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3-02-13

 扫码查看下载

全部资源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电子课本图片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1-4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我家买新房子了

教学内容:1、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及换算。

2、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初步理解面积的意义;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估计、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物体表面和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

4、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和应用

学情分析: 是学习平面图形面积的开始,是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图形)面积计算的必要基础。

课时安排: 10课时。

第一课时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1—43页,信息窗1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一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物体和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

3能自选面积单位来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初步学会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以自主探究为主。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信息窗1主题图)师:小明家要买新房了,大家看,他们一家笑得多开心呀!观察画面,看你发现了什么?你想提什么问题?二、活动过程:活动一:

1、师:你能解决刚才我们提出的“餐厅和厨房哪个大”这个问题吗?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比较房间地面的大小。利用比一比或摆一摆的方法,自己尝试解决。

2、请学生汇报自己是怎么做和,有什么发现。

3、师:厨房和餐厅和地面是有大小的,地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你能说说客厅、卧室的面积是指什么吗?学生可能用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摆,得到厨房比餐厅大。

4、现在你知道什么是面积了吗?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对面积的理解。活动二:

1、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晚厅的面积有多大?”的问题吗?学生自己摆。

2、师:把你解决的办法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交流。

3、师:大家用来计量的单位不一样,所以得到的结果不一样。为了方便,人们统一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活动三:

1、认识平方厘米。师: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2、学生操作、感受。(1)画出1平方厘米大的正方形。(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有1平方厘米。(3)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量身边较小物体的面的面积。

3、认识平方分米师:请你量量桌子面的面积是多少?学生操作,会感到太麻烦,质疑,有没有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呢?师介绍面积单位1平方分米,并感受它们的大小。

4、认识平方米。(1)介绍1平方米有多大。(2)画出1平方米的大小。(3)让学生站一站,看大约站多少名同学。课堂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思考,回顾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

2、进一步感受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实际大小,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3、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能运用所学熟练地解决问题。

新授过程

1、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面积的意义及面积单位。

2、设计练习题注意以下几种题型。

(1)、估一估,选用合适的单位填空。这种题练习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估计题目中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单位,同时,题目中要混有长度单位,要提醒同学们审题

(2)、动手操作的题目:

拼图游戏:用12个面积是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拼成多少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是多少?让学生小组合作拼一拼,记一记,算一算,说一说。

画一画。在方格纸上画出形状不同,面积相同的图像,这种题目更能加深同学们对面积的理解。

估一估。让学生估一估身边物体的面积。如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这种题目可以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设计题。如请学生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面积大约是16平方厘米的漂亮花坛。(一小格代表1平方厘米)

3、教学时,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再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然后再进行解决问题方法的展示。

三、巩固练习。

现在我知道大家弄懂了怎么制作轴对称图形了,下面检验一下哪组制作的最棒?自主练习1.拿出课前剪好的图形折一折,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自主练习2.老师先剪一个,让同学们展开想象,然后再做后面几个。集体订正四、课堂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什么印象最深?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6—49页,信息窗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交流等活动,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估算、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渗透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动画)

(森林里要召开运动会。)大象说:“6月1日咱们森林里的动物们要召开一次运动会,森林里的动物这么多,得找一块宽敞的草地当作运动场。你们谁知道哪有这样的草地呀?”

小猴急忙说:在森林南面有一块长方形草地,可大了。咱们就去那儿吧!”

小兔说:“在森林北面有一块正方形草地,比南面的那块草地大多了,”

小猴和小兔争得面红耳赤,大象和其它小动物都没了主意。大象说:“到底哪一块草地的面积大呀!我们该选哪一块草地呀!谁能帮帮我们啊!”

教师:谁能帮助小动物们解决这一难题呀?(用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去摆,测量、计算出这两块草地的面积,再比较一下就能知道哪一块草地的面积大了。)教师:这种方法是正确的,但是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太麻烦!)在摆面积单位进行测量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一个计算长方形面积的简便算法,你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帮助小动物们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板题)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这种方法是否正确。板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二)新授活动一:

1.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师:这里有一个长方形,请你动动脑筋,计算出它的面积。学生操作: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沿着长边摆满,再沿着宽边摆满,再用每排的个数×排数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演示:长摆5个面积单位,宽摆3个面积单位 

师:谁愿意汇报一下你观察、计算的结果?(媒体演示) 

要求说出: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沿着长边摆()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一排就是()平方厘米。

*沿着宽边摆()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就有()排。

2、填题卡每 排 的 个数排   数面积(平方厘米)图1 

图2 

图3 

汇报结果。教师小结:知道每排的个数和排数,就能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通常我们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时候用长乘以宽。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活动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1、有一个长9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如果这个长方形的长减少1分米,宽不变。那么现在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如果长再继续减少,减少到6分米,宽不变。这时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③怎样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呢?

6×6=36(平方分米)

*观察这个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一个正方形)

*怎样求正方形的面积呢?(边长×边长)

*为什么?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宽也就是边长×边长。④归纳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谁能概括一下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1面积单位间的换算。2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并能进行简单换算。

2.通过学生的猜想、验证等方法,总结出面积单位的换算关系。

3.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体验数学与生活得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能灵活换算面积单位、解决面积问题。

教学过程:

(—)在探究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应从情境图中的挂毯入手,让学生动笔算一算

对学生计算时几种不同的情况分别进行板书

(1)10*10=100(平方分米)

(2)10分米=1米  1*1=1(平方米)

(3)10分米=100厘米   100*100=10000(平方厘米)让同学们小组讨论:同学们出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最后的结果怎么不相等那?这些面积单位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那?得出结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重点让学生说明为什么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二)在设计练习题时,应考虑以下几种题型

1自主练习第五题。学生独立进行单位的换算,在交流中进一步明确单位间换算的方法

2自主练习第七题。学生弄懂题意,然后自主解决问题

3拓展练习

(1)学校用50块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地转铺好了一个水池的底面,这个水池底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米?

