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教版高中音乐《艺术欣赏》第10-11-12-13-14单元歌曲+微课教学+教学设计 (文末下载)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3-02-12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史地

政治

道德与法治

美术

音乐

科学全部课程 ↓
第1-2单元歌曲+微课教学
第3-5单元歌曲+微课教学
第6-9单元歌曲+微课教学


第十单元 音乐响塑成的民族意识
第十九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
欣赏:捷克的原野和森林、芬兰颂


知识:民族乐派、交响诗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


欣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荒山之夜
知识:强力集团

第十一单元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第二十一节 《德彪西》


欣赏:海上--从黎民到中午、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知识:印象主义音乐与德彪西

第十二单元 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现代主义音乐的新趋向
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欣赏:五首管弦乐曲(第一首)、五首管弦乐曲(第二首)

知识:调性音乐与无调性音乐、十二音音乐

第十三单元 经典流行音乐--爵士乐精粹
第二十三节 《爵士乐》

欣赏:南部之子、不知为何
知识:迪克西兰爵士乐、自由爵士乐

第十四单元 文人情致
第二十四《高山流水志家园》
欣赏:广陵散、流水


知识:古琴


第二十五节《西出阳光无故人》


欣赏:阳关三叠、扬州慢

知识:中国古代歌曲

教学设计

 

第十单元 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

学习任务:

1、了解作曲家斯美塔那、西贝柳斯、格林卡、穆索尔斯基及其作品;

2、通过聆听音响,能够识别出民族乐派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主题部分

3、了解“强力集团”,能说出作曲家的创作特点与风格

4、通过以上学习,能够了解民族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

概述:

民族主义音乐是继浪漫主义音乐流派形成不久在东、北欧地区形成和发展的致力于发展本民族音乐文化的音乐流派,强调音乐中的民族因素和民俗资源,主张通过汲取民间音乐旋律、民间舞曲节奏、选择民族历史与生活题材以及体现民族地域特征,来反映民族精神和确立民族文化身份。

民族乐派的创作活动大约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

民族主义音乐作曲家都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强调采用本民族的历史和传说作为创作的题材,歌颂本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斗争、带领人民反抗并推翻异族压迫和封建暴政的民族英雄、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表现手法上,更强调音乐创作的民族表现形式,通过对本民族的音乐材料(民歌、民间舞曲)在创作上的直接运用,另一方面在音乐表现手段如调式、和声、旋律、本民族语言音调等方面的民族性探索,扩大了这些体裁的表现力,并使他们的创作具有了鲜明的民族风格。与浪漫主义不同的是:形成的社会历史环境、主流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特征。

尽管当时处于音乐文化中心地位的德、意、法等国浪漫主义作曲家也有类似的思想,但民族主义通常适用于当时处于音乐文化边缘的国家与民族,如俄罗斯、波希尔亚、匈牙利、罗马尼亚、波兰、挪威、芬兰、西班牙、英语以及美洲国家。

我国音乐界通常称具有民族主义思想的作曲家群体为“民族乐派”

 

19对祖国河山的礼赞

捷克的原野和森林

斯美塔那曲

 

《捷克的原野和森林》选自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这部套曲创作于1874~1879年,历时5年完成,饱含着作曲家对捷克壮丽的历史的缅怀和对祖国美好河山的赞颂,共有6个乐章,分别是:《维谢格拉德》、《沃尔塔瓦河》、《莎尔卡》、《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塔波尔》、《勃兰尼克》。

第一乐章《维谢格拉德》的结构,采用的就是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是按照回旋曲式;第三乐章《莎尔卡》是按照变奏法则;第四乐章《捷克的原野与森林》是作为多主体的变奏;第五乐章《塔波尔城》是单一主体的奏鸣曲式;第六乐章《布兰尼克山》是作为回旋奏鸣曲联奏曲式创造出来的。

作曲家介绍:

贝德瑞赫·斯美塔那(Bertrich Smitana),捷克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被誉为“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新捷克音乐之父”。

代表作品有:歌剧《被出卖的新娘》、《达里波》;管弦乐《凯旋进行曲》;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等。

