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微课精讲+知识点+课件教案(文末下载)
扫码查看下载 全部资源 |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1、宇宙概念:一般当做天地万物的总称。“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曰宙”,用时间和空间来表达宇宙的内涵。从哲学上讲宇宙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
2、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心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日心说”—波兰哥白尼、“星系说”—德康德、科学技术发展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3、范围:
(2)可见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9.4608×1012千米×140亿≈1.32×1023千米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2)类型
人造天体:发射到宇宙的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
2、天体系统
(1)概念: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
(2)天体系统的层次:
主要组成:恒星等天体(银河系中有2000多亿颗恒星)
银河系主要组成天体:恒星和星云两类
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距离太阳约为4.2光年
(3)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河外星系:超过1250亿个
总星系(可见宇宙):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
(4)太阳系和地月系
1》组成:由太阳、行星,以及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
中心天体:太阳 ①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
主 A运动特征 ②共面性: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
③近圆性:公转轨道都接近正圆
成
2》
成
行
员 星 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
B结构特征 ②巨行星:木星和土星
③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
C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哈雷彗星公转周期:76年
彗星 方向:自东向西
扁长轨道绕日行
地月系:是由地球和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
方向:自西向东(自转、公转)
月球的运动 周期:27.32日(恒星月)
地月系 (自公同步)
(最低级)
其他天体系统:火、木、土、天王、海王
月 相成因:地球与月球空间位置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月相。
月相类型:新月-上弦月-满月或望-下弦月
2》月相成因及变化 月相的变化规律:初一月黑头,十五月亮圆。
三、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其运动和结构特征无特殊之处
2、地球的特殊性: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要结合生命存在所必备的水、气、热等条件,从地球的外部和自身环境两方面综合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条件 | 原因 | 影响 | |
外部条件 | 安全的宇宙环境 | 同向性、共面性 :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 太阳系八大行星都可能存在生命 |
稳定 | 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 | ||
自身条件 | 表面温度适宜 | 日地距离适中 | 只有地球有生命存在 |
大气层的存在 |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 ||
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季节变化较小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 | ||
有液态的水 | 内部温度升高→产生水汽→形成海洋(生命摇篮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 |
2.我国和世界一些著名航天基地的地理区位及条件分析
著名航天基地 | 经纬度 | 条件 |
我国甘肃酒泉 | 41°N,100°E | 气候干旱,大气透明度好,人烟稀少,交通便利 |
我国四川西昌 | 28°N,102°E | 纬度相对较低,气候湿润但洁净,交通便利 |
我国山西太原 | 38°N,113°E | 航天工业基础较好,温带季风气候,冬春季天气晴朗 |
法属圭亚那 | 约5°N,53°W | 纬度低,利于获得较高的发射初始速度。人烟稀少,冬季天气晴朗 |
卡纳维拉尔角(美) | 29°N,81°W | 纬度较低,濒临海洋,地形开阔,冬季天气晴朗,利于观测 |
意大利圣马科航天发射场(肯尼亚) | 3°S,40°E | 纬度低,利于获得较高的发射初始速度。冬季天气晴朗 |
拜克努尔航天发射场(哈萨克) | 46°N,63°E | 气候干旱,大气透明度好,人烟稀少 |
【考点归纳总结2】
1.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大气透明度]
影响因素 | 纬度 | 地势 | 天气 |
日照 时数 | 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极圈以外地区夏季日照时数多于冬季 | 一般地势高的高原日照时数多于地势低的盆地 | 多阴雨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少,多晴朗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多 |
年太阳辐 射总量 | 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太阳辐射多 | 地势高,大气稀薄,透明度高,固体杂质、水汽少 | 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
2.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特点及因素分析
(1)总体特征
我国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差异较明显,高值和低值的中心都处在北纬22°~35°之间,高值的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的中心在四川盆地。北纬30°~40°地区,随纬度增高太阳辐射能增加。而北纬40°以北,由东向西太阳辐射能逐渐增加,呈东西向分布。
我国太阳能分布的高值和低值中心均位于北纬22°~35°,在北纬30°~40°地区,随纬度增高太阳辐射能增加,北纬40°以北,由东向西太阳辐射能逐渐增加。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
(2)特例分析
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主要是因为:①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尘埃含量较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四川盆地为低值中心,其原因在于: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的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从而造成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匮乏。
