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9.2 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微课精讲+知识点+教案课件+习题
科学 | 全部课程 ↓ |
知识点:
测量距离问题、高度问题、角度问题、计算面积问题、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
1、仰角和俯角:与目标线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上方的角叫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下方的角叫俯角(如图①)。
2、方向角:相对于某正方向的水平角,如南偏东30°,北偏西45°,西偏北60°等。
3、方位角: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B点的方位角为α(如图②).
4、坡度: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度数。
1、阅读理解题意,弄清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已知与未知,理清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侧重考查从实际问题中提炼数学问题的能力。
2、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将实际问题抽象成解三角形问题的模型。
3、根据题意选择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
4、将三角形问题还原为实际问题,注意实际问题中的有关单位问题、近似计算的要求等.
1、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可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
2、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三角形,这时需作出这些三角形,先解够条件的三角形,然后逐步求解其他三角形,有时需设出未知量,从几个三角形中列出方程(组),解方程(组)得出所要求的解。
视频教学:
练习:
一、选择题
1.在△ABC中,cos C2=5)5,BC=1,AC=5,则AB等于( )
A.42 B.30
C.29 D.25
2.在△ABC中,A=π3,BC=3,AB=6,则C等于( )
A.π4或3π4 B.3π4
C.π4 D.π6
3.已知△ABC中,sin A:sin B:sin C=k:(k+1):2k,则k的取值范围是( )
A.(2,+∞) B.(-∞,0)
C.as4alco1(-(12),0) D.as4alco1((12),+∞)
4.在△ABC中,三边长分别为a-2,a,a+2,最大角的正弦值为3)2,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
A.154 B.3)4
C.3)4 D.3)4
5.(易错题)△ABC中,若lg a-lg c=lg sin B=-lg2且B∈as4alco1(0,(π2)),则△ABC的形状是( )
A.等边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 D.直角三角形
6.△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sin B+sin A(sin C-cos C)=0,a=2,c=2,则C等于( )
A.π12 B.π6
C.π4 D.π3
二、填空题
7.设△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3,sin B=12,C=π6,则b=________.
8.△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bsin C+csin B=4asin Bsin C,b2+c2-a2=8,则△ABC的面积为________.
9.(探究题)若△ABC的面积为3)4(a2+c2-b2),且C为钝角,则B=________;c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课件:
教案:
【预习目标】
1.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
2.能够用正、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求解与距离、高度、角度有关的实际应用问题.
3.能根据题意画出几何图形.
【使用说明】
1. 按照导学案的提示自主研读教材,用红笔进行勾画,同时独立完成导学案;
2. 独立完成导学案,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讨论的问题准备课上讨论质疑。
【学习目标】
1. 进一步巩固正、余弦定理的应用,熟练掌握解三角形的步骤与过程。
2.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如仰角、俯角、方位角、视角等有关名词的具体定义。
3.能运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决有关距离、高度、角度等实际问题.
【自主学习】
(1)仰角和俯角
与目标视线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上方时叫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下方时叫俯角.
(2)方向角
从指定方向线到目标方向线所成的水平角.如南偏西60°,即以正南方向为始边,顺时针方向向西旋转60°.
思考:李尧出校向南前进了200米,再向东走了200米,回到自己家中,你认为李尧的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提示:东南方向.
(3).方位角
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所成的水平角.如点B的方位角为α.
方位角的取值范围:[0°,360°) .
【情境导学】
在测量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不方便直接测量的情形,例如如图9-2-1所示,故宫角楼的高度因为顶端和底部都不便到达,所以不能直接测量。
假设给你米尺和测量角度的工具,你能在故宫角楼对面的岸边得出脚楼的高度吗?如果能写出你的方案,并给出有关的计算方法,如果不能说明理由。
如图中角楼的高度问题,可以转化为用米尺与测量角度的仪器,怎样得到不便到达的两点之间的距离?
如图9-2-2所示,设线段AB表示不方便到达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在能到达的地方选定位置C进行测量,用测量角度的仪器可以测量出
如图9-2-3所示,在可到达的地方再选定一点D,并使得CD的长m能用米尺测量,用测量角度的仪器测出
然后,利用
首先,在△BCD中,因为
所以由正弦定理可得
因此
同理,从△ACD可得A
最后,在△ABC 中,根据AC,BC,
【思考探究】
例1.如图所示,A,B是某沼泽地上不便到达的两点,C,D是可到达的两点.已知A,B,C,D,4点都在水平面上,而且已经测得∠ACB=
∠BDA=15°,CD=100m,求AB的长.