芬兰颂

西贝柳斯曲

《芬兰颂》是一首用芬兰民歌和故事以及忧伤的旋律组成的音诗,被誉为“芬兰第二国歌”。

作曲家介绍:

让·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芬兰作曲家,民族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晚期重要代表。

主要作品有:交响诗《芬兰颂》、《库勒沃》、7部交响曲、交响传奇曲4首(《图内拉的天鹅》)、《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交响诗《萨加》(即《冰洲古史》)、《忧郁圆舞曲》(戏剧配乐)、弦乐四重奏及为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配乐;此外还作有大量的歌曲、钢琴曲等等。

词条

 

交响诗

概述:

交响诗是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一种具有标题性构思的单乐章管弦乐作品,即指具有描写性、叙事性、抒情性,可以达到某种诗意的管弦乐曲,又称“音诗”,由匈牙利作曲家弗伦茨·李斯特(Frenz Liszt)首创;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标题性,属于标题音乐范畴。

交响诗多为单乐章结构,常使用核心乐思贯穿发展的交响化写法;几乎都具有外在于音乐的标题性构思,由此也赋予了此类作品以描绘性、叙事性或抽象性特征;常具有多变的速度、节拍、织体和情绪,一方面固守着某种单一的逻辑线索,另一方面也追求着丰富的音乐形象和色彩。内部包含了奏鸣曲式的三部结构,并根据需要处理调性安排以及结构关系;广泛运用传统的动机发展手法,具有大型管弦乐队配置的丰富音响,突出乐器的色彩。形式上不拘一格,并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常以诗歌、戏剧绘画及历史事迹等为题材,广泛运用主题变形的手法,塑造出表现特定标题内容的艺术形象。

另有交响音画、交响童话、交响传厅等体裁,均相似,可以看作是交响诗的别名或变体。


20俄罗斯民族风情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格林卡曲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作于1847年。这是一部俄罗斯化的交响乐作品。作曲家采用了两首手俄罗斯民歌作主题,写成了一部民族风格浓郁的双主题变奏曲

主题一:《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

主题二:《卡玛林斯卡亚》

作曲家介绍:

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格林卡(Михаил Иванович Глинка),俄罗斯作曲家,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是第一位取得国际声誉的俄国作曲家,被誉为“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俄罗斯音乐之父”

他的主要创作领域是歌剧和管弦乐,代表作品有:民族歌剧《伊万·苏萨宁》《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管弦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幻想圆舞曲》;西班牙序曲2首《阿拉贡霍塔》、《马德里之夜》;室内乐《悲怆三重奏》等。

荒山之夜

穆索尔斯基曲

这是一首由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于1867年创作的管弦乐曲

作曲家介绍:

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МодестПетрович Мусоргский),俄罗斯近卫军军官、作曲家,被认为是19世纪典型的俄罗斯本土作曲家;同时也是强力集团”中思想最为激进、创新最为突出的作曲家,有人称其“最彻底的民族主义和最无畏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者”。

以歌剧和歌曲创作为主,代表作品有:歌曲《跳蚤之歌》;声乐套曲《暗无天日》、《死之歌舞》;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管弦乐《荒山之夜》等。

穆索尔斯基早逝,其身后留下很多未完成或未配器的作品,由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格拉祖诺夫或拉威尔等人补充完成。

词条

 

强力集团

强力集团”,亦称“五人团”、“俄罗斯强力五人集团”、“巴拉基列夫小组”或“新俄罗斯乐派”等,是指19世纪俄罗斯以巴拉基列夫为首的作曲家小组,是俄罗斯音乐的创作集团。

1857年起在圣彼得堡逐渐形成,成员有5人:巴拉基列夫、居伊、穆索尔斯基、鲍罗丁、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在他们5人中,只有巴拉基列夫一人是职业作曲家,其余4人的职业都跟军事有关:穆索尔斯基是陆军近卫军军官,鲍罗丁是军医、化学家、大学教授,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是海军军官,居伊是军事工程师;且都是业余音乐爱好者,没有进过音乐学院,却有着伟大的抱负。

