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4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扫码查看下载 全部资源 |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电子课本
第6课《骑鹅旅行记(节选)》朗读精讲
第7课《汤姆.索娅历险记(节选)》
第8课《匆匆》朗读知识点精讲+习题第3单元教案
8《匆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溜去、挪移、旋转、凝然、空虚、叹息、徘徊、薄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课文中的一连串问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4.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时间流逝,能说出自己对“时间之流”的感触,仿照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感触写下来。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语言。
2.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时间流逝,能说出自己对“时间之流”的感触,仿照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感触写下来。
教学方法
1.“读、思、议、导”结合法。
2.“读、写”结合法。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引发思考。
出示问题:凭直觉,你认为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让学生大胆猜想。估算一下,按8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这些日子里你留下了什么?通过计算,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用这些问题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时间匆匆,为下面学习文章打下基础。)
二、检查预习,过关字词。
(一)词语检查
1.小组合作读词,抽写,小组长将本组出错最多的字写到黑板上。
2.集体交流,学写“蒸”字。
(1)师板书演示“蒸”字笔画、笔顺,
(2)生在练习本上写三个。同桌交换评价:正确加一颗星,美观加一颗星
3.检查读词
正确认读下列词语 匆匆 一去不复返 头涔涔 泪潸潸 挪移 跨过 溜走 蒸融 遮挽 徘徊 |
(1)指名读,随机正音:徊 (huái) 旋转(zhuàn)
(2)齐读。
(二)借助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1.将词语重新分组,自读思考:
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每组分别是描写什么的词语 匆匆 一去不复返 (时间特点) 挪移 跨过 溜走 蒸融 (时间是怎样逝去的) 头涔涔 泪潸潸 遮挽 徘徊 (作者感叹) |
2.把括号里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借助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大意,这是理清文章脉络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更是学习的主人,主体地位回归,内在潜能被激发,学生会无拘无束的交流,自主学习效果明显增强。)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课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它到哪里去了呢?)作者通过文章要告诉我们什么?(告诉读者时间飞逝,我们要珍惜时间,有所作为。)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行文的,请用简单的语句试着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1)作者先提出问题;(2)回顾自己已走过的八千多日子,无限感慨;(3)然后重点写日子是怎样稍纵即逝的,具体回答了开头的提问;(4)引发对人生的思索和感慨;(5)最后一句照应开头。
四、认识作者,加深体会。
1.出示作者简介,加深学生的感受。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一生勤奋写作,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主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2.师总结。
他自己就是珍惜时间的典范。我们也应该做珍惜时间的人,从而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和感受。
五、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回顾本课学习收获,鼓励课后继续背诵并抄写1、2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文的课后习题中有背诵课文的要求。教师要从关注过程、教给方法、培养语感入手,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背诵的方法,积累优美的语言。)
第二课时一、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作者为什么能把情感表达得如此细腻呢?默读课文,看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之处。
(《匆匆》这篇散文以叙事、抒情为主,运用了排比、设问、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让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形象化,让读者也真切感受到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惋惜。)
(设计意图:通过默读,让学生找到这篇文章和其他文章不同的地方,初步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
二、汇报交流,感受语言。
1.你认为作者这篇文章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感受深刻的地方及时做好批注。
预设: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薄雾”,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不可挽回,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与无奈之情。)
3.教师随机出示一些名家对朱自清文章的评价。
出示评论朱自清的资料摘录:
(1)“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本国的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口语,朱先生应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叶圣陶《朱佩弦先生》
(2)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的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3)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决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
——朱德熙《漫谈朱自清的散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的评价和名家的评价互相对照,一是给学生成功感;二是让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规范起来,不能漫无目的;三是从不同的侧面为学生提供思想的借鉴。)
4.随机出示朱自清本人对写文章的感受:
——“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
——谈描写“于每事每物,必要剥开来看,拆穿来看”,“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乃是他们的秘密”,只有这样“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的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
(设计意图:出示作者本人对文章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写作的本质是浓厚的情感和细致的观察,而不光是词句的运用,使学生对写文章用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三、课堂练笔,学习写法。
1.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他甘心碌碌无为、浑浑噩噩地度过每一天吗?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想想作者对“时间之流”发出了哪些感慨?
2.师引导学生概括第4自然段作者对“时间之流”发出的感慨:
(1)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对没有作为的自责;
(3)对要有所为的渴求。
3.时光如水,匆匆逝去,作者在感慨、自责之余,表达的是不甘虚掷光阴,力求上进的决心。同学们,读了课文,你对“时间之流”有什么感触,赶紧拿起笔,仿照课文第4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的感触写下来吧!
4. 自由练写。
例: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回忆罢了,只有向往罢了。在这充满童真与欢乐的童年里,我又能做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落花,被流水冲走了,如露珠,被阳光蒸发了;六年时光仿佛弹指一挥间,在这美丽的校园里,我留着些什么记忆呢?我何曾留着像雾般朦胧的记忆呢?我匆匆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匆匆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要这般匆匆的度过这一生啊?
四、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1.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文章、格言、警句、诗词、故事拿出来,读给大家听,讲给大家听,说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一是对时间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加深对文章的了解,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积累语言,以时间为线索,背诵和理解一些诗词、名句、格言……拓宽语文的学习领域,培养有目的地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对时间的流逝也有了自己的感受。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出自己现在最想说的话。可以引用刚才交流的一些名言警句。
3.学生练习。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语言,用情感支配语言,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到写文章的本质。)
五、分层作业,课外延伸。
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
2.推荐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
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
(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是有层次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
9 那个星期天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初步体会“我”的心情变化
体会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初步体会“我”的心情变化
难点:
体会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
一、导入
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学可以来给我们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盼》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的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
针对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
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取这样一个题目?
二、新课讲授
(一)作者介绍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二)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怎样的事?能否用一句话概括?
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这篇文章以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时间顺序,从早到晚
3.与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
“我”的心情
4.那么我们可以归纳出,本文主要写了“我”心情的变化。那么课文的第一小节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如果把第二句改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这里罗列了时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二)重点研读,体会人物感情
自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圈划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交流“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
2.“……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满怀期待的心情。
为什么如此令我期待的一天,我却记不清去哪儿了?
(1) 母亲之前一直答应我去,但是却没有兑现,我一直期盼,以至于忘记了目的地
(2) 我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在那天由于期盼落空,所以这样的伤痛令我印象深刻,以至于忘记了具体信息。
3.“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通过天气,动作的描写,体现出我心情的愉快。
4.“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耐心地等待。
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
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
“院子很大,空落落”写出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得等待着
5.整个上午都在母亲脚底下追在母亲的脚底下。
我好几次差点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到“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急切的心情。
那两条腿不停地晃动,侧面表现出母亲的忙碌。这几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以孩子的视角来写,富有童趣,更加真实。本文写了“我”等待的过程,整个上午我的心情变化:期盼——愉快——耐心等待——急切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我”在等待中的心路历程,请一位同学回顾一下,“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期盼——愉快——耐心等待
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我”的内心世界
(一)品读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6.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焦急,执着。
我看着……我一声不吭。这个动作写出我的心理是怎样的?想看看母亲还有多少衣服,看看天是不是晚了,心存期盼。
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越来越缥缈。
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时也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的失落。“我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我明白了什么?
今天是没有希望再出去了
第6段中,我的心情由之前的等待——期盼落空的失望。
7.“我现在……那声音无休无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用光线的变化和声音,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等待中的孤独、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后的悲伤。
为什么光线“漫长而急遽”?漫长:时间长,急遽:虽然等待时间很漫长,但是我却并不希望黑夜降临,希望白天能更长一点。体现出我执着盼望的心情。
“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
表现出他无比的悲伤、绝望的心情。联想迢迢牵牛星中的“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可以感受到那种极度地悲伤,无以言表。
“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内心的绝望,无奈。
梳理人物的心情变化:期盼——愉快——等待——执着——焦急——失望——绝望
相对应的时间也产生了变化:阳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两条线索并行,写出人物的心路历程。
(二)进一步感受人物性格
1.在这个星期天里,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那么她还是不是一位好母亲?说说你的看法
在第7小节中: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
一边亲吻我一边……对不起
从这些动作和语言中,表现出母亲对自己没有兑现承诺而感到自责、不安,试图来安慰我。看出她对我的怜爱。
可以感受到母亲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迫于生计只能不停地劳作。
2.可能有些同学会产生疑问,既然“我”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拉着母亲出门呢?一定要等母亲停下来呢?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我”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体谅母亲的辛劳。
(三)领会主旨,学习写法
1.读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想?