(2)一张正方形的纸片长8厘米,宽6厘米,从这个长方形中减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首先让学生讨论,怎样剪去才能使正方形的面积最大?剩下的是一个什么图形?

(3)如果长和宽都是整数,围城面积是36平方厘米的图形有几种围法?算一算添在表中

长(CM)





宽(CM)





面积





此题的设计,即可巩固前面学习的面积计算的知识,又可以渗透面积和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引导学生体会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在填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其中的规律,当长方形的面积不变,他的长越大,宽就越小,长越小,宽就越大。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50-51页。信息窗3: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周长和面积的意义,进一步学会区分、比较        周长和面积。

2、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能运用所学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3、在运用所学的周长与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学会区分、比较周长和面积,运用所学周长和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谈话:你们知道文登有那些漂亮的景区吗?(学生说说文登有哪些风景区)那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我们文登的风光。 

(课件播放)在学生欣赏后,设置疑问:你知道昆嵛山森林面积是多少吗?(学生猜测着)教师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问:到底谁猜地比较接近呢?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得到的答案是:森林面积多少公顷。 

谈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公顷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学生提出各种关于公顷的问题,如:什么是公顷?这里的面积单位为什么用公顷等等) 

引出课题:土地面积单位—公顷 

二、学习新课活动一

1、感受1公顷的大小师:测量较大的面积时用公顷作单位。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学生活动:在操场上用测绳测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走一走,观测1公顷的大小。

2、说一说什么的面积是1公顷小组活动后,集体交流。活动二:

1、认识平方千米师:公顷很大,那么测量比操场大的多的面积,用什么单位呢?你知道有公顷还大的单位吗?学生回答。引出平方千米。师: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右以写成1km平方。1平方千米=100公顷。

2、学生根据公顷的大小猜想1平方千米的大小。小组活动交流。

3、师进一步向学生介绍当地的土地面积、我国的国土面积等,感受平方千米是用来测量更大的土地面积的单位。活动三自主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与反思,总结自己的表现和收获。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51页。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学会区分、比较周长和面积。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周长和面积的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体验周长和面积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学会区分、比较周长和面积。

教学过程:

一、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本节练习。

二、练习

1、比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它们的周长是否也相等。

这道题可以先让学生猜想,然后再通过计算来验证。从而得到: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它们的周长不一定相等。还可以进行拓展训练,如果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是否相等。

2、第5题

先让学生交流一下怎样包书皮,亲自动手包一包、试一试,然后再出示该题让学生思考。得到:长方形纸的宽应比书本的长长一些,长要比书本宽的2倍多些。从而判断用这张纸来包书皮是完全可以的。

3、“聪明小屋”

可以先求出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再算6个长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如果学生还有其他算法,只要有道理,教师都要加以肯定,予以表扬。周长36厘米,面积12平方厘米。在计算周长时,如果学生用(12+6)×2一定要让他说说是怎样想的,并要给与充分的肯定。

4、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加一些练习题。

课堂小结: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52-53页。信息窗4:面积 单位。 

教学目标:

1、了解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掌握平方千米和公顷间的进率,会用进率换算。

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

3、 体会面积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比较形象地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

1、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所居住的小区的情况及周围环境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寻找数学信息。当学生对较大的面积单位产生困惑时,必然提出问题进行质疑,借此引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2、进率是教学的难点。

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公顷,从而得到1公顷=100米×100米=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3、及时补充资料,帮助学生完善认知。

如每个乡镇的面积有多大,高唐县的面积有多大等。对于公顷与平方千米来讲,它们都属于“大数”,大数的概念的建立,表象的形成,必须依赖于思考模型,象前面所说的大家围起来一个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就是一个思考的模型。

另外我们为学生补充的资料也可以看作是思维的模型,如新疆的面积大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大约是150万平方千米,当学生知道了山东省的面积大约是15万平方千米之后,学生思考150万平方千米就有了一个可以参考的模型,既学生可以把它与山东省的面积进行比较,知道大约是10个山东省的面积那么大。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53-55。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平方千米和公顷间的进率,正确运用进率进行换算。

2、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公顷、平方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

利用公顷、平方千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导入练习课

为下面做练习题做好铺垫。

2、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单位间换算的练习

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要组织交流,说说换算方法,教师还可以补充些题目进行训练。

3、第7题

是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研究周长一定,长、宽、面积的变化规律。通过学生的猜想、操作、测量、计算、找规律,从而发现用一定长度的铁丝围成的不同长方形或正方形,周长是相等的,但面积是不相等的,这里要注意渗透函数思想。

4、第6题

虽然是一道选做题,但算理并不难,关键是需要把2公顷化成20000平方米后才能列算式进行计算。算式:2公顷=20000平方米   20000÷4=5000棵

5、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加一些练习题。

1、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50米,宽30米,这块地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张大爷用了这块地的一半种萝卜,种萝卜的面积是多少?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第五单元   回顾与整理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的情境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复习简单的单位换算;

2、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会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回顾整理

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的比较,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2、关于周长与面积公式的优化: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还是运用自己原来经常运用的方法,既“自己喜欢的方法”,这是可以的。在解决每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及几个问题解决之后,要对几种方法进行辨析,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优化自己的解题方法。对于长方形周长来讲,不管是四条边长分别相加还是(长+宽)×2这种方法,都能把长方形的周长求出来。但有一点不利因素:长时间这样运用公式不利于学生数学抽象能力的培养,其实(长+宽)×2本身就是数学抽象以后的公式,是乘法分配率在长方形周长计算过程中的应用。

3、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之间的互化,

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强化训练的,可以采取集中训练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一味地计算,要寻求更好的办法,如对比辨析进行训练就是好的办法,如:

5米=(   )分米,5平方米=(   )平方分米

就是对比辨析的办法。这就是一个整合学习内容的学习过程,同样也是建构的需要。

 

第十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会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默写公式

1、长方形的面积 =      ;长方形的周长 =     。

2、正方形的面积 =      ;正方形的周长 =     。

6平方米=(  )平方分米      9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4平方分米6平方厘米=(   )平方厘米  300公顷=(  )平方千米

307公顷=(   )平方米      280000平方米=(    )公顷

⑴一间教室地面的面积约是35(   )。

⑵一块手帕的面积是3(   )。

⑶方桌高7(     ),桌面面积大约是63(      )。

⑷一把小刀约10(     )。

二、我们常常说“周长一条线,面积一大片。”

(1)请你用彩笔描出下面图①的周长。  (2)请你用铅笔涂出下面图②的面积。


五、解决问题

1、足球场的长是105米,宽是69米。它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琪琪住的房间地面是长4米,宽3米的长方形,现在打算铺上地板砖。如果每铺1平方米需要85元,铺完这块地面需要多少元?