他们经常在一起聚会分析、评论音乐名作,对作品和创作思想进行交流和探讨,主张用俄罗斯民间音乐中的旋律、音阶等各种独特因素,创作出具有鲜明的俊罗斯风格的音乐作品。

 

第十一单元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学习任务:

1、了解作曲家德彪西及其作品;

2、了解印象主义音乐、印象主义其他代表音乐家及其作品。 

3、通过聆听音响,能够识别出相应曲目及知识点

概述:

印象主义音乐印象主义音乐是19世末20世纪初,以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为代表的音乐流派。其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作品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突出瞬间的主观印象或感受:在音乐语言上突破大小调体系,和声色彩斑斓,配器细腻透明:擅长表现幽静朦胧、飘忽空幻的意境。

 

印象主义音乐的影响

印象主义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的桥梁之一,虽然这一乐派主要集中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法国,但这种风格对于近现代音乐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后来20世纪音乐中的表现主义”、十二音体系”以及序列音乐”等几种流派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印象主义音乐的影响。

 

21德彪西

 

作曲家介绍:

克洛德—阿希尔·德彪西(Claude-AchilleDebussy),法国作曲家、钢琴家、革新家,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1880年,德彪西到俄国担任了柴科夫斯基的至交——梅克夫人的家庭钢琴师,这个机会使他受益匪浅。他由此开始接触到许多俄国音乐大师的作品,特别是穆索尔斯基的作品。这位大师的极富特色的新颖和声,对年轻的德彪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他后来所开创的“印象主义”音乐奠定了基础。

代表作品有:歌剧《佩列阿斯和梅丽桑德》;管弦乐曲《牧神午后前奏曲》、《夜曲》,3首交响素描《大海》,钢琴作品《前奏曲》(第一集中的第八首《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意象集》《版画集》、《贝加摩组曲》、《练习曲》,钢琴作品《月光》、《雨中花园》,交响三联画《云》、《节日》、《海妖》,此外还有一些声器乐和室内乐作品。

海上—从黎明到中午

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这一部分描写:大海的潮水声;夜幕缓慢地揭开,一丝光亮映照在海面上;一轮红日渐升起,天空由紫色变为了青色,逐渐地增加了光辉,一幅开阔的大海黎明景色被生动地描绘出来。

 

 交响素描《大海》创作于1905年3月,初演于1905年10月。《大海》为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管弦乐曲《大海》与画家莫奈的作品《印象·日出》有联系,共分为三个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波浪的嬉戏》、《风与海的对话》

  每个乐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部完整的作品。它表现了“大海”的景色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响,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乐曲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对“海”的幻想。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这些印象派的手法,都生动地刻画出了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

 

第二乐章《波浪的嬉戏》。音乐生动地描绘了白色的浪花拍击海岸时的情景。导入部描写了可爱的小波浪来回动荡的音响。在音乐的继续发展中,英国管奏出可爱的第一个主要动机,给人以悠闲的感觉。

第三乐章《风和海的对话》。这一部分开始时,定音鼓的震音刻画出远方激动、飘浮着的雷声。

之后音乐描写了海风吹到海面,引起阵阵骚乱的潮声,犹如风和海的对话。这部作品不仅描绘出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景物的歌颂和赞美。

主要演奏乐器:双簧管、英国管、长笛、单簧管、小提琴等。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选自《前奏曲》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亦译作《金发女郎》、《棕发女郎》,选自德彪西的钢琴小品集《前奏曲》,为《前奏曲》第一集中的第八曲,作于1910年。

德彪西从法国诗人勒孔特·德·里尔的同名诗中获得创作灵感,这首诗描写的是“坐在盛开着鲜花的越桔树丛中的遥远爱人的温雅和妩媚姿态”。

这首短小而又抒情的前奏曲,清新、恬静、优雅而充满活力,具有五声音阶”的特色。曲中所描述的少女形象活龙活现,她的内心世界也不是神秘的,而是富有活力的,犹如少女的歌唱,像清晨那样质朴、温暖,沐浴着阳光,充满着光明和幻想。

