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1-5单元教案(文末提示下载)

请关注+→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3-02-13

 扫码查看下载

全部资源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题汇编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图片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全册知识点精讲


 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一次实践活动。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注意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可以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学生通过操作、学习,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试商的方法。

 教学课时:四课时。

 

第1课时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1~3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用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谈话:开学第一天,老师就准备了10枝新铅笔来考考小朋友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提出问题:这10枝铅笔我要分给大家。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

   (1)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2)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枝、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

如果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如果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

几人呢?那么如果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我们来分一分。

    二、交流共享

1.(1)分一分:(用小棒代替铅笔,小组合作)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2



3



4



5



指导操作。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请一组上台示范分一分。分完后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后有没有分完?在表格中板书结果。

自主活动。谈话:如果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分别分给几个人呢?你能用以上的方法在小组里分一分,并把不同的情况记录下来吗?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说一说:

①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填写表格,确认结果。

②谈话:观察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怎么想的?

③小结:10枝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出示表格:

表(1)                              表(2)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2

5


3

3

1

5

2


4

2

2

(3)写算式:

①观察表(1)

提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2=5(人)

10枝铅笔每人分5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5=2(人)

提问:你能说出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②观察表(2)

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3)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枝?这1枝还能分吗?

这1枝是剩下的,它是10枝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3人后面加上小圆点,把它记录下来!

③认识余数。在除法算式里,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10÷3=3……1中,10、3、3分别叫什么?1呢?如果不知道,可以看看书。

反馈交流,全班齐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

④观察比较:

10÷5=2、10÷3=3……1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

(4)谈话:你能把表(2)中每人分4支的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一填。

反馈交流:10÷4=2(人)……2(枝)    

(5)概括提炼: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平均分:全部分完-无余数;不能全部分完-有余数)

 

     2.探索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出示例2,用4根小棒摆1个正方形,8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像这样用12、13、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

   先摆一摆,再填写除法算式,并把表格填完整。

    (1)谈话:请同学们观察13÷4、14÷4……的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或者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

    小结:请记住,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猜一猜:有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3,除数最小是几?

    三、反馈完善 “想想做做”1—3。

1.第1题:让学生各自用小棒摆一摆、填一填、算一算,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有余数除法求商的思考过程。

2.第2题:先让学生各自填一填,再引导学生比较两道题目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3.第3题:先让学生按照题目读一读,再说说每题的商和余数各是什么?说一说算式各表示的意思。

4.第4题: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说一说。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课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如果找到了就用有余数的除法说一说,说父母听。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培养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与习惯。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桃子贴图,圆片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出示挂图:几十面按红、黄、蓝顺序排列的彩旗,下面顺次标上序号。

2.谈话:老师不看屏幕,同学们告诉我几号旗,我就能说出它是什么颜色,不信,你考考老师?

3.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彩旗的颜色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其中的奥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妈妈买了12个苹果,如果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列算式:(     )÷(     )=(     )

        (    )数  (   )数 (   )

你能尝试列出这道除法算式的竖式吗?

仔细观察老师写的除法竖式,找一找被除数、除数和商。(算式*)

 用 表示除号,12是被除数写在里面,4是除数写在外面,表示12个苹果平均分。12里面最多有3个4,所以商是3。

 看了这道除法竖式,你有什么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吗?

  (2)出示例题:如果每5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

先圈一圈,再把算式填写完整。

提问:怎样列式?(板书:12÷5=)等于多少呢?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分一分、算一算……)

   (3)鼓励探索。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解决。

   (4)汇报交流。

①用圆片代替桃分一分。

指名学生上台操作。

提问:分的结果怎样?(放了2盘,还剩2个。)

剩下的2个桃,还能继续分吗?(剩下的2个桃,不能再分)

讲述:12个桃,每盘放5个,分的结果是“放了2盘,还剩2个”。

如果是22个桃、32个桃、42个桃,甚至更多的桃每盘放5个呢?难道我们也用圆片代替桃来这么分吗?有别的方法吗?

②列竖式算一算。

谈话:笔算12÷5竖式该怎样列,商和余数该写在哪儿?指名学生说老师写。

提问:12÷5商是几?为什么商是2,你是怎么想的?

小组讨论在交流汇报。

想法一:12个桃,每盘放5个,放了2盘,所以商是2。

想法二:商2,二五一十,10比12小,商2;三五十五,15比12大,所以商2。

想法三:二五一十,2和5相乘的积最接近12,又小于12,所以商2。

想法四:12里面最多有2个5,所以商2。

提问:12的下面该写几,为什么?“10”表示什么?

12个减去分掉的10个,还剩下几个?所以横线下面写几?这个“2”表示什么?(表示剩下的2个,这个2就是余数)

提问:谁能说出横式的计算结果?

在上面的谈话过程中逐步完成板书。

(4)小结:今后我们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三、反馈完善

 “想想做做”1——5,重点引导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第1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用小棒操作,联系操作过程和结果计算相应的式题,帮助学生巩固对有余数除法求商方法的理解。

2.第2题:有余数除法与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对比练习。通过计算和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表内除法计算方法的练习和区别,更好地掌握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思考过程和书写规范。

3.第3题:是有余数除法求商方法的专项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4.第4题:让学生应用有余数除法,尝试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5.第5题:25个气球,平均分给6个同学,每人分得几个,还剩几个?

学生独立完成 ,用竖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学到了什么?认为自己学得怎样?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有余数除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第6页、练习一第1~6,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试商的方法,深刻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能熟练地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口算

7×7      9×6      21÷3      3×4      24÷8      12÷2 

35÷7     4×7      6×9       48÷8     18÷2      56÷7

2.回忆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在求商时是怎样很快找到合适的商的?(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在计算时还应注意些什么?

3.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摆一摆,每位学生准备10根小棒。

(1)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提问:怎样列式?板书:10÷5 =2

通过计算,谁来说说商为什么是2?有余数吗?为什么?

(2)10根小棒,每4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还剩几根?

请学生分小棒后,列式并笔算。

提问:商为什么是2?有余数吗?是几?为什么还是2?

(3)比一比,以上两道题哪一道是有余数的除法?为什么?

2.完成第1题。

出示图后,让学生自己弄清图意后让学生叙述,然后独立完成,反馈时,说说自己是怎样填写的,所写的每个算式表示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三、综合练习

1.练习一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左边的一组填空。

(2)提醒学生利用填空时的思考过程计算右边4题。

2.练习一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反馈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3.练习一第4题

(1)学生分组计算,并指名板演。 (2)反馈。

(3)比一比:每列火车中的三题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4.练习一第5题

读题后请学生独立解题,说说算式的意义,余数是几,表示什么?

5.练习一第6题

(1)帮助学生弄清题意。 (2)独立解题。

    四、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在计算时要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同时还得注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第4课时   有余数除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第7页、练习一第7~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试商的方法,深刻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能熟练地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回忆本单元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在求商时可以怎样很快找到合适的商?(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在计算时还应注意些什么?

2.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4×3     9 ×8     45÷9    6×9    32÷8    24÷4  

56÷7    5×6      8×5     36÷6   35÷7    4×9

2.口答:

25里面最多有(   )个6。48里面最多有(  )个7。

36里面最多有(   )个8。28里面最多有(  )个6。

3.用竖式计算:

43÷6         32÷7     20÷4        36÷7

(1)明确要求,先口答出商及理由。

(2)学生分组计算,以检验刚才所说的的商是否正确。

指出:看被除数是多少,可以想几个几是多少,被除数里还多几,余数就是几。

    三、综合练习

1.练习一第7题

让学生认真分析每一题的计算过程。

2.练习一第8题

(1)出示题目,思考:除数最小应是几。

(2)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提问:如果除数是6,再根据题目中已给的余数,想想商可能是几,那么被除数能不能确定是多少呢?

(3)提问:如果将“最小”两字去掉,你认为除数可以是几,为什么?

通过这题的思考,你更加清楚了一个什么道理?

3.练习一第9题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

4.练习一第10题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

5.练习一第11题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答。说说自己解题的想法。

 6.练习一第12题

(1)学生独立填表。

(2)说说余数是怎样变化的?

(3)如果除数是5,余数怎样变化?

7.练习一思考题(提示:除数控制在一位数的范围)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反馈。

交流解答时的想法:先想除数可能是几,再根据商和除数的情况,想出被除数是多少。提醒学生思考时做到有序。

帮助学生整理写出的算式。

提问:通过刚才的练习,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的大小有没有规定?

