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5 阿Q正传(节选)》微课精讲+知识点+教案课件+习题
科学 | 全部课程 ↓ |
知识点:
1 .理清脉络,概括人物形象。
2.赏析写作特色。
3.反思阿Q精神内涵。
鲁迅: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及其创作
少年时家道衰落;
青年时留学日本,希望以医学拯救祖国;
弃医从文,力求改变国人的精神;
从日本回国,创办《新青年》;
发表了《孔乙己》《药》等短篇小说和大量杂文。
鲁迅及其创作
鲁迅的作品大体可分为小说、教文、散文诗和杂文:
小 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 文——《朝花夕拾》;
散文诗——《野草》;
杂 文——《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等16部。
创作背景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阿Q正传》的问世
《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后被收入《呐喊》中。《阿Q正传》出版后,深受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现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
视频教学:
练习:
课件:
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阿Q正传》的第二、三章《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相较于以往教材大多节选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本教材节选的两章是集中描写阿Q的行为特征和精神精神特质的,是“阿Q精神”表现最为集中和典型的两章。本单元的教学又以“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为专题,因此教学目标就定位于阿Q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从阿Q是怎样一类人物的典型,和作者如何塑造出这样一个人物,使之具有深广的思想蕴涵和典型性,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特别是对于有具体的情节的,故事性较强的小说。问题是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从表面的情节内容,去思考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蕴。
【设计意图】
阿Q作为鲁迅笔下一个极为成功的典型人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就有所了解。从教学方面来讲,应在此基础上有所深入和突破。让学生更理性地理解阿Q是怎样一个人物。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重点,但这仅仅是艺术手法方面的,更重要的是人物身上所具有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这是本质内容方面的,而这一点又是要通过学生的深入思考才能体会到的,因此这是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第二章的分析力求详尽,而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由学生来加以分析,课堂教学力求详略得当。
【教学目标】
1、评析鉴赏阿Q人物形象的塑造,把握小说塑造典型人物的主要方法。
2、了解阿Q的思想性格特点,理解“阿Q精神”——“精神胜利法”的思想内涵。
【重点和难点】
1、重点:阿Q人物形象的塑造,把握小说如何塑造典型人物的。
2、难点:“阿Q精神”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阅读全文,了解这两章的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教学说明 |
导入新课
| 1、阿Q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代表性人物,请同学谈谈对阿Q这个人物的了解和理解。 | 1.提到阿Q,学生自然联想到阿Q精神,精神胜利法。但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1.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引入教学目标,激发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人物性格,理解人物思想的兴趣。 |
读议结合,分析鉴赏人物形象 | 1.请同学从解释“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两个章节的标题入手,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请同学们阅读第二章,用文中的语言概括出阿Q是个怎样的人。
3.请同学再次精读第二章,圈划文中具体体现阿Q“先前阔”,见识高,“真能做”,以及阿Q精神胜利法的语句。
4.请同学依据上述圈划的描写阿Q言行的语句,分析阿Q的思想性格。
5.请同学思考作者是如何将阿Q这一人物塑造得如此鲜活逼真的。
6.请同学阅读第三章,用一句话概括这一章的主要内容。
7.精读第三章,思考阿Q和哪些人发生了冲突,阿Q各有怎样的不同的表现,从中看出阿Q怎样的性格。 | 1.学生从小说所叙述的几个事件中,可解释出这两章的标题,“优胜记略”即“记阿Q获胜二三事”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找到第二章中概括阿Q这一人物的两个关键句: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阿Q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来,所以凡有和阿Q玩笑的人们,几乎全知道他有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