【例3】下图是世界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太阳辐射强度较高的①、②区域是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个区域的太阳辐射强度均高于赤道地区,其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的值大约是_______。它大于B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观测得出结论,城市的太阳辐射量往往低于郊区,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A、B的纬度值应为37°N,A的太阳辐射强度季节变化较大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节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大气分层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 000K
①人们可直接利用太阳能:如植物的生长需要光和热,晾晒衣服需要阳光。目前利用较多的是太阳灶、太阳能干燥器、小型太阳能发电站等。②可利用地质历史时期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即由太阳能转化形成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它们被称为“储存起来的太阳能”。
可见光 :0.4~ 0.76微米,占太阳辐射50%
红外光:>0.76微米,占43%
2、太阳辐射波长范围
(0.15~ 4微米) 紫外光:<0.4 微米,占7%
可见光:波长由长到短;红橙黄绿青蓝紫
3.太阳活动及其影响
太阳外部结构:(内→外 )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内→外 )亮度、密度由大→小
(内→外 )温度、厚度由小→大
圈层 | 太阳活动 | 现象 | 对太阳活动的指示作用 | 周期 | 对地球的影响 |
光球 | 黑子 | 太阳光球上常出现的暗黑斑点 | 一般以太阳黑子数的增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 | 约11年 | 太阳活动产生的短波辐射和离子流对地球电离层、地球磁场和地球大气状况均有影响,产生磁暴、极光、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气候异常等现象 |
色球 | 耀斑、日珥 | 色球层上有时出现的局部区域突然增亮的现象 | |||
日冕 | 太阳风 | 日冕层脱离太阳引力的带电粒子流 |
对地球气候产生的影响(黑子)
B: 树木年轮厚薄变化周期11年;两极永久冰川地质时期气候变化有11年周期
2》对地球电离层产生影响(耀斑)
(耀斑发射)电磁波――→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3》对地球磁场产生影响
(太阳大气抛出)高能带电粒子 ―→扰动地球磁场⇒“磁暴”现象(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4》(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
(太阳大气抛出)高能带电粒子――→轰击极区高层大气⇒极光(大气电离发生发光现象)
第三节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的基本情况
1.概念: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自转。
(1)图形定向
2、方向:自西向东 B、极点定向:北逆南顺
(2)经度数变化定向:东经度顺自转方向增加,西经度顺自转方向减小;所以东经度增加或西经度减小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
3、周期
(2)太阳日:昼夜更替周期;1太阳日长 24 小时,转动角度 360°59′
注意:当观察者自西向东运行时,观察到的昼夜更替的周期<24小时(自
转速度+物体运行速;周期缩短);相反自东到西昼夜更替周期>24小时
(1)角速度 B、规律:除极点外,其他各点均为15°/小时。角速度不随纬度、海拔变化。
(2)线速度 B、规律:赤道上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Km/h),向高纬递
减,两极为零。60度是赤道的一半。
第二课时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交替
1.产生原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产生昼夜;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2、昼夜交替的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
3. 昼夜状态的表达:太阳高度,指的是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
a日出日落太阳高度为0º;b白昼大于0º;c夜晚小于0º;d一天中正午时最大(未必为90º);e从全球来看,直射点太阳高度最大(一定是90º)。
(1)晨昏线判断方法: ②昼、夜半球判断: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
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
①分昼夜半球
②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
③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④晨昏线春秋分与经线圈重合,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
△(2))晨昏线特点 ⑤晨昏线自东向西,速度为15°/小时
①确定地球自转方向
②确定地方时:赤道上晨6点昏18点,昼半球中央经线12时,
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时(24)
③确定日期: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判断二分日; 晨昏线与极圈
△(3)晨昏线应用 相切,判断二至日
④昼夜长短推算:
昼长=日落-日出=24-夜长=(12-日出)×2=(日落-12)×2
夜长=24-昼长=(24-日落)×2=日出×2
注:日出=12-1/2昼长 日落=12+1/2昼长
⑤根据晨昏线判断太阳直射点:过圆心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
此线与球面交点所在的经纬度直射点位置
①方向:自东→西
△(4)晨昏线运动过程
②范围:极点→极圈之间往返移动
1.原因:惯性但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偏离原来方向
2、特点:垂直物体运动方向;只影响方向不影响速度;纬度高越大
(二)地转偏向力
3、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4、手势判读方法:北右手定则、南左手定则(左右手定则)
注:四指:物体初始运动方向;拇指:偏转后运动方向
(1)河流沿岸选址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5、原理应用 (2))根据风向和偏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
(3)炮弹的发射及物品空投方位确定
(三)地方时(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1)概念: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
(2)原理:24小时/一周,15 °/小时, 4分钟/度,4秒钟/1′,东边时刻比西边时刻早,
1、地方时 (3)地方时的计算:
A:地方时差=两地经度差×4分钟(经度差用法,两地经度差在0°经线同侧为“-”,异侧为“+”;同减异加)
B: 所求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 ±用法,已知西边求东边用“+”,已知东边求西边用“-”;东加西减 )
2、时区和区时
(1)时区的划分
A:全球按经度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
B:中时区:7.5ºW~7.5ºE(以0º经线为中央经线);
C: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中时区以西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D:东西十二区: 172.5ºE — 172.5ºW (以180º经线为中央经线)
