3.过渡:看到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作家陈慧瑛常常会想起身在异乡的外祖父,并由此勾起了她一连串的回忆。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外祖父的哪些事。

2.讨论交流,理清条理,出示小标题。(吟诗落泪、珍爱梅图、思国伤怀、赠墨梅图、送梅花绢。)

3.圈画生字,学习交流。

三、再读课文,品悟梅花

1.在作者的记忆中,外祖父是一个爱梅的人,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点呢?

我们在读过文中的这几件小事后,都能感受到外祖父爱梅花。你是怎样从这些段落中读出这种感情的呢?

出示:我们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可以用这些方法:(1)联系上下文;(2)抓重点词句;(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4)用朗读的方式;(5)其他自己喜欢的方法。

2.自学体会,动手圈画。

3.读句交流,谈理解。

4.重点引导第二件事:从对比手法的使用及对外祖父神情、语言、动作等的描写中体会对梅花的爱。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四、品读升华,歌颂梅花 

1.过渡:外祖父为什么对梅花情有独钟,文中哪一段话给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

2.自由读外祖父说的那段话,互相交流、讨论。

(1)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哪些内容?

(2)把你了解到的内容讲给同桌听听。

(3)全班交流:①梅花的精神(不畏严寒、坚贞不屈);②梅花的精神象征中华民族的精神;③保存墨梅图激励自己保持民族的气节。

3.说说中国历史上出了哪些有气节的人物。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外祖父对梅花、对有骨气的中国人的敬佩。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3)齐读。

五、探究学习

1.课文除了写外祖父挚爱梅花外,还写了外祖父几次哭了,请找出来读一读。

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1) 读唐诗宋词时,外祖父满脸忧伤,“莺儿啊,莺儿……”

(2) 当外祖父因年纪太大无法回国而哭时,“亲爱的外公,你别哭了……”

(3) 当外祖父含泪递梅花手绢时,外祖父满心凄楚,“莺儿啊,莺儿……”

2.学完了课文,你明白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目了吗?

3.结合着自己的理解来谈。让学生明白,梅花魂就是爱国心。

4.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5.让学生想象说话:外祖父就是这样一位时时刻刻都牵挂祖国的老华侨,他在临终前还不忘嘱咐家人,一定要把他的骨灰带回到祖国去,我们完成了老人的遗愿,把他安葬在梅花树下。又是一年的冬天来临了,面对着梅花树下的老人,你想说些什么呢?

6.师导语:“故乡、祖国”让多少身居海外的旅人、游子拥有无尽的相思与眷恋,几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吟诵出了无数“思乡爱国”的诗篇,你会吟诵吗?

六、总结全文

古往今来,由于许多历史原因,许多像文中外祖父一样的中华儿女流落他乡。他们虽然身穿洋装、说着异国的语言,但是他们的血管里流动着中国人的血,他们的胸中跳动着一颗颗中国心。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明敏演唱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在歌声中再一次感受爱国华侨们的心声。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段落。

2.继续搜集赞美梅花的诗句背一背,搜集梅花图片展览。

 

【板书设计】

品格

梅花魂  灵魂  民族魂

骨气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让文本与学生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有助于激发学生灵感,打开思路。

[不足之处] 尽管这节课有个别成功之处,但我还是觉得我的这节课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设计课的时候,我为了一味地追求高效、大容量,导致很多教学环节都是浅尝辄止,匆匆而过,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没有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根据提问对象提出恰当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在提问之前思考问题,并列出问题提纲。

(2)认真倾听,在交流时能边听边记录。

3.情感与价值

在交际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指导学生说话时态度大方,有礼貌。

【教学重点】

学会提出恰当的问题。学会倾听与记录总结。

【教学难点】

在交际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同学交流过程中注意说话态度大方,有礼貌。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问题提纲。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激趣导入,引发情感体验

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出示图片并播放歌曲《童年》。

1.请大家仔细观看图片,并谈谈你的感受。

2.谁来用一句话说说你的感受?

  再指导说具体: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本节课,我们要进行一次“口语交际”练习,与童年有关,大家一起来看一下。

(板书课题: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二、打开记忆,回忆童年

1.我们的童年生活中有喜有乐,有悲有痛,你记忆深处留下的是什么故事呢?老师先说一个自己记忆最深的童年故事。

2.请同学们也来说一说,要求:清楚、具体。

同桌之间说说自己最难忘的事情。

3.课堂交流,你想了解谁的童年?确定了解对象。

4.思考想要提出的问题。

三、练习表达

1.刚才你们所思考的内容,就是我们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出示语文书第13页的参考表格,鼓励学生自己制作问题提纲。

2.分小组探讨,动手实践。

 3.全班展示,学会提问。

4.模拟练习,总结方法。

是否清楚并恰当地提出问题,人物之间的交流是否文明礼貌,是否做出适度的情感反应,是否能够认真倾听,不打断对方。学会边听边记录,做好总结。

5.与同学交流看法,谈谈感受。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语言是一门艺术,我们在提问时要注意对象,要注意人称的转换,将意思说明确,注意不要说得太啰唆,让听话的人明白你说的意思。还要注意:听别人讲话时,自己的注意力要集中,不随便插话,边听边思考边记录。要说普通话,学会用礼貌语言,说话声音要响亮,态度自然大方。

相信通过这次口语交际活动,同学们也一定感受到了大人们童年的美好,那么,就让我们永葆童心、享受生活吧!