3.交流、讨论、明确:“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先前阔”,是阿Q独和人口角时候间或瞪着眼说的口头禅,其实阿Q既没有家,也没有固定的职业;“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其实阿Q连老婆都还没有;“加以进了几回城,阿Q自然更自负,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只是有一回,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我总算被儿子打了”;“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4.思考、讨论、明确:阿Q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地位都处于社会的极底层,但他将这现实中得不到,将来也不可能得到的一切,用空虚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战胜别人,以取得精神上的胜利。从他对未庄人和城里人不同的态度,可见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而面对各种各样的失败和屈辱,阿Q不惜极度自轻自贱,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但同时不应忽略阿Q其实还是具有中国农民勤劳的本性,这从“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中可见,因此“真能做”倒是可以理解为他人对阿Q的颂扬。 5.明确:通过对人物富有个性的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以及客观冷静的叙述,用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来显示人物思想性格。
6.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阿Q与他人的冲突。
7.明确:赵太爷、假洋鬼子、王胡和小尼姑。挨了赵太爷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非但不怨恨反而感激。因为他“仿佛格外尊敬”。这又是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可见他的奴性;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更表明了他这种奴性人格;而遭了和自己同一阶层的王胡的撞墙,阿Q感觉是生平第一件的屈辱,这将阿Q那种欺软怕硬的奴性更揭示得淋漓尽致;而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他将自己受到的所有的屈辱,去发泄到一个小尼姑的身上,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
| 1.解释章节的标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了解小说这两部分的主要内容。情节是小说人物活动的背景,只有了解情节,才能更进一步理解人物。
2.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性格特点。
3、4.对人物的分析,应立足文本,从概括到具体,再由具体到概括。从作者塑造人物的语句中去分析人物,做到有所本,而不是抽象的贴标签。
5. 鲁迅塑造形象时,善用白描手法,抓住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展示出其逼真性。这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特点。
6、7.鲁迅塑造形象时,主要把人物放到特定的环境中来展示其社会性必然性,用次要人物来烘托暗示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以达到形象的真实性深刻性。因此这一章鲁迅在人物的选择上是精心安排的,赵太爷,假洋鬼子,王胡,小尼姑,正是由这些人物的烘托,才更显阿Q性格的典型性。因此在第三章的分析鉴赏中,重点引导学生把握鲁迅塑造典型人物的这一重要特点。 |
品读文本,体会作者情节设置的匠心;文本拓展,思考作者塑造阿Q这一人物的目的。 | 1.阅读全文,提出问题:作者为何要将阿Q的优胜记略分为两个章节来写,能否合并?
2.请学生阅读教师印发的《<呐喊>自序》和《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思考并讨论阿Q这一人物是不是当时仅有的一个,作者为何要塑造阿Q这一人物形象。 | 1.学生通过两个章节的比较阅读,可以认识到这两章分别是从不同的两个方面揭示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前一章侧重于表现阿Q的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而后一章侧重于表现阿Q的欺软怕硬。而最后都可归结为阿Q的自我陶醉,自我安慰。而这一切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2. 阿Q并不是当时社会仅有的一个,而是当时中国国民劣根性的集中体现,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在《阿Q正传》中,阿Q用空虚的一切来安慰自我的一无所有和受到的屈辱,但同时又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鲁迅对他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但希望他觉悟,希望他能够自立、自主、自强。 | 1.引导学生全面认识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内涵,人物的思想性格是通过小说的情节设置来体现的,因此作者将优胜记略分为两章来写,是为了更全面地表现阿Q的精神胜利法。
2.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指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体现了作家审美理想和艺术情趣,与作品展现的特定环境吻合,既有较大思想深度,又显示了鲜明的个性特征的人物,阿Q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
课后作业
| 1.课外阅读《阿Q正传》全文。 2.你觉得今日的社会中阿Q这样的人物或现象还存在吗,我们自身是否也有与其类似的心态和言行,请以“看今日之阿Q”为题, 写篇文章。 | 学生按照要求,自主完成作业。 | 拓展视野,联系现实,更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小说人物的典型性。 |
【教学反思】
阿Q是鲁迅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人物本身既有鲜明的思想性格,又有丰厚的思想内涵。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其实就是寄寓了作者非常深厚的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一个载体。阅读小说,分析鉴赏小说,正如朱光潜在《谈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中所说的,“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而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正是通过阿Q这个典型人物的塑造,传达了他对中国国民和中国社会的深刻关照。因此教学设计中,从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始,以作者塑造人物的目的终,从而体会出作者的匠心独具。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