 

第六单元   走进天文馆

单元目标:

1、             结合现实情境,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能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2、             借助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

3、             经理观察、猜想、推理等探索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素养,受到科普教育。

教学重点:

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认识年、月、日。

教学难点:

求经过的时间和判断平年、闰年。

教学课时: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窗1:24时计时法。第58~65页。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进行简单的时间

计算。

2、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感受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3、在探索活动中,发现空间想象力,培养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神州”六号飞船成功遨游太空这件事吗?让我们再一起来回忆一下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

谈话: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感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天文馆,去领略那神奇的太空世界,好吗?

谈话:同学们来到天文馆前,他们都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第58页信息图)

[设计意图] 利用多媒体播放神州六号飞船发射成功的情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

1、认识24时计时法。

⑴谈话:认真观察这幅图,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⑵谈话: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咱们一块来研究好吗?

教师出示:15:00是几时?(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⑶谈话:想一想,时针指着5时,表示的会是什么时刻呢?时针指着8呢?指着10呢?怎样表示才能让人看得清楚、明白?

⑷小结:人们为了计时方便,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方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

⑸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是用24时计时法的?

2、小练习。

⑴请你说出下面时刻的实际意义

16时  21时   19时

⑵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课件出示第59页三幅图)

练习时,重点引导学生区分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区别。

⑶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谈话:下面,我们来对口令,我说时刻,你来判断他用的是哪种计时并把他转化成另一种计时法吗?

题目:上午9时   凌晨3时   晚上9时   14时   7时

引导学生分组利用学具反复练习。

3、简单的时间计算。

⑴谈话:下面咱们一起来解决“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的问题。同学们先自己思考,然后把你们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看你们都能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学生交流方法)

⑵谈话:同学们,晚上你们一般几时睡觉?昨天晚上你们是几时睡觉的?今天早上又是几时起床的?你睡了多长时间?

⑶学生回忆、交流,重点说一说“睡了多长时间”的计算方法。

三、总结反思

谈话:小朋友,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2、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感受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初步

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参观了天文馆,学习了24时计时法。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要用到24时计时法,你能说说在哪里见到过使用了24时计时法?(生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好吗?

二、新授:

动手动脑  你说我拨

1、游戏“你说我拨”。

谈话: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叫“你说我拨”。

请学生拿出学具盒中的模型钟表,同位合作,一个同学用“24时计时法”说出一个时刻,同位在模型钟表上表示出这个时刻。然后同位互换,如此3遍,开始。(教师巡视)

2、集体交流,请一组同学上台演示。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环节采用了学生喜欢的动手拨一拨,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学旧知进一步得到巩固。

三、走进生活  解决问题

谈话:同学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24时计时法,下面我们看看金喇叭广播电台的播音时间表(课件出示)(课本自主练习4)

金喇叭广播电台播音时间表

第一次5:30—7:30

第二次11:00—13:30

第三次17:30—20:30

第(1)问可以指名口答。

第(2)问让全班学生独立完成,对学生易错的地方要提醒注意。如:计算三次播音时间,时、分间的进率是60。然后集体交流。

第(3)问可先提问4:50改为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是多少?再让全班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下面是北京时间与东京时间对照表。(课本自主练习5)

教师应简单介绍由于地球的自转各国出现时差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提前查阅资料来介绍给同学。然后,让学生独立观察时间表,找出变化规律,再进行独立解答,最后集体交流。

3.课件出示题目(课本自主练习6)

这道题有难度,因此可以先同位合作、讨论,分析题意,弄清水路长与时间和船速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推算时间。解答方法可能有多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到简便合理的方法。

[设计意图]  这一组练习都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学生会感觉到原来学习数学是很有用的。练习的形式多样,有学生口答,独立解答,还有同位合作,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练习中,扎扎实实地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练习  提高能力

出示题目:自主练习第7题。

(1)小组合作,讨论

(2)全班同学集体交流

该题的难度较大,在小组合作前脚时刻引导学生分两段计算时间。如计算济南——北京的火车从22:45到次日6:37的全程运行时间时,因24:00既是前一天的结束,也是新一天的开始,可以24:00为界分两段计算时间,然后合起来求行使全程的时间。

反思:

信息窗2:年、月、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1~64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经历观察、猜想、推理等探索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同时,受到科普教育。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三球运动”的动画演示,和学生一起回忆儿歌《太阳地球月亮》,引入新课 “年月日”。

   老师和同学一边做动作一边唱:“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然后老师用课件演示并向学生解释:“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一年,月亮围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一月;同时,地球还在不停的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大约是一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认识年、月、日

(1)引导探索

谈话:出示年历卡,说说通过年历卡,你已经知道哪些知识?(学生交流)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手中的年历卡,分组观察、讨论,找出年历卡中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我们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小组发现的秘密多?

(2)小组讨论

(3)学生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完善板书:

31天:1、3、5、7、8、10、12    大月

30天:4、6、9、11            小月

一年有12个月           

29天:2月   闰年           特殊月

28天:     平年

教师应交代清楚:二月份是28 天的这一年,人们把它叫做平年。

二月份是29 天的这一年,人们把它叫做闰年。

数一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几个特殊月?