这首钢琴曲由三部曲式构成。A(从第1小节至第13小节)—B(从第1小节至第30小节)—C(从第28小节至第39小节)。这三个部分虽然起讫分明,却并不像古典乐派作品那样截然分开,也不像古典乐派作品那样具有乐段乐句结构。乐曲从降G大调Ⅵ级七和弦的分解和弦的单旋律开始,音乐以慢速度平稳开始,情绪安详而温顺,乐曲通篇贯串着大调五声音阶式的旋律,并配合以独具特色的和声进行,不但增加了少女形象的温柔、贤淑和美丽,而且使人联想到东方音乐。听来令人倍感亲切。

该曲曾被改编为小提琴曲、竖笛曲和管弦乐曲等。

 

第十二单元 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现代主义音乐的新趋向

学习任务:

1、了解作曲家勋伯格及其作品;

2、通过聆听音响,能够识别出相应曲目及知识点

概述:

20世纪上半叶流行于德、奥且紧随印象派之后产生的音乐流派(又称新维也纳乐派”),是对浪漫主义情感美学的夸张式强化,强调把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以及人的内在的精神领域深层的东西表现出来,常涉及暴虐、恐怖、神经质、心理扭曲等非常态精神元素;其最大的特点是对现实表现的夸张和变形,在音乐上最主要的特征是无调性。极端甚至变态的内心情感表现主要体现在歌剧、艺术歌曲等声乐体裁中。

主人公多是现实生活中饱受压迫和折磨的小人物,题材多涉及病态和怪诞因素,情感上具有极端性,音乐语言晦涩抽象,喜用零碎和大跳的旋律,极端对比的力度,尖锐的不协和音,不对称的节拍,不清晰的结构,令人感到异样和陌生。代表人物: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贝尔格、韦伯恩、巴托克等。


22

勋伯格


作曲家介绍:

阿诺尔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自幼学习小提琴和大提琴,12岁开始作曲。作为作曲家,勋伯格主要靠自学成名。他首创了“十二音体系”的无调性音乐,并且培养了许多“十二音体系”的作曲家。他和他的学生贝尔格、威伯恩被合称为“新维也纳乐派”或“第二维也纳乐派”,即“表现主义”音乐流派。

勋伯格音乐创作大致可分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时期。

早期采用晚期浪漫主义风格,作品有:弦乐六重奏《净化之夜》(1899)、康塔塔《古雷之歌》(1900~1901)、交响诗《普莱雅斯和梅丽桑德》(1903);

中期进入无调性阶段,作品有:《五首管弦乐曲》、《钢琴曲三首》、《月迷皮埃罗》等;

后期采用十二音体系”的方法作曲,作品有:《乐队变奏曲》(1926~1928)、《小提琴协奏曲》(1935~1936)、《钢琴协奏曲》(1942)、《一个华沙的幸存者》(1947)等;他在晚年偶尔也写作有调性的作品。

 

勋伯格的《五首管弦乐曲》(作品第16号)是勋伯格从调性音乐转向无调性音乐的重要作品之一。音乐具有明显的表现主义风格。当时,勋伯格集中精力创作短小的抒情作品。他附和表现主义的观点,在《五首管弦乐曲》中注入了特定的情感和情绪,并加上了描述性的标题——《预兆》、《往事》、《湖边晨景:色彩》、《突变》、《带伴奏的宣叙调》。该乐曲创作于1909年,在40年之后的1949年,他又修改了《五首管弦乐曲》,用普通规模的乐队代替了原来版本所要求的庞大乐队。


预兆

选自《五首管弦乐曲》

《预兆》——《五首管弦乐曲》第一首。

这是一首速度很快的乐曲,表明了无调性音乐非常适于表现恐怖和焦急之类的情绪。音乐展现了一个处于极度痛苦中的幻觉世界基本主题是一个上行旋律线条,它以各种方式反复出现在作品中。在这首作品中,勋伯格还使用了各种新鲜的乐器音色和配器效果,如长号的刺耳声音、加弱音器的圆号等,构成十分突出、有趣的变化和对比。