(2)区时的规定:以中央经线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叫做区时,又称标准时;中
时区的区时被称为国际标准时间
(3)区时的计算
A: 时区序号=经度数÷15(四舍五入,取整数)
余数<7.5< span="">度 时区序号就为所得整数
B: 区时差的计算(时差):区时差=两地时区数相±(异区相加,同区相减)
C: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已知西边求东边用“+”,已知东边求西边用“-”;东加西减)
D: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时区号×15°△
E: 时区经度范围:时区号×15°±7.5°△
(4)北京时间和世界时△365日5时48分46秒
B: 世界时:即中时区的区时,也是0°经线的地方时,还是伦敦的区时。
3、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
(1)人为日界线: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向东跨过日界线:减一天;向西跨过日界线:加一天)
(2)自然日界线:0时所在经线,(即夜半球正中央地点所在的经线,他不断变化。)
注:A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0时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之间范围为新的一天;相反从0时经线向西到180°经线之间范围为旧的一天;
B当180°经线与0时经线重合时,此时全球一个日期,其他时间地球上有两个日期。
第三课时
三、地球公转的基本情况
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2.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1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7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
3.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1) 恒星年:以遥远恒星作为参照物,(恒星可认为固定不动,地球公转一周后回到原来位置)地球公转一圈360°,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应用于天文
4.周期: (2)回归年:以春分点为参照物,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上来回运动一个周期为1回归年,约365日5时48分46秒,是日常生活所用的地球公转周期。
5、速度 注:近日点(1月初);远日点(7月初)
b.线速度:平均线速度约为30千米/秒;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四、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
1.黄赤交角: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所在的平面叫黄道平面。两个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为23.5°;地轴垂直于赤道平面,所以地轴与黄道平面交角为66.5°。
注: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回归线的度数;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度数等于极圈的度数
2、黄赤交角的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1)黄赤交角是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原因
(2)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范围:南北纬23.5°之间
(3)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
(4)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周期: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3、黄赤交角的变化及影响:黄赤交角大小的变化,则会影响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和五带范围的变化
例如:黄赤交角变小时,回归线的度数变小,极圈的度数变大,被太阳直射的范围变小,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小,五带中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的范围则扩大。
第四课时
五、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A、 太阳高度(角):昼半球>0°;夜半球<0°;
晨昏线=0°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地方时12时时太阳最高
B、 正午太阳高度 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
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规律
二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A、纬度分布规律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B、季节分布规律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回归线之间:直射赤道时达到最大值,为90°,一年有两次(回归线上只有一次)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纬度差: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之差;当直射点与某地位于同一半球时,“纬度差”=该地纬度-直射点纬度;当直射点与某地位于不同半球时,“纬度差”=该地纬度+直射点纬度;同半球大减小,异半球相加)
B、公式H=90°-|φ-θ| △
注:φ当地纬度,θ夏半年取“+”、θ冬半年取“-”。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
①:确定地方时:当地地方时为12时,计算其他经线上的地方时
B、南回归线以南: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②:确定房屋朝向与房间采光关系 C、夏季照射少,冬季照射大(冬暖夏凉)
③: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北回归线以北:正午日影始终朝北;夏至日日影最短,冬至相反
南回归线以南:正午日影始终朝南;冬至日日影最短,夏至相反
A、正午日影长短及方向
南北回归线之间:可朝南,可朝北,直射时无日影
日出:正东升 日影正西
赤道
日落:正西落 日影朝正东
日出:东北 日影西南
北半球
日落:西北 日影东南
日出:东南 日影西北
南半球
日落:西南 日影东北
TanH=h÷L
L=h×cotH
注:两楼间的合适距离L≥h×cotH
H=90°-|φ-θ|
φ当地纬度,θ夏半年取“+”、θ冬半年取“-”。
⑤计算热水器安放角度:
集热板与地面夹角为a,和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 角a+角h=90°
a=90°-h=90°-{90°-|φ-θ|}=|φ-θ|
太阳热水器的倾角应该是直射点与当地纬度的差值
2、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弧和夜弧:昼夜弧的长短反应该纬度的昼长和夜长(晨昏线将某一点的轨迹分割成昼弧与夜弧,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就取决于他所在纬线圈昼弧与夜弧的比例关系)
(2)昼夜长短时空分布规律
A、春、秋分(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等长
B、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
①:纬度变化 C、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极圈以内出现极夜;南半球相反。