父母要能够兑现给孩子的承诺,不然可能会对他们造成难以忘怀的伤害。孩子也要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2.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1)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借助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同时也运用了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
(2)用一个孩童的视角观察事物,文章更加生动写实。
本文运用多种人物描写及环境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了“我”盼望出门的心路历程。提示我们正确地与家长沟通。
完成练习册
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教案
▶教学目标
1.默读例文,把握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阅读《别了,语文课》,懂得作者是如何表达“我”对学习中文的情感的。
3.阅读《阳光的两种用法》,体会作者塑造的充满智慧和爱的母亲形象及例文的表达方法。
4.学习描写具体事物或人的写作方法,让真情流露于笔尖。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并表达出感情变化的写作方法,让真情流露于笔尖。
▶教学目标
1.阅读理解
《别了,语文课》和《阳光的两种用法》都是在向读者传达一份真实、温馨的情感,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关键是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别了,语文课》中“我”的情感变化,体会《阳光的两种用法》中作者塑造的充满智慧和爱的母亲形象,并且从这两篇例文中体会充满爱和感恩的情感。
2.表达运用
通过阅读习作例文,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并写出情感变化;通过描写具体事物和人物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目标
1.预习提纲:(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例文内容。(2)思考:这两篇例文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3)你从这两篇例文中学到了怎样的写作方法?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课时
板块一 导学《别了,语文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上语文课吗?如果有一天你将不再学习语文,不再学习中国文字,你会怎么想呢?有一位少年因为特殊原因,没有机会学习语文了,我们一起去例文中看看吧!
2.自读自悟。
课件出示:
l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l 借助旁批,默读例文,说说“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课文是怎样表达的。
【设计意图】自读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在学习例文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得到写作方法的指引。引导学生对照旁批,根据提示,体会作者借助事例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作方法。
3.畅谈交流。
(1)例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例文讲了“我”以前不喜欢上语文课,临近移民,在老师的教育下,“我”明白了祖国语言的美好,决心自修,继续学习中文的事。
(2)借助旁批,说说“我”对学习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变化:“我”从开始不爱学习语文、默书不合格,到将要移民时开始悔恨、懊恼,并逐渐喜欢上语文,最后下决心好好自修中文。作者先利用几个具体事例来表达“我”对中文的情感表达变化,借助真实的内心独白让情感表达更加强烈,最后选择最有代表性、最突出的事例,来表明自己对中文的喜爱和自修中文的决心。
4.理清思路。
课件出示:
题目:别了,语文课
以前:“我”不爱学习语文、默书不合格
转折:将要移民 体现“我”由不爱语文,到
现在:悔恨、恼恨 爱上语文的心理变化过程
转变:认真听课,逐渐喜欢上语文
结果:下决心好好自修中文
板块二 导学《阳光的两种用法》
1.课题质疑。
同学们,阳光可以用来干什么?作者说的两种用法是什么用法?还有第三种用法吗?让我们一起去例文中看看吧!
2.自读自悟。
课件出示:
l 本文标题“阳光的两种用法”指的是哪两种用法?
l 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和同学交流。
3.畅谈交流。
(1)本文标题“阳光的两种用法”指的是哪两种用法?
①冬天,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
②夏天,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
(2)借助旁批,朗读课文,说说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母亲和毕大妈这种“智慧和温暖的心”,尤其是“在艰苦日子里磨炼出的一点儿本事”,成为我们生命里不可或缺的阳光,让我们体会到母爱就像照亮和温暖我们生命的阳光,我们所有幸福和感恩都来源于这种充满爱的情感。
(3)同桌交流: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
通过讲述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这两件事情,作者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就流露出来了。
4.理清思路。
师生述说文章的写作思路。
5.总结写作方法。
你从这两篇习作例文中学到哪些写作方法呢?
【设计意图】经过对例文内容的回顾,再到对例文所表达情感的思考,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写作方法的深入了解。这样不仅使学生对例文有了新的理解,还能够使学生受到启发,学会其中的写作方法。
▶教学反思
1.自读自悟很重要。
这两篇习作例文是为学生写作文提供的范文,所以重在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他们自己体会例文的写作方法。我主要引导学生阅读,点拨学生思考和总结。
2.抓住教学重难点。
在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重让学生做到:通过阅读,懂得如何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学习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并写出情感变化,通过描写具体事物、人物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在学生交流讨论之后,再来对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行梳理,并用课件进行展示。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知识,还可以加强学生对写作方法的掌握。
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就生活中经历的事情,写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2.能够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3.写完之后,能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与小组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文章中最能打动人的莫过于真实的情感,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有的直接表达主人公的情感,有的通过细致的叙述表达情感。上节课,我们用几句话表达了不同情境下的情感,今天,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生活中的经历,把它写成一篇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板书:让真情自然流露
二、回忆经历,拓展思路。
1.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想想都有哪些情感体验,用一个词说一说。(学生自由交流)
2.教师展示表示情感的词语。
畅快 感动 欣喜若狂 归心似箭 激动 盼望 欣慰……
惧怕 愤怒 难过 追悔莫及 忐忑不安 愧疚 沮丧……
3.给这些词语归类,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表示“好”与“不好”)
三、联系生活,思考题材。
1.生活中你有什么令你难忘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回忆生活。
2.说说是什么事让你产生了这种情感。
3.你内心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交流感受,总结写法。
1.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说一说。
2.各抒己见,细说自己的感受。
(1)同桌互相说一说:先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然后理清思路。
(2)集体交流,互相评议。
3.教师点评总结。
要把印象最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如果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情感有所变化,要把情感的变化也写清楚。
写作方法指导:(1)精描细绘见真情。用心捕捉生活中令人感动的细节,发挥想象,适当地添加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等,展现人物形象,抒发人物情感。(2)万事求实显真情。注重反映生活中真实的事情,反映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如实记录、叙述这些事情,是写出真情实感的基础。(3)直抒胸臆见真情。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大胆地抒发自己的真情,用真挚的情感唤起读者的共鸣,打动读者。(4)巧妙地安排结构。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等手法,选取一个典型的事物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5)第一人称描写叙述。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运用第一人称描写叙述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五、构思起草,修改完善。
1.激发构思起草的兴趣,展开竞赛,看谁写得既快又好。
2.学生独立构思、书写,教师巡视。
3.指导修改,完善习作。
六、互读评议。
1.学生自由朗读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给小组同学听,再说说觉得写得好的原因。
2.学生评议、交流。
3.小组内推荐写得好的习作供全班欣赏。
七、欣赏佳作,点石成金。
1.欣赏优秀习作,全班交流。
2.同学们交流:习作的优点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一改?
3.学生拿出练习纸修改。
4.指名评改。
八、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指导学生围绕“抒发真情实感”分享心得。
第4单元教案
1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题引入
1、(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马)你们都知道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想)好,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马诗
3、齐读课题:马诗
二、学习新课
(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
1.学生汇报:①看诗题明对象;②看作者知背景;③看诗文解大意;④看资料(注释)悟诗情;⑤反复诵读入诗境。
2.师:好,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马诗》。好,我们再次齐读诗题——《马诗》。同学们,通过看诗题,我们知道,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
3.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指名(李贺)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们收集的有关李贺的资料?