    小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四、反思总结

今天你练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补》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时、分、秒  

    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带领学生学生初步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本单元包括:认识钟面上的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体验时间的长短,知道1分=60秒;体会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时间单位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接受。所以,教材特别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活动来认识时间,体验时间。通过实践活动,能使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体会时间的价值,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而使学生懂得去珍惜时间;通过制作作息时间表的活动,培养时间观念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感受时间的意义与价值。时间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学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对钟表、时间已经知道了什么,从学生已有的时间经验出发进行教学;其次,一定要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和活动来认识与体验时间。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初步建立有关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有关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课时:四课时。

第1课时   认识时、分

教学内容:课本第8~9页、想想做做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初步培养爱惜时间、按时作息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认识钟面上的大约几时。

教学准备:钟面教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

2.揭示课题:小朋友猜对了。你想不想看一看钟面是什么样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钟表”。

   二、思索探究

1.初步认识钟面

说明:我们经常看钟面了解时间,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钟面,把你知道的有关钟面上的知识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指名说说关与钟面上的知识。

有12个数,让学生从1顺次读到12。

有两根针,一根长一根短,指出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让学生把分针和时针指给同桌看。

2.初步认识整时

  (1)出示7时的钟面,让学生猜猜是几时?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数?再出示5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数?引导观察钟面上的分针有什么共同点?时针呢?

(2)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教学试一试

出示三只整时的钟面图,提问这三只表上又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在钟面上拨一个时间让同桌说说是几时。

3.认识大格。(挂图出示:钟面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钟表。)

提问:仔细观察钟面,看看你能有哪些新的发现。

   (学生可能发现:钟面上有1~12这12个数;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讲述:我们把每两个数字间的距离叫做1大格(板书:大格),所以12到1这两个数之间是1大格,同样,1到2之间也是1大格。

提问: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呢?(引导学生从1开始依次数出12个大格。学生数好后板书:12个)

4.认识小格。

 讲述:钟面上除了大格,还有小格,相邻的两个小点之间是1小格。(板书:小格)

 提问:那么,1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学生交流。(板书:5个)

 提问: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小格?我们一起5个5个数一数。

小结:通过小朋友们的努力探索,我们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5.认识时。

     讲述:时针从12走到1是多少时间?(1小时)从1走到2呢?(也是1小时)也就是说时针走1大格都是几小时?

    讲述:这个绿色部分就表示时针走了1大格,也就是1小时。

    (板书: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

提问:时针走2大格是几小时?时针从12走到4,走了几小时?走到7呢?

那么,时针走一大圈又是几小时?

学生动手操作。(要求:时针从12出发,分别拨出2时和5时)

小结:要知道钟面走了几小时,我们只要看时针,时针走了几大格就是几小时。

6.认识分。

讲述:分针走1小格是1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分针是怎样走1小格的。

这个绿色部分表示分针走了1小格,也就是1分。

提问:走这样的2小格是几分?走3小格呢?7小格呢?

讲述: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

教师用实物钟演示并提问:

分针从12走到1,走了多少分?

分针从12走到4,走了多少分?

分针从12走到7,走了多少分?再走3小格呢,一共走了多少分?

学生动手操作。(要求:分针从12出发,分别拨出10分,25分)

小结:要知道走了几分钟,要看分针,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几小格就是几分。

7.认识时、分的进率。

在钟面上分针走了一圈,经过了几个小格?(60个小格。)因此,分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几分钟?

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几个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你发现了什么?板书:1时=60分

8.感受1分钟。

过渡:1分钟的时间很短,但如果我们认真地利用好,其实1分钟也可以做很多事情。现在让我们体验一下。

大家做眼保健操,1分钟大约做几节眼保健操。

请两名跳得比较快的同学出来跳绳,同学们分别数个数。

做“想想做做”第5题,了解有多少同学能在1分钟内完成。

指名背古诗,看1分钟内能背几首古诗。

追问:你觉得1分钟还能做些什么?学生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总结:1分钟虽然不长,但我们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所以我们要抓紧每1分钟,珍惜时间,在1分钟里做更多的事情。

9.感受1小时。

过渡:1分钟大概有多长我们已经初步感受过了,那么1小时又有多长呢?   

做“想想做做”第7题。一节课时几分钟?课间休息几分钟?再加上几分钟就是1小时。

   三、检测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说说钟面上各是几时,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每天的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2)指出:小朋友要养成珍惜时间、按时学习和休息的好习惯。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3时,要求学生互相看一看拨的对不对。再分别拨出9时、12时,同桌互相检查。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仔细观察钟面上画了什么针,还缺少什么针,再根据钟面下标出的时刻在钟面上补画出分针或时针。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应该比分针短些,画分针应该比时针长些。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全课总结

1.你在小小的钟面上学到了哪些知识?

2.完成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认识几时几分

    教学内容:课本第11~12页;想想做做1~3。

   教学目标:

    1.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学会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2.在认识几时几分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认识接近整时的时刻。

   教具准备:教具钟、学具钟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小朋友,孙悟空又来了?上节课,我们和孙悟空学习了什么内容?(认识时、分)现在,我们复习一下。

填一填:

(1)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

(2)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   )分。

(3)时针走一大格(从一个数到下一个数)的时间是(    )小时。时针走1小时,分针正好走一圈,是(    )分。1时=(   )分

(4)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小时。

 看一下,这几个钟面上的时间你认识吗?

(用两种表示方法)观察一下,这几个钟面上的时间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像这样钟表上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孙悟空说,他已经认识了时、分和整时,今天,他想和你们一起认识几时几分,真正学会看时间,这样,他就不会再迟到了。你们欢迎不欢迎他?(出示课题)

 二、探索交流

1.认识7时15分。

 课件出示情境图第二幅。

学生观察,先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表达钟面上的时刻。

 教师告诉学生:7时15分可以写作7时15分,还可以写作7:15。

2.继续让学生认识7时30分、7时45分。

师:时针都在7和8之间,都是7时多。

分针从12起走过30小格,是7时30分。

小结:观察钟面认识几时几分,要先看时针,时针走过几时,就是几时多,至于多几分,再看分针。

3.教学7时55分。

(1)这个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呢?

(2)指出:因为时针还没有到8时,那我们说快到几时了?是8时少几分?

(3)因为时针还没有到8时,这个时刻是几时多?多几分?(分针指着11,表示走了55分。)是几时几分?怎样简写?怎么读?齐读一下。

(4)你能学着钟面上的样子动手拨一拨7时55分吗?拨拨看。

(5)7时 55分接下来马上就是几时了,怎样拨到8时呢?

学生动手拨一拨并进行反馈。(分针再走5分钟才到8时。)

(6)还想拨吗?和老师一起继续拨,分针走呀走,走到数字10,现在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呢?

  9时对吗?为什么?(分针还没到12。)怎样才到9时呢?(结合回答,老师再一遍演示。)

 4.认识8时零5分。

(1)(出示8时零5分的钟面)观察一下,这个钟面和8时的钟面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分针不再指着12,时针超过8。)

(3)指出:看时间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看时针,因为时针刚过8时,所以是8时;是8时过几分呢?我们再看什么针?(分针)分针从12起走到1,走了几分,因为没有满10分,中间要用0表示。(在“8时”的后面出示“零5分”)

   简写怎么写?一起来读一读。

    5.练习。

  (1)(出示5时零5分、12时30分的钟面)这两个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呢?

  (2)集体交流。

  (3)说说你是怎么看钟面上的时刻?(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三、检测完善

    1.刚才,孙悟空和大家学得真认真!有没有把本领都学会了呢?(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的钟面)谁愿意做聪明的孙悟空,说出每个钟面的时刻,再写下来。

    认读第二个钟面上的时刻,问:时针有没有走到4?说明这时是几时多?是几时几分?

    认读第三个钟面上的时刻,问:时针有没有到8时?是几时多?多几分?

    写6:05时应注意什么?(强调不要忘了中间的零。)

   2.想想做做第2题。

  (1)请小朋友看第2题,读读题目的要求。

   先把时间读一读,再去连连线,生独立完成。

  (2)出示题目,进行反馈。

  (3)一起把这四个时间读一读,在这四个不同的时间里,小朋友都在做些什么事情呢?你能选一个时间来说一说吗?

   同时进行拓展:如分别说说是什么时候的12:05,分别在做什么。如中午的12:05在做作业;夜里的12:05在睡觉。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在钟面上拨出下面的时刻。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补充习题》

    教后反思:

  

第3课时  认识秒       

    教学内容:课本第13页;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了解时间单位秒,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

    2.通过实践操作与合作交流,发现分、秒之间的进率关系。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4.让学生在经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秒针走60个小格的同时分针走一小格,得出秒和分之间的进率:1分=60秒

    教具准备: 实物钟、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音频“滴答”)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2.再请小朋友仔细地看一看,看到什么?发现了什么?(钟面上有三根针时针、分针、秒针,发现秒针走一小格发出滴答)你知道滴答一下是多长时间?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秒的知识.(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思索探究

    1.认识秒针

  (1)认识秒针

    每一个嘀嗒,你发现秒针走了多少路?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2)体会1秒

    ① 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  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 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做些什么呢?

    生:拍一下手。(做动作)

    师:(跟着做)对,很好!

生:我眨一下眼就是一秒。

师:(跟着做动作)你没错,真棒!

生:我写一个1字就是一秒。

生:我跺下脚就是一秒。

④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

   (3)1秒的价值。

  师: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我们实在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现在科技发达,很多现代化的工具1秒能做很多事情,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能在1秒的时间里走很多路程,谁知道一些这样的知识?