往事

选自《五首管弦乐曲》

《往事》——《五首管弦乐曲》第二首。

这首乐曲表现了一种沉思的情绪,尚带有某些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余韵。旋律比较简单,但却有丰富的和声语汇和精致细腻的音色。

词条

 

调性音乐、无调性音乐、十二音音乐等概念

调性音乐,即有调性的音乐。调中各音对主音有倾向性。在调性音乐中总是存在着一个作为中心的音,和弦的构成和曲调的进行都围绕着这个中心进行。

 

无调性音乐,就是没有调性的音乐。无调性音乐出现于20世纪初,它取消了各音之间的音级功能差别,它打破了传统大小调体系的束缚,八度中的十二个半音处于平等地位,既不与某个调性中心有关系,也不依附于某个主音,从而避免和否定了调中心的存在。用无调性写成的代表作品有《钢琴曲三首》、《五首管弦乐曲》,以及独唱套曲《月迷彼埃罗》等。

 

十二音音乐,十二音音乐是20世纪作曲技术之一。其基本原则是平等对待八度中的十二个半音,取消传统大小调体系各音级的功能区别。十二音体系的基本创作方法是:作曲家将十二个半音不许重复地自由编排成一个序列(或称音列),然后用这个序列的原形逆行、倒影、倒影逆行四种形式组织成一部作品。这是无调性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它解决了无调性音乐缺乏结构组织手段的弱点,这种新的组织体系使创作大型音乐作品成为可能。十二音音乐的重要作品有勋伯格的《第三弦乐四重奏》、《一个华沙幸存者》等。

第十三单元 经典流行音乐——爵士乐精粹

学习任务:

1、了解爵士乐的产生、发展过程;

2、通过聆听音响,能够识别出爵士乐曲目的特色风格

概述:

爵士(Jazz)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南部新奥尔良的黑人舞蹈音乐,源自美国的黑人歌曲“拉格泰姆”。在众多流行音乐中,爵士乐是出现最早,并且在世界上影响最广的一个乐种。可以说,爵士乐是美国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音乐

 

23爵士乐

 

爵土音乐特点

    1、布鲁斯音阶,爵士乐来源于“布鲁斯”(blues)。布鲁斯音乐最早仅用于歌唱,后来也用于器乐演奏。布鲁斯音乐特点是:(1)从音阶来看,它的第Ⅲ级(mi)音第Ⅵ级(si)音经常是降低一点(实际上不到半音)有时第V级(sol)音也降低。这些降音还常辅之以滑音和颤音,因而更加强了歌曲忧郁、悲伤的色彩由于这些特点,这种音阶被称之为“布鲁斯音阶”(2)旋律中多用切分节奏,形成轻重音颠倒(3)节奏多为双拍,通(4)歌词、曲调结构上,布鲁斯多采用对称的、带音韵的两行词。第一句重复一遍。每段曲调12小节,每句4小节,从而形成三句的固定曲式结构;(5)和弦常用主和弦(I)、属和弦(V)和下属和弦(Ⅳ),因此,和声听起来很和谐而且朴素。

  2、轻重音颠倒,很多切分节奏——源自“拉格泰姆”

  3、乐队编制灵活。主要有节奏组和旋律组这两个部分,常用乐器有:小号,爵士鼓,钢琴,萨克斯,低音提琴,单簧管。

  4、音色的变化颤音的运用,幅度从宽到窄,速度由快到慢,一个音临近结束时,就会增加抖动的幅度和速度。

 

     迪克西兰爵士乐及其代表人物

  始于1912年的迪克西兰爵士乐吸收了布鲁斯和拉格泰姆的成分,形成了一种由小号领奏的小乐队即兴演奏的特色,代表人物是著名的美国黑人爵士音乐家,路易斯·阿姆斯特朗金·奥利弗,路易斯·阿姆斯特朗被称为“爵士乐之父”