4.学生汇报。(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师:我们已经明确了这首诗的描写对象,又知道了诗人的背景,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一起看看古诗写了什么。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圈出来,加上拼音,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3.圈好生字了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这些生字,然后把你的识字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4.本课的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老师把这些生字请到大屏幕上来,你们还能认识他们吗?(课件出示)(络 锤 凿 焚)指名读,齐读。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个字各笔画在虚宫格中的位置,然后工工整整地写一遍,展示作业。这是***写的字,看他写得多好,我们要向他学习,也把字写得这样好。下面,谁能为这些生字组词呢?同桌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组的词语多。
5.我们再把这些生字带到古诗中读一读好吗?课件出示,指名读。
6.五言古诗,朗读时怎样停顿比较好呢?学生汇报。好,谁能按照这样的停顿再读一读。我们一起读一遍。
7.自读诗文,启迪质疑。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8.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9.品读第一、二句。
理解: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这两句诗中,哪些词语两两相对?这样写,看起来怎样?读起来呢?在这里,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还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漠漠旷野,沙石像雪一样晶莹洁白,燕山顶挂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指导朗读。
赏析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涵:说一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是呀,一弯冷月下,大漠闪现出如雪般的清辉,是那么清冷、悲凉,气氛是何其肃杀。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心里在想什么?你马上要做什么?
边关战事一触即发的形势下,本是良马驰骋关山的时刻,可是,情况却是如此吗?(不是)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呼喊:
学生(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0.品读三、四句。
何当:何时将要。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走:跑。
清秋:金秋,取自秋高气爽之意。
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明白这两个词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什么时候才能够带上黄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内容?
是呀,一匹千里之驹,纵有广阔天地,却不能肆意纵横,驰骋关山;一个满腔抱负之人,却不能施展宏才,为国立功,有所作为。这其中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异常愤懑的心境又能与谁说?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境遇,人、马何其相像!这真是,马,即是人,人,即是马。这一首《马诗》,写的分明就是诗人自己呀!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渴望,让我们齐读这首诗;(生读)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企盼,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生读)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愤懑,让我们高声齐读这首诗!(生读)
《马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三、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四、小结: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马,希望纵横大漠、快踏清秋,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板书设计:
马诗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写景
何当金络脑, 抒情 施展才华
快走踏清秋。 为国立功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有谁能来背诵一下。
2.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了自己的感情。。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两首《石灰吟》《竹石》。
二、对比诗题,感悟题意
1.自读诗题,领悟题意。
石灰吟 竹石
2.找题目的相同点。预设:都是咏物、都有赞美的意思……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吟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
2.译读,找出两首诗的相同点。
四、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石灰吟。
1.抓住关键词,体会石灰的特点。
(1)从诗题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吟诵的是石灰,那么石灰有什么特点呢?诗中用哪些词描写了石灰的经历?
①自学指导自由读诗,请从诗中找出描写石灰经历的词语。(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
②选择其中一个词,结合自己的想象,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①千锤万凿
A.学生谈体会。
B.千锤万凿是不是把石头锤一千次,凿一万次呢?这里的千和万都是形容次数很多,是虚词。你还知道哪些含有虚词的四字词语?(千山万水千言万语 三言两语)那我们古诗中还有哪些诗句也有类似使用虚词的呢?课件出示:竹外桃花三两枝 桃花潭水深千尺 千里江陵一日还
②烈火焚烧
A.学生谈体会。
B.看,这就是被烈火焚烧的石灰石(出示相应的图片)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块石头,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③粉骨碎身
A.学生谈体会。
B.学生能说到,就总结:是呀!石灰石经过烈火的焚烧,变成浑身雪白的块状石灰后,还要把水泼在上面,使它粉骨碎身。(出示相应的图片)
总结:哦,原来石灰就是先 ,然后 ,最后 。
同学们,请再次默读这首诗,想一想面对如此的磨难,石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④若等闲
A.学生汇报。
B.如果学生答到“若等闲”就引出:说到“等闲”这个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哪句诗?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而在石灰眼里,千锤万凿是若等闲,烈火焚烧也是——若等闲。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同样的意思,就是“全不怕”。
2.石灰经历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最终粉骨碎身,它这么做的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留清白在人间。
(1)洁白的石灰在我们人间留下了哪些痕迹?(洁白的墙、可用于干燥、吸湿、去除异味、消毒……)
(2)此时,我们不由得敬佩石灰的 (顽强不屈、英勇无畏、无私奉献) 精神。请带着这种感情把古诗读一读。(出示古诗)请学生示范读,齐读。
3.像这样,我们通过抓住关键词来体会石灰的特点,这是学习咏物诗的一种方法。(板书:抓关键词)
4. 知人论诗,学习托物言志。
(1)这首诗的作者是于谦,你们知道是诗人多大年纪写的吗?
(2)于谦作《石灰吟》这首诗的时间,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12岁,一说是19岁。你们猜一猜,这么年轻的他,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呢?你们来大胆的猜猜?(于谦是个很有志向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3)的确,于谦自小就有远大志向。传授于谦小时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于谦非常钦佩文天祥,就把那幅画挂在书桌边,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如果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样高声诵读这首诗?
(4)后来于谦长大了,他和文天祥一样做了官。现在让大家看一下他做官的故事。课件出示:两袖清风的故事。
如果你是做官后的于谦,你会怎么吟诵这首诗?
(5)后来,瓦剌入侵,当时的皇帝明英宗被俘虏了,于谦就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让皇帝的弟弟继位,率兵打败了敌人,使人民免遭生灵涂炭,后来明英宗重新回来当皇帝,对当年于谦让他弟弟做皇帝的事耿耿于怀,再加上其他官员的陷害,就以“谋反”罪把于谦杀害了。抄没家产时,于谦家除了书籍,没有值钱的东西。如果你是临死前的于谦,你又会怎样吟诵这首诗,来向世人再次表明自己的志向呢?一起来读。(配乐读)
(6)《石灰吟》一诗伴随了于谦一生,也见证了于谦的一生。这首诗不仅仅是在赞美石灰,而是在——(他在抒发自己的志向,用石灰来比喻自己。)像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托物言志也成了咏物诗的一大特点。我们通过了解得诗人的相关背景知识,来理解这首诗,这样的方法叫:知人论诗。(板书)
(二)《竹石》
1.接下来,请用我们刚才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
请看自学提示一:自由读诗,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竹石的特点。
2.学生汇报。
(1)咬定:( 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竹石是牢牢扎根在青山上的,体会到竹石刚毅的性格。)
(2)立根:把根深深地扎入哪里?(立根,扎根、生根。破岩,破裂的岩石。)(生长的环境非常恶劣,但是却能把生长,生命力极强)
(3)千磨万击:想象一下竹子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什么磨难,什么打击?(风霜雨雪电击雷鸣)
(4)创设语言情境,指导朗读。
①春天,当雷声轰鸣、闪电霹雳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②夏天,当暴雨袭来无情地鞭打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③秋天,当秋风飒飒吹得竹子摇摇欲坠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④冬天,当风吹雪溅铺天盖地而来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经历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考验后,竹石挺立在山岩中,这就叫“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时此刻,你最想用哪个词来概括一下竹石的精神呢?可以是诗中的词,也可以是自己想到的(不屈不挠 傲然挺立 百折不回 百折不挠 坚定不移 坚贞不屈)
3.刚刚我们通过抓关键字词,体会了竹子的特点
请看自学提示二:请结合诗人的资料,说说这首诗托竹石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志向?
(1)小组讨论交流。
(2)指名汇报,师相机点拨。
拓展以下故事:(开仓济民)郑燮为官清廉耿直,爱民如子,任潍县知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救灾,让老百姓先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兴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就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大火烧掉。就因此而被罢官,从此郑燮以卖画为生,度过贫寒的一生。
郑燮又叫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郑燮的画大多都是“梅兰竹菊”,尤其是喜欢画竹,还在画上留下这一首题画诗《竹石》,目的就是(他想托竹石的坚韧顽强来表明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绝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来,让我们带着对郑燮的敬佩之情一起诵读这首诗。(配乐读)
五、对比参读,感悟升华
1.《石灰吟》《竹石》都是咏物诗,一首表达了作者不流世俗、两袖清风的品格,一首表达了诗人一身正气、正直高尚的思想品质,学了这两首诗,你们有何感想?
2.在我们现实社会中有没有像石灰、竹石一样的人?