  生:(没有人说话,面面相觑)

    师:飞机每秒约行250米,

    火车每秒约行55米,

    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

    喷气式飞机每秒约行500米,

    卫星每秒约行7900米,有的电脑一秒可以计算约3万亿次(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2.认识几秒

(1)秒针走一大格时间是多少呢?为什么呢?(秒针走一大格是5秒)

同学们真聪明!那老师再考考你们,我写一个“秒“字的时候,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几个小格,就是几秒?

  生: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5个小格,就是5秒。

  师:谁能象老师一样出题考考同学们?你做了一件什么事,秒针从钟面上的几走到了几?

  生:我写一个“针”字,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5秒。

  生:我系红领巾的时候,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15秒。

    师:时间很珍贵,在 2004年8月27日的雅典奥运会上,刘翔以12秒91获得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在微不足道的还不足13秒钟时间里,刘翔成了闻名世界的飞人,为我们祖国争了光,如果他慢上1秒,站在领奖台上获得金牌的就不是他了。如果你去问他,他一定会告诉你:1秒,对他来说无比重要。

(2)同桌合作:   

①做一次深呼吸用(  )秒  

②跳绳20下用( )秒  

③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  )秒

3.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秒针走一圈是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呢?(12个大格,60小格)是多少秒?(60秒)

    为什么是60秒呢?(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60个小格有60个1秒,也就是60秒)

(2)现在看大屏幕,点课件仔细观察种面,秒针走60个小格,分针走几个小格,你发现了什么?

   (秒针走60个小格,也就是一圈,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60秒)

1分和60秒之间是什么关系?怎么表示呢?   板书:1分=60秒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学生交流:1分=(  )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5.在什么地方还见过秒?

6.认识计量“秒”的工具

    师生共同介绍生活中测量秒的工具。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电子表的跳动规律。电子表显示8:15:59。猜猜看,接下来电子表上会显示什么?为什么?电子表再显示8:59:59,接下来电子表会显示什么呢?

    计算秒的工具还有秒表,爸爸妈妈的手机上一般有这个设置。

三、反馈检测

1.“想想做做”第1、2、3题

  (1)请同学们跟着秒针走动拍手,每秒拍一下。

  (2)从1数到60,看谁用的时间最接近60秒。

  (3)用30秒背乘法口诀,看能背多少句。(教师计时,学生背。)

2.“想想做做”第4题

 同桌合作,完成填空。

3.“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50米赛跑成绩。

 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学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小结:跑步时间越短,速度就越快,跑得快,用的时间就是最少的。

4.在(  )里添上时、分或秒

  (1)夏天午睡大约1(  )

  (2)小芳吃饭大约要25分钟(  )

  (3)脉搏跳10次用了8(  )

  (4)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5.一人唱一首歌要用3分钟,5人合唱这手歌要几分钟?让学生先猜测,然后试一试验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1分=( 60 )秒       

    教后反思:

  

 第4课时    练习二    

    教学内容:课本第15~16页;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2.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来描述具体的事情,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刻,也能根据时间画出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教学重点: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教学难点:用时、分、秒描述具体事情,准确填上时、分、秒。

   教学准备:教具钟、学具钟、秒表。

   教学过程 :

   一、知识再现

谈话: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1时=(    )分,1分=(    )秒

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时间,同学们已经能看钟面认时间,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板书:练习二)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1题

    学生读懂题意,根据生活经验,你能正确填上时、分、秒吗?教师适当引导。

2.完成“练习二”第2题

你知道它们的大小吗?

3.完成“练习二”第3题

    谈话:大家拿出学具钟面,一起和老师把分针从12拨到4,注意观察分针走了几小格?想一想走了多长时间?如果分针从12走到7呢?自己操作试试。如果是时针从12走到5,走了几大格?要走多长时间?走到8呢?

4.完成“练习二”第4题

   学生根据钟面,以及时针、分针的位置写出时间。

交流讨论。

   小结:先看时针指的是几,就是几时,再看分针指向从12数是几小格,就是几分。

5.完成“练习二”第5题

   根据时间画上分针, 先让学生在模型钟面拨出对应的时间,再画分针。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说一说每个小朋友的作息时间,并填在表格上。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读出钟面上的时间,教师出示本班上午的作息时间表,让学生说一说,钟面上某个时间自己在干什么。

3.完成“练习二”第8题

 从教材所示三幅图,你们可以看出这一家人准备去干什么吗?

 你能根据每幅图对应的时间,找到电子钟,并把它连起来吗?

4.完成“练习二”思考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上的时间,能看到什么规律吗?学生讨论交流。

 你知道第四幅钟面应该表示什么时刻吗?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了时、分、秒,大家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第三单元  认识方向

单元分析:

    有关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常被用来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以及确定行走的方向与路线。这种方法比用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词进行描述更加客观,也更便于交流。过去,小学数学里很少有关于方向知识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把方向知识作为“图形与几何”领域里“方向与位置”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日常生活的环境,从而发展空间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向包括东、南、西、北以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其中,东、南、西、北是四个主要方向,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可随着上述四个主要方向而确定。数学课程标准对这些内容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在这四个方向中任意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出其他三个方向;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表。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1联系现实生活空间认识东、南、西、北例2认识地图和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例3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安排三次“想想做做”没有单元练习从上表能够看到,四个主要方向是教学重点,而四个辅助方向的教学要求,要比四个主要方向的教学要求低一些。

教学重点: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认识简单的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辨析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教学课时:四课时。

 

第1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课本第18页;想想做做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在现实的情境中确定和区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能正确地辨别这四个方向。

    2.在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语描述所在的方位及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位的过程中,提高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辨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语描述所在的方位及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位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二、交流共享

    认识东、南、西、北。

    1.教学例题。

    出示挂图

    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你知道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吗?哪个方向是东?

    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好。请同学们起立,面向太阳站好。你能说说自己的面前是什么方向吗?你的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自己先指一指、说一说,再跟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活动,并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转过身来坐下,我们看图:小明也像同学们一样,在一天早晨,面向太阳站立。你知道小明的前面、后面、右面、左面各是什么方向吗?(根据学生回答,把课本上的四句话填完整)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揭示课题:认识东、南、西、北)

    2.教学“试一试”。

    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1)游戏示范:请一个学生上来,先跟老师合作。  由老师说口令,学生按口令做。

   (2)学生活动:同桌学生先由一个人说口令,另一个人做,再进行交换。

   (3)谈话:同学们做游戏的时候,学生面向北面战立,一边指方向,一边回答。

    三、反馈检测

1.“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小红面向西,她的前面、左面、右面各是什么方向?

提问:你是怎样很快确定其他三个面的,说给同学听听。

2.“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两名同学到讲台前,面对面站立,指出自己的前、后、左、右,再指出各自的东、西、南、北。其他同学注意听,思考有什么新发现。

3.“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插图,指名读题。

    找出图中窗户的位置,这个位置在房间的哪一面?你能说说房间的东面和西面各有什么吗?

   指名回答。

   追问:你是怎样想的?你住的房间是怎样布置的?(小组交流,指定几人说给全班同学听。)

    4.“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课前老师要同学们到学校的操场上去,看看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都去观察了吗?

    指名说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第2课时 认识平面图

   教学内容:课本第20页;想想做做1~6。     

   教学目标:

    1.经历将现实的空间位置抽象为平面图的过程,了解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2.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和行走路线的过程中,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并能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教学难点: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和行走路线的过程中,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谈话:谁来说一说,学校操场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用摄象机从操场的上方往下拍,拍到的画面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交流。

  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好,只是要想拍到这样的画面,得站得很高才行。不过不要紧,我们可以用平面图,把操场四周的景物记录下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面图。

    二、探究交流

  1.认识平面图。

  谈话:同学们手中都有一张这样的平面图,(拿出操场平面图示意一下)图的中间是学校的操场,你能把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记录在这张平面图上吗?

  学生活动:在平面图的四个方位上分别填上体育馆、教学楼、篮球场、看台。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制图策略,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贴到黑板上展示。

  反馈:刚才有几个同学已经将自己制作的平面图贴到黑板上了,先请这几个同学上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还有同学想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吗?

  讨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平面图,你能发现有什么问题吗?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吗?请在小组内讨论。(定的北面不同,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讨论后,组织讨论,形成共识:在平面图上应该有一个统一的确定方向的标准。

  讲解:在地图或平面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来确定的。为了标明方向,在地图和平面图上通常用这样的符号(板书:北)来表示方向。这个符号叫指向标,这个指向标的意思是箭头所指的方向是北面。

  谈话:现在请同学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自己刚才制作的平面图,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吗?把你制作的平面图上不符合要求的地方纠正过来。完成后,再把你的作品展示到黑板上。

  学生活动:纠正自己制作的平面图,使其符合规范,并把作品确定平面图上的其他三个方向。

  全班交流:结合自己的作品说一说指向标是什么意思,怎样确定平面图上的其他三个方向。

  小结:同学们学得都很主动,不但认识了平面图,还能清楚地表达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关系。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再提问:小红到人民公园应向哪个方向走?如果小红想到百货大楼去,应该向哪个方向走?去新华书店呢?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图。

  问:如果你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所学校,你准备怎样介绍?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交流。

  再出示题中填空部分,指名回答,并在课本上填空。

  3.“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

提问:从水上世界出发到望梅阁应该怎样走?(学生讨论,交流)

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4.“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公交线路图。

学生自己看图填空,集体订正。

    5.“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读题,提问: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时,着重解决下面的两个问题:(1)大楼的紧急疏散图有什么作用?(2)紧急疏散时,为什么不能走 电梯?)