五、巩固练习

创设情境,练习表达。

六、布置作业

向各位家长询问童年的趣事。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让文本与学生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有助于激发学生灵感,打开思路。

2.创设了不同层次的交际情境。口语交际是一种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活动,在课堂上我创设了多个不同层次、由易到难的交际情境。如:小组互相问一问,教师采访,与同桌说一说,邀请好朋友来说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体现了鲜明的互动性,使得学生在双向互动的实践中提高了口语交际的表达能力。

3.注重在交际中评价。把评价的过程也列入口语交际活动,让被评价学生与提出看法的同学形成新的交际互动。这一点,我认为在口语交际课中尤为重要。

[不足之处] 这节课的教学还给我留下了许多思考,如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如何让他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在交际互动的过程中有些孩子不会主动提问;在小组内如何让组长更好地组织活动;当学生在交流中有了矛盾的时候,老师如何去引导、化解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按事情发展顺序列提纲、作文,把事情的过程写具体。

(2)懂得作文的步骤。

(3)确定要写的一件事,能列好作文提纲。

2.过程与方法

能够抓住事物特点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能够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把事情说具体。

3.情感与价值

努力把自己的感情表达清楚。在习作的过程中,和同学分享快乐,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

【教学重点】

能够抓住事物特点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能够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把事情说具体。

【教学难点】

努力把自己的感情表达清楚。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好词佳句。

教师:习作范文《那一刻,我长大了》。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在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一定发生过许多令你难忘的事情。那么,哪些事情使你难忘,令你顿时觉得自己长大了呢?

2.交流,适当板书。

二、习作提示,确定材料

1.比较事情,哪一件更难忘?

(1)没听妈妈的劝告,把钱放在浅兜里,结果弄丢了。

(2)不听爸爸的话,在火车站乱跑,与爸爸失散,急得爸爸差点犯心脏病。

(3)不遵守交通规则,骑车闯红灯,被警察批评。

2.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从材料中选择最难忘的,而且是真实的写在草稿本上。

出示书中示例,加以引导。

三、指导学生选材、命题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我命题。学生说说令自己难忘的事情。

2.列提纲,探讨写作方法。

要想把文章写得清楚、明白,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写。可采用倒叙、顺叙、插叙的手法,编写提纲是帮助我们写好作文的有效方法。

3.自学习作提示,初步列好作文提纲。

4.交流,及时指正不足。

5.学习范文《那一刻,我长大了》,体会情感。

6.练习写作,同桌间交流补充。

四、佳句积累 

好的开头和结尾会为我们的习作增添色彩,你们收集了哪些对我们本次习作有帮助的佳句?

开头:每个人都有一个美丽的童年,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件难忘的往事,例如……

结尾:对全文进行总结,语言优美,要有感染力。

五、布置习作

现在你可以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写的时候,把想要写的内容表达清楚,还要注意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佳作引路,章法导引

1.老师这节课先请你们来欣赏一篇佳作,读一读,谈一谈你的理解和想法。

2.引导学生从写作的内容和写作方法两方面来评点。这篇习作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二、再次习作

学生列好提纲,开始作文。

教师巡视指导,并了解学生的习作情况。

三、修改评议 

1.请拿出你的习作,回顾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先自己进行修改。

修改步骤:

(1)修改错别字。

(2)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3)修改啰唆的段落。

引导学生先回顾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根据习作要求同学间互评互改,发现习作中的优点和不足。小组内交流,推荐优秀习作。通过欣赏佳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会习作的乐趣。同时引导学生从佳作中受到启发,找出自己的不足,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

2.小组内交流修改习作。

3.推荐本组优秀习作。

四、欣赏佳作

1.全班推荐佳作,引导学生从佳作中受到启发。

(1)大屏幕展示佳作,师生共评改。

(2)引导学生课下继续修改作品。

(3)让学生谈修改习作的收获体会,誊抄习作,引导学生把兴趣保持下去。

2.习作讲评。

(1)肯定长处,培养自信。

(2)生朗读作品,师生共赏,教师予以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

五、总结点评

1.指出共同存在的问题,下次习作注意。

2.表扬表现突出者、习作进步者……给每个学生鼓励,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六、誊写习作