2、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年、月、日

(1)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研究年历卡片,学到这么多的知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请同学们在2007年的年历卡上找到国庆节这一天。你是怎样找到这一天?再找出儿童节、教师节、劳动节等。

 请你想想今年有哪些让你高兴、难忘或值得庆祝的日子?在今年的年历卡上圈出来。如:父母的生日、妇女节、教师节、建军节、元旦、春节、圣诞节等。

 学生交流,并说出为什么?在此渗透情感教育。

(2)谈话: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看年历卡,而且通过年历卡知道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现在,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想一想,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经过的时间是一年?谁能举例说说?

谈话: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经过的时间是一个月呢?一日呢?

3、教学记忆大小月的方法

谈话:你有什么好方法记忆各月的天数?

(1)左拳记忆法(尝试让学生教,再集体教)

(2)歌诀法(出示投影)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冬三十整。

   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二十九。(学生记忆)

师应指明:“腊月”指的是十二月,“冬月”指的是十一月。

4、教学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1)观察年历卡,看看你年历卡上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把观察到的结果告诉同桌。谁能说说应该怎样判断平年、闰年?

(2)引导学生探究   

A、谈话:同学们通过看年历卡能判断平年、闰年,如果没有年历卡,应怎样判断呢?现在,我们做个小游戏:老师不看年历卡,只要你说出年历卡上的年份,老师能很快判断出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不信,我们试试看!(学生说年份,老师判断)

 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的?好,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不看年历卡片就能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B、请同学们观察1980——2006年二月份的天数,看看平年、闰年的出现有没有规律,有什么规律?(小组讨论)

C、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平年、闰年的出现跟数字4有密切的关系。

D、请你用所有的年份都除以4,看看会有什么结果?(分小组合作,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通过计算,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E、说一说:如果给你一个年份,你想怎样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

(3)考一考:请你判断哪是平年?哪是闰年?

   1984、1990、1996、2000、1900、2008、2100

   1900年是闰年吗?看年历卡,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教师应指出:因为像1900年这样是整百年份有点特殊,必须除以400没有余数才是闰年。算算1900除以400有没有余数?确定1900年是平年。

 这个问题和宇宙中三个星球的运动是有关系。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录像,看看太阳、地球、月亮在宇宙中怎样运行的?师解说:我们居住的地球总是绕着太阳旋转的。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圈需要365天5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将一年定为365天,叫做平年。这样,每过4年差不多就要多出1天来,把这1天加在2月里,这一年就有366天,叫做闰年。

谈话:对这方面知识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查阅一下《十万个为什么》

(4)总结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学生相互补充)

  引导学生运用歌诀记忆:“四年一闰,一百年不闰,四百年才闰。”(出示投影)

4、教学计算全年的天数

(1)师:大家都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和每个月的天数,那么你能计算出全年的天数吗?(小组讨论并计算)

(2)学生汇报:(以平年为例)

 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

31×7+ 30×4 + 28=365

31×12- 7=365

30×12+ 5=365

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运用简便的计算方法。

(3)谈话:为什么有的年份是365天,而有的年份是366天?(学生思考后说出原因)

三、实践应用,内化新知

1、填空。

(1)今年一、二、三月一共有(   )天。

(2)五月份有(   )个星期零(   )天。

(3)北京奥运会将于(   )年召开,这一年是(   )年,有(   )天。

(4)今天是2月28日,离儿童节还有(   )天。

2、判断(学生出示反馈牌)

(1)每年都是365天。

(2)今天是9月1日,明天是国庆节。

(3)凡是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都是闰年。

3、想一想

 小明说:“我今年12岁,可我只过了3个生日。”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35 分钟的课堂学习马上就要结束了,你愿意把你这节课的收获告诉大家吗?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用的年里都是科学家编制出来的。其实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都能成为小科学家,编出合格的明年一月份的日历。不过,请同学们编日历前先看看今年最后一天日历,明天我等着同学们的好消息!

作业:自主练习1—3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素养。

一、巩固旧知  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年”的知识,对于“年”的知识,你们都了解了哪些?咱们一起交流交流。(课件出示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学得可真认真,学会了这么多有用的知识。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日”的知识。(板书课题:日)

二、探索新知  解决问题

1、教学教材第二个绿点。

(1)出示课件,展示地球在公转的同时也在进行自转。

(没有课件的其实可以借用科学教具——地球的公转与自转)

谈话:同学们,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其自身也在怎样的运动呢?

生交流后明确:地球在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天。

师讲授: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大约是1日。从今天零时到明天零时正好是1日。1日是24时。

(板书:1日=24时)

(2)师拿出钟表模型。

谈话:1日是24时,钟表的时针走几圈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来拨一拨。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拨钟表时针)

学生完成后明确:时针走两圈正好是1日。

(板书:1日=24时  时针走两圈)

(3)练习:P63第4题(出示课件)

谈话:看来女同学要给男同学提几个问题了。比方说:请一名女生读黑板上的 一日=…,请一名男生回答。用此方法请女生读题,请男生回答。

(男生肯定也很想给女生提问题,等男生把题都做完之后,请男生仿例编题提问女生)

2、教学世纪。

谈话:同学们,刚才你们做得可真好!现在呀,电脑小博士有话要说了!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世纪的知识。

教师适时总结:1世纪=100年。同学们是21世纪的新人,大家要努力学习,做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巩固练习  发展技能

1、填一填。(P64第5题)

5月份有这么多的事情要做呀!大家能帮帮他吗?先自己把你计算出的结果写在书上吧!

学生做完后,指导学生进行订正。今天是5月22日,10天前他参加了运动会,10天前是   

几月几日呀?你是怎样算的?

2、教学季度(P64第6题)

(1)同学们,这道题出现了季度,什么是季度呢?你能从读书中找到答案吗?请大家读书P64第6题。

(通过学生自主读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读书寻找答案的能力)

学生读书后找到答案并读书:一年有4个季度,每个季度有3个月。第一季度包括1月、2月、3月。

(2)谈话:第一季度包括1月、2月、3月,那第二季度包括哪几个月呢?那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呢?