  提问: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方位概念表达图中房间、会议室、电梯、安全出口的相对位置关系。)

  讨论:假如遇到了紧急情况,你认为每个房间的人该走怎样的路线?先在小组里讨论。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四、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今天在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教后反思:

 

       第3课时 辨认方位

教学内容:课本第23页;想想做做1~5;动手做。

教学目标:

  1. 1. 能在现实情境和平面图上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正确使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2.在确定方向的过程中,能进行认真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

 3.能清楚地说明自己观察的结果和思考的过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开展有效的合作与交流,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使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用具: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老师知道一个成语:四面八方。

你知道四面是哪四面吗?(东、南、西、北)

出示例题的部分图(人民桥、超市、公园、体育场先不出现)

谁来说一说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出东、南、西、北四个字。

绘制平面图时,我们通常按照什么规定来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生答,师指。

“四面八方”中的八方指的是八个方向,还有四个方向是什么呢?想不想了解?今天,我们就进一步学习认识方向。板书课题:认识方向。

    二、自主探索,交流共享

1.教学例题

(出现超市)提问:你知道超市在学校的哪一面吗?(东北面)为什么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因为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

谁还会说一说的?

也就是说,东面和北面之间的方向就是(东北)方向。

(出现公园)提问:公园在学校的哪一面?为什么?(西南面,因为公园在学校的西面和南面之间)西面和南面之间的方向称为(西南)面

(出现体育场和人民桥)提问:它们分别在学校的哪一面?

指名答。(学生汇报时,先问一问为什么,再出现“东南”、“西北”和“西南”字,如果学生说出如“北东”、“南西”这样的方向,也要先问一问为什么,然后教师纠正:南面和东面的中间也可以说是南东,但按习惯应该说东南,不说南东。)

在学校的周围有那么多的建筑物,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同桌相互说说它的位置。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2题

在生活中,在陌生的地方,怎样来辨认方向?(看太阳,太阳升起的一方是东面;看北斗七星,有北斗七星的那一面是北面;看指南针)考一考大家有关指南针的知识:指南针的红色一端指向哪?(北面)白色一端指着哪?(南面)

这就是一个指南针的图,你能将指南针上的八个方向填完整吗?打开书P2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名汇报,集体校对。说说是怎么填的。

介绍一些有关指南针的小知识。

小结: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文化和辉煌,祖国的未来要靠谁?所以,我们小朋友要从小开始努力,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2.“想想做做”第3题

讲述:小动物们刚刚参加完了一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现在要回家了你能帮它们找到各自的家吗?在书上连一连。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并指导。让学生上台指一指。集体校对。

3.“想想做做”第4题

讲述:下面老师带小朋友们到美丽的青山乡去看看,告诉你们吧,青山乡不仅美丽,还是一个水果之乡呢,想不想去看看?

(出现水库及8种水果的图片,水库在中间已贴好,8种水果排列在一边。)有哪些水果?指名答。

这些水果都是种在水库的四周的,你能根据老师的提醒,帮它们找到各自种植

的地方吗?

师:橘子园在水库的南面;葡萄园在水库的东面;樱桃园在水库的东南面;西南面是苹果园;水库的西面是山楂园;桃园在水库的北面;水库的西北面是西瓜园。

梨园就种在水库的这个方向,你知道梨园在水库的哪一面吗?

指名答。

4.“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同学们,我们轻松一下,来玩个游戏,你能很快画出棋子跳到什么地方吗?自己画一画。集体交流。

5.动手做

认识生活中的八个方向

我们已经能够在平面图上熟悉地认识了8个方向,在现实生活中这8个方向你们也能认识吗?

请小朋友们面朝教室的北面站好,并让方向板上的北对着教室的北面。根据老师说的方向, 指一指。

师:教室的东北面、东南面、西北面、西南面。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在平面图中怎样记住这八个方向?实际生活中怎么辨认这八个方向?

    五、课堂作业

    教后反思

 

          第4课时 测定方向

   教学内容:课本第26~27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加强方向感,提高认识路线图的能力。

 2、在实际活动中加强小组合作能力,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体会成功的喜悦,感悟集体的力量。

 3、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认识方向,并读懂路线图。

   教学用具: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方向?(东面)

你能指出教室里其他七个方向吗?师问,生答并用手指一指。

请坐在教室中间的一位小朋友起立,分别请坐在他东面、西面、南面、北面的小朋友听口令起立。

揭示课题:测定方向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辨认教材呈现的场景里的方向

小朋友们能辨认出各个方向,你能辨认出平面图中的方向吗?

出示场景图。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些什么?指名说。

以往我们看到的平面图,按什么规定绘制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看看这幅图中的正北方向和我们以往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这幅图中的正方向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观察后,指名答。(正北方向指向平面图的左上方,从指南针和小朋友的话中都能看出来。)

你能说说图中学校的景物各在小朋友的哪一面?思考,指名交流。

    三、反馈完善

在校园里定方向

平面图中的校园已经会测定方向了,你们想不想到我们的校园里去辨认一下方向?

师说要求:

请大家尽量保持安静,每一组带一本书、一枝笔。每五人一小组,商量一下,那么这组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测定方向,然后分工测定,把表填好。看哪一组测的又快又好。

学生活动。

回班,整理表格。

汇报测定结果,大家给予评价。

    四、全课总结

    请学生说一说测定方向的体会。

    教后反思:

 

第四单元 认识万以内的数

    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数的认识”教学十分重要的一段,也是学生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本单元之前,学生接触的都是比较小的数,这就限制了他们对自然环境、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认识。在本单元,学生将学习新的计数知识,用较大的数描述、交流学校生活或社会生活里的事件与现象,他们的数感会有明显的发展。 

    我国的计数,习惯把数位分成个级、万级、亿级,每一级都是四个数位,每一级上的数都是万以内的数。读、写多位数一般都分解成两个或三个万以内数在不同数级上进行读、写。从这点来说,本单元对以后教学多位数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学生在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认识万以内的数,是一次较大的跨越:他们需要认识较大的计数单位“千”和“万”以及相应的数位,需要学会读数和写数的基本方法以及数中间或末尾有0时的读写规则,需要依据数的组成比较数的大小,需要从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得出求近似数的方法。 

    万以内的数是小学数学的传统教学内容。虽然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教学经验,但仍然存在一些教学难点。本单元教材遵循人类认识较大数的一般规律,尊重儿童的认数特点,编排九道例题,循序渐进地教学万以内数的知识,具体安排如下表。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1直观认识几百和几百几十几例2三位数的意义(组成)直观认识一千例3三位数的读与写例4认识算盘,在算盘上表示三位数练习三 练习三位数的知识,重点是数的意义和读写(续表)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5认、读、写整千数,四个数位上都不是0的四位数,末尾有0的四位数例6直观认识一万 。

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例7认、读、写中间有0的四位数例8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例9求万以内数的近似数练习四 。

    练习四位数的知识,重点是数的意义、读写与求近似数单元复习整理并应用全单元教学的主要知识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大数的机会比较少,因此缺乏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是他们认识大数的主要障碍。从上表里可以看到,全单元的新授内容大致分成三段编排,例1~例4集中教学三位数,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千”的观念。例5~例7集中教学四位数,让学生初步认识“万”。例8和例9则把三位数和四位数结合起来,教学比较数的大小与求近似数。这种知识结构与过去教材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把三位数和四位数的认、读、写分开安排,降低了学生认知的坡度,有分散教学难点的作用。比较数的大小和求近似数,三位数和四位数的原理与方法是一致的,都是依据数的组成作出判断,合起来教学,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算盘曾经是十分常用的计算工具。发明和使用算盘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文明。由于计算器的普及,珠算已越来越少,离开小学数学教学也有较长时间了。按照数学课程标准中使学生“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的要求,本单元编排例题帮助学生认识算盘,并在算盘上表示万以内的数,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学教学有机融合,既弘扬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又解决了认数教学缺少计数器的困难。算盘的1个上珠表示“5”,用它表示数,比计数器稍抽象些,但更方便些,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好处。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顺序和组成,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等。

     教学难点: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课时:11课时。

 

 

第1课时 千以内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29页例1和例2,第30页的“想想做做”。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千以内的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包括数数和数的组成。例1主要教学千以内数的组成,通过从生活实例出发,引导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数的实际大小,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原则,获得对数的基数意义的初步理解。例2主要教学数的顺序和计数单位“千”。教材大致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一边拨珠,一边数数(包括一十一十的数、一个一个的数)第二层次,先借助计数器演示九百九十九添1后连续进位得到一千的过程,并告诉学生“九百九十九添上1是一千”,同时指出“从右边起,第四位是千位”,以及引导学生一百一百的数,从一百数到一千。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数数和数的组成,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数的顺序,理解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数数情境中初步掌握千以内的数的数数,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2、引导学生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团结合作的经验,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千以内的数的数数

难点:拐弯处的数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谈话: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数来表达信息,我们已经认识了那些书?能举例说说你在生活中接触过的数吗?生活中,你见过比100大的数吗?