规范、工整地把习作抄写在作文本上。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我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审题、独立作文的能力。在作文指导课上,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如审题的规律、确立中心、选材的方法。习作指导时不但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更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在作文要求允许的最大范围内给学生表达的自主权,以培养他们作文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能力。 

[不足之处] 语言能力还有待加强,过渡语衔接上不是很流畅。写作指导不应该只是在作文课上讲,应该是渗透到平时的每一节语文课中。这一点在以后的语文课教学中我会注意。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品读课文选段,分析好词佳句,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习古诗《游子吟》。

2.过程与方法

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

积累本单元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乐于观察生活,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课文选段,分析好词佳句,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带有优美语言的段落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朗读精讲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引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四课,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童真童趣,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些词句特别能够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想法。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看看谁能发现文字运用的内在美。

(课件出示教学内容)

二、交流平台

1.你了解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吗?和同学交流。

  生汇报,师适当补充:有的比较直接,有的比较含蓄。

2.师出示课文例句,学生分析它们有什么不同。

“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它们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不同的。)

2.它们分别属于哪种抒情方式?

3.你喜欢哪一种抒情方式?

同桌之间交流探讨,全班汇报。

4.感情回文,再找一找带有这两种抒情方式的句子读一读,品析作者情感。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了文章表达感情的方式,直接表达情感也好,含蓄地抒发思绪也罢,语言是没有好坏之分的,让我们投入生活以更多的情感,让我们的思想在博大精深的文字中开花结果吧!

四、布置作业

查阅有关资料,继续品析优美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词句段运用

1.读例句,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自由读一读。

说一说你的体会。生自由汇报。

2.再选一种情景仿照着说一说。

慢、冷、吵、静、快、暗,你能仿照书上的例句,写一段话吗?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师适时进行指导。

3.赏析写作方法。

课件出示句子,想一想,下面的语段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4.尝试练习写作。

同桌之间检查纠错,全班汇报,教师指导。

二、日积月累

1.自学古诗《游子吟》。

生汇报。师补充。

2.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背诵。

三、布置作业

写一段语言优美的段落,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我先让学生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学生之前做了预习,学起来更有自信了。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之间共同合作的精神,并能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建议,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最后形成一致的意见,这对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有着很好的作用。

[不足之处] “日积月累”部分的学习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和交流的时间,有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有理解,以至于在背诵时死记硬背,感到困难。


第2单元

 5 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认读本课“瑜、督”等生字,会写“妒、忌”等生字。理解“妒忌、都督、委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过程与方法

用精读、略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读语言文字,领略经典名著语言的魅力。

3.情感与价值

从“草船借箭”这件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书或电视剧吗?那你最喜欢三国里的哪个人物?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位三国里比较聪明的人物,他们就是周瑜和诸葛亮。(板书:周瑜、诸葛亮)识记生字“瑜”和“葛”。

2.在他们两个人之间,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我们快来看一下吧!

(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介绍《草船借箭》的背景资料。(学生汇报预习资料,相互补充。)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前发生的。

2.说说你了解的周瑜与诸葛亮。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课文,记住把字音读准了,句子读通了。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师适时引导。


  2.生字词学习。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比较长,生字词也比较多,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师:对于这些生字词,在意思上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呢?(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3.朗读词语,巩固练习。

妒忌、都督、幔子、水寨、弓弩手、呐喊、神机妙算、擂鼓、丞相。


四、梳理脉络,全文把握

1.预设。

起因(第1自然段):心生妒忌。

经过(第2~9自然段):巧妙借箭。

结果(第10自然段):自叹不如。

2.按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周瑜妒忌诸葛亮有才干,设计要诸葛亮在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草船,用妙计向曹操“借箭”,诸葛亮如期如数向周瑜交出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五、指导写字

书写“妒、忌、曹、督、委、鲁”等生字。


六、布置作业

1.规范书写本课生字词。

2.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给家长讲讲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出示本课词语,请学生读一读。

2.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相互补充,师适时指导。)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师:请同学们细读第2~9自然段,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画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一)“诸葛亮知天文”

1.师:谁来说说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

生: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师: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生: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指导读句子)

2.师: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所以,我们得再往前面读一读,联系上文看看从哪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生: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二)“诸葛亮识人心”

1.师: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生: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2.在《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十多处,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

(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还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自信的笑。)

(三)“诸葛亮懂地理”

1.师:你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生: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2.问题探讨。(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师:他们为何“一字摆开”?生: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师:为什么“擂鼓呐喊”?生: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和方向。师:为什么开始船头朝西,后来船头朝东?生: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掉头的时间。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

师:刚才,我们通过抓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研究问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方法。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四、分角色朗读,感受形象