六、布置作业:
1.搜集以下一些咏物诗,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自学,然后背一背。
《在狱咏蝉》(骆宾王) 《梅花》(王安石) 《青松》(陈毅)
2.小练笔:试着用托物言志的方式写一写自己的心声。(所托之物参考:梅、兰、竹、菊、松树、春蚕、蜡烛、粉笔、橡皮……)
七:板书设计:
石灰吟 竹石
抓关键词
知人论诗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阀、娱、剧、宪、袍、押、舅。
2.新词:军阀、严峻、幼稚、恐怖、轻易、会意、沉着、一拥而入。
3.重点句子: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二)能力训练点
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3.学习本文前后照应的写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品质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被捕、被审两部分是重点,教学时通过重点读、反复读,来了解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二)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是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勾画、抄写前后照应的句子,反复朗读的方法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勾画、抄写前后照应的句子,体会好处。
(二)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练习用前后照应的方法写一篇小短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三)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 。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6日,他被反动军阀张作霖逮捕,同年4月28日遇难。他的女儿李星华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写了一篇回忆录,题目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2.揭题。
课文为什么用“十六年前的回忆”做题目?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李大钊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
3.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掌握字形、会组词):阀、娱、剧、宪、袍、押、舅。
(2)多音字组词。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军阀: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占据特殊地位的个人或集团。
严峻:严肃而厉害。
幼稚:这里形容因年纪小、缺乏经验,考虑问题比较简单。
恐怖:惊慌、害怕。
轻易:指随随便便。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4)质疑问难,教师行间巡视,组织讨论、交流。
4.引读课文,学生自悟。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课文写的是哪一年的事,当时中国是怎样的情况?
(2)课文回忆了李大钊同志的哪几件事?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说说你学懂了什么?交流、整理:
①课文写的是1927年的事,当时中国正值反动军阀张作霖血腥震压革命时期。《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回忆十六年前的事。
②出示李大钊同志投影片,简单、概括地介绍李大钊的生平。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1889年生于河北省乐亭县,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同年4月28日,李大钊同志在北京遇难。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
③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属非回忆部分,可以独立成段。这样,按事情发展的过程可以把回忆部分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2—7)写被捕前。
第二部分(8-18)写被捕。
第三部分(19-29)写在法庭上(被审)。
第四部分(30—末)写被害后。
5.指导分段方法——把握好过渡句。
(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2)“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
(3)“十几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看见父亲。”
(4)“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四)课堂练习
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表现了李大钊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文章前三部分,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读课文。
(2)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哪几件事?表现了李大钊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
2.自学,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投影,出示第一自然段、回忆部分第一部分的自学提纲:
①自由读,思考:
a.第一自然段是讲什么的?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b.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钊的工作越来越忙?
c.李大钊同志为什么坚决不愿离开北京?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d.作者“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里去”,文章后面对这个问题有没有回答?找出照应的句子,画在书上。
②讨论、交流、整理。
a.第一自然段是讲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它在文中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b.从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埋头整理、烧掉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失踪等可以看出局势越来越紧张,父亲工作越来越忙。
c.因为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绝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
d.与此句相照应的句子是:“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③教师点拨:像上面的两个句子,在写法上叫前后照应,前有原因后有结果或前有结果后交代原因,这样使读者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首尾连贯。
④指导感情朗读。
a.读本段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b.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要读出父亲对革命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来。
(2)投影,出示第二段自学提纲。
①思考:李大钊同志被捕过程中,敌人、作者和李大钊同志有哪些不同的表现?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刻画李大钊这个人物形象的?表现了李大钊怎样的精神?画出本段前后照应的句子。
②讨论、交流、整理:
(李大钊被捕过程中,表现了敌人的心虚、残暴。“心虚”表现在捕人前先放枪,再喊叫,还派出了宪兵、侦探、警察,这么大的举动只为了抓一个人。“残暴”表现在语言和动作上,如粗暴地吼叫“不要放走一个人!”;“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我”当时是惊慌、恐怖。父亲李大钊则是沉着镇定,从容不迫。李大钊这个人物的刻画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完成的。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前后照应的句子请学生读出来。)
③指导感情朗读,深化理解。(要读出表现李大钊镇定、沉着,对敌人蔑视,以及敌人的凶残、狠毒的语气。)
3.投影,出示第三段自学提纲。
①默读思想: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被审时是怎样表现的?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②议论、交流、整理:
(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被审时脸“平静而慈祥”、“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对人民深沉的爱、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③分角色感情朗读,用不同的语调区分出“我”、“父亲”、“法官”的不同神态,深化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练习
摘抄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体会好处。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回忆部分第四段。
2.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3.学习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写人的小短文。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第四部分。
(1)投影,出示自学提纲,思考:
①李大钊同志被害的消息传来后,全家人的表现怎样?
②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2)讨论、交流、整理:
①李大钊同志被害的消息传来后,舅老爷“从街上哭着回来”;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都说明全家人无比悲痛的情形。母亲的“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一句表达了怀念亲人、痛恨敌人、要报仇血恨的思想感情。
②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前后照应,这样写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头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要读出悲痛欲绝、痛恨敌人、报仇血恨的思想感情。
2.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赞扬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三)总结、扩展
1.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出示幻灯片)
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②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③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与上面三句分别照应的句子是:a.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b.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c.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这些句子前后照应,读者读了就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就更加深刻。)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
(例如:我认为文中刻画李大钊神态的三处词语写得好。敌人搜身时神态:严峻;提审时神态:平静而慈祥;审讯时神态: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严峻”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平静而慈祥”表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表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2.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学习前后照应的写法,写一篇写人的短文,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例:提起我们班××同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家都夸他是个助人为乐的好同学。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把这些词读准确。(出示PPT)
哀思、剥削、炊事员、李鼎铭、精兵简政
点拨:
A“剥削”是个多音字;bāo:去掉外面的皮或其他东西:~皮。~花生。bō:用于复合词:~夺。~削。~落。~蚀。生吞活~。另一个读音叫“xiao”,组词(削铅笔)齐读。
B什么是“鼎”?(“鼎”是古代人烹煮东西的器物,一般用青铜或铁制成,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出示古文字及其图片)
鼎这个生字特别难写,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第六笔是什么?这个鼎的部首是目,第六笔是竖折折,一笔写成。右边相对应的就不是一笔了,那可要分成三笔写,竖,横,竖,最后是横折。
看到这个“鼎”,能说说与它有关的成语吗? (三足鼎立、鼎鼎大名、人声鼎沸、一言九鼎。)
在课文中写一个带“鼎”字的成语。注意把“鼎”的笔画笔顺写正确。
2.同学们,这些词语出自一篇课文:《为人民服务》。翻开第12课。这篇课文,既不是写人,也不是记事,是议论文。(板书:议论文)
二、整体感知,提纲挈领
1.同学们,《为人民服务》这是一篇议论文,它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没有细致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词藻,它跟你讲道理,分析问题,它有的是深刻的思想。“为人民服务”是毛主席提出来的一个观点,在第1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个观点,能找出来吗?
2.出示PPT,全班齐读。
3.对比体会:A我们这个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B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一句话在表达上面很特别,哪一句说得更严密?
4.师:加上这两个表示事物达到极致的词,再次强调我们党和军队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
5.既然提出了观点,毛主席就得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请大家快速浏览第2到第5自然段,说一说毛主席围绕这个观点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温馨提示:学好议论文有个规律:议论文的每一段话都有要说的重点、要点,这些重点、要点大多含在每一段话的开头或者结尾。)
6.教师引导总结出:死的意义、不怕批评、团结互助
7.现在请同学看黑板,一看这几个关键词就知道主席围绕“为人民服务”谈了哪些问题?(死的意义,不怕批评,团结互助。)
师:对于主席来说,他今天要讲“为人民服务”,他的心里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他要先讲——(死的意义);再讲——(不怕批评);最后讲——(团结互助)。同学们,这样认真思考,抓关键、抓重点的学习方法很重要。
三、合作探究
(一)导思题:默读第2自然段,认真思考毛主席用了哪些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生汇报,师点拨。
(三)关于引用的点拨点
(1)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鸿毛:大雁的毛,比喻微不足道。泰山:高山,比喻受人敬仰。固:本来。或:有的。于:比。
为什么要引用司马迁的话呢?司马迁是两千多年前的名人,流传至今不是经典就是古老的智慧、永恒的真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已经被人们认可、被人们传诵,所以主席引用司马迁的名言,令人信服!