出示例1的情景图,提问:请同学们看这两幅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谈话:134和300都是比100大的数,这样的数究竟表示多少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认识比100大的数。(预设:通过简短的谈话,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数,以及生活中接触过的数,既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能自然引入新课的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并交流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比100大的数,即明确了本课的学习范围,又有利于学生初步感知比100大的数的特点。)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整百数。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300这个数,出示例1的方块图,你知道这里的每块方块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吗?请同学们数一数。


    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从1个小正方体起,10个摆成一排,10排摆成一板的过程,明确:10个一是一个十,10个十是一个百。(预设: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用10乘10的方块表示一个百,所以,在让孩子认识三个百是三百之前,先让学生一个一个的数正方体,回顾十个一是一个十,接着一十一十的数,知道十个十是一个百,这样让学生感觉有“缓冲”的空间,进而为后面学习三个百是三百做准备。)


指其中一个方块图,提问:这是一个百,你能数一数图中一共有几个百吗?


谈话:3个百是多少呢?你能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吗?先自己想一想,拨一拨,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拨的,拨出的数是多少?


指名演示拨出3个百的过程,并说清楚表示3个百为什么要在百位上拨3个珠,这个数表示多少。同时明确:3个百是三百。


(2)认识几百几十几。


     出示表示324的方块图,谈话:你能数出这里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形吗?先自己数一数,再和同学交流。


     反馈:你是怎样数的,数出的结果是多少?(先数整板的正方体,是3个百,再数整排的正方体,是2个十,然后数单个的正方体,是4个一,合起来是三百二十四。)


     谈话:你能在计数器上表示出三百二十四吗?


     指名说说在计数器上表示三百二十四的过程,明确:要在百位上拨3个珠表示3个百,在十位上拨2个珠表示2个十,然后数单个的正方体,是4个一;3个百、2个十、4个一合起来是三百二十四。(预设:上面两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认识整百数、几百几十几的组成,初步理解千以内数的意义。这两个环节都是先用方块表示数,再用计数器把它表示出来,但组织学生活动时各有侧重。认识整百数时,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几个百就是几百”、“百位上有几个珠子就表示几个百”。以突出千以内数认识的关键。认识几百几十几时,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数数和拨珠子理解并掌握千以内数的组成,以及使学生明白百位上有几个珠子就是几百、十位上有几个珠子就是几十、个位上有几个珠子就是几个,最终形成认知“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几百几十几。”)


    2、教学例2:


   (1)、在计数器上一十一地数


指着在计数器上拨出的三百五十,提问:这个计数器上表示的数是三百五十,如果再在十位上拨上一个珠,现在计数器上表示的数是多少?如果再在十位上拨上1个珠呢?


把计数器上的数拨回三百五十,谈话:我们可以像刚才这样一边在计数器上拨珠,一边数数。你能一十一十地数,从三百五十数到四百六十吗?


指名演示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强调:三百九十,再添上1个十,十位上正好满10,要向百位进1,所以,一十一十地数,三百九十后面是四百。


(2)在计数器上一个一个地数。


     出示要求:一个一个地数,从九百八十九数到九百九十九。


     谈话:你能一边在计数器上拨珠,一边按要求数一数吗?


     指名演示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强调:九百八十九添上1是九百九十。


     指着计数器上表示的九百九十九,讨论:刚才我们一个一个地数,数到了九百九十九,还能继续数下去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还可以继续数下去,但已经学过的计数单位不够用了,需要引入新的计数单位,进而主动提出“九百九十九添上1是多少”的问题。)(预设:数数是学生理解数的顺序的主要途径,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难点,我分层次地安排学生自己先借助计数器数数,并结合数数过程中的难点(拐弯处数数)展开交流,以帮助学生理解千以内数的顺序,掌握数数的方法,并加深学生对十进制进位规则的认识。学生可能在一边拨珠一边数的过程中,A、对十进制进位规则不能很好地运用b、不能清楚地理解一十一十的数和一个一个的数的区别c、在拐弯处数数遇到困难。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我先让学生自己一边拨一边数,在拨的过程中强调拨的不同(一十一十的拨,一个一个的拨);然后再让学生到前面演示,演示时,强调拐弯出时的数数;最后师再用课件以动态的形式演示,以此来突破难点。)(3)认识计数单位“千”。


    在计数器上演示九百九十九添上1得到一千的过程,指出:九百九十九添上1是一千;“千”是比“百”大的计数单位;从右边起,第四位是千位。(在计数器上标出“千位”,并板书课题)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说一说,并通过交流,体会九百九十九添上1,连续进位后得到一千的过程。


出示10板由1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方块,让学生一百一百地数,从一百数到一千,同时演示把10板方块拼成一个大正方体的过程,明确:这样的一个大正方体由一千个小正方体组成。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10个一百是一千。(预设:借助课件演示九百九十九添上1,连续进位后得到一千的过程,意在让学生通过感知亲历新知的产生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千”,掌握千以内的数位顺序,感受十进制计数法的特点。在教授这一内容时,学生在观看教师的演示时,估计都能看明白,但如果让学生自己拨时、真正理解九百九十九添一是一千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故我在用课件演示之后,又让学生自己在下面拨一拨,亲自经历、体验九百九十九添一得到一千的过程。最后借助小正方体组成的方块,一百一百地数,从一百数到一千,目的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计数单位“千”的形成过程,感受一千的实际大小,更好地发现“千”与“百”之间的进率。)


三、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自由地拨一拨、数一数。


组织反馈:指名一十一十地数,从八百六十数到一千。


提问:一十一十地数数时要特别注意哪些地方?


强调:一十一十地数,八百九十后面是九百,九百九十后面是一千。


指名一个一个地数,从七百八十六数到八百零五。


提问:一个一个地数数时要特别注意什么地方?


强调:一个一个地数,七百八十九后面是七百九十,七百九十九后面是八百,八百后面是八百零一。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后,先让学生自由地数一数,再指名数一数。然后要求同桌合作,一个同学说出一个数,另一个同学从这个数起接着再数出5个数,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小棒图,提问:你知道这一捆小棒是多少根吗?


结合学生的回答,动态演示把10捆10根的小棒捆成一大捆的过程。提问:你能数出图中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吗?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明确:2个百、5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二百五十四。


让学生完成填空,并核对答案。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方块图,提问:图中一共有多少个方块?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追问:(指图中的大长方体)你是怎样看出来这里有4个百的?


明确:4个百、1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四百一十六。让学生完成填空,并核对答案。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人民币图后,让学生说说一共有多少元?是怎样数出来的。


6、做“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后,组织反馈。


提问:题中的两个计数器上的数分别表示多少?你是怎样填的?


提问:请同学们比较这两个计数器上表示的数,想想为什么左边计数器上的7个珠表示7个十?而右边计数器上的这7个珠表示7个一?


明确:在计数器上,百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几个百,十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几个十,个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几个一。(预设:这一环节紧紧围绕千以内数的意义这个重点来进行练习设计,分为不同三个形式的内容,一是:在计数器上一边拨珠一边数,在数的过程中要让孩子知道特别注意的地方是什么地方?若学生在难点出有困难,可让学生通过观察计数器拨的情况,从而更好地突破难点。二是:让学生脱离计数器,没有直接的感知,去数数。我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开展,意在通过有趣的活动,进一步熟练数数的方法。三是:通过后面的几道练习,目的让学生掌握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意义以及十进制计数法的认识,为后面学习数的读写做准备。)


三、板书设计:


                           千以内的数的初步认识


               三个一百是三百


               九百九十九添上一是一千


               从右边起,第四位是千位


               10个一百是一千


四、总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第2课时 千以内的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课本第31页;想想做做1~6。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的组成,理解百位、十位和个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思,能正确地读写三位数。

2.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认真观察、思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三位数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难点:末尾有0和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一个一个地数,从489数到502。

    2.数位顺序表: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数位?它们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

    3.读写两位数。

  (1)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46,提问:这个数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怎样写呢?师在学生回答讨论后总结:这个数的十位上面是4,读作:四十,在十位上面写4;个位上面是6,我们读作:六,在个位上面写6.

  (2)师在计数器上面演示:拨去刚才个位上面的6个算珠问:这个数读作什么?怎样写?

    引导小结渗透:末尾的0不读,但是要写。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1)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500问:这个数百位上面是几个算珠?表示什么?怎样写?怎样读?十位上有几个算珠?怎样写?要不要读?个位上呢?引导学生得出:5个百是500,读作五百。

   (2)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534问:这个数是由(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百位上怎样写?怎样读?十位上怎样写?怎样读?各位呢?

   (3)师在计数器上面拨出1000。问:这个数是由什么组成,读作什么?

