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中语文《书愤》微课精讲+知识点+教案课件+习题

请关注→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3-02-12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史地

政治

道德与法治

美术

音乐

科学全部课程 ↓

译文:

书愤

宋代: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2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3注释


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4赏析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大有气魄。诗人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如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层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这一结局,非诗人不尽志所致,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视频教学:


练习:

1.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2分)

【参考答案】

宋金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

2.“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引用了哪两位名人的典故。(1分)

【参考答案】

①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②诸葛亮:他著有《出师表》。

3.本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4.结合内容分析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

【参考答案】

颔联既是叙事又是写景,概括了25年前的两次胜利的战斗:古事——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充满豪情气势。古人——尾联叙事抒情,写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古迹——

5.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

【参考答案】

①首联和颈联表达出作者渴望报国、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及自己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的悲愤沉痛。②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同病相怜型)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6. 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

①对比手法:一是诗人自身的对比,昔日的浩气壮举和今日的年迈衰颓的对比,感慨岁月无情,壮志难酬。二是诸葛亮的矢志北伐、积极进取和当今权臣苟且误国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

②用典:第一个是用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写出了诗人以身许国但壮志未酬的感慨和悲愤。第二个是“出师表”的典故,表明了诗人对诸葛孔明的钦佩,对南宋统治者腐败无能的慨叹和讽刺。

7. 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参考答案】

①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②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8.结合诗歌中的有关诗句,谈谈你对标题中的“愤”字的理解。


课件:


教案:

一、目标导学

1、必备知识: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关键能力:学习列锦的修辞手法,分析作者情感。

3、学科素养:背诵这首诗,体会学习陆游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自学探究

1、结合《学习指导》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理解本诗大意,总结每一联的大意。

3、反复诵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情感。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1154年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1172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淳熙五年(1178年),被召回临安,先后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斥。晚岁闲居故里。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 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通篇都是围绕着“志”写的。

创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

请同学们筛选重要信息,为此诗做一条有关背景的注释:1186年,陆游闲居在家,眼看愿望落空,悲愤失望而作此诗。


三、精准讲评

1、梳理诗意

2、分析“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运用的修辞手法。

列锦:我国古典诗词中一种修辞手法,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

例: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分别在战争、气候环境和地点形成对比,这也是两次胜仗的缩影,通过这样的描写可以想象到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更表达了诗人想到过往胜利的激动兴奋之情,抒写渴望收复失地的英雄气概。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两个字用得好?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①“空”和“已”用得很好。

②“空”为“白白地”,“已”为“已经”。

③自许为塞上长城却不得重用,使得这种自许成为空想,而自照镜子,自己已经两鬓斑白。

④时光的流逝和岁月无情更是让诗人感到想要实现梦想难上加难,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无奈怅惘,悲伤愤懑。

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不同?

《书愤》:钦佩诸葛亮在《出师表》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也用典贬斥朝野上下的碌碌小人,更渴望施展抱负,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至老不已。

《蜀相》:称赞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也咏叹了诸葛亮功业未成的不幸。

5、这首诗围绕“愤”展开叙述议论抒情,请分点写出“愤”在诗中的具体含义。

①义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首联写金兵南侵,诗人立志收复失地。“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追述两次抗金胜仗。“愤”中有豪情壮志,有家国大义。

②悲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由于投降派的阻挠,诗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这一联的抒情显得异常沉痛、哀伤。

③激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比,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宏大志向。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的悲愤,然而诗人并没有绝望,其中还包含着渴望为国效力的激愤之情。


四、当堂检测

《临安春雨初霁》与本诗作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的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的差异。


五、总结反思

首联、颔联回顾往事,抒写渴望收复失地的英雄气概,颈联、尾联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长久的情感。


高中生学习推荐:
高中化学(微课+课件+教案+考点)汇总
高中物理(微课+课件+教案+考点)汇总
高中数学(微课+课件+教案+练习题)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选修)微课精讲+考点汇总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思维导图汇总下载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思维导图汇总下载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