1.分角色朗读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

2.通过对话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诸葛亮胸有成竹,周瑜心胸狭窄。


五、拓展延伸

1.积累本课中的好词佳句。

2.思考:文中的诸葛亮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六、布置作业

1.规范书写本课生字词。

2.文中还有一些体现人物特点的词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3.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全书。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知天文

   诸葛亮   识人心 (神机妙算)     周瑜 (心胸狭窄)

晓地理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设计要紧紧地抓住主线,使全文脉络清楚;要抓朗读,在读中体会,在体会中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紧跟“读(走进文本)—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特点,设计多种读课文的方式,使学生读得“爱不释手”。

[不足之处] 我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缺少对学生的需求的关注。呈现在课堂上,学生显得被动,而细节之处的处理也欠妥当,“教”的痕迹比较浓重。

 

 6 景 阳 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筷、谋、勿”等生字,学习多音字“泊”,会写“冈、饥、恰”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猜猜“筛酒、哨棒”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与价值

(1)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2)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掌握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部分。

【教学难点】

了解武松的英雄性格。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水浒传》等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这节课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个人物,他来自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他英勇无比,曾在景阳冈上打死过一只老虎,你们猜猜他是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景阳冈》,看看武松是如何打死老虎的。

(板书课题:景阳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了解课文背景。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述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它反映的是北宋政和年间,纲纪败坏,贪官污吏把持朝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天下英豪纷纷起义的现象。


它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武松、林冲、鲁智深、李逵等人物形象。说起这个武松,还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水浒传》中,从第二十三回到三十二回,非常集中地写到了他。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的第二十三回。(分组汇报课前准备的资料,小组间相互补充。)

2.认读生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师:这篇课文节选自古典小说,里面有不少文言色彩的词、句,也有一些容易读错的词语。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谁来读一读下面的词、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的意思。

屏幕出示词语:哨棒、筛酒、榜文、吊睛白额、霹雳、咆哮、血泊。

屏幕出示句子:“这酒真有气力”——这酒很有劲;“筛了一碗酒”——倒了一碗酒;“吃酒”——喝酒;“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三、学习提示,初读感知

1.根据学习提示任务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A.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B.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武松打虎?(第8~12自然段。)

C.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D.武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自学反馈。

这篇课文篇幅很长,谁能用简要的话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指导写字

规范书写“冈、饥、榜”等生字。


五、知识巩固

1.认读生字词,理解意思。

2.概括故事内容。


六、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所学生字。

2.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向家长简要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出示本课词语,请学生读一读。

2.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相互补充,师适时指导。)


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按事情发展顺序,理清文章脉络。

冈下饮酒(第1~4自然段):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

酒后上冈(第5~7自然段):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

冈上打虎(第8~12自然段):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

挨下冈来(第13自然段):武松打虎后一步步挨下冈来。

(板书:冈下饮酒——酒后上冈——冈上打虎——挨下冈来)


三、品读“打虎”,体验精彩

1.通过刚才的读书,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是具体描写武松打虎的?

2.请同学们默读第8~12自然段,武松打虎的哪些精彩片段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把有关句子画出来。

3.学生交流,教师相继出示课件中的相应内容,点拨引领,指导朗读。

(1)预设一:(出示第9自然段)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朗读感受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段。老师朗读写武松的句子,请一个同学读写猛虎的句子。同桌合作读。分组读。

感受老虎的凶猛。通过读句子,这大虫给你什么感觉?

体会“闪”用词的精当,感悟武松的机智敏捷:可以给“闪”换个词吗?(躲。) 写文章最忌讳重复用词,为什么作者一次又一次地用了“闪”?(作者紧紧抓住武松的动作,写出武松的机智敏捷。)

再读句子(齐读)。

(2)预设二:(出示第11自然段)那只大虫咆哮着,发起性来,翻身又扑过来。武松又一跳,退了十步远。那只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那只大虫想要挣扎,武松使尽气力按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自由读句子,读出武松打虎的精彩。

这时候的武松转守为攻,你能圈出武松打虎的动作描写吗?这些动作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显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动词的运用,很有特色。第9自然段反复用一个“闪”字,写出了武松的机智敏捷,第11自然段运用了多种动作描写凸显武松勇武机智。

感受武松的机智敏捷。面对突如其来的这只身手敏捷、又饥又渴、兽性大发、恶迹斑斑曾经伤过二三十条大汉性命的大虫,此时的武松只有一招,谁能发现?(闪。)那只大虫咆哮起来,不住地扒身底下的泥,扒起了两堆黄泥,成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只大虫一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只大虫叫武松弄得没有一些气力了。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打了五六十拳,那只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一点儿也不能动弹了,只剩下口里喘气。

4.有感情地朗读。师生合作读。(感受武松的勇武过人、无畏、勇中有谋的性格特点。)