谁能把这句话读一读?(课件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师:读得真好,声情并茂。其实,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关于生死的名言,你还记得吗?(课件出示)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师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引用的是耳熟能详、经久不衰的——(生接答:名人名言);引用的是给人启迪、引人深思、让人震撼的——(生接答:名人名言)。所以主席的第一招就是引经据典。(板书:引用)
(2)关于对比。
1.这句话其实讲的就是一个字,那就是“死”。
2.第一个死的意思应该是?(舍生取义、英勇就义、慷慨赴死、牺牲就义等),这个死充满作者的称赞,是褒义词。第二个死应该用命丧黄泉、上西天、见阎罗、下地狱。
3.引导朗读,读出两个死的不同感情。
4.师小结:这就是同样一个词,但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一个是表达对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的崇敬,一个是表达对法西斯的愤恨和蔑视。来,把不同的感情读读这句话。
师:同学们,在主席的演讲中,在你们有感情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对比比出了——情感,比出了——轻重,比出了——是非,让我们记住这个说明的好办法——对比。
(3)关于举例子。
1.事实胜于雄辩,生活当中的张思德同志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所以这个表达方法就是“举例子。(板书:举例子)
2.师:结合资料,说一说你对张思德的认识。(补充资料)
3.同学们,一个个精彩的镜头,就是一个个典型的事例、生动的事例!这就是在举例子(师再指板书:举例)。事实胜于雄辩,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据。从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什么才是实实在在的——(为人民服务),什么才是最可贵、最朴素、最永恒的精神——为人民服务!
4.朗读体会。
所以平时我们要说明难懂的道理,可以用——(生接答:举例);要说明抽象的事物,可以用——(生接答:举例);要打动人心,还是可以用——(生接答:举例)。是啊,用上了举例,让人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所以,举例是证明观点的绝招、秘招、高招!
5.大家请看这三个表达方法,其实他们就是议论文中的论证方法,他们的运用就是为了论证文章的观点。记住了吗?主席还围绕其他方面讲了什么内容。
小结:“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其实,张思德只是为人民服务的一个代表,生死问题也只是“为人民服务”中的一个内涵。在《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中还留下了主席许多经典的名句,还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它依然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和帮助。
板书设计:
议论方法
12 为人民服务 引用
死的意义 对比
不怕批评 举例子
团结互助
13《金色的鱼钩》教案及
教材分析:
《金色的鱼钩》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主体课文。文章记叙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透过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映射出老班长闪着金色光芒的崇高的内心世界。本课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通过不断练习,熟能生巧,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得到提高。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力求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真情,在积累中提高素养。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示课题
1、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资料。
2、简介长征。看一段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视频。
3、师:看到雪山草地,你的记忆里,跳动着哪些感人的故事或使你至今难以忘怀的人?(生谈长征故事)
4、在长征途中,发生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长征中的特殊英雄。请认真看老师写课题。(书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预习交流
1、师:课前大家已经充分预习了课文,这篇课文比较长,谁来概括得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师:指导员教给老班长什么任务?(出示:一路上……)
3、找重点内容“三天”:这篇课文老师也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都深受感动。那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看看在老班长带领大家走出草地的那么多日子里,作者重点描述了哪几天?最让你感动的是哪几天?(标出所在的自然段)
4、师小结:小梁发现了老班长不喝鱼汤秘密的这一天,秘密泄露后命令大家喝鱼汤的这一天,最后的老班长英勇牺牲的这一天,都深深感动着我们。
5、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最让我们感动的三天,请大家好好地读一读相关段落,并找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反复读一读,然后抓住关键的词语,深入体会体会。
三、入情入境、重点赏析
(学生汇报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以此为主线,品析全文。)
1、走进第一天:发现秘密
(1)生读受感动的句子。
(2)重点交流以下句段:
出示:“不行,太少了。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一到夜里,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摸……”
师:请大家精心读读这段话,看哪些词语打动了你?创设情景感受老班长钓鱼、找野菜之难。
指导朗读这段话。
师:就是这样的艰难,第二天,老班长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可是老班长却在吃什么呢?
出示: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师:老班长的哪些动作打动了你的心弦?(“嚼”和“皱着眉头硬咽”变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指导朗读这段话。
师:你觉得在老班长的心中,三个小战士就像是老班长的?(兄弟、亲人)是呀,人迹罕至的无边草原是无情的,老班长就像兄长一样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小战士。
师:在带领战士们走出草地的日日夜夜,老班长始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齐(出示:一路上……出草地)齐读。
2、命令喝汤
(1)师:刚才大家抓住老班长的动作感悟得很深,那么,在发现秘密后的第二天,你发现老班长的神态有了什么异样?”现在请你们静下心来读读课文的第20——22段,边读边画出描写老班长神态变化的句子。(交流板书)
(2)师:发现秘密的第二天,看到战士们不忍喝鱼汤,他的神态、情绪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我们一起来透过老班长的神态走进老班长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想象老班长的内心世界)
老班长感到很欣慰,同学们想象得很好,读懂了老班长的内心。老班长时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着职责——(出示:一路上……出草地)齐读。
3、英勇牺牲
(1)师:(出示老班长图)这就是为了照顾三个小战士日夜操劳的老班长,由于长期忍饥挨饿,终于令人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2)师:(出示三段文字)请大家沉下心来读读这几段文字,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人物的心情,过一会儿用你的声音把这种感受读给大家听。(自由练读后,指生读出情感,老师适时引导提升)
(3)师: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任凭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最最崇高的方式践行了自己的职责——“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出示)
(4)分角色朗读
师:让我们再看一眼老班长,再听一听他的声音吧。我请三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这几段话。(分配角色,音乐起)
四、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跟随作者满含深情的叙述,沉浸在一个又一个感人的场景里,作者透过老班长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把一座精神的丰碑高高树立在我们的心中。在你的心中,老班长是个怎样的红军战士?(板书)
2、师:老班长用自己的舍己为人 关心同志 忠于革命挽救了三个战士的生命,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自己却永远留在了那片茫茫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鱼钩。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出示句子)齐读:“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师:看得出来,有一份深深的感受在你们的心中涌动。你在读这句话的时候,最想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受?(生谈、读)
五、总结全堂,布置作业
1、师:这金色的鱼钩,记录了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2、课后作业
(1)、小练笔:请同学们写一篇《金色的鱼钩》解说稿。
(2)、搜集阅读更多的长征故事,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那段悲壮而感人的历史。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我在细读教材的基础上力图实现长文短教,读写结合,教学环节删繁就简,概括出“三读”、“三天”、“三方面”、“一句话”。“三读”是教学方法,以读悟情;“三天”是精简内容,抓住课文的要点进行教学;“三方面”是落实训练点,从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一句话”是文章的中心提炼,即:“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我首先直接揭示课题,然后在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概括出主要内容之后,我让学生再次浏览全文:看看在老班长带领三个病号走出草地的那么多天里,最让你感动的是哪几天。这是“一读”,也即初读,是对内容的大概把握。