【变式练习】
在平地上有A,B两点,A点在山CD的正东,B点在山的东南,而且B点在A点的南偏西30°的300米的地方,在A点测得山顶C的仰角是30°,求山高.
/
例2.如图所示,在某海滨城市A附近的海面出现台风活动.据监测,目前台风中心位于城市A的东偏南60°方向、距城市A300km的海面点P处,并以20km/h的速度向西偏北30°方向移动.如果台风影响的范围是以台风中心为圆心的圆形区域,半径为
【变式练习】
如图所示,在河岸上可以看到两个目标物M,N,但不能到达,在河岸边选取相距40 m的P,Q两点,测得∠MPN=75°,∠NPQ=45°,∠MQP=30°,∠MQN=45°,试求这两个目标物M,N之间的距离.
/
【结论】
1.测量距离问题包括两种情况
(1)测量一个可到达点到另一个不可到达点之间的距离.
(2)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点之间的距离.
第一种情况实际上是已知三角形两个角和一边解三角形的问题,用正弦定理即可解决(如图1);对于第二种情况,首先把求不可到达的两点A,B之间的距离转化为应用正弦定理求三角形边长的问题,然后把BC,AC转化为测量可到达的点与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问题(如图2).
图1 图2
2.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问题.由于底部不可到达,这类问题不能直接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但常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计算出建筑物顶部到一个可到达点之间的距离,然后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3.测量角度问题的关键是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画出表示实际问题的图形,并在图形中标出有关的角和距离,再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三角形,最后将解得的结果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
【体系构建】
画出本课题的思维导图
【学习评价】
(3颗星合格,4颗星以上优秀)
内容 | 评价标准 | 星数 | 总数 |
学习过程 | 认真参与所有“做一做”“想一想”等,获得3颗星 | ||
问题解决 | 解决一个问题获得一颗星 | ||
体系构建 | 构建体系获得1-2颗星 |
9.2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2)
班级: 姓名: 小组: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1.利用正、余弦定理的边角互化功能对特殊三角形的形状进行判断。
2.利用正、余弦定理利用三角形或四边形中已知的边角关系,对一些长度问题进行求解。
3.利用正、余弦定理的边角互化功能,以及已知的边角关系,对一些角度问题进行求解
4利用正、余弦定理的边角互化功能以及面积公式,对三角形面积、周长相关问题进行求解.
【自主学习】
1. 复习回顾:
1.什么是解三角形,我们学了哪些相关的定理?
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
2.关于解斜三角形,你掌握了哪几种类型?
(1)
(2)
(3)
(4)
【思考探究】
题型1:正、余弦定理在三角形形状判断中的应用
例1.(1)在
(2)在△ABC中,若sinA=sinB+sinCcosB+cosC,试判断△ABC的形状.
【变式练习】
1.在△ABC中已知a=2bcosC,求证:△ABC为等腰三角形.
2.在△ABC中,若a2tanB=b2tanA,试判断△ABC的形状.
题型2:正、余弦定理在三角形、四边形长度求解中的应用
例2.在△ABC中,AB=5,AC=3,D为BC中点,且AD=4,求BC边长.
例3. 如图,在四边形
求
【变式练习】
1.在△ABC中,已知角B=45°,D是BC边上一点,AD=5,AC=7,DC=3,求AB.
题型3:正、余弦定理在三角形角度问题中的应用
例4.用余弦定理证明:在
【变式练习】
例5.在锐角
【变式练习】
1.在△ABC中,已知sin2B-sin2C-sin2A=3sinAsinC,求B的度数.
题型4:正、余弦定理在三角形面积、周长相关问题中的应用
例6. 三角形ABC中有两个角分别为300和450,
【变式练习】
1.半径为1的圆内接三角形的面积为0.25,求此三角形三边长的乘积.
例7.如图,在△ABC中,AB=4 cm,AC=3 cm,角平分线AD=2 cm,求此三角形面积.
【变式练习】
1.已知三角形的一个角为60°,面积为103cm2,周长为20 cm,求此三角形的各边长.
【学习评价】
(3颗星合格,4颗星以上优秀)
内容 | 评价标准 | 星数 | 总数 |
学习过程 | 认真参与所有“做一做”“想一想”等,获得3颗星 | ||
问题解决 | 解决一个问题获得一颗星 | ||
体系构建 | 构建体系获得1-2颗星 |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