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5.1直线与平面垂直》微课精讲+知识点+教案课件+习题
科学 | 全部课程 ↓ |
知识点:
定义:若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垂直,则称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
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平面的垂线;这个平面叫做这条直线的垂面。
问: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直线可能在平面内吗?直线可能与平面平行吗?
答:若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则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内所有直线都垂直。
若直线在平面内,或直线与平面平行,则这个平面内存在与这条直线平行的直线。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直线不可能在平面内,直线不可能与平面平行。
也就是说,若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则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相交。
定义:若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则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的交点叫做垂足。
定理:若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
视频教学:
练习:
1.空间中直线l和三角形ABC所在的平面垂直,则这条直线和三角形的边AB的位置关系是( )
A.平行 B.垂直
C.相交 D.不确定
2.若a,b表示直线,α表示平面,下列命题中正确的个数为( )
①a⊥ α,b∥α
A.1 B.2
C.3 D.0
3.在圆柱的一个底面上任取一点(该点不在底面圆周上),过该点作另一个底面的垂线,则这条垂线与圆柱的母线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是( )
A.相交 B.平行
C.异面 D.相交或平行
4.若两条不同的直线与同一平面所成的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 )
A.平行 B.相交
C.异面 D.以上皆有可能
5.给出下列三个命题:
①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三条直线,则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
②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任何直线所成的角相等,则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
③一条直线在平面内的投影是一点,则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0 B.1
C.2 D.3
6.若m、n表示直线,α表示平面,则下列命题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________.
①m∥nm⊥α)
③m⊥αn∥α)
7.如图所示,已知AF⊥平面ABCD,DE⊥平面ABCD,且AF=DE,AD=6,则EF=________.
8.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是AD的中点,F是BB1的中点,则直线EF与平面ABCD所成角的正切值为________.
9.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l,m,n是不同的直线,α为平面):
(1)l∥m,m∥n,l⊥α
(2)l∥m,m⊥α,n⊥α
(3)l∥α,l⊥m
10.如图,MA⊥平面ABC,在直角三角形BMC中,∠BCM=90°,∠MBC=60°,BM=5,MA=3,求MC与平面ABC所成角的正弦值.
课件: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2.能运用性质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类比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物模型操作演示,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难点】
用反证法探究性质定理。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导入
教师提问什么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大屏幕展示直线和平面垂直的画法以及符号表示。通过复习旧知,引出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展示课本中的思考题。学生观察得出平行关系。借助长方体模型,将“垂直问题”逐步转化为“平行问题”。
进一步引导提问并引出“反证法”证明。
教师讲授“反证法”并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个方面归纳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
生1:文字语言为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生2:符号语言为a⊥α,b⊥α,a∥b
生3:图形语言为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进行板书。提出问题怎样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定理的实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同桌两人相互讨论。
生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实质为:线面垂直线线平行。
生2:性质定理的作用是可以证明直线与直线平行。
教师对学生的结论给予肯定性评价,并进行总结。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告诉我们,可以由两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它不仅揭示了线面之间的关系,而且也揭示了平行与垂直的内在联系。
环节三:巩固提升
教师大屏幕出示题目(课本70页练习1),判断对错。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环节四:课堂小结
教师提出问题: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涉及到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生1:(知识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生2:(数学思想)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反证法的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
教师强调反证法的证明思想为反设→归谬→结论。
环节五:作业设计
分层作业
1.必做题:课本练习2。
2.选做题:课本探究。
五、板书设计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