(采用学生抢答的形式,可以让全体学生更好的掌握季度这一概念)

(3)你们回答得可真好呀!第一季度包括1月、2月和3月,你能算出今年的第一季度有多少天吗?

学生思索后,可能有的学生能首先想到今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这样的学生要及时表扬。正确答案:平年:90天,闰年:91天。

(4)我们又学了季度这样一个时间单位。我们现在一共知道哪些时间单位了呢? 

(让学生自己回答,教师板书,注意按一定的顺序: 世纪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3、张健横渡渤海。 

2000年8月8日 7时50分,北京体育学院教师张健从旅顺(课件出示旅顺)出发,横渡渤海海峡(课件出示“渤海海峡”),8月10日10时22分在蓬莱(课件出示“蓬莱”)登陆。他是我国第一位横渡渤海海峡的人。他横渡渤海海峡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计算时,可引导学生分段计算:先计算日,再计算时,后计算分,最后合起来。也可以让学生顺着8月8日7时50分后推到8月9日7时50分是一日,再推到8月10日7时50分又是一日,再推到10时22分是2小时32分,共50小时32分。

谈话:张健老师多棒呀!你们会游泳吗?你能连续游多长时间?张健老师游了50多个小时,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呀!只要能克服困难,不断的挑战自已,才能战胜自己!

4、知识长廊。

出示:电脑博士阅读。

(一年有多少天?我们居住的地球总是绕着太阳旋转。地球绕太阳转一周需要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将一年定为365天,叫做平年。这样,每过4年差不多就攀出一天来,把这1天加在2月份里,这一年就有366天,叫做闰年。我国古代人很早就知道一年有365天还多1/4天。

5、编制月历表。

今年的5月1日是星期( )。推算一下,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是星期( )。

根据上面的信息编制今年6月份的月历表。

谈话:要编制六月份的月历表,必须知道什么呀?怎么才能求出来呢?请大家回家后以小组的形式完成。

四、课堂小结  巩固新知

谈话: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学习了时间这些单位之后,让我们一起与时间赛跑,抓紧每一时,每一分,每一秒地学习吧!

教后记: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5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对本单元内容的全面回顾整理和自我检测。通过解决问题,全面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情况,为“丰收园”的全面评价提供依据。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巩固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据老师所知很多同学参加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你们都参加了哪些兴趣小组,在活动中又学到哪些课外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在轻松的氛围中拉开本节课的序幕,引领学生进入

一个熟悉的情境,为后续学习活动做好铺垫。

二、解决问题

1、出示第65页第1题情境图

谈话:手工小组的同学们正在进行手工制作,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

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   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这个月有多少天?

(2)   猜一猜,小丽制作的可能是哪个月的月历卡?

(3)   明明制作的年历卡上2月份有多少天?

(4)   你还知道哪些节日在哪天?

2、解决问题。

谈话: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1)5月份有多少天?你还知道哪些月份和5月份的天数一样?这些月份叫什么

月份?

(2)小丽制作的可能是哪个月的月历卡?这些月份叫什么?你是怎么记住大小月的?(让学生介绍儿歌、拳头等记忆方法)

(3)明明制作的年历卡上2月份有多少天?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回顾平年、

闰年的相关知识)

(4)说说你知道的节日,在年历卡上找出自己的生日,爸爸妈妈的生日。

(孩子们都会很快找到自己的生日,对于父母的生日部分孩子是记不住或根本不知

道。)

谈话:同学们,爸爸妈妈时时刻刻都在为我们操劳,每年都会给我们过生日,从不

会忘记,可是我们却没有记住他们的生日这样应该吗?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学生畅所欲言)

表扬那些记住父母生日的同学,希望其他同学能像他们一样体谅父母,懂得感恩,

做一名让父母放心的好孩子。

3、科技小组活动。

谈话:科技小组的同学在假期也安排了丰富的活动(出示第65页第2题的图和表格)出示问题:

(1)小刚周五坐自行车去看《月球探险记》,13:00出发,能准时到达吗?

(2)他周六坐公交车去看《神秘的天体黑洞》。如果公交车每分钟行1千米,最晚几时出发才不会迟到?

(3)   同位交流讨论,全班汇报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场次时间,用24时计时法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答第二个问题时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准确的表达要解决最晚几时出发才不会迟到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如果表达不完整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最后让小组同学评价一下谁的表达最完整最清楚。

三、拓展活动

1、猜一猜

出示:过生日的场景

小红:我的生日是一年的倒数第三天。

小刚:我的生日是第三季度的第一天。

小美:我的生日在教师节前两天。

小明:我的生日是八月的最后一天。

小华:我今年12岁,只过了3个生日。

根据小朋友的话,你能猜出他们的生日各是几月几日吗?

把你的生日也变成一句这样的话,让小组里的同学猜一猜你的生日是哪天?

 

2、玩一玩

每个月份出生的同学各选一名在教室按顺序站成一排。

谈话:听老师口令,看看谁反应最快。

(1)大月出生的同学向前一步走,小月出生的向后一步走。(为什么有个同学没有

动呢?)

(2)第一季度出生的同学挥挥手;第二季度出生的同学蹲下;第三季度出生的同

学笑一笑;第四季度出生的同学跳一跳。

(3)建军节那个月出生的同学向前一步走,你想对解放军们说点什么?国庆节那

个月出生的同学向前一步走,你有什么话对祖国说?母亲节、父亲节那个月出生的同学向前一步走,你们有什么话对爸爸妈妈说?

之后可以让下面的同学出题目。

四、总结深化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第七单元、家居中的学问――小数的初步认识

单元备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能用学过的小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

3、在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读、会写简单的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第一课时

信息窗1:书房和客厅中的小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6-7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能用学过的小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中感知,引出小数。

1、初步认识小数。

谈话:同学们,生活中你们见过这样的数吗?