预设A:有学生会读,就让他说出怎样读的?为什么这样读。

预设B:没有学生会读,师问:这个数是由(    )个千组成的,怎样写?怎样读?哪几个数位没有?怎样写呢?怎么读?

    出示例3的3幅图,请学生思考:我们读写千以内的数的时候都是从哪个方向开始的?

    末尾有0的时候,我们怎样写?要不要读?

总结:读千以内的数都是从左边开始读写的,也就是从最高位开始读写的,末尾有0的时候,我们不读,但是要写,并板书。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后问: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请你们在小组里面讨论。

    小组汇报后总结:

    左图的末尾没有算珠,只写不读。

    右图的中间没有算珠,既写又读。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从图上面你能看出来是怎样数数的吗?你会一百一百地数数吗?

    学生回答后填数轴。

    师问:200和700,哪个数比较接近1000?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中间的0又读又写,末尾的0只写不读。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后指名作答,集体评价。

    师问:如果让你们给这四个数分类的话,你准备怎样分?

    师相机导出:400后面的0跟250后面的0都属于末尾的0,只写不读。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读题后师问:573的3表示几个几?跟哪个方块图相连?306的3呢?230的3呢?

学生交流、合作完成练习。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生讨论解题规律。

    6.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我们读写数时要从哪儿开始?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个位上是几就读几。如果中间有一个0就直接读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算盘认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34页;想想做做1~4。

   教学目标:

    1.认识算盘各个部分的名称,掌握下珠和上珠在档位上面表示的意义。

    2.能正确掌握读写算盘上面表示的数,会拨出指定的数。

    3.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读写算盘上面表示的数,会拨出指定的数。

   教学难点:1~9在算盘上面怎样表示。

   教具准备:算盘、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拿出算盘说:老师今天带来一位新朋友,看你们认识他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算盘认识千以内的数。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4.

(1)认识算盘。

提问算盘上面有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课件上面动态介绍算盘各个部分的名称。在介绍档位的同时从右往左分别介绍各位档、十位档、百位档、千位档。

你们认识它了吗?请你们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小组里面和你的同桌分享一下你刚学习到的算盘部件的名称。

教师边指边问,学生独立回答。

   (2)学习在算盘上面表示1~9.

师:计数时,我们要拨珠靠着中间的梁,只有靠着梁的算珠才能参加计数。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师边拨珠边板书。

出示教材上“下面算盘上表示的数各是多少?”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学生充分讨论后集体评价后教师引出:

第1幅图:个位档上面的算珠是4,表示有4个一。

第2幅图:十位档上面的算珠是3,表示有3个十;个位档上面的算珠是7,表示有7个一。

第3幅图:十位档上面的算珠是6,表示有6个十;个位档上面没有。

第4幅图:百位档上面的算珠是8,表示有8个百。十位档上面没有,个位档上面的算珠是2,表示有2个一。

第5幅图:百位档上面是9,表示有9个百。

你会写出这些数吗?请你们在教材第34页上面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集体评价。

2.学拨珠。

我们看刚才的图,你能在上面的几幅图中找出1~9的数吗?你会在个位上面拨出1~9的数吗?出示例4的两幅图和下面的五福图。

学生尝试拨珠,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收集反馈信息。

下面我们跟着教师后面拨一拨,教师示范正确的手势拨珠。

学生在小组里面拨一拨,掌握正确的拨珠手势。

3.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提问:你会拨吗?请你们在小组里面拨一拨,数一数。

汇报拨珠,师指名学生到前面当小老师,其他同学跟在后面拨。边拨边数。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你能看出各个数位档上面是几吗?师指名依次回答。

你能读一读算盘上面表示的数吗?会写吗?请你们边读边在教材上面写一写。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问:末尾有0的是哪几幅图?上面读作什么?中间有0的呢?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读数,再拨数,请同桌的互相读一读、拨一拨。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做游戏,让学生小组一人说数,另外几个组员拨数,看谁拨得又对又快。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归纳: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1.算盘各个部分的名称。

2.上珠下珠各表示几。

3.学会在个位上面拨出1~9.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练习三

   教学内容:课本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于算盘读写数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数感,掌握数的组成,能用数的组成进行相应的口算。

    2.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读写数及相应的口算。

  教学难点:能利用数的组成去探索开放性的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计数器、算盘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出示“练习三”第1题。

请同学们拿出算盘,小组合作。在算盘上先拨出下面各数,再一边拨一边接着数出6个数。

小组内指名汇报怎样边拨边数。

2.出示“练习三”第2题。

指着第1题的“六百九十五”问:这个数是由(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教材这两幅图你知道他们的组成吗?课件出示第2题。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3题。

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注意对第(4)小题的生成信息,根据反馈采取教学策略。

2.千以内的数的加减法

完成“练习三”第4题。

看来同学们对千以内的数的组成掌握得还是挺好的,你们会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吗?出示第4题。

指着第一组问:这样一组口算,我们该怎样想呢?引导学生利用数的组成进行口算。例如320-20,320里面有3个百、2个十减去2个十,还剩下3个百,结果是300.

3.千以内的数的读写

完成“练习三”第5题。

师:下面我们玩一个小游戏,拿出你们准备的小卡片,拼成一个三位数,让你们同桌读一读。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师:你能写出横线上的数吗?说一说在你的脑袋里面这两个数到底有多少?

2.完成“练习三”第8题。

出示题目。右边这两个杯里面有多少粒黄豆呢?

3.找规律,在计数器上面表示数。

(1)完成“练习三”第7题。

这个小火车上面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呢?请你们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交流好了以后,指名评价。

师拿出计数器,问:现在老师要在计数器上面放5个算珠表示三位数,可以怎样放?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2)完成“练习三”思考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万以内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38~39页,想想做做1~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借助于算盘经历数数的过程,掌握万以内的数的组成,增强万以内的数的数感,并能正确读写没有0和末尾有0的四位数。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等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没有0和末尾有0),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体会万以内的数的数位意义,知道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教具准备:算盘、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读出下面的数,并说一说它的组成。

  375   309    420    200

2.想一想,999是几位数?再添1是多少?它是几位数?

3.出示体育馆的场景图,师问:从图中你知道发现了什么?有学生回答“这座体育馆内大约能坐七千人”这个信息时,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较大的数——万以内的数,板书。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5.

提问:七千人到底有多少呢?你能用自己的话在小组里面说一说吗?

小组交流以后指名汇报,师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说,只要有道理都应鼓励。

七千是7个一千,7个一千是多少?你想知道7个一千在算盘上面怎样表示吗?请看屏幕,师出示课件。

引导得出:千位上是7,在千位上写7,百位、十位、个位上都是0,这个数读作:七千。

你能照样子在算盘上面拨一拨吗?课件出示拨好的算盘图。

学生拨好以后问:谁能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

这个怎样写呢?指名板演。一起读一读。

2.教学“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练习。

集体评价,提醒第2幅图中十位、个位上面没有珠子应写0占位,但不要读出来。

3.教学例6.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集中,按要求在算盘上面拨数。

出示例6的课件。

学生充分拨以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体边拨边数,充分体会十进制的关系。

接着第(3)小题,九千九百九十九添上1是多少呢?请你们用算盘研究一下。

学生自主探索以后师示范九千九百九十九添上1是一万。

一万究竟有多少呢?先来看一看这个图。

 课件出示:看图,这一堆小方块是由多少板方块合成的?引导学生看出一堆小方块是一千个,那我们看一看一万里面有多少块这样的小方块,课件动态演示一千一千地数后引导得出:10个一千是一万。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几种数位?引导学生看算盘得出,学习了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从右边起,第几位是万位?你能把教材第39页上面的数位顺序表填写完整吗?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教师根据本堂课的反馈决定是引导之下集体拨,还是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以内拨一拨。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谁来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什么要注意的吗?尝试填写后集体讲解。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几个千你,我们要数什么样的方格图,几个百呢?引导学生数一数后填写。

4.完成“想想做做”第4~5题后集体评价。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提醒学生依据数位从高位往低想,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于算盘进行写数。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今天我们学习了万以内的数,知道从右边起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教学反思:

 

 第6课时 万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课本第41页;想想做做1~7。

教学目标:

1.掌握四位数中间和末尾同时有0、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写。

2.培养学生遇到困难时敢于探索,在小组活动时能主动合作、积极思考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中间有0、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难点: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写。

教具准备:算盘、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老师说,你们拨。

(1)8个千、2个百、1个十、6个一组成的数是(    )。

(2)3个千、4个百、2个十组成的数是(   )。

(3)5个千组成的数是(    )。

引导学生复习万以内的数没有0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教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面。

比较第(2)、(3)两题的数,你发现什么特点?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2.读出下面各数。

309、101、304、905

上面的数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答中间有0的时候怎么读。

3.引入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万以内数的读写。

二、交流共享

出示教材例7.