四、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1.“武松打虎”让我们认识了一个豪放而又勇武机智的武松。《景阳冈》这篇课文主要写打虎,为什么用了7个自然段这么大的篇幅来写武松冈下喝酒,以及不听劝告执意上冈?(不仅是故事情节的需要,还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

2.通过对武松的语言描写,感受到武松的性格特点。(学生交流、体会,分角色朗读。)课件:“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体会出武松倔强、豪爽。“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体会到武松很勇敢。

3.小结武松的人物形象:豪爽、神威、武艺高强、江湖阅历丰富。


五、拓展延伸

有人说:“现在要保护老虎,武松打虎这样的故事不该再读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看法。让学生思考问题并各抒己见。让学生明白学习这篇课文与现在提倡野生动物保护法并不矛盾,我们要学习的是武松勇敢无畏的精神。


六、布置作业

1.规范书写本课生字。

2.推荐阅读《水浒传》全书。


【板书设计】

景 阳 冈

冈下饮酒——酒后上冈——冈上打虎——挨下冈来

 

豪爽、神威、武艺高强、江湖阅历丰富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我真正尝试了一次“将课堂还给学生”。我采取了让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主要是想让他们在学习中运用学过的“抓关键句子、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不足之处]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教学设计上最大的问题,就是把时间和精力过多地放在了研讨文本内容的感知和理解上,过多地放手让孩子交流。从整节课来看,教师确实轻松了很多,学生也确实承担了不少学习任务,积极地充当了“主体”的角色。可是,从教学的时间来说,这短短的四十分钟不能负载如此多的容量;从学习的效果来说,也比预期打了折扣。

 

 7 *猴王出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认读本课“芝、遂、迸、涧”等生字,学会1个多音字“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脉络,了解石猴出世及生活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用精读、略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性格特点。

(2)揣摩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妙处,领略经典名著语言的魅力。

3.情感与价值

初步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脉络,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性格特点。品味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西游记》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朗读精讲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孙悟空图片。孙悟空是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你能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

2.这个神通广大、无人不晓的孙悟空,他最初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理解词语,读通课文

1.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2.圈画本课生字,小组间交流学习。

2.教师引导学生大概了解词语与句子的意思。

3.谁能简单地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石猴出生和石猴成王的经历。)是呀,这篇文章就是先写了石猴的出生,又写了他成王的经过。(板书:出生 成王)同学们可真了不起,通过自学,就梳理出了故事的主要情节。


三、品味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学习“猴王出生”,感悟语言的精练。

1.那石猴是怎么出生的?谁能用文中的话告诉大家?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怎么来的?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他的出生?

2.石猴山间生活。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试读这句话。

(2)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这只石猴在干什么呀?

(3)这花果山简直就是他的乐园了!谁再来读这个句子?

(4)读着读着,我们发现这段文字的语言表达很有特点,谁发现了?

(师生共同发现这段话表达上的特点:作者就是用这短促、有节奏、跳跃性的语言让石猴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样的语言值得我们一读再读,一起读。

(5)把这三个小分句连起来读,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研读“猴子成王”,感受语言的魅力。

1.这只石猴他怎么就成为猴王了呢?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2.那课文又是怎样写石猴成王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画出描写石猴语言和动作的语句,做批注。找到一处就标上一个序号。

3.我看同学们都有收获了,谁愿意先和大家交流?

(1)读描写石猴语言的句子。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

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

(2)我们把这些句子放在一起,对比着读一读,你发现有什么相同之处?

(3)从这些重复的语言、叹号中,你读出了石猴的什么性格特点?


  (4)这么豪爽、大气、敢作敢为的石猴为什么要等众猴连呼了三声才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呢?猜一猜,当时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同学们,石猴是再三思虑后,才决定进去的,由此可见这是一只足智多谋的猴子。

4.引读句子。(师生合作读)

5.课文读到这儿,你又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拿起笔来把你心中的石猴形象批注在句子旁边。


四、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作者吴承恩就是抓住了“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这件事情展开来写,既描写了他的语言,又描写了他的动作,让一个猴王的形象在我们心中鲜活起来。

他不仅是一只猴子——(顽皮可爱),他更像一个人——(敢作敢为、智慧超群)。如果你走进《西游记》会更强烈地感受到,他也是一位神通广大、神异出众的神。

2.其实呀,作者笔下像这样性格鲜明的人物还有很多很多,孙悟空只是其中的一个人物形象。走进《西游记》,你还会认识一心向佛的唐僧,好吃懒做却又十分可爱的猪八戒,老实木讷的沙和尚,还有法力无边的神仙,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课下,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部小说——《西游记》,去领略人物形象的独特魅力吧。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够把《猴王出世》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推荐阅读名著《西游记》全文。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出生:仙石迸裂——顽皮可爱 (猴)