课件出示:0.32.514.3   1.25

谈话:在哪里见过?(超市……)

指出:这样的数叫小数。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小数。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2、认识小数点。

谈话:老师把屏幕上的数再写一遍,大家仔细看。(故意不写小数点)

谈话:写得对吗?学生纠正,顺势指出,这个点就叫小数点,它把小数分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3、小数的读法。

让学生尝试读出小数,教师纠正。

谈话:对!在读小数的时候,小圆点也就是小数点前面的整数部分就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再依次读出小数点后面的小数部分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4、练习。读一读。

(1)一只蜂鸟的体重为2.1克,一只麻雀的体重比蜂鸟的50倍多1克。

(2)、雷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0.3千米。

(3)、人体正常体温是36.5摄氏度-37.5摄氏度。

(4)、88层的上海金茂大厦高420.5米,是目前我国第一、世界第三的高楼。

(5)、我国国土总面积为959.69万平方千米。

(6)、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是2.26米。

二、主动探究,理解小数

1、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

谈话:看来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课前老师从日常家居中也搜集到一组有关小数的信息,我们一起看一下。

课件出示第一副情景图:

居室中吊灯离地面高度不应低于2.5米。

白炽灯与桌面的适宜距离是:1米(60瓦),0.5米(40瓦),0.3米(25瓦)。

指名读。

谈话:有疑问吗?生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的问题真不错,我们先来看信息当中提到40瓦白炽灯与桌面的适宜距离是0.5米,根据你们的经验你认为0.5米有多长?(学生发表意见)

谈话:不要急!我们先来研究0.1米有多长,就能知道0.5米有多长了。

每个小组都有一个1米长的纸条,听清要求:小组合作,把一米长的纸条平均折一折、画一画,并标出   米。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

谈话:哪个小组说说你们是怎样做的?(2-3组)

师边课件演示边说:我们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也是    米,还可以用小数0.1米表示。

板书:1分米=   米=0.1米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课件出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都是   米,也就是0.1米。(集体读)

谈话:那么,3分米等于多少米呢?(边听学生汇报边板书)5分米、8分米呢?

现在知道0.5米有多长了吗?(指名说)

问:你发现了什么?

师总结:我们看,像这样十分之几的分数,就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练习:用分数、小数表示阴影部分。(自主联系68页第3题1、2个)

2、初步理解两位小数的意义。

出示第二副情景图

单人沙发座前宽度不应小于0.48米,座前的深度应在0.4米左右。

沙发腿垫脚的高度应在0.03——0.08米之间。

指名读。

问:要知道0.48米  0.03米  0.08米有多长,得先知道什么?(生:0.01

米有多长)

借助米尺,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上台展示。

课件演示: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也是     米,还可以用小数0.01表示。也就是说板书:1厘米= 1 100 米=0.01米

通过这个活动我们知道了,课件出示齐读: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    米,也就是0.01  米。

说一说  0.03米、0.08米、0.48米是多长?

生说师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什么?

师总结:我们看,像这样百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练习:用分数和小数表示阴影部分。(自主联系68页第3题3、4个)

小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三、练习巩固

  1、小猫捉鱼,把相等的分数和小数联起来。

   0.1    0.4    0.07   0.8    0.01

   1/10    4/10   7/100   8/10    1/100

  2、涂一涂,用阴影把分数表示出来。

    0.6    0.19    0.06

  3、填空,你能用小数表示吗  

3分米=( )米    9角=(  )元

19厘米=(   )米      7分=( )元

6厘米=( )分米   6分=( )角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今后我们会更深入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

课后反思: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读出小数(自主练习第68页1题)

2、指名说说0.3和0.07的意义。

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书房中的一些小数,知道了白炽灯与桌面的适宜距离是:1米(60瓦)、0.5米(40瓦)、0.3米(25瓦),从这些信息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学习新课

谈话:刚才,大家提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真不错!今天我们只解决“0.5米和0.3米比,那个长?”

1、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小组代表汇报各组的比较方法。

可能出现的比较方法:①通过意义比较  ②利用数轴比较  ③利用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类推  ④利用感性经验:亮灯泡应离桌面远,暗灯泡应离桌面近……

3、说出理由。

谈话:选出你最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说一说为什么?

4、请你比较0.25和0.3的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三、巩固新知,解决问题

1、涂一涂,比一比(课本第69页7题)

2、数一数,比一比(课本第69页8题)

3、哪辆车能从桥下通过?(课本第69页9题)

四、总结新知,回顾整理

谈话:这节课大家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学到了不少知识,请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的建构知识,同时获得学习方法。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学过的小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

2、在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系统提问,回顾整理

谈话:同学们,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哪些知识?你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二、独立完成,基本练习

1、你能用小数表示吗?(课本第68页4题)

先举例由学生讨论出不同的思路,再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2、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量的大小。(课本第69页10题)

独立完成,订正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总结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三、走进生活,综合练习

1、量一量,填一填。(课本第69页6题)

分工合作,独立完成。

2、将到文具店调查的各种笔的价格,用元作单位表示出来。(课本第70页11题)

3、那种糖果最重?请你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谈话: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好,但象一袋奶糖比一袋巧克力多多少千克、共多少千克?这类问题要用到小数加、减法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再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后解决。

 

信息窗2:厨房和卧室中的小数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4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简单的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运用小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导入新课

谈话: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实践作业:回家实际测量一些数据,把

表格填完整(出示表格),谁来说说你的测量结果?(学生交流)

测量内容

灶台的高度

锅底到火口的距离

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

书桌的高度

桌椅高度差

测量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从本课的知识点,交流情况加以评价。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谈话: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江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组数据(出

示信息图及数据),这些数据可都是通过科学验证得来的。

1、独立思考:读一读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小组合作,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可能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

(1)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

(2)灶台的高度和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一共是多少米?

(3)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

(4)书桌高度比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高多少米?