 20世纪20年代,随着爵士乐传到纽约、伦敦和巴黎后,它变得更为精致。乐队编制加大,出现了“交响爵士乐”。20世纪30年代爵士乐被称为摇摆乐”注重风格的准确、作品的改编和良好的合奏。

 

     自由爵士乐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自由爵士乐不同于以往的爵士乐,在和声、旋律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可以自由、大胆、随心所欲地发挥。自由爵士乐具有全新的节奏概念,节拍、对称性被统统打乱。同时它也强调音乐本身的强度与张力,加入大量的不协和音把非洲、印度、日本及阿拉伯等不同的音乐融合到了一起采用了印度的西塔尔琴、塔布拉双鼓大量的电子设备和打击乐器。因此,有些自由爵士乐队看上去就像一支非爵土的先锋派乐队。

爵士乐对20世纪音乐文化影响深远。

南部之子

爵士乐

《南部之子》是一首由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演奏并演唱的爵士音乐。这首乐曲速度稍快,表达了演奏者愉悦的心情。乐曲开始的前半部分和结尾部分是以小号为主的爵土乐队演奏,当中穿插段演唱。

不知为何

爵士乐

《不知为何》这是一首由诺拉·琼斯演唱的爵士音乐。在以钢琴和大提琴为主的爵士乐队伴奏下,歌声徐缓缠绵,曲调松弛、怡然,略带忧伤。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民谣的清新韵律。诺拉·琼斯的演唱音色优美清新亮丽。

 

第十四单元 文人情致

学习任务:

1、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概念,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2、通过聆听音响,能够识别出琴曲与琴歌,并能知道古琴的相关知识

3、通过琴曲、琴歌,对姜夔的词调音乐有所了解

概述:

据调查,世界上每个民族无论历史长短、人口多少,都拥有着自己的音乐文化。中华民族所创造和拥有的音乐文化称为“中国民族音乐”(Chinese national music),它不仅包括汉族音乐,也包括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音乐。

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一个包容面很广的概念范畴。它既包括汉族音乐,也包括少数民族音乐;既包括传统音乐,也包括现代音乐;既包括民间音乐,也包括专业创作音乐等。也就是说,凡是由中国人创作出来的、符合中国音乐总体风格的音乐作品,都可以算作中国的民族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特点:①以线状为主的音乐思维方式;②以五声为骨干的调式音列结构;③均衡对称的曲式结构原则、均衡平稳的节奏安排;④简繁相适、动静相衬的音乐表述方法;⑤与文字、语言、舞蹈、戏剧、造型等姊妹艺术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研究宫廷音乐、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这四个领域的内容。

 

24高山流水志家国

 

古琴

  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古琴最初为五弦,周代发展为七弦。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形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独奏两种。古琴音量不大,非常含蓄,颇具君子谦和之风。音域宽广,多达四个八度。音色三种,即散音、泛音和按音。散音浑厚如钟;泛音玲珑别透;按音或虚、或实,或清越明净、或沉浑洪亮,变化异常。琴音韵独特,空灵苍远,古朴幽深,极具沧桑感。

 

200311月7日,“古琴艺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这是继昆曲被授予这一称号后,中国第二个入选的项目,古琴艺术的突出价值再次得到了世界公认;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古琴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十大古乐曲

《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萧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和《阳春白雪》。

 

广陵散

古琴曲

《广陵散》描写的是战国时期工匠之子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的故事。乐曲曲调优美,变化丰富,是具有叙事性的大型琴曲。全曲共45段,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情感变化过程,深刻地刻画出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

《广陵散》作为我国现存的古老琴曲,以其磅礴的气势、庞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为中华民族古老的音乐文明提供了闻之有声的实例。

 

流水

古琴曲

《流水》是我国最古老的琴曲之一。相传战国时(公元前3世纪)伯牙鼓琴,子期知音,所奏即为此曲。谱源于《神奇秘谱》,经清代琴家加工,刊于《天闻阁琴谱》。

《流水》通过对山泉小溪、江河、湖海的描绘,抒发了对大自然壮丽河山的赞颂,隐喻开阔的胸襟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曲式为民族传统的起、承、转、合结构。