成王:跳水寻源——敢作敢为 (人)

神通广大 (神)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在读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听“课文范读视频”,图文结合,更好地了解了内容。再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接着再读课文,以“这只猴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为线索,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形象。在整个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体味人物形象,通过抓住动作、语言等描写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猴王的形象。

[不足之处] 教学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比如没有恰当地借助多媒体来帮助学习,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读懂课文内容”这一教学难点时,指导还不够充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在读悟文本时,还需进一步加强指导。

 

 8 *红楼春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屉、讳”等生字,理解“忌讳、晦气、豁剌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

通过品读“宝玉、黛玉等放风筝”的情节去领会人物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通过品读“宝玉、黛玉

等放风筝”的情节去领会人物的精神世界。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红楼梦》等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今天,让我们追随林黛玉的脚步走进贾府,走近“红楼”中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 


二、搭建平台,感知名著

1.调查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情况,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搜集整理有关《红楼梦》和曹雪芹的相关知识。(小组汇报,全班补充。)

2.多媒体展示“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学生抢答判词所对应的人物。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根据学习提示任务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圈画课文中的生字,分组学习。

3.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4.学习反馈。完成任务卡。


四、出示阅读要求,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1.自学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课文中的人物很多,你觉得中心人物是谁?

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表现了什么?

你对课文中的哪一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

2.小组合作研讨。

3.班内汇报交流。

4.总结学习方法。

(1)对于问题①,首先找出课文中出现的人物,然后仔细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对哪个人物描写得最多。也可以根据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中心人物。

(2)对于问题②,要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概括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本文的主旨。

(3)对于问题③,可引导学生针对文中的中心人物贾宝玉,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理由。

5.抓住重点语段,欣赏品味。

(1)投影出示句子。

“那风筝飘飘,只管往后退了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展眼只剩了一点黑星,再展眼便不见了。”

“飘飘”是什么意思?把这个词语换成“飘飘荡荡”好不好?

(“飘飘”在文中指风筝在风中飘动。这个词语描写出了风筝在天空中飘飞的姿态美,换成“飘飘荡荡”不好。)

“鸡蛋”“黑星”描写了什么?风筝为什么由“鸡蛋”变成了“黑星”?

(学生凭借生活实际,自由回答问题。)

“一时”“展眼”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

(风筝随风飞去后很快消失。)


  ④谈谈自己对句子的体会。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2)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欣赏品味,同桌交流。

6.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放风筝的场面,品味文中的妙词佳句。


五、知识巩固

1.认读生字词,理解意思。

2.概括故事内容。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够把《红楼春趣》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推荐阅读名著《红楼梦》全文。


【板书设计】

红楼春趣

放风筝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人物的理解分析,提高学生获取、感受、品味语言的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从而增强了学生对《红楼梦》艺术构思的理解。

[不足之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按照预设的教学流程走,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很少,互动交流的时间也少,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也少了,大部分时间老师在讲授,没有真正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文本的挖掘不够深入,课本插图没有完全发挥作用。

 

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初步了解排演课本剧的步骤,能够根据需要适当地改编故事内容,设计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台词、动作和表情。

2.过程与方法

在编排课本剧的过程中开展小组讨论,学会轮流主持,引导组内每个人发表意见,讨论中既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又能够听取最合理的意见,尊重大家共同的决定。

3.情感与价值

通过排演课本剧,进一步亲近名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排演课本剧的步骤,能够根据需要适当改编故事内容,设计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台词、动作和表情。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朗读精讲

【教学难点】

学会轮流主持,引导组内每个人发表意见,讨论中既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又能够听取最合理的意见,尊重大家共同的决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揭示交际主题

1.同学们,你们看过课本剧吗?谁来说说你看过哪些课本剧?

2.这个单元的课文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今天的口语交际,我们就来演演本单元的课本剧,通过我们的表演来再现名著中的人物。


二、看剧读文,明确编排步骤

1.学生观看课本剧视频,交流哪个角色演得好。

2.学生讨论交流如何排演出这样的课本剧,再阅读教材中排演课本剧的步骤。

3.教师小结板书:选文 改编 排练


三、分组讨论,落实编排步骤

每组确定3位主持人,分步骤主持本组讨论。

1.第一步,确定故事内容。

(1)提出问题:你最喜欢哪部名著?为什么?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或者你最崇拜谁?你想通过自己的表演来当一回你喜欢的人物吗?

(2)提出讨论要求:主持人先引导每个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楚选择的故事及原因,最喜欢的精彩片段。然后展开讨论,最终形成一致意见。

教师特别提示:既要人人发表意见,又要尊重共同决定。

(3)小组讨论,教师巡导。

(4)各组汇报交流。

2.第二步,完成改编任务。

(1)参看书上提示,了解改编建议。

(2)课件出示,以《草船借箭》第2自然段为例,教师抓住其中的几个句子,指导学生给人物加上合适的语言、动作、表情。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周瑜说这句话时会有什么样的动作或是神情?)