A、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昼范围最大,
南半球相反
②季节变化 B、冬至日: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夜范围最大,
南半球相反
C、春秋分:全球昼夜等长
D、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
昼长=(12-日出时间)×2或:昼长=(日落时间- 12)×2
△
②:根据昼夜长短求日出日落时间:
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
3、四季的更替
(1)形成原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
① 天文四季 冬季: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
春秋季—冬夏两季之间的过渡季节
②传统四季: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个季节的开始。
(2)四季的划分
③欧美四季:欧美国家把二分二至作为四个季节的开始。
使用国家:北温带一些国家
④气候四季 划分:春季:3、4、5月;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界线:热带与北温带界线;热带与南温带界线;北寒带与北温带界线;南寒带与南温带界线;
划分
特点:有阳光直射的是热带; 有极昼极夜的是寒带;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温带。
4、五带的划分
意义: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到高纬减少的规律
热带和寒带的变化趋势与黄赤交角的变化趋势一样,温带的变化趋势与黄赤交角相反。
即: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和寒带的范围也会变大,温带的范围将会变小。
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也会变小,温带的范围将会变大。
第四节 1、4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的定义、分类、特性
(1)概念: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2)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3)分类:纵波(P 波)和横波(S波)
(4)特性
分类 | 速度 | 所经物质状态 | 共同点 |
纵波 | 较快 | 固态、液态、气态 | 随着所通过物质性质而变化 |
横波 | 较慢 | 固态 |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不连续面 | 深度 | 纵波横波传播速度 |
莫霍面 | 33km | 纵波和横波传播明显增加 |
古登堡面 | 2900km | 纵波速度明显下降,横波消失 |
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①位置: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部分
②厚度: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变化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
(1)地壳 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③组成:90多种化学元素,含量较多的8种元素,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④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
①位置: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以上,下界面在距地表2900千米深处
②厚度:17~2900千米
(2)地幔 ③结构和组成: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④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②厚度:平均厚度约3470多千米
(3)地核 ③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
④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
名称 | 范围 | 深度 | 主要特征 |
地壳 | 地表~莫霍界面 | 平均17千米 | (1)固态,由各种岩石组成 (2)各地厚度不一 (3)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 |
地幔 | 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 17~2900千米 | (1)固态,硅酸盐类物质,自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2)上部有一软流层 (3)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 |
地核 | 古登堡界面~地心 | 2900~6371千米 | (1)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 (2)物质成分以铁和镍为主 (3)温度、压力、密度均很大 |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概念:包裹地球的气体层。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2)组成:气体及其中的悬浮物
1、大气圈
(3)特点: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
(4)上界:一般把2000~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1)概念: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状态: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
(2)组成
位置:海洋水、陆地水(地表、地下水)、水汽水、生物水
2、水圈 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3)运动状态:循环运动。
(1)概念: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2)范围: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水圈(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3、生物圈 (3)最核心的部分:地面以上100米,水面以下200米。
(4)作用:地球上有了生命,才能够说由地壳(或岩石圈)、大气圈、水
圈和生物圈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其中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
最活跃的因素
(5)地球外部圈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甚至相互重叠,在太阳和人类生
活的参与下,整个地球才会变得生机盎然。外部各圈层中的物质运动和循
环,是促使地表物质和形态演变的重要动力。您好,欢迎您阅读我的文章,本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也可以直接打印。阅读过后,希望您提出保贵的意见或建议。阅读和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坚持下去,让我们共同进步。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点
........
▼
下载完整电子版请扫码关注班班通教学平台公众号发送消息
【30】这2个数字获取
长按关注
▼
▼
打不开百度网盘链接的地区
打不开百度网盘链接的地区
可长按扫码直接下载
▼ 电脑端下载网址
http://jazpan.com/box/585.html
可长按扫码直接下载
http://jazpan.com/box/585.html
高中生学习推荐: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