请同学们在算盘上面拨一拨,并说一说这个数是由(    )个千和(    )个十组成的。4个千怎样写?(写0占位)怎样读;6个十怎样写?怎样读?个位上没有怎样读写呢?(板书)

我们合起来把这个数读一读。

老师说,你们拨:3个千、6个十

                8个千、2个十

这两个数怎样读。

指导学习右图:7个千怎样写?怎样读?百位和十位上面没有怎样写?(写两个0),怎样读呢?引导有两个0只读一个0并板书;3个一怎样写?怎样读?

这个数合起来读作:七千零三。

老师说,你们拨。

                5个千、8个一

                2个千、3个一

小结:读数时,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0,末尾的0不读。

写数时,是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是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是几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什么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用0占位。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问:如果让你把这三道题目进行分类的话,你准备怎样分?

第1幅图、第3幅图都是中间只有一个0的,我们读一个0.

第2幅图中间有两个0,我们也读一个0.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后师指名回答。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

在做这一道题时先来回忆一下数位顺序表。

(1)我们读数时都是从最高位开始还是从最低位开始读的?

我们写数时也要从高位开始写。四千在千位上写4,那有几个百?没有应该写几?2个十在十位上写2,8个一在个位上写8.

(2)谁来说一说第二幅图中的数应该怎样写?

 六千在千位上写6,几个百?怎么写?(0)几个十怎么写?(0)几个一?(在个位上写9)

(3)一万怎么写?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总结:我们写数的时候一定要从最高位起,一个数位一个数位去写。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集体独立完成后,师指名问问是怎样想的?一定要引导学生利用数的组成说。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后师说: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面说一说。指名汇报你发现的规律后完成这一题。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1.读数时,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哦0,末尾的0不读。

2.写数时,要从最高位想起,千位上是几就写几,百位上是几就写几,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上是几就写几。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7课时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课本第43页;想想做做1~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并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性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位数相同,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的两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比较大小:

19○38      19○12       9○12

你是怎样比较的?让学生充分说一说。

二、交流共享

1.创设情境。

张阿姨家刚装修完房子,从商场里面购进四种家电,分别是电视机宝宝、洗衣机宝宝、电冰箱宝宝、空调宝宝,四个宝贝可开心了,都吵着自己花的钱最少,最省主人的心。出示:你能帮他们判断一下,谁用的钱最多,谁用的钱最少呢?

2.位数相同,首位不同的数的比较。

听,电视机和空调吵起了,都认为自己的价格最低,你能帮他们判断一下吗?

指名学生回答判断:

学生1:  2530不到3000,3180超过3000,所以2530比3180小。

学生2:  2530千位上2表示2个千,3180千位上3表示3个千,2千多的比3千多的小。

总结:位数相同时,先比较最高位,最高位大的那个数大。

3.位数相同,首位相同的数的比较。

师:电视机没有比过空调,心里老不服气了,他去找电冰箱比一比。

电视机和电冰箱都是2千多,怎么比较呢?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下,再回答。

学生小组讨论。

汇报结果,引导出示,首位相同的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4.位数不同的数的比较。

洗衣机看到他们三个吵架,也不甘寂寞,跳着说,我应该比你们都大吧?哪知道电视机、空调、电冰箱三个宝贝哈哈大笑,你们想知道他们笑什么吗?

指名回答,引导:几百肯定没有几千多,所以位数多的那个数比位数少的数大。

5、现在你们知道谁第一,谁第二?谁第三,又是谁是最后一个吗?

总结: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位数相同的就比较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如果首位相同的,就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引导学生看左图,师接着上面的总结: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那么这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充分交流以后总结: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第二位相同的看第三位。

出示右图,这两个数怎样比较。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后师问:请你们把这6题分为两类。

在讨论后总结分成的两类:位数不同的、位数相同的。

师:位数不同的怎样比较?(位数多的那个数大。)判断1089○999.

位数相同的怎样比较?(看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那么这6道题,哪几个看首位就能比较出大小了呢?(989○898、7890○8790.)

首位也相同的怎么办?看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哪几题可以通过第二位比较出大小了呢?(887○878、5680○5860.)

1001○1010怎样比较呢?(比较第三位、第三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后交流,集体评价。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读题,梳理信息后问:小红的书可能有多少页?如果选300页,小红应该怎样说?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情境图后让学生小组讨论。

依次解决这些问题。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万以内的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就这样依次比较,直至比较出大小。(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第8课时   近似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45页;想想做做1~5。

教学目标:

1.通过准确数与近似数的比较,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2.初步知道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会正确辨别准确数与近似数,并会恰当选用近似数。

3.通过学生的数据收集与交流,能对近似数和准确数互相转化。

4.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合理地取近似数。

教具准备:课件、铅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把铅笔,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中的铅笔有几支?

让学生充分地、大胆地猜。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提示“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面板书。

现在老师想请你们猜一猜手中的铅笔是几十支?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后出示准确的数据。(18支)

现在让你们猜手中的铅笔是几十支,你会怎样说?(学生回答:大约20支)

像这样大概的数就是近似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近似数。

二、交流共享

1.汇报课前调查各个年级的学生数。

师:老师要求你们课前调查各个年级的学生数,你们做到了吗?来看大屏幕:二年级(1)班有学生50人,那么二年级三个班大约有多少人呢?请你们猜一猜。

学生猜,老师板书后出示准确数,留下接近的数。

师:如果让你们用两句话来说这两个数字,你会怎样说呢?师引导说:二年级有学生154人,大约150人。

师:二年级有154人,那么全校有6个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呢?

学生猜,老师板书,出示正确的数后留下最接近的数字。

提问: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前面一排的数字和后面一排的数字有什么特点?(前面一排是准确的数,后面一排是大概的数)。

像这样大概的数我们就把它叫做近似数,板书。

2.教学例9

创设情境:小明是龙岗小学的学生,小华是东山小学的学生,一天他们俩相遇了,都说自己学校的人最多,看大屏幕。

显示:小明:“我是龙岗小学的,我们学校大约有700人”。

      小华:“我是东山小学的,我们学校大约也有700人”。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个学校到底哪个学校的人数多吗?在小组里面说一说。

学生在充分讨论后老师指名回答,只要有道理都要给予肯定。

师:现在我来告诉你们答案吧!教师出示龙岗小学695人,东山小学703人,并引导得出:695人比700人少一些,接近700人,所以说大约有700人;703人比700人多一些,也接近700,所以也可以说大约有700人。我们可以这样用数学的方法表示:

板书:695≈700          703≈700

师边板书边引导学生说:695约等于700,703约等于700.

师问:“≈”这个符号怎么读的?(约等于。)这个符号就叫约等号。

3.教学“试一试”。

出示:实验小学有学生2016人,大约是几千人?

让学生充分地猜以后,优化得出2016大约是2千人,所以写成:2016≈2000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数轴上面的数有什么规律,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师问:我们一共填了哪些数,这些数中哪些接近500,哪些接近600?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学生读题后强调题目要求:大约是几百或几千元,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总结:我们在说近似数的时候通常都是约等于几百或几千。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师引导依次讨论三个子问题。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怎样摆接近2000的数?先摆一摆,再读一读。你知道怎么摆接近9000、5000、1000的四位数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价。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近似数,近似数是一个大概的数。

五、课堂作业

 

  第9课时  练习四  

教学内容:课本第47~4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的读写方法及其组成,会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2.通过练习使学生的估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教学重点: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掌握万以内的数的组成;掌握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会根据要求取近似数。

教学难点:有0的读写,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前面一段时间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会比较万以内的数,能根据要求写出近似数,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学习这些知识。板书:练习四。

复习数位顺序表。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几个数位?你能从右往左说一说吗?

指名学生回答后完成“练习四”第1题。

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引导学生说出相邻数位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四”第2题。

我们在读写数的时候要从最高位想起,几个千就在千位上写几,读几千;几个百就在百位上写几,读几百;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读几十;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读几。遇到哪一个数位没有就写0,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0,末尾的0不读。

2.完成“练习四”第6题。

对万以内的数的读写,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下面考一考你们。

独立完成后提问:比较每一组的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面说一说。

3.完成“练习四”第3题。

出示后问:下面四个数都有一个“6”,这几个“6”有什么不同吗?表示的意义是?

4.完成“练习四”第4、5题。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四”第7题。

独立完成后师指名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2.完成“练习四”第8题。

引导学生读题后师问:杉树可能栽了多少棵?说出你的理由。

3.完成“练习四”第9题。

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集体评价。

4.完成“练习四”第10题。

问:参观科学宫的人数哪一天最多,哪一天最少?为什么?可小组里面讨论一下。

每天参观的人数各接近几千?

四、反思总结

提问: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课堂作业

 

    第10课时   复习

教学内容:课本第49~50页,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的数的组成及读写,会说出一个数是接近几百或几千。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小组合作的能力,提高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数的组成及读写、近似数。

教学难点:中间有0及末尾有0的情况读写。

教具准备:课件、算盘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引导学生整理出:万以内的数的组成、读写、大小比较、近似数。

二、查漏补缺训练

1.有谁能说出数为顺序表中从右往左的顺序吗?

出示第1题:2659千位上是几?表示有(    )个(    )?百位、十位、个位呢?