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诸葛亮会有怎样的表情或是动作?)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你认为给两人加上什么样的语言、动作、表情最合适?为什么?)

(3)教师小结改编人物台词的方法:添加、借用、改造。

(4)主持人组织小组讨论,对本组选定的故事内容和人物台词、动作、表情进行改编。

(5)教师巡视指导。

3.第三步,商讨如何排练。

(1)各组主持人组织讨论,分配角色,选用道具排练。

(2)教师巡视指导。


四、班级表演

1.班内表演。

2.全班同学评议,评出“最佳表演家”。

标准:(1)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再现故事场景。

(2)入情入境,将人物形象展现逼真。


五、教师总结

这些人物的形象通过同学们的演绎,真是生动逼真。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历史名著中,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等着我们去感受,去细细品味。


六、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一两个课本剧,和同学演一演。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次口语交际的设计上贴近学生生活,话题更加开放,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轻松打开话匣子,有话可说。同时导入开门见山,直奔教学主题,能够迅速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学习期待。交际话题分步实施,逐层加深,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平等对话,多边互动,语言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发展,交际的能力得以真真切切的提升。与此同时,交给学生主持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能够听取最合理的意见,尊重大家共同的决定,提升了口语交际的品质。

[不足之处] 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每个环节切入得较快,没有给学生们太多的思考时间,再次设计时应该注意把握时间,做到详略得当。

 

习作:写读后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收集、诵读课内外经典作品,培养阅读经典作品的爱好,同时能把自己的感受真实、具体地写出来,提高欣赏经典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领悟课内外经典作品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掌握写读后感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学会使用恰当的修辞、句式、结构和写法,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来进行表达。

3.情感与价值

能在对范文进行批注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写作训练,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领悟课内外经典作品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掌握写读后感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学会使用恰当的修辞、句式、结构和写法,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来进行表达,把自己的感受真实、具体地写出来。

【教学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写作训练,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解释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作文课。(板书:写读后感)

2.什么是读后感呢?

师述:读后感就是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把自己的感受或者启示写下来,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


二、明确写作要求

1.选定课文或名著后,再仔细读一读相应的片段,能从多方面的阅读感受中选择一点来写。

2.能概括叙述材料内容,写出自己独特、新颖的感受,要联系个人的生活经验来谈,避免脱离原文和生活实际任意发挥。


  3.回忆你看过的电影或电视剧,分析剧中人物或情节打动你的原因,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


三、技法点拨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2.议——分析材料,提炼感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地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安排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序——按序写作,详写重点。

简介原文的主要内容,注意一定要侧重与感点有关的主要内容,以便自然地引出下文的感想。

4.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写读后感最忌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结尾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四、教师小结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出来的文章。所以一定要写出真情实感,有所抒发。


五、布置作业

按照提示要求,尝试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写作技巧回顾

1.审清题意,明确内容。

2.确定感点,选择材料。

3.按序写作,详写重点。


二、例文赏析

1.阅读《祖父的园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赏析对应多篇读后感,品读写法,思考启发。

3.小组讨论,总结评价。


三、列提纲,构思写作

师提示:写读后感三忌:一忌大段抄录原文,读后感变成了“读后抄”。二忌大段写检查、做保证,读后感变成了检讨书。三忌感想脱离原文内容,感想与所读脱节、无关。


四、写读后感

好,刚才我讲了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你们回忆一下都是什么,下面你们试着写一篇读后感好吗?根据我们之前学习的课文,哪一课给你的感受最大,我们就写一写那课的读后感吧。可以以“读《×××》有感”或“《×××》读后感”为题,或将它作为副标题,再自拟题目。

学生写作,师巡视指导。


五、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1.各自朗读一遍,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议修改。

2.投影出示两篇作文:

一篇佳作,出示佳作欣赏,学习写法。

一篇带有共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作文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3.对照评改要点,自主修改读后感。


六、布置作业

1.同桌间互换作文赏析。

2.将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贴在班级作文园地展览,供大家分享。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次习作课,我成功地指导学生处理好了“读”与“感”的关系。读后感中少不了对原文的“叙”述,但“叙”要做到简明。还可以边叙边谈体会,“读”和“感”交叉写,不抄录课文,要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不离开文章的内容,要联系自己的实际抒发感想。

[不足之处] 在联系实际谈感受的过程中,学生没有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与作者的切身体会结合起来写,这样读后感不够真切,不够具有感染力。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古典名著的语言与现在的白话文的不同之处,掌握一些理解词句的方法。

(2)揣摩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妙处,领略经典名著中语言的魅力。

(3)积累古诗《鸟鸣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品读课文选段,分析好词佳句,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多种方式,如联系上下文、了解历史背景、结合日常积累等猜测词句的意思。