在“一读”中,学生很容易找出“三天”——发现秘密的那天,发现秘密后的第二天,老班长牺牲的那天。这是文章的重点,理解了这“三天”,对其他的段落的理解自然就不在话下了。抓住了这“三天”,也就抓住了课文的中心。
找出“三天”之后,我再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想读的那一天,并找出最让其感动的句子,并说说感受。这是“二读”,“二读”是自主感悟之读,是边读边悟、以读促悟。
在学生自主感悟之后,让学生找找最感动的语句。一学生汇报发现秘密那天里的一个句子:“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紧皱眉头硬咽下去。”学生说:“我从‘硬咽’读出了老班长吃得很辛苦,吃不下去了,还要强忍着用力吃下去。”我马上让学生再读,读出老班长难以下咽的感觉。我接着说:“是呀,老班长心中一直记得指导员的嘱托——(出示句子,齐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样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学生读得就有感情了。这是“三方面”中的“抓住人物的动作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一方面。
在引领学生感悟“抓住人物的神态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训练点时,我直接导入,因为发现秘密后的第二天,学生容易通过抓语言去理解,可是语言在老班长牺牲那天很明显,所以,我就直接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神态。“刚才大家抓住老班长的动作感悟得很深,那么,在发现秘密后的第二天,你发现老班长的神态有了什么异样?”通过交流,大家整理出“笑——收敛了笑容——一丝笑意”这样的神态变化过程。然后我再让学生想象老班长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对老班长的认识就更深刻了。此时,我趁机引入:“老班长始终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出示,学生齐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在老班长牺牲那天的部分,你最感动的是哪里?”学生基本上找的都是老班长临终前说的话,这两段话里都有一个省略号。在学生谈感受的过程中,我及时提醒他们注意:“看看这省略号有什么作用,你能把它读好吗?”学生就能发现第一个省略号是老班长因为快要牺牲了,无力说话,所以断断续续。“想一想,这句话该怎么读?”学生就会想到奄奄一息的人无力的话语,会读得缓慢、沉重、微弱。第二个省略号是老班长牺牲了,话音就这样中断了。“是啊,到最后一刻,他惦记的还是党,还是革命,还是战友,他想的还是——(再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样,学生就能很深刻地感受到老班长一心忠于党、忠于革命、关心同志胜过自己的高尚情操。这就是上面讲的“一句话”,一句能体现中心的“一句话”,三方面的训练点,最后都落到这一句话上。此时,文章的中心已经不点自破,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也就不是什么难题了。“最后,让我们轻轻地读好老班长最后说的两段话。”学生齐读。这三次的感情朗读就是“三读”,也就是情感的升华。
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感情已经被激发出来了,他们已经能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对其他句子的感悟已不是难点了。“删繁就简三秋树”,简简单单地教语文,明明白白地教语文,扎扎实实地教语文,让语文课堂教学“清朗”起来,这是我们的永恒追求。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即兴发言”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
2.学会当众即兴发言,掌握即兴发言的技巧。
3.培养学生勇于表达、专注倾听、临场应变等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会当众即兴发言,掌握即兴发言的技巧。
▶教学策略
1.口语交际的目的
(1)培养学生听、说、评的习惯,通过即兴发言锻炼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2)培养学生临场应变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打腹稿的技巧,知道提前打腹稿要想清楚重点说什么,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2.口语交际的内容
(1)通过夸一夸学校,梳理打腹稿的方法。
(2)运用打腹稿的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深化打腹稿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示范发言展眼前,谈话导入新课现
1.多媒体播放视频:《俞敏洪励志即兴发言》。
2.了解即兴发言的重要性:像这样没有事先准备而进行的当众讲话,就叫作即兴发言。(相机板书课题)
3.今天,我们来进行一场即兴发言的比赛。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即兴发言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即兴发言的兴趣,继而揭示即兴发言的含义,让学生心里即兴发言的种子生根发芽。
板块二 创设情境夸校园,初步交流学发言
1.介绍学校。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天天生活在学校,谁来介绍介绍我们的校园?
课件出示:
提示:学校的环境、学校的文化、学校的活动。
2.学生结合提示即兴发言。
3.学生互评。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仪态:站立姿势、目视前方、姿态自然;声音:铿锵有力、语速适中、表达清晰;内容:选材正确、逻辑合理、情感真挚。
【设计意图】课件出示发言内容提示,方便学生梳理内容,组织语言,也为下面的即兴发言做好铺垫。
板块三 再读教材明要求,个人风采方展示
1.读读口语交际的要求。课件出示相关要求:
课件出示:
l 提前打腹稿,想清楚重点说什么,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l 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2.打好腹稿。
过渡:如何打腹稿呢?请同学们回忆自己刚刚对学校的介绍。(板书:我们都想了什么?)
预设:我们的学校有哪些地方好?从不同的方面说说学校的好。(板书:有内容)
3.师:之后,我们是怎么讲的呢?讲的时候我们要——有选择。(板书:有选择)
4.小结:刚才我们从很多方面来介绍我们的学校,思考时有内容、有选择,说出来感觉有条理,做到这些要求,我们的即兴发言就成功了。
5.课件出示选题游戏。
课件出示:
1号题目:代表全班同学欢迎新同学的到来。
2号题目:在作文比赛颁奖时,发表获奖感言。
3号题目:在爷爷的寿宴上,向爷爷说几句祝福的话。
4号题目:当记者采访你时,让你谈谈对小学生带手机去学校的看法。
师:你对哪个话题有兴趣呢?别着急,“众人智慧高一人”,请同学们六人为一组,选择最感兴趣的题目,互相交流与话题有关的内容,再请一个代表有选择地将有关内容展示给大家。准备时间是五分钟,现在开始。
(1)学生小组内练习发言。
(2)小组汇报。
(3)学生评价,评选“最佳发言小组”。
预设:
生1:5号小组可以荣获此项称号,因为5号小组的代表不仅做到了语言通顺、表达清晰,还有肢体语言。在慷慨激昂时,他伴随动作诉说;在低沉婉转时,他停住脚步凝视。
生2:我认为3号小组表现最棒,3号小组的代表知识非常丰富,声音很有激情,充满自信。
……
板块四 课后拓展知准备,情感升华叹发言
1.课件出示卡耐基的名言。
课件出示:
一切成功的演讲,都是来自于充分的准备。 ——卡耐基
2.学生齐读名言。
3.同学们,即兴发言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卡耐基这段话中的“准备”是指我们发言前那几分钟的准备时间吗?(提示:引导学生明确这里的“准备”指查阅资料、多观察多积累、生活和学习上的经历等)
4.小结。
口才是人生的必修课,当你竞选班干部时,当你和同学辩论时,当你上台领奖时都需要即兴发言,而精彩的发言来自于生活的积累。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只要多多练习,锻炼自己,就一定能掌握更多更好的即兴发言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反思
即兴发言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学生充满了兴趣,但对其要点知之甚少。因此,本次口语交际的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明确即兴发言的含义,培养学生及时应对口语交际的能力:
1.名家示范知发言。
上课伊始,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俞敏洪老师的即兴发言,让学生直观即兴发言的魅力,从而在个人风采展示时进行适当的模仿。
2.游戏抽题明发言。
在学生对即兴发言有了初步了解后,引导学生领悟打腹稿的方法。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确定即兴发言的题目,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发言时更加自信。
3.揭示准备悟发言。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对于准备,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即兴发言前的那几分钟,却忽略了只有坚持不懈的积累,才能够让自己出口成章。因此,在本次口语交际的最后,可以回归到平时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多观察、多练习、多积累。
习作:心愿
教学目标
1.想一想自己的心底藏着哪些心愿,明确自己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2.写一写心中藏着的这个心愿,对自己,对别人和对社会的作用。
3.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心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文题。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大家的心愿都是什么呢?(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各抒己见。)
(板书:心愿)
2.那心愿指的是什么呢?
(所谓心愿,就是希望将来能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是对一件事物的美好希望、设想与期待,也是对某一特定事物的欲望、向往或强烈倾向。)
二、启发思路。
1.现代作家巴金曾在《随想录》中写道:“把想做的事都做好,把想写的作品全写出来,使自己可以安心地闭上眼睛,这是我最后的愿望。”这是巴金的心愿,你的心愿是什么呢?
2.首先要学生想好自己的心愿。
3.收集可用的素材:先想一想自己都有哪些心愿。
(1)对社会的题材:科学家发明新药,治愈癌症;残疾人能得到更多的关爱;空气和水不再被污染;人和人之间多一些理解……
(2)对别人的题材:奶奶的病赶快好起来;爸爸能有更多的时间陪自己;好朋友永不分离……
(3)对自己的题材:有机会去看看高山、草原、大海;努力学习,长大以后让爸爸妈妈过上更好的生活……
4.老师也有一个心愿(对别人的),那是什么呢?
(每一个学生都能认真听课,将来长大了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5.同学们,想好了自己最想表达的心愿后,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愿?