独立完成“复习”第1题。

2.出示“复习”第2题。

这两个地方你们认识吗?你知道它们的海拔高度吗?引导学生读出数。

3.小组活动。

请你们在教师的要求下选4张数字卡片摆一个四位数,在小组里面读一读。

    没有0

    末尾有0

    中间有0

    中间末尾同时有0

4.算盘上面表示数。

请同学们拿出算盘把“复习”第4题中的数拨一拨、写一写给你的同桌看。

你发现这一题当中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把他们分分类,再看一看是怎么读写的。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复习”第5题。

数的组成掌握得很好,现在考一考你们对计算掌握得怎么样?

2.出示“复习”第6题。

指名说大约是几百或几千,提问:你是怎样考虑的?

3.出示“复习”第7题。

出示表格,提问: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下面的问题你能解答吗?

出示问题,指名解答后集体评价。

四、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能说一说吗?

五、课堂作业


     第11课时  复习

教学内容:课本第50~51页,9~1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万以内的数的大小的比较能力。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方面的能力有进一步提高,提高数学活动经验,且在小组里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万以内的数的大小的比较。

教学难点:万以内多个数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前面一节课的复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组成及近似数的认识。还有什么内容没有复习?今天我们就来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复习”第8题。

观察第8题,看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指名回答,肯定想法。

数轴上面的方框你会填吗?

2998<多少呢?可以填哪些数。

2.独立完成“复习”第9题。

独立完成后思考:哪些题是通过位数就可以比较出大小的?哪些题是通过第一位就比较出大小的?哪些是通过第二位、第三位呢?

3.小组活动

完成“复习”第10题。

提问:比较大小我们通常从最高位想起,那三位数的最高位是什么的?最小可以填什么?最大呢?第二位、第三位呢?

3个同学一个小组,每个同学各写一个数,然后一起在小组里面比较出大小。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复习”第12题。

问:谁来说一说这一道题是什么意思?你会填吗?把你想出来的数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看哪一个小组里面的答案最多。

怎样依次想出所有的答案呢?

2.完成“复习”第13题。

引导思考:你能找到规律吗?在小组里面交流验证一下。

3.完成“复习”第11题。

提问:你把这五大名山的海拔从高到低排一排吗?

学生完成后师问:哪一座山的海拔最高?第二呢?第三?……

4.出示:用0、1、2、3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四位数?

(1)摆一摆。找出这四张卡片,摆一摆,并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2)怎样有序地思考出所有答案呢?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出所有答案。

(3)总结。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分米和毫米

单元分析:

二年级上册教学了厘米和米,学生初步具有了 1 厘米和 1 米的概念,能够利用这两 个单位表示常见物体的长度,会用米尺或学生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但是,日常生活中有些物体相当短,其长度达不到 1 厘米那么长;有些路程实在长,用米为单位计量其长度 十分麻烦。这就需要比厘米更小或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事实上,人类已经创造了许多长度单位,常用的单位从小到大依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接受能力考虑,他们往往会接触比1厘米短的长度。需要认识毫米。他们认识千米以及计量很长的长度,困难会比较大。所以本单元只安排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教学。全单元四道例题,例1分米的有关知识例2毫米,用毫米为单位测量长度例3把厘米为长度的单位改写成毫米为单位,把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改写成分米为单位练习五涵盖全单元的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的表象,学会合理选择长度单位。

    教学难点:正确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能正确地估计常见物体的长度。

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内容:课本第52~53页;想想做做1~4。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

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1米的纸条,直尺,白纸1叠、米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身高图。

问:你知道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吗?(量身高)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齐读:1米32厘米

这里面用到了两个什么单位?(长度单位)分别是什么?(板书:米  厘米)

2.复习米和厘米。

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贴出1米纸条。问:你感觉1米比较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贴出1厘米的纸条。问:你感觉1厘米的长度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导入。

我们感觉1米和1厘米的长度相差太大了。如果我们要去量课桌的长,用米作单位太大了,用厘米作单位又太小了,所以我们今天要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一)认识分米

1.师贴出纸条,指出:这张纸条的长就是1分米。

请学生也拿出相同的纸条,问:这张纸条的长就是什么?

2.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举例说明。(插座的四条边、软盘的边)

3.师:分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证实你的猜测?用直尺量一量纸条。得出结论,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判断:读: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

你能换种说法吗?

5.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指名在实物投影仪画线段。

问:1分米可以从刻度0画到刻度10,还可以几开始画?如果从2开始呢?从3呢?

6.用大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比划给同桌看,让同桌用尺量一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7.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剪下1分米,再量一量,看看自己估计得对不对,还差多少。

8.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在米尺上能不能找到1分米呢?出示米尺图,指名回答。

数一数,米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出示:1米里面有()个1分米。回答后演示:10。

指名说说米和分米的关系。板书:1米=10分米

   (二)认识毫米

1.导入。

师:你能说说数学书厚多少吗?

师演示操作方法,学生合作量一量。得出结论:数学书厚度不到1厘米。

2.揭示。

为了看得更清楚,老师拿来了一个放大镜(出示),发现数学书的厚度连一厘米都不到,说明我们还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毫米。板书:毫米。

3.认识。

放大1厘米。

师:在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比较短的刻度线,把1厘米分成了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演示从刻度线0到第一根小短线就是1毫米。

4.进率。

一格一格数,数到5毫米时停下,问:这根刻度线有什么不同之处?指出:从刻度线0到这根刻度线就是5毫米。演示5毫米。继续往下数。填空:1厘米里面有( )个1毫米。

你知道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了吗?板书:1厘米=10毫米

在你的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你感觉1毫米比较怎样?怎样数比较方便?(用笔尖数)学生数一数。

5.举例。

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   

师示范量1分硬币的方法,学生同桌合作。用同样的方法量1元硬币、银行卡的厚度,再量一量多少张白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2、3题。

(1)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想想怎样看更方便。

(2)第2题,量出下面图形每条边的长。

学生独立测量。

汇报交流。

(3)第3题。先估一估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计,再测量,把数据记录下来。

(1)    学生测量,记录数据。

(2)    汇报交流。

3.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铁钉长2(    )。

(2)床长2(    )。

(3)大米宽2(    )。

(4)黄瓜长2(    )。

让小朋友独立选择,在交流时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自己选择的长度单位,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为何选这样的长度单位。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都是什么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吗?读一读。

五、课堂作业

教后反思 :

 

第2课时  简单的换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55页;想想做做1~6题。

教学目标:

1、在测量活动中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难点:

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演示小兔和小猫在比赛跳远,分别留下一条线段。小兔:“我跳了9分米”,小猫:“我跳了80厘米”。两个小动物争论不休。

师: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学生自由说)

师:到底谁跳得远,小朋友们谁说得正确呢?学了“简单的单位换算”,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支笔芯,用直尺量一量,有多长?

 师:同样的笔芯,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厘米,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0毫米,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自由说Z)

小结:许多小朋友都说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样长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那为什么6厘米=60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因为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有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所以6厘米=60毫米。

2.试一试

师:一张电脑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学生活动)

师:小朋友量得电脑桌的高是7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结:1分米=10厘米,70厘米有7个10厘米,就是7分米。

3.师:我这儿还有一块橡皮,量得它的长度是50毫米;教室的门量得它的高度是20分米。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

2.“想想做做”2

先量一量每个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再说一说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填写在书上。

3.“想想做做”3

独立完成,做完后跟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4.“想想做做”4。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换算的?

5.“想想做做”5

哪条线段长?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学生独立估计、测量。

汇报交流。

6.“想想做做”6

先估计这两条线段各长几厘米,跟同桌说说,然后量一量,看谁估计得准?最后再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四、全课总结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跟你小组的同学合作得怎样?

2.课外实践活动: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先看看它几天后开始发芽,再记录发芽后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完成蒜叶生长情况记录表,过一段时间全班交流。

五、课堂作业

教后反思

 

第3课时  练习五        

教学内容:课本第57~5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毫米、厘米、分米、米这几个长度单位。

2.通过对比建立长度的表象,学会单位之间的换算,选择合适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巩固各长度单位的概念。

教学重点:测量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难点:学会估测,提高估算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又认识了哪个新朋友?(毫米、分米)那你能用手比划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完成练习五。(板书:练习五)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2题。

学生自己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3题。

提问: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进率大家还记得吗?说给同桌听听,独立完成第3题。注意100厘米=1米,大家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五”第4题。

学生在圆圈里填上“<”或“>”,指名学生口答为什么这样填。

4.完成“练习五”第5题。

出示题目,学生集体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引导学生比较2分米、18厘米、2分米1厘米。

5.完成“练习五”第6题。

小组估计5枚硬币摞起来的厚度,大家再用直尺量一下,看看你估计是否准确。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7题。

提问:你们认为多长合适呢?

2.完成“练习五”第8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指名学生到前面板演。

3.完成“练习五”第9题。

出示题目。

提问:他们1小时走的米数都接近几千?

4.完成“练习五”第10题。

想想10张纸厚1毫米,100张纸大约多厚?1000张、10000张呢?

四、课堂总结

提问: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