3.情感与价值

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一些理解词句的方法。揣摩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妙处,领略经典名著中语言的魅力。积累古诗《鸟鸣涧》。

【教学难点】

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引入

本单元我们赏析了四篇古典名著,有出自《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有出自《水浒传》的《景阳冈》,有出自《西游记》的《猴王出世》,还有出自《红楼梦》的《红楼春趣》。通过学习,我们领略到了浓浓的经典名著语言的魅力,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古典名著的语言与现在的白话文有一定的差别,那么,怎么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名著内容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吧!(课件出示教学内容)


二、交流平台

1.你掌握了怎样理解词句的好方法呢?和同学交流。

生汇报,师适当补充:根据上下文猜测,有时候不需要逐字理解,猜出大概即可。

2.师出示课文例句,学生分析怎样理解它。

“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3.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很多,找到这样的描写,读一读,品一品。

同桌之间交流探讨,全班汇报。

4.阅读概览。

(1)交流“阅读浏览表”内容。

(2)全班交流,师随机完善知识树。

5.片段分享。

(主要汇报、分享对文本感兴趣的体验。)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多种方式赏析了古典名著的语言,理解语言的方式还有很多,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体会吧。


四、布置作业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部名著,再读一遍,感受语言的魅力。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

古典名著之所以是经典,除了故事跌宕起伏,让人意犹未尽外,栩栩如生的人物也是关键。现在让我们继续将目光定格在故事中的精彩句段,在这些句段的品读中走近人物。


二、词句段运用

1.你知道下面的词语现在的说法吗?

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读一读。

说一说你的理解。生自由汇报。


  2.再找一找书中类似这样的词语,说说词语的意思。

3.分析句子。(课件出示句子,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读下面的句子,猜测加点部分的意思,再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2)下面句子描写的都是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读一读,猜猜写的是谁,说说你的理由。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师适时进行指导。

4.练习词句运用。

同桌之间检查纠错,全班汇报,教师指导。


三、日积月累

1.下面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生汇报。师补充。

2.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背诵。

3.你还积累了哪些描写景物的诗歌?与同学分享一下。

指名汇报,全班摘抄。


四、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鸟鸣涧》。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学生始终在自学、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起引导的作用,在关键之处起到引领、纠正、巩固的作用。在每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中,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课堂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不足之处]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本次教学,教师讲得太多,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朗读精讲

快乐读书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鼓励学生阅读古典名著,在交流阅读感受的过程中体验阅读的乐趣。

(2)扩充阅读空间,广泛阅读,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语感,发散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2.过程与方法

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3.情感与价值

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学会与人分享阅读的乐趣,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进行课外阅读古典名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学会与人分享阅读的乐趣。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进行课外阅读古典名著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论名著,激发情感

1.引发交流: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名著故事吗?最近读了什么名著?书中有哪些有


趣的人和事?快来给老师讲一讲。

学生代表讲自己喜欢的名著故事。

2.小结过渡:从同学们津津乐道的话语中可以看出,读名著真的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快乐!所以,我们要多阅读课本以外的书籍,让课外阅读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

(课件出示:快乐读书吧——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板书: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


二、回顾经典,品味人生

1.你读过这本书吗?

(简介《西游记》,学生补充内容。)

提起《西游记》,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书中孙悟空这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西游记》不仅内容极其丰富,故事情节完整严谨,而且人物塑造鲜活、丰满,想象多姿多彩,语言也朴实通达。更为重要的是,《西游记》在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集大成者。

2.课件出示《西游记》中的精彩片段。

学生自由读一读。

3.小组讨论,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这激烈的场面描写得动人心魄。)

4.激发阅读兴趣。

说一说,你还想读哪一章回?


三、鼓励阅读,激发兴趣

1.设置相关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1)利用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2)设置情境。

师先将文章内容进行大致的描述,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对文章的内容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鲜明的场景,从而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 

(3)引人入胜。

师通过将文章中的内容编成一个情景剧的模式,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人物,对故事进行演绎,提高学生诵读的兴趣。

2.鼓励学生读更多的名著故事。


四、课堂总结

国学经典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灵魂所在。让我们置身于名著的海洋,品味百味的人生吧!


五、布置作业

给家长简要说说你读过的名著故事。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作为小学课外阅读,阅读应是一种个性体验、探究和感悟,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所以我注重导读题的设计,从学生的个性发言中,给他们以非常有益的启发:语文教育要真正认识、激活儿童的巨大潜能,万万不可小视儿童,在欣赏、理解古典名著时,孩子的审美眼光、感悟能力并不亚于成人。

[不足之处] 本节课欣赏名著语言的环节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给学生读的时间有限,要多留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品味。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