……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筛选问题并板书:

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

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

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互相交流问题,激起思维碰撞的浪花,为成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算式。

板书: 0.7+0.6=    0.7-0.3=

2、合作探索小数加法。

谈话:仔细观察这个算式----0.7+0.6=?   你准备怎样计算? 请大家先独立试

一试,再在小组内交流。

可能学生会出现如下算法:

(1) 0.7米=7分米    0.6米=6分米    

   7+6=13(分米)    13分米=1.3米

(2)把小数化成分数后计算

   0.7米=7/10米    0.6米=6/10米   

   7/10米+6/10米=13/10米=1.3米

(3) 竖式计算:    

米  分米

 0.  7

+  0.  6

1. 3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评价。

3、教学竖式计算。

引导学生关注竖式计算,讨论:这样写对不对呢?

得出:0.7米和0.6米不够一米,所以整数部分是0;根据米和分米的关系把数位对齐写出竖式。

提问: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过来,说明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计算时是怎样想的,启发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思考:计算小数加法和计算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计算小数加法要注意什么?

4、自主探索小数减法

谈话:你能用我们计算小数加法的方法,试着做一做这道小数减法题吗?(绿点标示问题:0.7-0.3= )做完之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可能学生会出现和计算小数加法同样的方法,注意算法多样化)

学生汇报,自己总结,优化算法,教师重点引导理解小数减法的意义,明白算理,掌握算法。

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计算小数减法和计算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计算小数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5、学习整数减小数

谈话:你知道1米比0.3米长多少吗?(同桌互相讨论,独立解答)

交流:10分米减3分米等于7分米,7分米就是0.7米;用竖式计算

(对“1写成1.0”,学生可能想不到,教师可以借助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

四、自主练习、巩固新知

1、算一算(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

学生以比赛闯关的形式,进行计算,哪个小组做得快做得对获胜。

2、解决问题(自主练习第3题)

谈话: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独立解决,集体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说说是怎样想的。

五、总结提高,课后延伸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能告诉大家要注意些什么吗?

2、星期天,开展争当“小管家”活动,帮助爸爸妈妈到市场买菜或到超市买东西,并记录、计算家庭支出情况,下周向老师和同学汇报。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运用小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生回答)

你愿意用学到本领解决问题吗?

二、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谈话:现在,老师要带领大家去参观知识殿堂,但必须闯关成功才能拿到

入场券,你们有信心吗?

为成功地巩固知识做好了准备。

1、小试身手

(1)算一算

0.3+0.5=    1.3-0.6=   3.5+2.3=    1-0.6=    1.7+0.3=

0.9-0.8=    2.7-1.5=   2.6+0.5=    1.1+0.9=   1.3-0.6=

2.6-1.2=    1.8-1.6=   2.5+0.8=    2-0.8=    1.9+0.2=

(2)连一连(自主练习第4题)

12.50元    0.01米     0.7元     0.05米

7/10元       5厘米     1厘米     12元5角

   2、我会计算(自主练习第3题)

(1)每千克香蕉的价钱比葡萄多多少元?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先让学生明白数量、单价和总价的含义,理解了数量关系之后再解决问题。

3、智力比拼(自主练习第5题)

            第一小组身高统计表

谈话:(1)王亮和李小龙比,谁高?

   (2)你能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列这组同学的身高吗?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扩展练习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解决了这么多问题,别骄傲,胜利就在眼前啦!

1、比一比,谁的故事最精彩(自主练习第6题)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并表述情境图中的故事情节,

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问题。

2、综合趣味练习

谈话:想一想,这些动物一次运过河,至少要用几只船?

引导学生先在小组内商量,寻找解决办法,然后集体交流。鼓励学生动脑筋,

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谈话: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已经顺利地拿到了知识殿堂的入场券。让我们尽情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吧!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里,还有许多需要用小数解决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认真发现,做生活的有心人。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4页。。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图中所展示的数学信息,在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

2、通过巩固、梳理本单元知识所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深化基础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谈话:今天动物园里有一场比赛,想请同学们当小裁判,愿意去吗?(出示情境图)看,比赛已经开始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中你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学生说)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1、2、3号海豚谁跳的最高?给他们排排名次。

(2)兔子和猴子的尾巴谁的短?短了多少?

(3)企鹅和鲸鱼比赛游泳,谁游得快?

……

教师有选择的把有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二、合作交流,梳理知识

1、回忆知识。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第六单元中学习的小数的知识来解决。回想一下,在这一单元中,你都学了哪些知识?请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会整理所学的知识,可对照课本来梳理回顾。

2、梳理知识。

小组合作交流,梳理知识点(给足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总结)

3、全班交流,构建知识网络。

在全班展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板书:小数的意义、比较大小、小数的加减法。

三、独立探索 巩固知识   

1、谈话:同学们学会了这么多的本领,你能充分利用好你的本领当一名合格的

小裁判吗?解决黑板上的问题。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

3、学生进行交流,评选合格的小裁判。(在学生进行交流时,都要说明自己的想法,是怎样想的?利用到了哪些有关小数的知识?)

四、拓展延伸  解决问题

(一) 填一填。

1、用小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

写作:(     )   (    )    (    )

读作:(      )  (    )    (    )

2、用小数表示。

(二) 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

          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谈话:看,表中呈现了第一小组同学的身高情况。

(1)最高的同学是谁?最矮的同学是谁呢?(学生比较口答,要说出比较的方法)(2)最高的同学与最矮的同学差了多少米?

(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引导学生说计算方法)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在小组里互相交流、解答一下。

(学生提问题、解答问题)

(三)找一找

谈话: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问题可以利用小数的知识来解决?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全班评讲)

五、评价总结

谈话: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表现得怎么样?你认为自己哪一方面

做得好?用你喜欢的颜色涂一涂“丰收园”篮子中的苹果,然后在小组内评一评,其他同学的表现。

谈一谈这节课你的收获,还想说点儿什么?