25西出阳关无故人

 

中国古代歌曲

  我国的歌曲艺术,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并发展了。例如:传说中伏羲时的《网罟之歌》,神农时的《扶犁之歌》,都是反映劳动生活的歌曲。而夏禹治水时,他的妻子经常唱的情歌“候人猗兮……”则是古人所知的最早的一首“南音”。

   夏商以后,歌曲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劳动人民常用这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诗经》中的《关雎》、《硕鼠》、《伐檀》等。无论其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发展到很高的水平。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我国的歌曲艺术经历了诗经、楚辞、乐府、绝律诗、词、曲等不同发展阶段。诗经中的歌,多用琴瑟伴奏,被称做弦歌,楚辞常用“兮字作衬词,具有浓郁的南方风格。乐府歌中,用丝竹乐队伴奏的称“相和歌,用鼓、角、铙、横笛伴奏的称“铙歌、横吹曲”。唐代的诗歌有着严格的音韵格律和整齐的句式,宋词、元曲则以长短句为主,并且创造了几个曲调连续演唱的套曲形式;此外,还有用古琴伴奏的“琴歌,与舞蹈结合的“相和大曲、歌舞大曲等。由于歌曲艺术的发展,也为唐宋以后的曲艺艺术戏曲艺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阳关三叠

古琴曲

《阳关三叠》是唐代的一首著名歌曲。其歌词原是王维的七言律诗《送元二使安西》。因诗中有“阳关与渭城”这两个地名,所以得名《阳关曲》《渭城曲》又因其曲式有“三叠”的结构,所以又称为《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是古代文人有感于一位从军朋友的别离之情而写的歌曲,它含蓄地反映了人民在不合理的征戍徭役制度压迫下的哀怨情绪。全曲分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每叠又分前后两段,前段用王维的原诗,由四句“起承转合”式的旋律组成。这首琴歌的音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特别是后段造行遄行等处的八度大跳,以及“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呈述,情意真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

1954年,王震亚将此曲改编为合唱曲。

扬州慢

古琴曲

 《扬州慢》南宋著名词人和音乐家姜夔所写的词调歌曲,因为是自己作词作曲,所以也叫自度曲。刊在《白石道人歌舞》中,乐谱为俗字谱(古工尺字音谱)。

   1196年冬至节傍晚,姜夔路经扬州,苍茫暮色之中,但见一片萧条,城头断续的军号声,更添几许凄凉,作者百感交集,写下这首《扬州慢》。慢”是词调歌曲的一种体裁,慢速抒情,歌曲为雅乐音阶,宫调式,曲调纯朴,富有激情。全曲分为上、下片(两段体),每片为起承转合结构,四个乐句结束音都是do、mi、la、do;曲调发展采用换头的手法和典型的旋律重复或变化重复,尤其是上、下片的最后一句完全相同,呼应之中又有统一。

 姜夔所用的俗字谱只记录音高、调式,没有标出节拍、节奏、装饰音、变化半音等,全靠后人结合词意、音调进行解释,常有分歧,各家记谱也不尽相同。

 姜夔(1155-1221)南宋时期的音乐家和词人,江西波阳人(古铙州鄱阳),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他工于诗词,精通乐律,还能作曲。自撰《白石道人歌曲》载有他的自度曲词调歌曲《扬州慢》、《隔溪梅令》、《暗香》等14首,此外还有他与别人合作的歌曲,自创琴曲20余首,并均注有律吕字谱、工尺字旁谱和减字谱。他的作品内容多为描写自然景色。他对当时的政治不满,这种情绪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如《扬州慢》、《凄凉犯》等。他的词调歌曲在中国音乐史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怎么获取配套课件教案习题试卷等资料?

按下面方法扫码回复

免费领取方式

识别二维码关注:班班通教学系统

关注后在公众号最下面发送消息900这2个数字

即可领取全套资料

按下面图示到公众号最下面获取

打不开百度网盘链接的地区

可长按扫码直接下载

 ▼电脑端下载网址
http://jazpan.com/box/714.html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