(选择表达的方式,如记叙故事、写信、写日记或者创作诗歌……)
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要写的心愿。
2.搭建好结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心中有数,在素材排列上要有逻辑性。
3.细化:拓展好层次和细节,要有亮点;要清楚、准确地表达出自己想说的。
4.注意首尾呼应,前后连贯。
5.以自身为例,给学生讲解如何写自己的心愿。
(1)开头:开篇点题,我有一个心愿,它是……
(2)中间分三段叙述(注意详略):第一段,为什么我有这个心愿?(略写)第二段,如何去实现这个心愿?(详写)第三段,实现后的好处。(略写)(板书:详略得当)
(3)结尾呼应开头:表决心,表示一定要实现自己美好的心愿。
6.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7.写好以后,要认真读一读,用修改符号修改不满意的地方,使语言更加通顺、流畅,意思更加清楚、明白。
四、习作点评。
1.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所写的是什么心愿,为什么有这个心愿以及如何实现这个心愿。重点从这方面进行点评,另外,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以及语言是否通顺、恰当等。
2.同桌之间相互点评习作。
五、课堂小结。
学生通过这次习作的练习,能将自己的心愿具体地描述和清晰地表达出来,进而让学生下定为这个美好心愿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可以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进行描绘,确保行文的流畅。
板书设计
习作:心愿
对社会 对别人 对自己
逻辑性 亮点 详略得当
教学反思
1.通过这次习作,让学生懂得了:生活中不是没有写作的材料,而是大家很少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作文时要善于运用表达的方法。通过这节课的点评,同学们受益匪浅。
2.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对修辞运用、词语积累不够重视,学生的文章缺乏文采,语言不够丰富多彩。
范文
【篇一:心愿】
常听爸爸说,人的理想和心愿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记得上幼儿园时,爸妈共同在贸易市场卖箱包,冬天,很冷,礼拜天跟在他们身边冻得直得瑟,妈妈常常念叨:“大概明年装暖气了吧”。晚上,饭后,他们俩总是数钱:“今天卖了100多元,大概赚了35元多,明天给毛丫买个汉堡包吧”。那时的我对他们每天赚多少钱不感兴趣,只说;“明天爸爸看店,妈妈做午饭,爸爸做的饭菜难吃极了”。刚上小学时,我们家经济条件依然不好,爸妈赚的钱只能紧紧巴巴维持生活。课余时间同学们谈论上网聊天、玩游戏之类的话题,我只能呆呆地站在一旁或赶紧走开。有时也对爸妈发火:“就你们笨蛋,赚的钱太少,买不起电脑”。现在想想,其时爸妈也不容易。再过几个月就要步入中学时代了,我要抓紧时间踏踏实实做功课,争取考取理想中的学校。一个月后是2012年春节,到时我要多攒些压岁钱,暑假报名练练跆拳道,我想——除了能够健体强身之外没准将来还能为国争光呢!【篇一:心愿】
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心愿,心愿不分大小与层次,心愿是美丽、真诚、天真无邪的。人的心愿会有很多,但往往记得最深的只有一两个。我也有一个心愿:让头发长起来,我的心愿不算大也不算小,但也许你仍会大吃一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愿望呢?因为头发长长地飘扬会给别人一种“淑女”的感觉。由于我的短发,经常有同学叫我“假小子”,每当别人叫我“假小子”时我都会懊悔地摇摇头心里难受极了。去年下半年我那一头乌黑又柔软的长发被“卡卡”剪掉了。我直到今天还记得那个阿姨怜爱地摸着我的长发问:“真可惜啦!你不难受吗?”那一刻我真想哭——是啊!苦苦留了两年的长发就这么没了。看到自己的好友们那乌黑的长发随风飞扬的时候,我的手就会不自觉地摸自己的头,在心中哭泣。一次,我看到小时候留长发的照片,才快乐起来的心情又开始失望起来,就像受了委屈一样,妈妈问我,我便说出了原委,妈妈听后大笑说:“长头发有啥好?中学生正是用功学习的时候,不要花太多时间去打扮,短头发多清爽!”妈妈的话安慰了我,可是我仍打不起精神面对别人的话语,他们的话、每一个嘲笑我的话都像针一样刺着我的心。每天夜里我几乎都梦到我有一头乌黑的长发披在脑后,可是醒来依旧一无所有。我真希望头发快快长起来,长起来我就再也不剪了!这就是我的心愿;头发快长长吧!让头发与智慧并存!【篇三:心愿】
一瞬间,流星划破长空,消失在我的视线之中。点动成线,又一颗流星在天空中勾勒出美丽的弧线。我怀着内疚的心情,合拢住双手,紧闭双眼,对着天空许愿:愿家人幸福安康!小时候,家里可谓是穷困潦倒,我的降世,也就意味着父亲肩上的任务更重了。听外婆说,他总是咬着牙,强忍着痛,一个人支起了这个家。每当早上工作完成之后,他只是大口大口地吃了一碗饭,便一刻不休地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之中,想要为生活劈开一道光芒,为了这个家,他可以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只为了让我们过上幸福生活!而母亲,即便是在坐月子的时候,也不忘为这个家分担负担。于是,从那时起,母亲的房里便多了一架织布机,一等我安静下来,便拿起手中的毛线,一针一针地缝过去。织布机也开始唱着交响曲。有多少次,母亲为了这个家,废寝忘食。困了,就拿针在手上狠狠地扎了几下。每当殷红的血慢慢流出时,她也只是用纸轻轻按住,咬紧了牙关,然后又在那默默地工作。即使很累,很累。但她也坚持着,并告诫自己,自己的丈夫还在风雪中奔波。光阴,在织布机,头发中流动,我的需求量在时间的推磨中不断增多。年纪轻轻的我并不懂事,也不知道人间的富贵与贫穷。为了生活,父母忙于工作,我便少了人来管教。今天天气真好,我便在燕子的带领下进森林玩耍,没有了束缚,也没有了老师那永远也念不完的“紧箍咒”的催促,我快活得像小神仙。树梢剪下那一段斑驳的日影,阳光在树叶间来回跳动,快活极了!这才发现这是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但天真无知的我也没少惹祸,每当我一闯祸,耳边就少不了父母的长篇大论,絮絮叨叨。但一次次的教诲却未能使我改邪归正,反而变本加厉,伤透了父母的心!一切都源于这一天,母亲带我来到父亲的建筑工地,要我在此好好待着。我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让我出去玩也就算了,还要到这无聊的鬼地方。哦!又是一个好天气,阳光为我披上一层轻纱,是那么柔和,杜鹃鸟成双成对,在阳光下嬉戏。风微微地吹着,视线随着杜鹃鸟动着,动着。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那正是我的父亲。父亲背着一大袋一大袋东西,从楼上到楼下。一分钟,两分钟,整个世纪几乎凝住了,周而复始,汗水早已洒满整个台阶。突然,我的心纠集起来,他摔倒了!血肉模糊。泪,在眼睛里闪动,却不敢夺眶而出。杜鹃鸟也停了下来,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一下子冲到了父亲的面前:“爸,我错了……”那一刻,我真的懂事了!如今,生活好了,却始终忘不了那一幕。每当我看到父亲身上的伤疤,心里却始终过意不去。儿子已经懂事了,只希望父母能够平安吉祥。当我再一次在夜色下看天空,发现心早已随着流星在呼唤,在努力,在奋斗……【篇四:心愿】
心愿,像一粒种子,播种在心的土壤里,尽管它渺小,却可以开出最美的花朵。心愿,像一条小溪,流淌在爱的大地上,尽管它涓细,却可以浇灌绿色的希望。心愿,应该是久藏心底的,极其渴望实现的一个愿望,而且这个愿望应该是美好的,与人为善的。它可以是关于自己的,也可以是关于亲人的、朋友的,还可以是关于素不相识的。这心愿的形成大都跟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相关,贫困山区孩子的心愿是实现求学的梦想;病人的愿望是恢复健康;善良的人的心愿是帮助弱者;勇者的心愿是挑战极限;学子的心愿是踏入理想的学府,孩子的心愿,老人的心愿……当然我也有我的心愿。我的心愿虽算不上伟大,不,应该说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那就是——当一位家庭主妇。假如,我当上家庭主妇,我会用我的巧手,将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聪明无比,天真可爱,灵巧活泼的栋梁之材;假如,我今天当上家庭主妇,我将用我的鬼斧神工,做好每一道菜,让别人一看到就垂涎欲滴,口水直流三千尺;假如,我当上家庭主妇,我要用我的精打细算,把家里治理的井井有条让那一屋子欢笑从大门,从窗户都溢出来,流到别人的耳朵里。我会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到这里来,让大家都看看我的巧手,我的鬼斧神工我的精打细算。有一次我问妈妈,我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家庭主妇呢?妈妈说:“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家庭主妇,要等到你大学毕业了,嫁了个好丈夫才行啊!”现在想想,将来当一名真正的家庭主妇,生一堆可爱的孩子,看着他们的欢声笑语,心里也荡漾着甜蜜,这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时光飞逝,转眼我已经十一岁了,已经上小学六年级了。蓦然回首,过去有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酸甜苦辣,多少个喜怒哀乐,多少个愿望实现了,多少个愿望破灭了。我没有灰心,继续着我人生的旅途,继续着我的心愿……【篇五:心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有的想当一名警察,有的想当一位音乐家,有的想当一个飞行员,遨游在祖国上空,可我的心愿却与众不同,我想当一位受人尊敬的教师。我渴望当一名教师,因为我们家的人中只有我和我的姐姐有文化。所以我要当一位老师,教育培养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有文化。我渴望当一名教师,因为他给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有许多贫困山区的孩子都没上学,我要在贫困山区创建一个学校,享受知识的乐趣。我渴望当一名教师,因为教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学习,有人说:“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老师就像这根蜡烛,把自己睡觉的时间用来批改我们的作业,这不正是教师身上所具有的品质吗?所以我要当一名教师。当教师是我梦寐以求的。《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并试着将学到的知识学着这样的方式融入自己的习作中,。并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感受这样写的好处。2.读一读词句段运用中的句子,并联系所学古诗,说一说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感受“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读句子,感受外貌描写的作用。