反思:

第八单元 谁长得快——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简单的收集数据的方法,能用表格和条形图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

3.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学习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和条形图。

教学过程:

导入】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想不想听?在刚刚结束的区运动会上,我校锻炼队的同学取得了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在各个年龄组的比赛中成绩都是名列前茅,他们是不是很厉害呀?

老师这里收集到了全区中小学800米长跑男运动员的年龄信息,你能一眼看出哪个年龄段的人数最多吗?出示运动员年龄信息表格(板书:收集)

姓名

年龄(岁)

姓名

年龄(岁)

姓名

年龄(岁)

王子彬

10

于超

12

刘晓

9

孙硕

10

高深

13

孙鹏

15

夏东海

11

邱永昌

9

王琦

11

张鹏

15

李世国

11

谭江龙

12

曹君杰

12

马博

15

孙晰

14

邱晨

13

于正茂

14

王吉全

12

刁仁龙

14

刘君

12

高鹏

11

预设:看不出来。

看来这些信息太凌乱了,快想想办法怎样就能一眼看出来了?(统计一下、数一数)。在数学上,我们就用统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

【讲授】二、解决问题,探究方法

(一)收集、整理数据

1.出示统计表:

年龄

10岁及10岁以下

11岁

12岁

13岁

14岁及14岁以上

人数






2.谈话:这就是800米运动员年龄统计表,我们就用这个统计表来进行统计,你看懂这个表了吗?

表格中 10岁以下是什么意思?10岁及10岁以下又是什么意思?14岁及14岁以上呢?

3.同位合作进行统计

现在就请拿出表一,赶快统计一下吧。

4.学生汇报统计的结果和方法。

请**组到前面来汇报一下你们统计的结果和方法。

预设一:用做标记的方法

预设二:画正字的方法

这两组同学汇报的怎么样?把掌声送给他们。

评价:同学们真不错,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谈话:怎样才能知道你统计的结果对不对?

预设:把每段加起来,看是不是等于总数

小结:除了这样我们在统计时还是要认真仔细,要注意不漏数,不重复数。

5.小结:我们把收集的数据按照一段一段进行分段整理,这种统计方法叫做分段统计。这种表格就叫做分段统计表。

(二)分析决策,解决问题

1.观察表格

①谈话:统计表完成了,现在你能不能一眼看出哪个年龄段的人数最多?哪个年龄段的人数最少呢?

②除了这两个,你还发现了什么?

③看来把数据整理后,会让我们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

(三)条形统计图

谈话:在统计中,除了可以用统计表来整理数据,还可以用统计图的方式来表示。

出示条形统计图

谈话:这个统计图就是条形统计图,请同学们用涂方格的方法尝试把上面统计表中的数据表示出来。(同桌合作,涂条形图)

2.学生汇报

3.讲解条形统计图的组成

谈话:①我们横着看这些10岁及10岁以下,11岁表示运动员的什么?

②竖着看呢?这一列就是10岁及10岁以下的人数,这一列是11岁的人数……

你能想个办法不用数就一眼看出10岁及10岁以下的4人该涂到哪儿吗?聪明的数学家们把条形统计图的一个格表示一个单位,从底下开始,这个格就表示1,这个呢?表示2…..哎,同学们那这里应该写什么呢?(0)对了,凡事都要从头开始嘛。

③有了纵轴上的这一列数字,是不是就可以一下子找到10岁及10岁以下的4人应该涂到哪了呢?为了看的更清楚,我们还可以在条形图上写上4、4、5、2、6

④请你根据老师说的,赶快补充一下你的条形统计图吧

⑤课件再次展示统计过程。

4.分析条形统计图

①现在同学们来看看能不能一眼看出哪个年龄段人数最多呀?为什么?

哦,我们可以根据条形的高矮更清楚看出数据的多与少。

②与统计表相比,哪个更容易看出谁最多?谁最少?为什么?

(条形统计图,因为更直观,最高的条形就是最多的)

5.回头看

刚才我们把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制成了分段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通过分析数据,解决了我们提出的问题。

【活动】三、自主练习,应用方法

(一)完成身高增长统计表、统计图

这是咱班女生身高增长情况,请你运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姓名

增长高度(CM)

姓名

增长高度(CM)

姓名

增长高度(CM)

韩欣欣

8

周艾祺

8

佟蕙伶

9

乔苑

4

曲冉然

4

万紫馨

7

邵晨宸

7

门雅萱

10

周莉

3

侯欣冉

8

李俊杰

11



于佳艺

6

袁梓桐

5



 

增长高度(CM)

6及6以下

 7     

 8     

 9     

10及10以上

人数






1.从表中你都发现了什么?你想对身高增长在6cm及6cm以下的同学说些什么呢?

2.对,为了长的更高,女生们每天坚持体育锻炼,这是女生一分钟跳绳个数和统计表。

(二)全班同学一分钟跳绳个数

姓名

个数

姓名

个数

姓名

个数

韩欣欣

69

周艾祺

104

佟蕙伶

101

乔苑

126

曲冉然

111

万紫馨

66

邵晨宸

119

门雅萱

125

周莉

120

侯欣冉

164

李俊杰

100



于佳艺

110

袁梓桐

89



 

等级

待达标

达标

良好

优秀

个数

39及39以下

40~79

80~119

120及120以上

人数





这个统计表你们看懂了吗?40~79是什么意思?什么等级?那要想是良好等级呢?

邵晨宸你跳了几个?你的等级是什么?周莉你跳了几个?你的等级呢?咦,为什么邵晨宸和周莉只差一个,等级却不一样了呢?

那赶快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吧。

(三)还记得老师课前说的大奖吗?现在我们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统计一下全班同学摘得金银铜牌得人数。

奖牌

次数

3以下

3~5

5以上

人数




 

【作业】四、总结反思,整理方法

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今天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分段统计和条形图)分段统计都需要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在做分段统计时要注意什么?

五、课外延伸,作业设计:

课上我们统计女生身高增长情况,课下请同学们把我们班男生身高增长情况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进行统计一下,好吗?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