4.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试着将学到的知识融入自己的习作中。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2.联系所学古诗读一读词句段运用中的句子,并联系所学古诗,并说一说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感受“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读句子,感受外貌描写的作用。
4.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并试着将学到的知识学着这样的方式融入自己的习作中。并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并试着将学到的知识学着这样的方式融入自己的习作中,。并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出示课件2】
出示“开篇如爆竹,结尾如撞钟”引题:同学们,有一句话叫做“开篇如爆竹,结尾如撞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开头要像放鞭炮一样,一鸣惊人;结尾呢,应该像撞钟一样,清音有余。可见,写开头和结尾多么重要呀!为了让同学们能写好作文,真正当个小作家,我们这堂就来学习优秀作文的开头与结尾。
二、引用例子,讲解方法。
文本资料:学生自己读文本资料,再分析作用。
开头的方法有什么呢?(板书:开头)
【出示课件3】总结开头的方法及作用:(板书)
1点题式。即一开头便照应题目,简洁明快,开门见山。(一学生读此方式的开头,比如我们学习的《十六年前的回忆》就是点题式。)
2设问式。提出问题,引起注意。
这也是我们常用的开头方式,《藏戏》一文的开头就是设问式。(学生读)
3描写式。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动物,总之用美的语言写出特点。例如《草原》
再介绍非常好用的开头方式:
4引用式。引用名言警句、诗歌、谚语、人物语言等。(举例)
假如我想写有关父母的爱的,可以引用我们学过的什么名言呢?“父母是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
那如果我想写有关努力学习的,我可以引用哪句古诗呢?
【出示课件4】总结结尾的方法及作用:
那结尾的方法有什么作用呢?(板书:结尾)
1、首尾呼应。
2、总结全文。
3、点明题旨。
4、意犹未尽。(板书)
三、回顾课文,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5、6】课外延伸其他文章的开头、结尾:学生想一想、找一找你认为写得好的文章,把开头结尾列出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
四、总结方法,运用习作。
最后老师想说,写虽有章法,但并无定法,只要写得详细、生动就是好。所以只要同学们开动脑筋多积累、多学习,你们才会写出更好的。
板书设计:
开头:1点题式、 2设问式、3描写式、4引用式
结尾:1首尾呼应、2总结全文、3点明题旨、4意犹未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所学古诗读一读,并说一说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感受“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读句子,感受外貌描写的作用。
3.积累名言警句。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教师出示蜜蜂、梅花、月亮的图片。(板书:蜜蜂 梅花 月亮)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会联想到些什么?抽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看到某些事物,就会让人联想到某一类人或是产生某一种情感。有些诗人就把他们写进了诗歌。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
二、总结写法
【出示课件7】学生展示收获,教师适时点评引导:共同点是都用了“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强调这是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不同点是“物”的不同,“志”的不同。
三、拓展延伸
请同学说说其他“托物言志”的诗句。【出示课件8】
四、分析作用
师:古诗因为有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才显得魅力无穷;现代散文同样也有自己独特的添加色。
【出示课件9:文本资料】
学生自主读句子,感受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并分析如果删去这些内容,是否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生分析,师总结:
1.通过外貌描写反映出人的喜好、身份、生活态度等,在人物刻画时又起到加强的作用。
2.体现人物性格的特征,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可以起烘托作用。
五、日积月累
【出示课件10-15文本资料和分析】读一读这些名言,想一想它们的意思。同桌之间交流,汇报。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原意是说,柳枝比较容易扦插成活,而花即使很用心种植,也难使其成活。比喻有些事情努力追求却没办法达到目的,而有些事情并没有刻意去做,却很好地完成了。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出自:《增广贤文》
解释:药虽然很苦,但是对病人的病有好处;诚恳的劝告、尖锐的批评虽然听起来让人不舒服,但是有利于听的人改正他们的行为。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树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不停止,而子女想要去养老孝敬,可是亲人却失去了。教育子女,应该好好的对待自己的亲人,不要等到失去了亲人以后再去叹息。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在过富有的生活的时候要想到以后可能会过贫穷的日子,不要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再来回想以前的美好生活. 也就是"居安思危"的意思。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在你真正应用知识于实际中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学的知识不够;很多事情不亲身经历,不会知道它的难处的。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咱们学习了很多语文写作的小妙招,希望可以在平时的习作中运用起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的作文写的好不好,开头和结尾很重要。有的学生写了几年作文,还不会开头。甚至有的教师都不知道作文常用的一些开头结尾的方式方法。
一、在教学实践中自己摸索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
我们整合网络资源,发现作文常见的开头和结尾方式方法。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大致有如下几种方式:点题式、引用式、设问式、描写式等,这些简单易懂的名称,学生记起来容易,运用起来方便。我们以课本为据,总结作文的开头方法。细心的老师从课文中寻找出切合学生实际的写作方法,作为科学依据,文本结合让学生效仿训练。出示的“下水”范文,进一步印证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明白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并不难,很容易掌握。而且进行当堂作文,强调学生实际运用新的写作方法,即:“简、新、美。”
二、针对不同作文学会选取适当开头和结尾
通过本次研讨课,学生对作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以后的作文中会自觉运用那是最好。如果理解不够深刻。在今后的每次作文教学中,我们都会选取适当的开头和结尾,对学生进行逐渐渗透,直至熟练运用和理解。相信每位学生都会有所得。作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必须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须引起每个执教者的高度重视。我坚信,只要我们主动地去探究,不断地去实践,认真地去反思,总结出好的方式方法为我所用。就像我们常说的,写文章虽有章法,但并无定法,相信我们开动脑筋多积累、多学习,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写出更好的文章。
随后,我们又讲到了外貌描写读人物刻画的作用,在教学中,我根据文本提供的句子,注意到了讲与练结合。从这堂课的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课堂反应还不错。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都被调动起来,讨论、交流、回答问题都比较热烈,练习的准确率也比较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然,如果我能在讲课过程中,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和练习再多加以评析,给学生质疑和交流讨论再多的机会,再多放手给学生总结归纳写作规律,我想学生会有更大的收获。
其实每一个学生就像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只要我们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智慧的火花,创造的火花,正确适当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我想学生们一定会对生活有更深刻的感悟,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文来。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电子课本
文档课件下载网址:
或扫码: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